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6关于浅析如何实现幼儿园课程游戏化3篇浅析如何实现幼儿园课程游戏化1自《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颁布以来,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理念得到了更为深入的实践。江苏省于2014年开展了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建设,旨在引导幼儿园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游戏观和课程观,推进幼儿园实施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学前教育,促进幼儿健康快乐成长,但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需要我们重新认识游戏的价值,并将游戏的精神和理念切实渗透到幼儿园课程实践中。一、当前课程游戏化实践存在的问题一是未能很好地处理好游戏与教学的关系,“羞谈”或“忌谈”教学。在行政指导的驱动下,课程游戏化作为江苏省幼儿园教育去小学化的重要手段,游戏被再次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不少幼儿园和教师开始对既有的教学组织形式表现得迟疑不决,尤其是忌谈集体教学,以为提教学就是在走小学化的路,没有坚定的教育立场,使教学成了“地下工作”。二是游戏组织方式不恰当,存在两个极端倾向。一种倾向是游戏始终处于教师的高控之下,教师以设计教学的思路设计游戏的主题、场景、材料、人物、规则等,在整个游戏过程中幼儿都缺乏自我探索、自主建构的经验,难以获得愉悦的游戏体验。另外一种倾向则是放任幼儿的游戏,认为游戏既然是幼2/16儿的自主活动,那就应将游戏完全交给幼儿,教师主动放弃自身的指导和教育职责,成为一个纯粹的旁观者。这样的游戏多数无法深入,幼儿也只能获得一种浅层次的快乐。三是游戏化课程构建缺乏方向和目的,无法真正理解课程游戏化的内涵和覆盖的范围。这也就是说,课程游戏化对于多数教师来说还只是一个概念,不明确其具体内涵,更没有在深层次上把握课程游戏化的本质,也就不可能使游戏真正成为幼儿园实施教育教学的一种基本手段。针对这些问题,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理事长、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虞永平教授在江苏省教育厅“幼儿园课程游戏化项目”推进会上的讲话指出,课程游戏化不是用游戏去替代其他课程活动,其根本目的是要把游戏的理念、游戏的精神渗透到各类课程活动中,促进幼儿健康快乐成长,同时提升教师课程建设水平和课程实践水平。之所以会出现上述问题,一是幼儿园和教师未形成科学、系统、成熟的儿童观、教育观和游戏观,未能跟上学前教育发展的时代要求。幼儿是在与外部环境不断互动的过程中实现经验、知识的获得和自我的建构的,这一过程应该是主动的、积极的,而非成人全部预设和安排的,教育应该只是为幼儿创设“有准备”的环境。幼儿园教育应该从儿童的主体性出发,实现从传统的“重教”向“重学”的转变。而游戏活动是除生活活动、学习活动之外发生概率最高、幼儿参与范围最广的一种活动,某种程度上儿童的存在状态可以被视为一种游戏着的状态。杜威也曾强调,游戏精神代表幼儿心3/16智的发展态度。[3]可见,游戏是联系儿童与教育的桥梁,与形式相比,游戏的精神才是课程游戏化的内核。正因为教师以成人的评判标准去衡量幼儿,使教师难以把握游戏对于幼儿成长的意义和作用,对于需要以何种形式、施以何种教育才能促使幼儿获得全面、恰当的发展,也就不可能形成科学的认识,在课程游戏化的实践中也就容易失去方向;二是教师培养未能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而长期的实践又固化了教师的教育观念与行为技能。不能有效地组织游戏活动,首先与当前的教师培养模式有关,我国学前师资的培养存在重知识、重技能的偏颇,知识化倾向导致实践技能缺乏,技能化取向则把艺术技能从教育实践中抽离出来,割裂了教育及人的培养的完整性,使得教师难以满足游戏活动对综合施教能力的要求。而固化的教育观念及行为技能更是使教师难以内发地对已有的教育教学活动进行有效反思,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可以说,正是施教技能的缺乏和思想的惰化阻碍了课程游戏化的有效实施。二、推进课程游戏化的策略幼儿教育的本质是要使儿童获得愉快的成长体验,其过程要尊重儿童的发展规律和个体差异,尊重儿童的兴趣与需要。这决定了幼儿园开展的游戏活动应具有生活情境性和开放性,并要有良好的环境支撑。(一)加强教师培训,解决课程游戏化的认识及施教技能问题4/16教师的专业素质和能力是课程游戏化有效推进的前提。各级教育部门、教师培训机构和幼儿园应广泛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和指导,如采用集中培训、专题报告、主题沙龙、答疑和辩论会、现场跟踪与临床诊断等方式,帮助教师解决在课程游戏化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如下问题:一是幼儿园课程为什么要游戏化,以此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和游戏观。之所以在当前的教育实践中不断强调游戏的价值,是因为游戏更为贴近幼儿的发展特点和发展需要,幼儿的行为与活动充满游戏精神。课程游戏化是克服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重要手段,但更为根本的是,游戏是幼儿的存在方式,成人应该尊重幼儿的生活世界和成长规律,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把自身意志强加于幼儿;二是正确认识游戏与其他教学组织形式的关系,游戏只是课程实施的一种方式,而不是惟一的方式。游戏有组织形式和精神内核之分,幼儿知识的学习和经验的获得也并非只有通过游戏才能获得。重要的是,与单纯地在形式上以游戏代替其他教学组织形式相比,游戏更应与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发展目标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只有这样幼儿才能在游戏中主动探索和构建对事物的认识,才能获得精神的愉悦和心智的发展。因此,教师要能根据教育目标和实际条件,恰当地选择教学组织形式,不能将教学简单地等同于“小学化”;三是如何开展游戏化的课程活动,这需要教师明确自身在游戏活动中扮演的角色。幼儿受自身发展水平的限制,其自发开展的游戏活动都具有有限的自主性,需要成人进一步的支持和引导,才能使游戏走向深5/16入。因此,教师在游戏活动中要同时扮演游戏者和引导者的角色,从儿童的视角引发游戏,从成人的视角引导游戏,进而促进幼儿游戏活动的有效开展。这就意味着,还要培训教师掌握具体的游戏活动组织技能,包括设计符合幼儿发展需求和现实情境的游戏的能力、观察幼儿游戏行为与情境的能力、及时对幼儿游戏进行修正和调整的能力,从而保证游戏始终不偏离幼儿发展和教育的目标。(二)加强课程体系建设,明确课程游戏化的方向及内容课程是教育活动的内容载体,游戏化则是幼儿园课程应具有的基本特点。要把游戏当作幼儿园主要的课程组织形式,就必须加强游戏化课程体系建设,使之成为园本课程的一种表现形式,为此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课程开发和建设能力。由于课程游戏化强调的是游戏精神在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渗透,所以这一课程形态不是对原有课程体系的颠覆,而是要在幼儿园所有课程活动中体现自由、自主、创造、愉悦的游戏精神,这是游戏化课程建设要把握的方向。除了要在理念上准确把握课程游戏化的这一内涵外,还必须把握幼儿游戏形式上的生活性和生成性,在环境创设和材料的投放上保持开放性,即不管何种形式和内容的游戏,都必须以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前提,注重幼儿的活动体验和自主探索,并对游戏活动进行及时的调整和修正,避免过度使用统一和量化的标准评价幼儿。例如,笔者所在幼儿园在开发主题特色课程的过程中,围绕“海安花鼓”这一主题,先组织幼儿6/16观看花鼓舞表演,引发幼儿模仿的兴趣,再在缺少花鼓的情况下鼓励幼儿用雪碧瓶、小棒、红色即时贴等材料制作花鼓,从而完成整个游戏过程。如此开放和富有生活性的游戏,就可以将教学目标与幼儿的发展需求有效融合在游戏中,促进幼儿的整体发展。(三)改革教学管理和评价机制,优化幼儿园游戏活动评价与集体教学相比,游戏活动是一种更为灵活的教学组织形式,二者在理念和目的上也各有侧重。课程游戏化强调游戏精神在教育活动中的渗透,强调保证幼儿有充分的游戏时间,这就要求改革教学管理和评价机制,优化对游戏活动的评价。适当打破原有的刚性管理制度,采取因人而异、因活动而异、因教育目标而异的课程和教学活动评价制度,注重过程导向,才能给课程游戏化提供充分的施展空间。例如,对于新入职或课程组织能力较弱的教师,可以制定较为明晰和刚性的活动指导和评价方案,让这些教师参照方案组织开展游戏活动,但对于理论功底较深、施教能力较强的教师,则应允许他们根据教学需要和教学实际组织游戏活动,在实践中不断提升他们对课程游戏化的认识和组织游戏活动的能力。浅析如何实现幼儿园课程游戏化2摘要:幼儿天生喜欢游戏,游戏是幼儿园课程的基础。在幼儿时期孩子们还没有完全形成学习意识,传统的学习模式与7/16方式不能够激起幼儿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意识,所以传统的学习方式不能够发挥本身的作用。而课程的游戏化可以使课程更符合幼兒的身心发展需要,更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课程的游戏化既能让幼儿有丰富的游戏体验又能不断提升幼儿的学习兴趣,让幼儿真正的做到“做中学,玩中学”。关键词:课程游戏化;幼儿一、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意义随着人们对教育思想和教育意识的不断提升,人们对于幼儿的教育问题越发的重视。而“游戏化教学”的重点在于“游戏化”,将教学渗透到游戏中,以游戏贯穿整个教学活动,用一种开放式的游戏模式,让幼儿在游戏中完成对知识与能力的学习。幼儿园课程的游戏化无论从形式上还是理论上来讲,都是最符合幼儿心理发展特点和年龄特点的,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达成活动的目标。《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及《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都对幼儿游戏化教学提出了相关的指导和要求,其中《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强调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由此可以看出,站在幼儿的发展角度来讲,以游戏化得教学模式,才更容易让幼儿产生学习的兴趣,没有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压迫和灌输,让幼儿能够实现真实性和主体性的发展。二、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实现途径(一)在教学中融入游8/16戏活动幼儿的教育应放在智力开发和知识的建构上,以课程的游戏化为突破,理解游戏化教学的理念。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对课程中潜在的游戏进行挖掘,通过游戏在教学活动中完整的引入能够使整个教学活动更加的游戏化。幼儿园进行课程游戏是一个很重要的活动内容也是非常基础的活动方式。教师对不同的知识类型进行不同的游戏化设置,帮助非游戏活动变的游戏化,例如:设定明确的游戏主题———“小松鼠摘果子”,在这项活动里,以观察小松鼠活动为主,幼儿既能学会分辨小松鼠的特征,还掌握了小松鼠的饮食习性,从中锻炼幼儿模仿能力并培养其帮助他人的能力,借助教学活动充分贯彻游戏精神;也可以根据幼儿成长发育的不同时期,以锻炼反应能力的“摘果子”游戏激发幼儿大脑活动,在“接、抛”过程中有利于促进身体的大肌肉的发展,锻炼幼儿的身体协调性。另外,还可以设置情景游戏进一步充实课程,如“红绿灯”游戏,规则当喊出“红灯”的口号时,孩子们要站立不动并加以说明红灯不动的原因,而喊“绿灯”的口号时孩子们要快速的通行,让幼儿理解“绿灯行”的意义,一方面既可以帮助幼儿学会听取指令遵守游戏规则的行为意识,另一方面还能提升幼儿自我约束能力,促使幼儿学会遵守交通规则。课程游戏化能够使幼儿在不断的参与游戏的过程中充分感受游戏精神,继而全面提高自身行为能力和学习能力,从中学会领会和接收别人的意思,逐步掌握基础知识。(二)开辟游戏专区,增强课程游戏化得9/16实践性爱游戏是幼儿的天性,丰富的游戏活动不仅能提升幼儿的智力,锻炼幼儿的肌肉骨骼的发展,还能增强幼儿的社会性,提高口语表达能力,使幼儿得到全方面的提高和锻炼。3-6岁的幼儿对事物的新鲜感和专注力特别低,再加上注意力不够集中、意志力不够坚定,往往很快就对事物降低兴趣。为了更好的解决这一现象,可以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发展特点,认知能力,开设一定规模的游戏专区。例如,区域活动的建设,在大环境下创设科学区、益智区、建构区、美工区等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喜好自主选择想要参与的区域,通过自主游戏、同伴交流、同伴合作,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在游戏中通过自主探索,同伴研究交流,教师的引导来感受知识的魅力,以此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口语表达能力、以及对颜色、空间结构、规则意识的认知、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而在户外游戏中,大型的游戏设施的建立例如,滑梯、秋千、攀爬架、钻爬桶等,通过集体游戏、自主游戏锻炼幼儿的身体协调和幼儿的大肌肉、小肌肉,还提高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