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街道关于党建引领提升基层治理现代化水平工作情况的报告近年来,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设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聚焦破解基层治理发展难题,抓好党建核心引领,以民生需求为中心,强化多元主体参事议事,不断壮大基层治理共同体力量,持续探索软件谷与街道高质量发展的园街融合、新迁入群体与原住民之间的“新老”融合以及青年群体参与社区服务的实践融合路径,进一步激发基层治理活力,优化民生服务质效,不断提升群众生活幸福感和获得感。一、坚持互补互促,凝聚“共治”力量(一)互促联动,党建共建推动园街融合。街道“哑铃型”人口结构中,一端是以华为、中兴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企业工作人员,另一端是以景明佳园、春江佳园等为代表的安置保障房小区居民。一端代表着软件谷建设的蓬勃发展,另一端代表着街道民生事业的旺盛需求。为加快促进两部分群体的经济、文化及心理融合,街道牢固树立“发展共同体”意识,建立并不断优化谷街协调联动及融合互促发展机制,在全面保障软件谷建设发展的同时,通过落地实施企地共建项目、建立商圈党建联盟,与98家园区企业签订党建共建协议,充分发挥科技型企业数字赋能基层治理优势,助力社区研发网格治理线上小程序,不断放大全要素网格治理机制作用。同时,聚焦街道特殊群体关爱等民生需求,首创“同心桥”公益帮扶平台,持续强化辖区软件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奉献爱心精准帮扶困难群体。截至目前,共举办“同心桥”公益路演活动11期,吸引企业109家参与,共募集善款188.09万元,定向帮扶困难家庭72户。辖区企业三星电子等常态化认领辖区残疾人群体的“微心愿清单”,切实发挥党建共建机制实效,不断提升困难群体生活幸福指数,助力铁心“幸福宜居城”建设向深向远持续发展。(二)社会赋能,协商议事促进“新老”融合。街道近20万的人口中,户籍人口仅4.84万人,占比四分之一左右。面临辖区新迁入群体与原住民之间的融合挑战,街道逐步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基层治理体系,充分挖掘居民自治及社会参与力量,持续壮大社区治理“朋友圈”,以协商议事为抓手,不断加强多元主体议事行事力度,形成各社区特色党建品牌。定坊社区先行先试,联合区新联会、延陵荟、爱之光等社会组织,推进“同心公益共同体”特色做法,吸纳62家企事业单位,组建105人的“红色楼栋长”队伍,每年开展24场网格“有事好商量”协商议事会,充分收集新老居民融合融治需求,撬动“共同体”成员单位通过线上认领、线下会商的方式,累计实施114个社区治理项目,解决居民“急难愁盼”诉求,增强社区活力及和谐氛围。景明佳园社区以“民情流水线”工程为主线,创新“七彩公益”志愿服务模式,依托专业社会组织设立社区公益服务基金,搭建党群议事会平台,推动“景明夜校”、“七彩微花园”等居民提案有效落地,以多元共治带动居民从问题提出者到具体行动者的角色转变。(三)“青”力相助,项目牵引激发实践融合。当前,老年群体仍是参与社区治理的主要力量,青年群体面临服务供给不足、缺乏社区认同感、利益关联性较低等多重困境。为破解因青年群体参与不足而导致的社区治理结构失衡状况,街道以马家店社区为试点,充分发挥其辖区内软件谷科创城、区委党校等在地企业青年力量优势,以“找得到、联系紧、服务实、引导好”为目标,立项“青骥·展能”项目,以“党团共建”聚在职青年,与区委党校、新视云、诚迈科技等9家驻地企事业单位共建合作,激发百余名在职青年参与社区治理积极性;以“双百共建”引在学青年,与三江学院、南师大、南林大等10所高校系统合作,开展“社区青春行动”系列活动,推动300余名在学青年力量传输到基层一线;以“典型示范”培在住青年,全面摸排辖区内的青年教师、青年科技人才等骨干力量,通过打造青年网格员队伍,开展老年人健康监测、亲子教育等普惠服务,发挥青年典型示范作用,以点带面辐射一批在住青年志愿者。项目持续近三年的时间以来,已固化青年观察员、机电小创客等青年志愿服务队伍5支,累计召开青年议事会20余场,提出议案30余个,参与2000余人次,深入社区开展“智慧助老”培训、“STEAM少儿编程”等专题课程及爱心暑托班等系列服务300余场,逐步推动青年参与基层治理实践由点成线及面,形成青年融入社区治理先行实践经验。二、坚持多元参与,提升治理效能街道基于实际发展及治理需要,紧跟区委区政府“打造新滨江、建设数字城”的实践要求,充分利用地区高科技产业集聚、科技创新氛围浓厚的独特优势,变挑战为机遇,以群众满意度提升为根本落脚点,不断搭建更多共融、共建、共治平台,努力实现多方需求互补,促进园街、企地和各个群体之间的深度融合,持续构建二元化结构融合治理模式,逐步完善基层“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在探寻党建引领多元参与基层治理创新路径中取得阶段性的成效。(一)社区治理主体不断扩增。近年来,街道以汇聚多元力量促进融合发展为重点举措,将激发内生动力和整合外部力量形成良性循环,吸引越来越多的社会组织、各类行业企业、高校、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及居民骨干、青年群体等加入基层治理队伍,形成党建共建、资源共享、社区共治、活动共开、理论共学的“共有”格局,使基层治理“共同体”的“朋友圈”不断扩大,参与深度持续增强,治理成效日益凸显。(二)协商议事机制逐步健全。依托政协“有事好商量”的协商议事工作机制,融入街道全要素网格管理,形成街道党建议事助推基层治理新模式。全街成立村(居)协商议事组织13个,吸纳企业中层、民警、法律顾问、物业管理人员、居民骨干、社会组织、高校讲师等各行业人士共200余名,搭建每月至少一次的网格议事平台,推行“问需求-提方案-议事项-定方案-促落实-评效果”六步法,不断规范协商议事流程,完善党建议事促问题解决机制。(三)民生诉求解决持续夯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把服务群众、造福群众作为基层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街道持续探索多元共治的融合治理路径,最终目的是为了解决居民诉求,提升其生活满意度。今年以来,全街累计召开议事会80余场,解决小区停车、文明遛狗、环境升级改造及“一老一少”关爱等30多项议题,很大程度上提升协商议事实效。通过设立“民情意见箱”、开通“85412345”便民服务专线、线上“社区书记信箱”等方式,畅通民意反馈渠道,及时回应诉求,汇聚多方资源推动诉求解决,切实打通为民服务“最后一米”,提高辖区居民生活幸福指数。三、坚持群策群力,补齐短板弱项(一)注重党建核心引领作用发挥。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是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本路径。建强基层党组织、以党建引领贯穿多元共治,是提高基层治理成效的关键因素。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和服务力,夯实强基工程,抓好用好党员队伍,才能促进基层善治善为、聚力共治共享。(二)注重社区社会组织引导赋能。社区社会组织具有草根性、自治性、志愿性、地域性及灵活性等特征,其以社区力量为主体,活动范围及服务对象均在社区,同时以解决社区问题和满足居民服务需求为目的。基层治理过程中,要注重专业社会组织对备案的草根社区社会组织的引导赋能,政府层面逐步完善对社区社会组织的培育孵化及发展支持体系,不断增强社区内生力量。(三)注重项目运行整合社会力量。坚持现代化思维、系统思维,通过项目化运作模式,整合基层治理过程中的各主体资源力量,优化资源配置,强化多元融合治理的可操作性、可持续性、可复制性及可评估性,突破传统的单一行政主导型及居民自治性社区治理模式,将政府职能、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等多种机制复合叠加,更有效激励多元主体参与基层治理,实现公众参与和政府的“功能性互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