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射线检测工艺规程制定2012/07/061、目的本工艺规程是根据NB/T47013-2015《承压设备无损检测》的第1部分:通用要求和第2部分:射线检测,并结合我公司的实际情况进行制定。凡按国内规范设计、制造的锅炉、压力容器需作射线检测时,均应执行本工艺。本工艺自实施之日起,代替CKM-163001/06C。2、适用范围本工艺规程规定了2~50mm的锅炉、压力容器全熔化焊对接接头和角接接头的X射线检测方法及质量等级评定要求。锅炉、压力容器的有关支承件和结构件的对接接头射线检测,也可参照使用。文件编制部门质控部编制人校对人部门负责人会签栏审批人生效日期分发部门部门份数部门份数经理部4管理部0技术部2生产管理部0制造部1质控部2采购部0财务部0营业部0修订历史修订编号年月日修订记录R0R1R2R3R4R5R6R72007.11.182009.07.012010.06.012011.05.192012.07.012013.07.012014.06.062015.08.30换版换版换版换版换版换版标准换版3引用标准及规程GB/T12604.2无损检测术语射线照相检测TSGZ8001-2013特种设备无损检测人员资格考核与监督管理规则GB/T11533标准对数视力表NB/T47013.1-2015承压设备无损检测第1部分:通用要求NB/T47013.2-2015承压设备无损检测第2部分:射线检测GB/T19802无损检测工业射线照相观片灯最低要求GB/T23901.2无损检测射线照相底片像质GBZ117工业X射线探伤放射卫生防护标准GBZ132工业γ射线探伤放射防护标准JB/T5075无损检测射线照相检测用金属增感屏JB/T7902射线照相用线型像质计GB/T19348.1无损检测工业射线照相胶片第1部分:工业射线胶片系统的分类GB/T19348.2无损检测工业射线照相胶片第2部分:用参考值方法控制胶片处理GB18871电离辐射防护及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TSGG0001-2012锅炉安全技术监察规程GB/T16507-2013锅壳锅炉GB/T16508-2013水管锅炉TSGR0004-2009固定式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TSGR0005-2011移动式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GB150-2011压力容器4术语和定义4.1透照厚度W射线照射方向上材料的公称厚度。多层透照时,透照厚度为通过的各层材料公称厚度之和。4.2工件至胶片距离b沿射线束中心测定的工件受检部位射线源侧表面与胶片之间的距离。4.3射线源至工件距离f沿射线束中心测定的射线源与工件受检部位近源侧表面之间的距离。4.4焦距F沿射线束中心测定的射线源与胶片之间的距离。4.5射线源尺寸d射线源的有效焦点尺寸4.6圆形缺陷长宽比不大于3的气孔、夹渣和夹钨等缺陷。4.7条形缺陷长宽比大于3的气孔、夹渣和夹钨等缺陷。4.8透照厚度比K一次透照长度范围内射线束穿过母材的最大厚度和最小厚度之比。4.9一次透照长度符合标准规定的单次曝光有效检测长度。4.10底片评定范围本部分规定底片上必须观察和评定的范围。4.11缺陷评定区在质量份级评定时,为评价缺陷数量和密集程度而设置的一定尺寸区域,可以是正方形或长方形。4.12双胶片透照技术暗盒内装两张胶片和三片增感屏(前、中、后屏)进行曝光,在观片灯上采用双片叠加方式进行底片观察的透照技术。4.13小径管外直径Do小于或等于100mm的管子。5检测人员5.1射线检测人员未经矫正或经矫正的近(小数)视力和远(距)视力应不低于5.0(小数记录值为1.0),测试方法应符合GB11233的规定。评片人员的视力应每年检查一次。5.2射线检测人员必须按TSGZ8001-2010《特种设备无损检测人员资格考核与监督管理规则》要求进行培训考核,取得射线资格证书。并且由公司向中国特种设备检验协会进行执业注册后,只能从事射线检测方法与等级的无损检测工作。5.3射线检测人员资格级别分为Ⅰ级(初级)、Ⅱ级(中级)和Ⅲ级(高级)。5.4质量等级评定及检测报告签发应由取得Ⅱ级或Ⅲ级资格证的人员担任,且资格证应在有效期内。5.5射线检测人员上岗前应进行辐射安全知识的培训,并取得放射工作人员证。6.检测设备和器材6.1X射线检测设备型号焦点尺寸mm最大穿透厚度mmXXG-20052.0×2.030XXG-25052.0×2.040XXG-2505FZ2.0×2.037XXG-3005Q2.5×2.550XXG-3005FZ1.0×3.542XXH-3005ZB1.0×3.5406.2射线胶片胶片系统按照GB/T19348.1分为六类,即C1、C2、C3、C4、C5和C6类。C1为最高类别,C6为最低类别。胶片系统的特性指标见附录B。胶片制造商对所生产的胶片进行系统性能测试并提供类别和参数。胶片处理方法、设备和化学药剂可按照GB/T19384.2的规定,用胶片制造商提供的预先曝光胶片测试进行测试和控制。A级和AB级射线检测技术应采用C5类或更高类别的胶片,B级射线检测应采用C4类或更高类别的胶片。6.3观片灯观片灯的主要性能应符合GB/T19802的有关规定,最大亮度应能满足评片的要求。6.4黑度计6.4.1.黑度计可测的最大黑度应不小于4.5,测量值的误差不超过±0.05。6.4.2黑度计首次使用前应进行核查,以后至少每6个月应进行一次核查。在工作开始时或连续工作超过8小时后应在拟测量黑度范围内选择至少两点进行检查。6.4.3.黑度计定期核查方法a).接通黑度计外接电源和测量开关,预热10分钟左右。b).用标准黑度片的零黑度点校准黑度计零点,校准后顺次测量黑度片上不同黑度的各点的黑度,记录测量值。c).按b条规定反复测量3次。d).计算出各点测量值的平均值,以平均值与黑度片该点的黑度值之差作为黑度计的测量误差。e).对黑度不大于4.5的各点的测量误差均应不超过±0.05,否则黑度计应核查、修理或报废。6.4.4黑度计核查要进行记录,黑度计检查无需记录。6.5标准密度片标准密度片应至少有8个一定间隔的黑度基准,且能覆盖0.3-4.5黑度范围,应至少每2年校准一次。必须特别注意标准密度片的保存和使用条件。6.6增感屏6.6.1射线检测应使用金属增感屏或不用增感屏,金属增感屏应满足JB/T5075的要求,增感屏应完全干净、抛光和无纹道。6.6.2使用增感屏时,胶片和增感屏之间应接触良好,应定期用干净纱布蘸乙醚或四氯化碳擦洗增感屏。增感屏的材料和厚度6.7像质计像质计是用来检查透照技术和胶片处理质量的。衡量质量的参数是像质计灵敏度值。它等于底片上能识别出的最细金属丝的线编号。6.7.1线型像质计的型号和规格通用线型像质计和等径线型像质计的型号和规格应符合JB/T7902的规定。6.7.2像质计标志及代号像质计应具有下列标志:像质计材料代号——Fe;像质计材料——碳素钢适用材料范围——钢6.8暗室安全照明时间确定胶片应在胶片制造商所推荐的安全灯光条件下进行暗室处理,暗室安全照明时间的确定方法可参考附录E进行。7.射线检测技术等级7.1射线检测技术分为三级:A级---低灵敏度技术;B级---中灵敏度技术;C级---高灵敏度技术7.2射线检测技术等级选择应符合相关法规、规范、标准和设计技术文件的要求,同时还应满足合同双方商定的其它技术要求。承压设备对接焊接接头的制造、安装、在用时的射线检测,一般应采用AB级射线检测技术进行检测。对重要设备、结构、特殊材料和特殊焊接工艺制作的对接焊接接头,可采用B级技术进行检测。7.3检测的某些条件不能满足AB级(或B级)射线检测技术的要求时,经合同双方商定,在采取有效补偿措施(例如选用更高类别的胶片)的前提下,若底片的像质计灵敏度达到了AB级(或B级)射线检测技术的规定,则可认为按AB级(或B级)射线检测技术进行了检测。7.4承压设备在用检测中,检测的某些条件不能满足AB级射线检测技术的要求时,经合同双方商定,在采取有效补偿措施(例如选用更高类别的胶片)后可采用A级技术进行射线检测,但应同时采用其他无损检测方法进行补充检测。8.检测工艺文件8.1射线检测工艺规程:射线检测工艺规程除满足NB/T47013.1的要求外,还应规定下列相关因素的具体范围或要求:X射线源前屏后屏材料厚度mm材料厚度mmX射线(100KV~150KV)铅0.02~0.10铅0.02~0.15X射线(150KV~250KV)铅0.02~0.15铅0.02~0.15X射线(250KV~500KV)铅0.02~0.20铅0.02~0.20如相关因素的变化超出规定时,应重新编制或修订工艺规程:a)适用范围中的结构(对接接头、角接接头)、材料类别(钢及复合材料)及厚度(2~120mm);b)射线源种类、能量及焦点尺寸;c)检测技术等级(AB级);d)透照技术;e)透照方式;f)胶片型号及等级;g)像质计种类;h)增感屏和滤光板型号(如使用);i)暗室处理方法或条件;j)底片观察技术。8.2射线检测操作指导书8.2.1射线检测操作指导书应由具有相应方法的Ⅱ级及以上资格人员根据相应的工艺规程并结合无损检测委托单与实际的工件结构进行编制。8.2.2射线检测操作指导书至少包含以下内容。a)适用范围:被检测工件的类型(形状、结构等)、尺寸范围(厚度及其他几何尺寸)、所用材料的类型;b)检测设备器材:射线源(种类、型号、焦点尺寸)、胶片(牌号及其分类等级)、增感屏(类型、数量和厚度)、像质计(种类、型号)、滤光板、背散射屏蔽铅板、标记、胶片暗室处理和观察设备等;c)检测技术和工艺:采用的检测技术等级、透照技术、透照方式、射线源、胶片、曝光参数、像质计的类型、摆放位置和数量,标记符号类型和放置、布片原则等d)胶片暗室处理方法和条件要求;e)底片观察技术(双片叠加或单片观察评定);f)底片质量要求:几何不清晰度、黑度、像质计灵敏度、标记等;g)验收标准;i)操作指导书的验证要求。8.2.3射线检测操作指导书验证当首次使用射线检测操作指导书时,应对工艺验证,以验证底片质量是否能达到标准规定的要求。验证可通过专门的透照试验进行,或以产品的第一批底片作为验证依据。在这两种情况下,作为依据的验证底片均应做出标识“S”。9辐射安全防护9.1放射卫生防护应符合GB18871、GBZ117和GBZ132的有关规定。9.2现场进行X射线检测时,应按GBZ117的规定划定控制区和管理区、设置警告标志。检测工作人员应佩带个人剂量计,并携带剂量报警仪。10检测工艺及其选择10.1检测时机检测时机应满足相关法规、规范、标准和设计技术文件的要求,同时还应满足合同双方商定的其它技术要求。除非另有规定,射线检测应在焊后进行,且对有延迟裂纹倾向的材料,至少应在焊接完成24h后进行射线检测。10.2检测程序1.对照无损检测委托单核对实物→2.选用或新编制相应的操作指导书→3.根据操作指导书对工件进行检测→4.暗室处理→5.对合格底片进行评定、记录→对操作指导书进行验证(新编操作指导书)。10.3检测区检测区宽度应满足相关法规、规范、标准和设计技术文件的要求,同时还应满足合同双方商定的其它技术要求,如无特别要求,应满足以下规定:10.3.1对接焊缝检测区包括焊缝金属及相对于焊缝边缘至少为5mm的相邻母材区域。10.3.2管座角焊缝检测区包括焊缝金属及相对于焊缝边缘至少为5mm的安放式接管相邻母材区域或插入式主管(或筒体、封头、平板等)相邻母材区域。10.4表面要求在射线检测之前,对接焊接接头的表面应经目视检测并合格。表面的不规则状态在底片上的影像不得掩盖或干扰缺陷影像,否则应对表面作适当修整。10.5透照布置10.5.1胶片透照技术允许以下两种胶片透照技术:a)单胶片透照技术使用单张胶片。X射线(≤100kV)只允许采用单胶片透照技术。b)双胶片透照技术使用两张分类等级相同或相近的胶片。10.5.2透照方式10.5.2.1应根据工件特点和技术条件的要求选择适宜的透照方式。在可以实施的情况下应优先选用单壁透照方式,在单壁透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