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发言)在2024年全省科技创新工作暨创新提升行动推进会上的交流发言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在2024年全省科技创新工作暨创新提升行动推进会上的交流发言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省科学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省委十三届六次全会精神,围绕建设“六个**”、推进“八个振兴”全面深化改革,以支撑“创新**”建设和强化“创新体系”建设为总抓手,主动担当、积极作为、攻坚克难,努力以高质量科技创新为**省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力。一、深刻理解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紧迫性和必要性科技是驱动经济发展的核心与关键,进一步全面深化科技领域改革创新,是把握发展机遇、赢得发展先机、掌握发展主动的长远之策。(一)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挑战,亟待进一步提升创新效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推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更好相适应”。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生命科学等领域呈现交叉融合、多点突破态势,新模式、新业态推动产业模式和产业形态发生革命性变化。同时,围绕抢占科技制高点的竞争、科技领域的封锁也将增大我国产业技术路线选择的成本和风险。因此,要主动识变应变求变,适应科学研究边界、研究范式、技术趋势等发展变化,加强新领域新赛道制度供给,不断增强科技创新的广度、深度、速度、精度,才能在日趋激烈的创新竞争中抢占先机。(二)围绕新发展阶段我国科技创新使命任务,亟待进一步发挥创新作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推动科技创新力量、要素配置、人才队伍体系化、建制化、协同化”。近年来,我国在全球创新版图中的位势迅速提升,部分领域的科技创新正从跟跑为主转向跟跑和并跑、领跑并存,处于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发展的重要时期。但还存在原始创新能力不足、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不高等问题,关键零部件、元器件、基础材料、工业软件等中间品面临被“卡脖子”的风险。因此亟待通过构建和完善全社会支持创新的体制机制,从整体系统层面提高批量自主可控技术产出能力,完善实践载体、制度安排、政策保障、环境营造,推动我国科技实力实现质的飞跃和系统提升。(三)聚焦**省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目标,亟待进一步打造竞争优势。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加强创新资源统筹和力量组织,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省厚积薄发、爬坡过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存在创制高值终端产品能力不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难度大、新兴产业竞争力不强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关键都在于创新能力不足、创新支撑不够。通过全面改革建设支持创新的制度高地,创新培育壮大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破解影响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二、聚焦重点任务,厚植**省现代化建设的科技发展根基省委十三届六次全会提出,“要向改革要活力要动力”。省属科研院所是**科技创新的主力军,是**省宝贵的战略科技力量,更要锚定一流、铆足干劲,让一切创新源泉充分涌流,全面支持**省经济高质量发展。(一)在创新战略层面,主动从技术追赶向构建局部领先优势转变。科技创新机构应立足国际国内经济形势,明确主攻方向。一是加强基于创新要素特性的原创性引领性科技创新。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瞄准**省具有资源特色优势的生物制造、航空航天、生物育种、人工智能等领域,前瞻部署一批战略性、储备性科技项目,推进项目协同和一体化部署,形成一批原创性引领性科技创新成果。二是加强梯次协同的省级战略科技力量建设。构建跨学科、大协作、高强度的协同创新平台,引进中国科学院和高水平大学,以项目引领促进协同创新,重点布局建设一批高质量实验室,建设国家战略备份基地,开展系统科学研究,谋划建设研究型大学,加快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卡点”。三是加强研企深度融合与绑定体制机制建设。科研机构要加强行业共性技术研发,加强较强产业前景技术研发,加强可支撑全链条的体系化技术研发,加强区域性、功能性和差异化技术研发等,建立培育壮大科技领军企业和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壮大机制。(二)在创新路径层面,从瞄准终端产品创新到兼顾加强中间产品创新。要从国际国内产业体系分布角度,在更加注重自身特色和优势的发挥,着眼长远目标强化终端产品供给能力的同时,更加注重中间产品创新能力,兼顾注重产业链中下游细分市场供给能力。一是创新联合模式支持不同类型企业成为终端或中间产品科技创新主力军。克服省级科研机构体量整体偏小的弱点,聚焦细分领域,加强科技含量高、产品迭代快的关键技术创新。支持科研机构配合龙头企业建立产业联盟,聚合上下游企业共建创新联合体,推动科技成果精准转化。开展核心技术攻关,以终端产品带动一批跟随企业,不断提升中间产品创新水平进而形成产业链整体优势。二是不断推动科研机构研发重点和产业基础再造工程相结合。聚焦基础零部件、基础元器件、基础材料和产业技术基础等薄弱领域,推动实现产业基础高级化。发挥企业特别是科技领军型企业“出题人”“答题人”“阅卷人”作用,支持企业根据产业发展需求和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目标,提炼科技创新重大需求并参与重大科技攻关,为自主创新产品工程化产业化应用创造良好环境。(三)在创新政策层面,要从鼓励集成创新转向鼓励原始创新与集成创新并重。一是加强有组织的基础研究。坚持自由探索和需求导向相结合,有组织推进战略导向的体系化基础研究、前沿导向的探索性基础研究、市场导向的应用性基础研究,加强从源头和底层解决关键核心技术问题,提高基础研究对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二是重视组织引进消化吸收集成技术和关键技术支撑产业发展。从招引企业到引进消化吸收关键核心技术转变,从引进单一技术向系统集成的战略性、体系化技术转变,坚持“自上而下”系统设计,深度挖掘产业链技术,通过省内科研机构“装配式”系统性消化吸收,建设布局概念验证、中试验证平台,支撑产业链升级迭代。三是加大高水平人才培养力度。培养更多具有战略科学家潜质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形成战略科学家成长梯队。强化研究型大学建设与战略目标、战略任务的对接,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造就更多国际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一流创新团队,建设集聚国内外优秀人才的人才高地。三、强化担当实干,扎实推动服务**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省科学院作为省内自然科学领域综合性科研机构,要深入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省委十三届六次全会精神,坚定信心决心,强化责任担当,保持战略定力,积极主动作为,以改革为动力抓创新、调结构、稳增长、提质量、防风险,举全院之力强化创新、支撑发展,坚定不移完成省委、省政府交办的各项任务。(一)加强科研项目谋划,培育高质量科技成果,实施“订单式”科研。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开展先进技术研发,打造“单项冠军”。在国家新型重点武器型号、航空航天等领域创新研制特种结构粘接材料并跑国际领军国内;实现系列高端国防科研成果向民用领域转移转化,多牌号产品配套中国商飞、中航通飞等大型国企;实施一所一策,推动一所一品。重点开展基于基因编辑的工农业菌种创制改造,食用菌产业多元化、玉米精深加工产业核心菌种自主化、生物农业产业标准化、湿地生态关键技术等攻关。以市场应用为导向开展实用技术攻关,打造省科学院品牌。重点推动在自动控制、汉麻、核技术、石墨新材料、生物质能源等产业领域形成一批高成熟度、高显示度关键技术成果。(二)强化创新赋能,助力产业提档升级,推动“伴随性”研发。强化与龙头企业“全方位”融合创新,实施“一院所一链主”服务。加强全链条合作,重点在生物质能源、金属材料、食用菌等领域,带动博能环保、航天海鹰、华腾生物等一批行业龙头企业形成产业示范,支持绥化玉米发酵、东宁黑木耳、鹤岗石墨、齐齐哈尔汉麻等地方特色产业链发展。加强与企业构建新型创新联合体,与企业共建产业研究院,与市(地)建立科学家工作站,与重点企业面向产业需求共同凝练技术问题,提升技术成熟度,降低企业研发成本,解决技术堵点卡点,推动产业技术迭代升级。(三)研企融通发展,提高成果转化效能,开展“定向性”转化。深化科技成果赋权改革,探索成果自主转化模式,鼓励科技成果持有人自主决定转让、许可或者作价投资等事项;加快布局建设省科学院概念验证和中试验证平台,加强科研成果的应用示范;着力打造省科学院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编制科技成果转化清单,建立成果库和企业需求库,探索开展科技成果市场化评估评价;打造“研发+中试+产业化”一体化成果转化模式,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容错机制,明晰改革失误免责条件;完善科技成果单列管理机制,调动单位和科研人员科技成果转化积极性。(四)创新体制机制,激发创新内生动力,推进“一体化”改革。坚持先立后破、边立边破原则,以院所机制创新为引领,突出目标导向、绩效管理,探索建立院所科技创新评价指标体系。以项目管理改革创新为突破,下放项目立项评审权,简化程序,项目申报中充分引入“揭榜挂帅”“赛马制”等竞争机制,加强项目全过程目标管理,加强关键节点“里程碑”考核和预算绩效管理。以科研项目PI制为单元,打破传统课题组实验室边界,鼓励建立跨学科、跨课题团队,实施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机制,微观上激活科研人员和科研管理人员创新活力。(五)扩大交流合作,加速科技创新步伐,促进“协同性”开放。坚持向北开放,主动对接俄罗斯高端科技资源,依托省科学院中俄科技合作联盟常设主席单位、国际科学院协会成员单位等优势,加强与国外高校院所合作,建立科学家联合工作室,围绕**省农业、能源、高端装备等领域深化合作,引进消化国际先进技术,引入国外专家团队,联合省内龙头企业共建技术研发中心。加强与中国科学院及国内高水平高校院所合作,通过平台共建、团队培育、项目孵化和协同攻关,为全省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决策咨询。以上发言,不当之处,请各位领导和同志们批评指正,谢谢!

1 / 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