在2024年全县“农民夜校”现场推进会上的汇报发言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今年以来,**镇聚焦农民群众文化需求,依托地方资源文化特色,创新打造“新农村夜校”平台,通过政策宣传促提升、技能培训促就业、建言献策促发展等方式,为乡村文化振兴“充电赋能”。目前,**镇“新农村夜校”已覆盖51个自然村,拥有志愿队伍12支,推出专题课程10余种。现将有关工作进展情况汇报如下:一、坚持“问需于民”,汇聚服务群众优质资源坚持“群众喜欢什么,夜校就提供什么”的原则,创新“新农村夜校+”模式,以“送戏送影”下乡为依托,确保文化活动开到哪里、新农村夜校就办在哪里,促进夜校建设与群众需求同频共振。一是打造“线上+线下”两个阵地。创新搭建“镇村网络视频”互联系统,建立“1+51+N”线上培训模式,覆盖全部自然村和全体党员。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电商直播中心、幸福食堂等重要阵地,选定托管地块、“吨半粮”田、村办企业等基础阵地,同步采用具备良好硬件设施的新村党建场所等共同参与建设,初步形成集乡镇党校主校区、8个行政新村分校区、N个实地培训场所于一体的“1+8+N”线下培训体系,通过接触式传授与技术交流、现场蹲点与手把手指导,保障群众就近就便培训学习。二是灵活设置课程。以“群众点课+党委选课+讲师上课”形式,灵活开设理论武装、专业技术、文艺文化3类课程套餐。根据关键农时、节庆活动等重要时间节点,明确“固定课堂、流动课堂、网络课堂、实践课堂”4种教学方式。探索建立精选一个主题、推送一段视频、开展一次讨论、进行一次积分“四个一”夜校流程,通过志愿义诊、戏曲下乡、非遗展示等现场活动,实现课程内容受群众喜欢、为群众所用。三是强化师资配置。与县委组织部、宣传部、县文旅局等单位合作对接,引入多家培训机构以及县级骨干专家、省市技术团队等师资力量开展网络授课,提升课程专业性和丰富度。成立镇村夜校师资库,从科级干部、村“两委”干部中优选30人成立“理论宣讲队”,从退休教师、专技人员、致富能手、文艺骨干中优选40人成立“流动服务队”,涵盖党建、农业、电商、教育等多个领域,做到干部讲政策、专家讲技术、能人讲经验。截至目前,已办“新农村夜校”4期,专题讲座3场次,受众达到1.5万人次。二、坚持“问计于民”,架起联系群众崭新桥梁围绕激发群众参与夜校内生动力,不断创新运营体系、管理体系和服务体系,聚力打造吸引群众、服务群众、引领群众的载体平台。一是畅通交流渠道。创新建立“农村夜校话发展”机制,将群众“点课”与“点事”相结合,把“新农村夜校”与“一站式”矛调服务联动融合,依托村庄夜校平台,把群众聚起来、把问题亮出来、把事情谈明白,通过“拉家常、讲政策”等形式,公开村级事务、征求意见建议、化解矛盾纠纷。截至目前,全镇共解决矛盾纠纷113件,征求辖区群众对人居环境、便民服务等方面意见建议40余条。二是实行规范管理。用好新媒体交流平台,成立夜校联络群10个,联系群众1500余名,畅通双向沟通渠道。把夜校开办情况作为基层党建评价内容,探索夜校秩序支部维持、课堂氛围党员调动、课程内容群众评价的运行体系,强化内容形式及结果运用,不断提高办学实效。三是探索多元激励。依托诚信体系建设平台,创新开展“学新思想、养新风尚、做新农民”夜校微活动,建立积分评学管理制度,群众参学积分与商品兑现、金融信贷、集体经济收益分红等挂钩,全面提高夜校学习的荣誉感和获得感。探索“村庄党员积分管理”联动机制,引导积极分子、预备党员成立51个学习小组,组织正式党员成立8支服务队伍,将参学带学帮学情况纳入日常管理,并作为转正考察、年底评优、人才储备的重要依据,充分激发党员参与的积极性,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三、坚持“问效于民”,丰富帮带群众内涵价值立足**产业特色和群众“点单需求”,积极引入传统文化、技术指导、思想引领课程,着力打造功能完善、资源共享、特色纷呈的新农村夜校,培育高素养劳动者队伍,助力基层群众“提技增收”。一是夯实意识形态阵地。坚持以群众思想政治引领为核心,由浅及深将夜校服务范围拓展到法治教育、心理疏导、思想引领等领域。积极宣传道德模范、**好人、志愿服务事迹和好家风好家训等社会正能量,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让美德健康更好融入乡村生活。开设群众易于接受的红色电影观赏、文艺作品展演、移风易俗教育等活动,通过鲍庄暴动等本土红色故事,以寓教于乐、寓文于乐的方式,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推动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社会风气。二是拓展增收致富路径。以持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为抓手,不断丰富夜校业态供给,组织开展优秀党员、致富带头人等经验分享交流活动,组建以共同产业为核心的致富圈,联动合作社成员、创业青年等群体开展外出考察等活动,将“新农村夜校”打造成为联系服务群众的多元化载体。比如,五岔路村党组织书记宋以平分享坑塘养殖经验后,群众以闲散坑塘入股,主动参与村集体坑塘经济产业,党支部先后整合坑塘120余亩,现养殖黄辣丁8万尾、草鱼2万尾、鲤鱼1万尾、大鹅1000余只,预计可增加村集体收入30余万元。三是搭建创新创业平台。紧扣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推出农技教学、水蛭养殖、坑塘经济等专业课程,手工制作、来料加工、康养看护等基础课程,通过订单培养、供需对接、就近就业等方式,把农副产品通过电商平台等渠道销售,将就业群众推荐进入本地企业,让学习成果“变现”,提高了干群对夜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时,积极盘活空闲宅基、撤并学校等闲置空间,用好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村办企业等资源平台,打造乡村“微工厂”,帮助农民实现就近就地就业。目前,全镇已经建成“微工厂”20余处,解决1000余名群众就业问题,每人每年可增收2万元以上。汇报完毕,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