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深圳市气象局工作总结和工作计划深圳市气象局20xx年工作总结和20xx年工作计划20xx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深圳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批示指示精神,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作为气象工作的总要求,深化改革、提质增效,20xx年公布的省政府气象现代化考评和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连续7年保持全省双第一。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一、20xx年工作情况(一)在保障上见实效,全力做好城市公共安全运行保障服务面对今年开汛早、暴雨密、短时雨强超强、雷雨大风迅猛的形势,切实将抓实汛期气象服务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作为践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创建模范机关的重要抓手,抗击台风韦帕等4个台风、58个暴雨日,为春节、国庆等重大节日、活动提供高质量保障服务。落实责任主动做好汛期保障服务。积极对接改革后有关部门需求,面向10+1个区派驻专业气象服务人员,对接需求、研判风险、建立机制、跟进服务、应急演练;以深圳标准重构深汕特别合作区气象保障体系,从基础设施、业务体系、工作机制、人员队伍等方面夯实合作区气象防灾能力;加强基层防灾责任人培训,以预警信号解读、基层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建设指导、气象灾害防御知识为重点,举办气象防灾减灾专题培训40场。编制印发《深圳市主要气象灾害风险提示》。总结极端强降水工作中的不足,围绕城市运行精细管理和应急处置相关部门需求,贯通气象预警与应急响应两个环节,联合市应急管理局开展气象灾害影响时空分布特征研究,明确各预警信号下分类风险提示及各街道台风、暴雨致灾临界阈值。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安全监管。前移气象安全生产及安全事故防范关口,灾害性天气及时对所有重点监管单位精准预警。探索互联网+监管+服务气象安全监管模式,实现气象安全生产信息管理一张网、一张图。完善419家双随机抽查对象名录库,对40家重点单位开展双随机执法检查,督促22家隐患单位落实隐患闭环整改,完成率100%。助力生态文明建设和应对气候变化。按照城市污染防治攻坚战要求,按需提供全市177个自动气象站、五大流域降雨监测数据180万组;提供五大流域降水预报预测信息、全市大气污染扩散条件预测信息共155期环境气象专报。选取光明科学城试点开展气候可行性论证,为光明科学城科学规划、生态环境以及防灾减灾决策提供支撑,并被光明区列为区域评估模式改革亮点报送市委改革办。(二)在服务上提质量,增强公共气象服务供给能力3/10以问题和需求为导向,深入开展10项深调研课题,推动气象现代化成果更好地服务民生、城市、经济。预警靶向发布提速。基于灾害风险影响预警信息发布靶向准、速度快、覆盖全,百米级风险区域靶向发布、特定人群按需对点发布,有效解决预警信息发布最后一公里难题。2小时覆盖2400万用户,5-10分钟覆盖任意街道办或风险区域,获第二届全国智慧气象服务创新大赛二等奖。一揽子解决民生气象服务痛点难点。一是针对上下学气象预警信息及时获取难的问题,落实市政府民生实事,依托i深圳深圳天气微信等推出预警铃服务,为全市2985个中小学精准对点发布上下学风险提示。二是针对公众气象灾害防御能力薄弱、意识不强的问题,开办深圳首档中英文双语气象防灾减灾科普节目谈天说地,单期最高收视率创第一,新媒体渠道点击量超8000万人次,获第二届全国智慧气象服务创新大赛三等奖,并由南科大等高校引进用于防灾教学。三是针对预警信息获取便利性不够的问题,拓展i深圳渠道、升级微信公众号服务、开发英文版客户端,实现3公里范围内基于机场和景点气象信息的智能推送,APP年下载量418万,实时气象灾害预警覆盖全市7条地铁2000多个显示屏。助力数字政府建设数字气象。11项政务服务100%全流程网上办理、2项行政审批即来即办,行政审批申请材料与办理时限均缩减50%以上。为全市29个部门提供73种实时气象数据,日均数据共享量68万组,市政务资源交换平台中最热门的十类数据中气象数据占60%。基于灾害风险影响的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在深圳智慧城市和数字政府成果展上受到与会领导、嘉宾的高度肯定,智慧气象服务获得市党建杯创新大赛服务创效二等奖。(三)在创新上有突破,气象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依托气象行业大网络优势,实现在深的国家级气象科技业务布局有重大突破,粤港澳大湾区气象监测预警预报中心(深圳气象创新研究院)和深圳国家气候观象台正式运行,为我市在气象领域先行示范奠定坚实基础。落实国省市重大战略部署建成粤港澳大湾区气象监测预警预报中心(深圳气象创新研究院)。按照《深圳市贯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纲要三年行动方案》要求,发挥深圳在粤港澳气象合作中的优势,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气象监测预警预报中心(深圳气象创新研究院)落地深圳并正式运行:一是组建由国家千人计划专家等为核心的管理团队和研究队伍;二是召开预警中心第一次理事会,审议通过章程、科研规划、机构岗位、薪酬绩效、科学委员会名单;三是举办粤港澳大湾区气象创新发展研讨会,邀请国家、省气象业务部门和香港天文台、澳门地球物理暨气象局以及清华大学、中山大学等专家为粤港澳大湾区气象创新发展和预警中心发展壮大建言献策;四是总结了在深港协同观测、海洋数值预报模式试验等方面取得的阶段性成果。获批国家级气候观象台。成为中国气象局全国首批24个5/10国家气候观象台之一,是国家在珠三角经济圈布局的环境气象综合观测代表站,将建成国内唯一以滨海高密度城市群多圈层气候观测为特色的国家级气候观象台。参与编制全国首个多功能智能杆地方标准《深圳市多功能智能杆系统设计与工程建设规范》;联合香港开展深港天气雷达错时和低仰角加密的协同化观测,因天而动实现最快1分钟出图;构建全市范围内平面1公里网格垂直20层的三维数字大气为防灾部门提供现场感实况监测服务,作为中国气象局智慧城市气象观测试点在全国气象业务工作会议上交流成果。技术攻关提升预报精准度。深入实施台风暴雨监测预报质量提升行动计划,紧扣短时临近预报、高分数值模式预报释用、智能观测三大核心技术攻关,基于人工智能的短临预报技术较传统光流法CSI评分提升8%;雷暴尺度集合预报系统预报分辨率提升至3公里、新增7种预报产品,为智能格点预报提供支撑;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项,中国气象局科技成果登记2项,截至目前晴雨格点预报质量全省第一。(四)在管理上下功夫,党建业务双融双促。以汛期气象保障为抓手争创模范机关。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学习成果落实到各项气象服务保障。通过主题教育、党组书记上党课、支部三会一课,开展作风警示教育,督查岗位职责落实情况等举措,形成了敢担当、勇作为的干事创业工作氛围。在重大气象保障服务中涌现了一批优秀基层党组织和先锋党员代表,1个下属单位获市五一劳动奖状,1人获得市三八红旗手、20人次获得省预报质量、重大气象服务先进等表彰。切实把老百姓所感所获作为检验主题教育成效的根本标准。坚持把学习教育、调查研究、检视问题、整改落实贯穿全过程,开展气象防灾减灾服务8个方面问题检视,落实13项治理,让市民随时随地获取所需气象服务,在20xx年全省气象服务满意度调查中,往年薄弱环节的气象信息获取便利性指标大幅提升。对口帮扶佗城镇东坑村27户95人贫困户100%脱贫,村集体经济收入增长10倍,该村被评为广东省卫生村、河源市文明村等,驻村扶贫干部与工作队获脱贫攻坚突出贡献个人和集体。机构改革落地见成效。找准作为市政府直属事业单位的定位,调整优化内设机构职能11项,下放事业单位职责3项,强化气象防灾减灾保障、气象服务的核心职能;推动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制度落地,打通局系统人才交流的通道,完成20人次晋升提拔,干部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战斗力和干事创业活力得到了提升。二、存在问题新时代,国家赋予深圳新的历史使命,但是深圳气象在建设先行示范区的城市新定位全面支撑和服务发展方面仍然存在短板:一是在保障城市安全运行和各行业高质量发展的精细化专业气象服务方面能力薄弱;二是共建共治共享新型社会治理体系下气象防灾减灾机制有待完善;三是海洋气象保障服务7/10能力不足。三、20xx年工作思路在庆祝新中国气象事业70周年座谈会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对气象工作做出重要指示,指出气象工作关系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做好气象工作意义重大、责任重大。要求广大气象工作者发扬优良传统,加快科技创新,做到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推动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提高气象服务保障能力,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努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20xx年,我局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对气象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六届十三次全会的各项部署,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和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的目标,进一步完善监测预报预测体系、气象服务体系、科技人才体系,推动气象现代化水平和气象服务满意度继续保持双第一,为我市建设先行示范区贡献气象智慧。(一)提升气象灾害防治能力,做好气象保障服务。聚焦今冬明春旱情、明年汛期强对流、台风、暴雨等灾害天气以及重大活动,做好20xx年重大转折性、关键性、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预报服务,继续发挥深圳气象防灾机制的优势,进一步提升气象灾害防治能力,因天而动为城市安全运行提供气象保障。一是增强服务供给。提供一模块--融入应急指挥体系的气象服务信息化模块;一张网--快速对点发布预警预报信息的数据接口;一手册--面向防灾责任人的气象防灾读本;一把伞--应用现有电子屏、智能杆等公共设施,在全市地铁和公交及40个公园等人流密集区域为市民提供基于位置的实时精准天气预报预警信息和出行影响及风险提示安全伞。二是强化气候服务支撑。总结光明科学城区域气候风险评估经验,组织对重大投资建设项目和区域规划项目开展气候可行性论证,形成可推广的气候可行性论证监督管理的相关工作规范。持续开展深圳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宜居城市建设和污染防治攻坚战气象环境监测与评估服务。三是健全法治保障。修订《深圳市气象灾害预警发布规定》、《深圳市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协助应急部门进一步完善气象灾害防御的责任体系。开展新一轮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出台指导各区气象防灾联动的意见,基于分区分街道致灾风险阈值、气象灾害特点、防御侧重点提供防灾指导。(二)推出五大服务,助力城市精细化管理治理一是为市区两级应急指挥系统提供陆海一体的气象信息服务专业模块。突出气象灾害影响风险预报决策服务,建立气象灾害相应指标体系和服务启动机制和流程管理。二是为各级防灾部门提供智能网格监测预报预警模块。围绕城市立体精细发展特点,整合多模式客观预报、上级指导预报检验评估和对比分析,改进高分辨率数值模式,形成1公里格点的高集约化预警预报业务一平台、服务一个端、数据一张网,并开展三9/10维立体网格数据服务。三是为城市规划建设和运行提供台风暴雨风险评估服务。梳理深圳气候变化以及强台风、极端暴雨引发的城市风险,结合深圳城市发展特点对风、雨等影响开展风险评估。积极参与先行示范区城市发展规划,围绕开敞空间规划、生态保护线划定、地下管网设计等开展跨领域、跨行业研究和服务。四是为敏感行业的气象大数据支持服务。基于云+端的气象服务信息格局,重点在端上开展大湾区气象数据的应用共享调用,为32个政府部门和850多个企事业单位提供防灾减灾科技创新气象经济等数据服务专题。五是为重点防御单位和危险区域提供气象安全监管服务。基于互联网完善事中事后分级监管的气象安全监管模式,以制度为先导,通过制订气象灾害重点防御单位等主体责任、督查制度、检查标准,督促企业落实防雷安全主体责任;以信息化为手段,建立可用可及的气象安全监管平台,通过线上+线下双线监管气象安全。(三)改革创新,构建气象发展新格局认真组织编制实施深圳气象发展十四五规划,构建以业务服务为核心、以基础研发为支撑、以新型服务为延伸的深圳气象事业新格局,完善需求-科研-业务-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