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党员队伍如何在基层治理中发挥作用的调研报告为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强化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探索创新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途径和载体,推动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群众工作优势,转化为治理优势,真正把党的力量和主张传递到“神经末梢”。通过走访座谈、实地调研等方式,对课题进行了认真的分析研讨。在此基础上,认真组织开展调研报告撰写工作,经过反复修改后,形成了此报告。一、现状分析***积极探索基层社会治理新路径,打造以党建引领“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着力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提升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通过提升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水平,让乡村治理“独角戏”变成了“大合唱”,街道面貌焕然一新,幸福满足的笑脸随处可见,一幅美丽宜人的画卷徐徐展开;构建了“党建+社会治理”工作模式,强化了党支部的组织引领作用,密切了党群关系,凝聚了发展力量,铸就了美丽、和谐、平安、幸福家园。二、主要做法(一)健全责任体系,构建基层治理“指挥链”。***注重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最大限度凝聚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工作合力。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相互贯通、协同发展的“一体化”组织体系。在纵向上,打造乡、村、组三级联动党组织链条,全面落实党员设岗定责,做到哪里有群众,哪里就有党组织和党员。在横向上,强化品牌建设,每个村社区打造1个党建示范点,在全乡形成一批先进基层党组织示范群,真正实现党建示范点由点连成线、由线连成片,产生“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示范效应。构建起基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强大合力,推动基层党组织由“单兵突进”向“整体提升”转变,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赋权、扩能、增效。(二)提升治理效能,构建基层治理“新优势”。梨树坪社区不断以自治强基、以法治筑屏、以德治固本,推动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格局。自治强基。广泛采纳搬迁群众意见,制定村规民约,扎实推进村民自治,精准服务。针对搬迁后务农变务工、劳动力就业技能偏低的实际,扎实开展种养殖、创业、电工等技能培训,掌握1至2门实用技术,拓宽就业门路。法治筑屏。党支部定期开展法治宣传活动,重点宣传邻里关系、公共环境、安全卫生、赡养老人等热点问题所涉及的法律法规,让法治观念深植群众心中,为搬迁群众在新家园安居乐业筑起法律屏障。德治固本。广泛开展“展标兵风采,建德治村组”活动,每季度对“遵纪守法标兵”“美德传承标兵”、“勤劳致富标兵”等进行评选、宣传,树立榜样,鼓励群众人人学做标兵、个个争当标兵。同时,将家风家训、五讲五爱上墙,引导群众除陋俗、树新风,感恩奋进。(三)提升服务水平,锻造基层治理“主心骨”。***结合党员联系服务群众工作的开展,切实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真正做到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乡村治理效能。“志愿服务”为民排忧解难。党员主动到群众家中宣传惠民利民政策、疫情防控知识,走访慰问、收集社情民意,一对一联系生活困难群众,经常走访家庭主要劳力在外创业、务工的农户,照顾他们的家庭,做扶贫帮困的服务员。“支部菜园”温暖初心使命。坡头村党总支以“党建+支部菜园”模式,打造“红色菜篮子”,支部将菜园种植产出的部分瓜果蔬菜等农产品用于关怀慰问支部老党员和村内生活困难的村民群众,让他们感受党组织的温暖,剩下的蔬菜由村委会食堂兜底,既能节省村里伙食开支,又解决了支部无钱办事的难题。(四)深化网格治理,夯实基层治理“奠基石”。***以党建为引领,以乡村组三级组织架构为模式,以党群联动为载体,大力推动网格化社会治理。通过3—5户联防联控的精细化、网格化管理模式,充分发挥村干部、小组长、农村党员、保洁员等社会主体的作用,在做好家庭环境卫生管护的基础上,共同维护好公共环境卫生,共同参与村庄治理,一起扮靓村庄,绣出了一幅基层治理“宜居图”。杨梅田村党总支带领党员、群众共同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疏通污管、圈养家禽、美化村寨。以回龙自然村为示范,村组干部、党员群众投工投劳400余人次,共建成护栏270米、围墙90米、挡墙40米、花台120米、石台阶40米、出水景观1处,村庄治理成效逐渐显现。三、存在问题一是部分村民集体意识淡化、公共意识薄弱,参与基层治理的积极性不高,治理成效不明显;二是个别家庭传统观念淡化,不养父母、不管子女、不守婚则、不睦邻里偶有存在;三是部分村民法治意识淡薄,权利意识强了、义务意识相对弱了。四、对策建议(一)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既要传承我国乡村社会的优秀文化传统,也要培育现代文明思想观念。一要弘扬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三管齐下,注重寓教于乐、寓教于行、寓教于事,采取符合农村特点、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群众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二要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实施农耕文化传承保护,培育乡村文化发展新业态,深入挖掘农村特色文化,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作用。三要深入推进移风易俗。要加强党组织的领导,发挥党员干部的带头作用,总结推广红白理事会、村规民约治理大操大办、不赡养父母的做法,通过引导农民群众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提高,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孕育社会好风尚。(二)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一是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大力开展党员联系群众活动,组织群众发展特色产业,动员群众参与乡村治理,教育引导群众革除陈规陋习。要了解群众思想状况,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加强对特殊人群的关爱服务,密切党员与群众的联系,引导群众自觉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二是发挥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要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作用,联合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开展“文明示范户”“好婆婆好媳妇”“最美家庭”等评选活动,以身边人身边事教育身边人,不断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提升精神文明建设水平。要引导全体村民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等方面,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提高,激发村民扬善抑恶、存真去假、爱美憎丑的正能量,掀起户户争做文明榜样的浓厚氛围,着力培育文明新风尚。(三)提升服务群众效能。群众利益无小事,所有关乎群众利益的事情,都是基层治理的重要内容。要长期坚持带着感情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对待群众要热情,要关心群众,切实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和现实问题,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群众中去,使群众的困难得到解决,生活得到保障,做到村里“事事有人管,件件有回应”,使基层治理更有温度、广度和力度。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凡是符合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要积极协调有关部门予以解决;凡是要求合理,但政策没有明确依据的,应该坚持从实际出发,认真研究解决。(四)深化村民自治实践。一要健全村民自治制度。建立健全以法律法规、政策制度、自治章程等为主要内容的自治制度体系,保障村民自治制度有序推进。推行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民主协商和党务、村务、财务公开为主要内容的制度建设。建立健全民主评议村干部、财务审计等制度,保障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二要丰富村民议事协商形式。要不断提升农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和参与度,创新协商议事形式和活动载体,让农民自己“说事、议事、主事”,真正实现“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充分调动和激发农民的积极性。畅通农民群众诉求表达渠道,及时化解各种矛盾纠纷,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矛盾不上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