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自然山体保护策略和途径作者:陈玮,CHENWei作者单位:武汉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刊名:城市规划学刊英文刊名:URBANPLANNINGFORUM年,卷(期):2009,(z1)引用次数:0次参考文献(6条)1.武汉市城市规划局武汉主城湖泊及山体保护界定规划20032.黄光宇山地城市学原理20063.陈玮.何梅.游畅对武汉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思考和规划实践20034.王南方探访武汉山资源,系列报道20075.王南方《探访武汉山资源》系列报道20076.陶弘景答谢中书书相似文献(7条)1.学位论文信丽平南京主城山体景观规划研究2007南京随着现代城市化的迅猛发展,城市规模日益扩大,大量自然地貌山体被推平。目前南京曾在历史上被看成是凝聚“金陵王气”的连绵山峦整体,已被支离破碎的分解,南京城市与自然相融合的“山、水、城、林”的城市特色延续面临危机。山体是构成城市自然地理格局的要素,是形成城市特色的基础,本文以南京主城山体为研究对象,试图通过合理的山体景观规划,使城市与自然有机融合,延续南京的城市特色。文章的主要内容由五个章节组成。第一、二章指出了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对国内外研究城市与自然关系的相关理论进行了综述,得出城市建设应该尊重自然,顺应山水脉络的启示。第三章通过文献分析的方法对历史时期南京主城的山体景观概况进行了梳理,并对历史时期城市与山体的关系变迁进行分析,得出结论:从六朝到明代,城市建设虽然经历了几次大的变化,但却都是依据自然山体地形而构思规划,城市建设尊重自然地貌,依顺自然山势。第四章把南京主城分成四个部分进行现场调查并分析存在的问题,调查结果显示:城市建设与自然山体之间冲突严重,主要问题是道路切割自然山体、建筑侵占山体空间,高层建筑破坏景观视廊等。第五章在前四章调查、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从自然地理格局保护和城市风貌保护两个层面进行山体景观规划:宏观层面为城市的发展选择适宜的空间生长模式(多中心开敞式城市结构),使城市在规模扩大的同时与自然山水之间仍然能够保持和谐的空间尺度,中、微观层面顺延山体脉络,为主城山体景观规划构建“区域—轴线—节点”完整的空间特色体系。2.期刊论文陈永宏深圳塘朗山郊野公园规划-园林2009(8)深圳行政区域呈长条形,南面海,北面山.在发展初期,挖山填海,拓展空间,对自然山体区域破坏很大,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威胁.为了保护自然生态,深圳市划定了生态控制线,将生态控制线内的自然生态景观区域开辟成郊野公园,予以保护.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适度利用,作为自然生态保护地和提供人们郊野游息、追寻自然野趣及进行自然科学教育的场所,相继筹建了21座郊野公园,总规模达596.1平方公里.深圳市塘朗山郊野公园便是其中之一.3.期刊论文陆志成自然而生态化的韩国园林解读-中国园艺文摘2009,25(10)韩国园林遣园的基本思想是看起来比自然的还要自然,从城市内河的整治、主题游乐园的实施、自然山体及其植被的保护、城市绿化的布局、绿化养护的手段等,都不留过多的人工痕迹,显得自然而生态.此外,韩国人注意用绿化植物美化身边的环境,街道、商场、山峰、河流、生活小区、办公大楼等都不乏绿化精品,用绿化植物点缀环境、放松心情、增添情趣,享受自然的生活方式,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协调之美,很值得借鉴.4.学位论文张勇基于公共政策、凸显社区规划的大连旧城更新完善研究2009“高质量外延推进和高质量内涵集约”的城市发展要求,使得旧城更新是规划领域一直研究的课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旧城问题研究呈现出学科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尤其是公共管理学对城市规划领域的影响尤为深远。本文从公共管理的角度解读旧城更新,并提出“旧城更新完善”的概念。通过解析旧城更新完善机制的公共政策属性,本文的主要观点如下:基于对大连旧城特征的了解,尤其是对旧城“稳恒态”特征的论证,本文提出“以单纯的规划技术手段已经难以解决旧城问题”的现实情况。在公共政策缺失的背景下,由于“政府主导不力导致一元失控、市场介入不当致使二元失衡”,旧城出现了“历史遗存保护不力、自然山体破坏严重、公共物品供给缺乏、居民利益遭受侵害”等问题。只有从制定宏观公共政策、建立具体的多元平衡机制,才能实现“多元平衡”,实现旧城的和谐。从城市规划的编制程序上来看,控制性详细规划是土地出让的核心。旧城问题的核心是公众利益的反映,因此,应在旧城范围内建立社区规划机制并纳入到城市规划体系中,才能从宏观公共政策的制定上解决旧城问题。具体的操作手法为:建立以“社区规划”政策为特色的多元平衡更新完善机制:主张规划编制权下放的支撑制度;以街道作为社区规划载体;主张组织“社区圆桌会议制度”和“规划师代表制”;提出合理的规划程序以及完善社区规划内容以达到旧城和谐的目的。本文的创新点在于从分析大连旧城的现状问题入手,得到一种不同与国内普遍偏重规划技术手段的城市更新的操作思路。并从公共管理尤其是城市管理的角度,提出一种适用于大连旧城更新完善的方法。5.学位论文陈兵黄石市陆生植物多样性与应用研究2007生物多样性是维持生态系统持续生产力的基础,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本研究在对黄石市主要陆生植物资源及植物群落进行考察的基础上,对黄石市的植物多样性现状进行了研究,为城市植物多样性保护及应用提供指导依据。对黄石市主要自然山体的植物种类与群落类型、结构等调查后,结果分析表明:1.黄石市共有维管植物152科,470属,1018种。其中蕨类植物21科,34属,58种;种子植物131科,436属,960种。以禾本科、菊科、蔷薇科和蝶形花科4种类型为主,占总种数的22.4%。2.黄石市共有保护植物13种,一级保护植物4种,二级保护植物7种,三级保护植物1种。3.区系分析表明,黄石市维管植物分为14个类型和11个变型,其中泛热带分布属占总属数的26.29%,居于第一位,其次是北温带分布属、世界分布属、东亚和北美间断分布属、旧世界温带分布属和东亚分布属等,体现了温带和亚热带交融的独特性质。4.黄石市共有野生乡土园林植物458种,其中蕨类35种、乔木类114种、灌木类107种、藤本类54种、草本类151种。5.黄石市植物群落丰富,共划分为5种植被型21个群系42个群丛,5个植被型依次为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常绿针叶林、灌丛。群落平均物种丰富度为70,各层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和物种丰富度指数一般表现为灌木层草本层乔木层,而物种均匀度指数变化复杂。不同植被型的群落以混交林的物种多样性和丰富度最高,其次为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针叶林。6.在所调查的植物群落中,乔灌草平均物种比例约为1:3:2,常绿植物与落叶植物物种数量比例在2:1-1:4之间,个体数量比多在5:1-1:5之间。7.本文在资源调查及群落分析的基础上,对黄石市城市园林树种作出了选择规划,并对不同类型的城市绿地的科学配置进行了初步探讨。6.期刊论文刘鸿俊.LIUHong-jun堆山造景绿化灌溉系统的规划设计与应用-节水灌溉2007(3)在建筑垃圾堆山造景环境保护工程中,通过参与山体景观植物灌溉系统规划设计与管理,就节水灌溉技术在山体景观植物灌溉管理中的应用与规划设计进行了探讨.建筑垃圾堆山的土壤结构与自然山体不同,对灌溉系统提出了多方面的特殊要求.通过总结经验,对于不同坡度的山体和植物的灌溉方式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案,为复杂陡峭山体上的绿化创造必要的条件.7.学位论文周飞山地校园对山地环境的介入研究2007论文从规划、景观、建筑三位一体的角度出发,以山地校园与山地环境的关系为研究对象,提出了“介入”的概念,即指山地校园与山地环境的一种和谐共生关系,即在校园形态的构筑上,应顺应自然山体形态,减少对山体形态的破坏;在校园环境的营造上,注重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利用;在校园视觉景观的建立上,注重将山体自然环境纳入到校园景观系统中;在文化的形成上,引入山地文化,造就山地校园独特的文化现象。在规划设计时,如何达到这种关系,是论文研究的重点。论文共分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个部分。在提出问题部分,对课题的缘起、研究的意义、方法和框架进行了阐述,并对研究范围涉及的主要概念进行了界定。在分析问题部分,对现有的人为环境对于自然生态环境介入的多种理论进行研究与分析,并指出各个理论对于课题的指导作用,为山地校园介入山地环境问题的更深层探讨做铺垫。同时,从山地校园介入山地环境的主导性原则、主要策略以及介入之后期望所达到的目标三个方面出发,提出了山地校园介入山地环境的理论基础。在解决问题部分,从总体规划设计、校园建筑与山地的一体化设计、外部空间的改造与整合三个方面总结了一套山地校园介入山地环境的具体设计手法,并且对国内较为典型的山地校园介入山地环境的实际案例进行分析、评价、总结。最后,介绍了笔者在研究生学习阶段,参与的三个与本论文相关的设计实践,结合自己的设计作品对之前研究内容进行验证与反思。本文链接:下载时间:2010年3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