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300字]沂蒙红色故事演讲稿范文范例精编3篇沂蒙红色故事演讲稿300字1传承革命精神,共享创新发展。“全国首届践行红色精神党媒宣传·沂蒙行”融媒活动近日在山东临沂启动。在这场由中国报业协会和中共临沂市委主办的活动中,追寻革命先辈的行迹,重走红色革命地标,感悟红色思想的强烈脉动,成了参与者最为强烈的感受。英雄孟良崮孟良崮战役纪念馆中,珍藏着两张珍贵的照片。第一幅照片的名字叫作《敌人就在那里》,照片上一位老大娘正在给一位年轻战士指路。这张照片,拍摄于1947年5月16日上午,这是孟良崮战役最为激烈的时候。这位年轻战士就是某部炮兵连长施夫俊,当时他刚刚接到上级的命令:立即摧毁整编八十三师设在刘家河疃粮店里的一个团指挥所。施夫俊接到命令后,却在地图上怎么也找不到目标的具体方位。战机稍纵即逝,刘家河又是个大村庄,占地面积很广,不熟悉状况的人很难在第一时间找到粮店的具体方位。施夫俊焦急万分。正在施连长束手无策时,一位破衣烂衫、满脸皱纹的老大2/12娘来到施夫俊跟前,冒着生命危险向他指出了粮店的具体位置。而此时,活跃在战斗第一线的战地记者摁下了快门,记录下了这个精彩的瞬间在紧张的战斗中,施连长焦急的心情和这位沂蒙大娘毫无畏惧的表情跃然纸上,成为了历史的永恒。第二张照片上的主人公还是施夫俊。这位老人在应邀参加孟良崮战役胜利60周年庆祝活动时,深情地回忆起炮火纷飞的岁月,和沂蒙山区的军民鱼水情。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已经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鼓舞激励着人们不断攻坚克难、从胜利走向胜利。沿着中国共产党的红色足迹,重温中国革命历史和红色记忆,不仅可以从中汲取无尽的精神滋养,还能获得前行的力量。中国报业协会副理事长刘亚东表示:“只有持续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扎实苦干、奋发进取、勇于担当,让广大党员干部在精神上有支撑点,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才能确保党的新闻事业薪火相传。”沂蒙红嫂情谊长“最后一口粮当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在沂蒙红嫂纪念馆,沂蒙红嫂原型明德英、沂蒙母亲王换于、沂蒙大姐李桂芳、拥军妈妈胡玉萍等感人故事,凭借遗留的资料物件,呈现出峥嵘岁月的动人色彩。被称为“沂蒙红嫂第一人”的明德英,是沂蒙红嫂这个先3/12进群体的杰出代表。1941年冬,日军纠集5万兵力对沂蒙根据地进行大扫荡。11月4日,日伪军重兵包围驻沂南县马牧池村的八路军山东纵队司令部。一名八路军小战士在突围中身负重伤,晕倒在明德英看守的墓地里。明德英发现小战士以后,将其机智地救下,并随即把小战士隐藏到一座空坟里,为他包扎伤口。因为失血过多,小战士已然缺水休克,在敌人的围追堵截和没有水源的情况下,明德英毅然用乳汁将小战士救活。随后,明德英和丈夫李开田倾尽所有救护小战士,把家里仅有的一只老母鸡杀了熬成鸡汤,为小战士滋补身体。这位小战士,名叫庄新民。经过一段时间的调养,他伤愈归队,重返战场。但是,这份恩情,他一直记在心中。新中国成立以后,庄新民一直在大海捞针般地寻找明德英夫妇。功夫不负有心人,直到1955年,庄新民才找到明德英夫妇。此时的明德英早已头发斑白,满脸皱纹。这份救命之恩,庄新民非常看重,他不仅将李开田、明德英接到上海,还亲切地称呼明德英为哑娘。庄新民早已把明德英夫妇当成他的再生父母。后来,著名作家刘知侠以明德英和庄新民的事迹为背景,创作了短篇小说《红嫂》,获得了巨大的成功,随后,这部小说相继被改编成京剧《红云岗》、舞剧《沂蒙颂》、电影《红嫂》等各类艺术作品。建设美丽新农村4/12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但沂蒙精神却继续散发着活力,引领着沂蒙人民走上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旅程。在临沂市兰陵县代村,秋收的美丽景色呈现在兰陵国家农业公园当中,作为全国第一个国家级农业公园,园区内,不仅有万亩花海,还有穿梭其中的小火车,将现代农业与旅游元素相结合,生动展示了兰陵作为“中国蔬菜之乡”“山东南菜园”的美丽画卷。虽然这里叫作代村,但是在“时代楷模”、代村社区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王传喜的带领下,这里已然从一个穷村、乱村、老大难村,变成了农村美、农民富、农业强的乡村振兴排头兵。更加不同的是,在兰陵国家农业公园不远处,还开发了占地100亩的《印象代村》古村镇。在这个古村镇中,除了有民俗区、小吃区、百货区等常见的旅游设施,还特别设置了代村村史馆。村史馆里,不仅收藏着代村之前的老照片,还有来自代村村民家里的农具,展示着多年以来,代村村民生活的沧桑巨变。其中,最新的收藏品之一是两张证书。其一是王传喜代表代村村集体向兰陵慈善总会捐款200万元时,帮助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证书;其二则是在代村村集体向湖北捐赠200万元的基础上,王传喜再一次来到兰陵县慈善总会,将代村村民、居民、员工、商户为湖北抗击疫情捐赠的1085187元善款交到兰陵县慈善总会时,获得的捐赠证书。这两张证书,不仅是代村人民5/12的心意,也充分彰显了代村人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大爱担当。“我们留住这些老房子、老设施、老物件。不仅是为了留住乡愁,更是为子孙后代留住美好的记忆。”王传喜笑着说。“作为革命老根据地,临沂这片红色土地是党的新闻事业的宝地,是激励报业同仁不忘初心、攻坚奋进的红色教育基地。”山东省报业协会会长许衍刚表示,传承革命精神,共享创新发展。为传承和弘扬红色精神出谋划策、献计献力,不仅是新时期新媒体的任务,也是使命。山东省报业协会副会长、临沂日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刘勋建表示:“希望可以将沂蒙精神挖掘好、传承好、弘扬好。用媒体的平台和智慧,把沂蒙精神传播得更广、更远。”沂蒙红色故事演讲稿300字2“八百里沂蒙,每一个山头都燃起过烽火;长达12年的人民战争中,120万沂蒙儿女拥军支前,涌现大批可歌可泣的沂蒙红嫂……”1月3日,位于沂南县马牧池乡常山庄村的沂蒙红嫂纪念馆里,一场情景式现场教学正在进行。讲解员程圆,正在为来自省内各地的100余名基层党员干部讲述着“沂蒙母亲王换于”的故事,将学员们的思绪带回到那烽火连天的战争年代……1939年夏,日寇来沂蒙山“扫荡”,中共山东分局和八路军第一纵队机关搬到了沂南县马牧池乡东辛庄村。由于战乱磨难,部队干部的孩子都很消瘦,王换于疼在心里,随即向部6/12队建议,开办战时托儿所,挑起了抚养和照顾革命后代的重担。托儿所最多的时候养育着50余个孩子,最大的七八岁,最小的出生仅3天。“给革命后代吃奶,给咱自己的孩子吃粗的吧,咱的孩子没了还能再生,咱可不能让烈士断了根呀!”对于战时托儿所里的每一个孩子,王换于一家都用生命来呵护。为了抚养革命后代,王换于家4个亲生骨肉先后夭折……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一幅幅生动真实的画面,一句句朴实无华又激荡人心的话语,让现场的学员们纷纷为之动容。冬日的暖阳洒在这座历经战火洗礼的石头房院落里,院里“沂蒙母亲王换于”主题雕像熠熠生辉,仿佛勾勒出一幅厚重的油画。依托保留完好的抗战时期古山村风貌建设的沂蒙红嫂纪念馆,设有红嫂主体展馆、红嫂生活体验、沂蒙红色遗迹等7个展区,再现着沂蒙革命历史。“这是沂蒙红嫂群体展室,展示了沂蒙山区200多位红嫂的大义壮举……”跟随程圆的讲解,学员们聆听着一个个生动感人的红嫂故事:乳汁救伤员的红嫂明德英、永远的新娘李凤兰、毁家纾难的王自生、许婚动参的梁怀玉、爆破英雄公成美……“‘最后一口粮当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沂蒙红嫂的故事充分展现了沂蒙人民的大爱情怀,这种情怀,是红嫂精神的本质所在,更是广大沂蒙人民的理想信念和精神追求。”来自临清市的基层党员干部魏付军热泪盈7/12眶。“妇女顶起半边天,关键时刻能顶起一片天……”在报告厅里,在孟良崮战役中率领妇女用肩膀扛起“火线桥”的“沂蒙大姐李桂芳”的女儿,正在进行一场《我的母亲李桂芳》的报告会。“红嫂后代的现场讲述,以亲人的身份和视角,再现真实历史,使学员能够近距离感悟沂蒙精神和红嫂力量。”参观者朱胜荣感慨地说。“你是灯塔,照耀着黎明前的海洋;你是舵手,掌握着航行的方向……”现场教学接近尾声,学员们激情地唱起了1940年诞生于沂蒙革命老区的歌曲《跟着共产党走》。“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只有与群众建立‘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干群关系,才能践行我们党员干部的初心和使命,只有坚定理想信念,才能不忘初心、牢记者使命,继续前行……”讲解结束,众多学员久久不愿离去,怀着激动的心情纷纷与讲解员程圆深切地交流着。“感动着的感动,作为讲解员,这样的讲解虽然我们已进行了2000多场,但每场讲解都会被学员们的感动而打动。”程圆感慨地说。沂蒙红嫂纪念馆是国内迄今唯一全面、系统介绍“红嫂”的专题纪念馆,也是中国唯一一处以普通群众为主题的革命纪念馆,被确定为山东省沂蒙党性教育培训基地。自2011年运行以来,每年吸引各界干部群众30万人次,前来参观学习。8/12“每一场现场教学,学员们都会留下一份感动。”程圆拿出厚厚的留言本向记者展示。中国农业科学院一名干部在留言中写道:“沂蒙红嫂们伟大的事迹,无私奉献的大爱情怀深深打动着我们每一个人,洗礼了我们的心灵,坚定了党员干部的初心、使命。”“沂蒙精神、红嫂精神触动人心,我会带更多的年轻人来接受红色教育,从感天动地的革命历史中,从人民群众无私奉献的情怀中,汲取精神的力量。”来自香港的妇女代表杨志红留言说。……“用红色故事讲述沂蒙精神,以真情实景感悟初心使命。”沂南县党性教育基地常务副主任刘文霞介绍,为了更好地宣传弘扬沂蒙精神、红嫂精神,展馆不断挖掘红色历史,丰富展馆内涵,开设特色现场教学课程、邀请沂蒙红嫂后代英模人物后代进行现场讲述、增加体验式教学,让学员们沉浸融入到真情实景中。2019年,展馆接待了来自全国各地的2000多个团队前来接受红色教育。沂蒙红色故事演讲稿300字3“人人那个都说哎沂蒙山好,沂蒙那个山上哎好风光。青山那个绿水哎多好看,风吹那个草低哎见牛羊。高粱那个红来哎豆花香,万担那个谷子哎堆满场。咱们的共产党哎领导好,沂蒙山的人民哎喜洋洋……”9/12当熟悉的旋律再次在耳边回响,那些纯朴亲切的沂蒙儿女,仿佛穿越历史的画卷,向我们走来:为了中国革命无私无畏的“沂蒙母亲”、拥军支前模范“沂蒙六姐妹”、身怀有孕在冰水中肩扛门板搭浮桥的无名妇女……每次重温经典,回顾历史,都会发觉英雄的事迹总有穿透尘封的力量,先烈的精神永远绽放耀眼的光芒。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战争的阴霾终于散尽,纷飞的炮火已成记忆,但历史的瞬间早已沉淀成为永恒,英雄的影像业已定格永垂不朽,“吃苦耐劳、勇往直前、开拓进取、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已在华夏大地生根发芽。教书育人的三尺讲台,更是沂蒙精神扎根的沃土,绽放的膏壤。把危险留给自己,把安全留给学生,心中充满大爱,却惟独没有自己的“最美女教师”张丽莉;在最崎岖的山路上点燃知识的火把,在最寂寞的悬崖边拉起孩子们求学的小手,为村民走出彝寨架起云梯的李桂林、陆建芬夫妇;从零开始,从乡村开始,从识字和算术开始,用一辆破旧三轮车载回孩子们“精神食粮”,播下希望与梦想的“80后最美乡村女校长”李灵………类似的事迹还有太多太多,感人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他们有的为人们所熟知,有的终生默默无闻,但“沂蒙精神”一直都在他们的血液中流淌,熠熠闪光。深沉的目光由远而近,遥远的思绪回到身旁,沂山脚下、弥水河畔的骈邑大地上,朴实无华、默默耕耘的园丁队伍中,“沂10/12蒙精神”早已经满园怒放、吐露芬芳。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在这片一千八百公里的土地上薪火相传、生生不息,“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在先贤英烈和这些光辉形象面前,我能做些什么呢,又该做些什么呢?选择了教师,我无怨无悔;走上了讲台,我热血澎湃。在这个岗位上,我哭过,失落过,彷徨过,但我从没有后悔过。看着孩子们一张张稚嫩的脸庞,我从内心里立下誓言:我要用爱和责任,无愧于三尺讲坛。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陶行知老先生也说过:“真正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达到心的深处”记得刚毕业那会儿,班上有一个全校出了名的坏孩子,在家长眼中她是叛逆的,在老师眼中她是不可理喻的,在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