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宣传部意识形态工作情况总结2024年以来,在上级党委的坚定指导下,我部始终秉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舆论引导、文化服务、社会治理和政治保障等方面全面发力,不断深化意识形态建设责任制,着力打造具备强大凝聚力与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意识形态工作局势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良好态势。现将工作概况汇报如下:一、工作开展情况(一)坚定思想之基,筑牢理论根基。常态制度引领学习创新我们积极推动习近平总书记最新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的学习,在全体党员干部中开展《市委宣传部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实施方案》。通过会议集体学习、理论中心组研讨、自主平台学习三者融合,引领全员深入理解党的二十大精神。与此同时,为确保学习不中断、不松懈,我们创新学习形式,灵活设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学习机制,成功举办专题读书班2期,组织理论测试3场,确保学用结合、学以致用。(二)壮大舆论之声,加强引导之力。主流阵地巩固做深做细深化新闻传播实效,以市委市政府核心任务为纲,重点突出脱贫攻坚、疫情防控与经济发展等主题。精心策划“社区抗疫季”“脱贫故事汇”等专栏,发布宣传报道450余篇,同时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通过评选表彰15名“最美奋斗者”“身边好人”等先进典型,丰富文化精神氛围。我们持续壮大新媒体平台,全市各类互联网平台粉丝数突破90万,打造“学习强国”平台全省首位的吸引力。提升网络舆情研判处置能力,目前已发布辟谣信息30余条,妥善解决网络舆情250起。严格落实互联网信息传播责任制,实施“实名”制度,确保互联网信息传播有序可控。(三)丰富精神之美,提升文化之力。文化活动精致增色增彩我们积极推进文艺精品战略,推出纪录片《历史的回响》、舞剧《春风化雨》等优质作品,并围绕建党104周年等重大事件成功举办10场大型公益音乐会,增强市民文化享受。注重红色资源保护,启动X红色文化保护工程和长征国家文化公园(X段)建设,新增市级非遗项目11个。进一步推广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创建新时代文明实践点18个,实施文化惠民活动350场次,并大力扶持本土文艺创作,资助139个项目,扩大文艺基金覆盖面,推动《山河情》等作品成为省级重点。(四)坚守治理之持,维护和平之基。社会治理精准扎实落地建立健全意识形态领域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并进行季度风险分析研判,落实应对对策。我们聚焦节假日等重大节点,安排暗访调查25次,纠正问题15个。强化基层综治中心建设,加快网格化治理,已设立基层网格3500个,配备专兼职网格员78万人,累计化解矛盾纠纷达6550起。进一步提升人民调解服务,全市现有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委员会2个、省级模范18个、省市级和谐平安示范社区(村)26个。面向广大干部群众举办普法宣传30场次,覆盖10万余人,营造浓厚的法治责任意识。二、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意识形态认知欠协调,统筹推进力度不足。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在部分单位中尚未得到充分认识,存在“重业务轻意识形态”的偏向。部分部门尚未将意识形态纳入党建工作责任考核体系,未形成全面共管的工作格局。(二)责任意识薄弱,干部政治素养有待提升。个别干部政治敏锐性及鉴别力欠佳,对复杂形势缺乏应有的警觉性。在面对不良社会现象时,存在不敢批评和抵制的现象。部分人员政策水平有限,偶有误读及炒作情况;新入职同志责任意识不足,对意识形态工作的理解不够深刻。乡镇和街道工作人员兼职较多,工作流动性大,影响工作深入开展。(三)改革创新不够,文化传播水平有待提高。面对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宣传思想工作创新力度不足,融媒体发展不平衡,传媒格局需要优化;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力度薄弱,创新成果较少,文艺作品质量有待提升。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尚需深入细致的挖掘。三、下一步工作措施(一)强化理论武装,坚定政治信念。我们将继续深入学习二十大精神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把《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条例》纳入年度培训重点,组织党员干部参加各类学习班。同时,通过线上平台培训新闻通讯和网络评论人员,并深入基层开展调研活动。把党的理论学习与实际宣传工作相结合,挖掘红色资源价值,推动党史学习,以革命文物和文献传承红色基因。(二)加强正面宣传,打造和谐氛围。提升新闻传播的影响力和公信力,聚焦市委市政府重点工作,挖掘普通人故事,创新宣传方式。优化舆情处置流程,设立应急小组,确保舆情迅速反应,加强信息核查与发布,构建线上线下融合传播平台。加强网络舆论监管和课程审查,严打谣言,维护互联网环境。做好主题宣传,关注乡村振兴和民生问题,传递正能量。(三)弘扬核心价值观,提升文明水平。运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推动志愿服务和公共服务机构融合,弘扬革命精神,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整合社会资源,加强网吧监督与校园周边整治,遏制未成年人不当行为。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四)筑牢意识形态安全防线,确保稳定和谐。严格执行意识形态责任制,完善领导体系,明确责任分配,落实监督机制。优化舆情分析流程,定期研判,加强社会组织的管理服务,确保依法依规活动。重视民族和宗教领域的风险防控,采取措施化解风险,营造和谐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