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解读背景•医院感染防控工作的需要:外源性感染、医院感染暴发等;•CSSD标准的需要;•消毒工作问题多,仍然是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中的常见和主要问题;•消毒工作进展的需要。特点•体现了消毒领域的新进展:理念:先清洗、后消毒,能物理灭菌的、不用化学消毒方法;方法:低温灭菌方法、新的化学消毒剂如邻苯二甲醛等;•与新标准如手卫生、隔离、CSSD有关标准一致;•结构进行适当调整:如将原来的手术器械灭菌、缝线的灭菌等归类为:高度、中度和低度危险性物品的灭菌;•删减了按照科室归类进行消毒的有关内容,充实了消毒技术的内容,突出重点;•对医疗机构提出了消毒管理方面的要求;•删除了以下内容:二溴海因;内镜的消毒灭菌;医务人员手消毒;医院室内空气的消毒;检验相关物品的消毒;•删除了以下内容:口腔诊疗器具的消毒;织物的消毒;污水的处理;污物的消毒;尸体及相关环境的消毒。•增加了以下内容:4管理要求;6清洗与清洁方法8高度危险性物品的灭菌;9中度危险性物品的消毒;10低度危险性物品的消毒;11朊病毒、气性坏疽和突发不明原因传染病的病原体污染物品和环境的消毒方法•增加了以下内容:C.4过氧化氢低温等离子体灭菌;C.8.2邻苯二甲醛;C.12.2碘酊;C.16煮沸消毒;C.17流动蒸汽消毒;C.18.1过滤除菌;C.18.2微波消毒;主要内容•前言•1范围•2规范性引用文件•3术语和定义•4管理要求•5消毒、灭菌基本原则•6清洗与清洁方法•7常用消毒与灭菌方法•8高度危险性物品的灭菌•9中度危险性物品的消毒•10低度危险性物品的消毒•11朊病毒、气性坏疽和突发不明原因传染病的病原体污染物品和环境的消毒•12皮肤与黏膜的消毒•13地面和物体表面的清洁与消毒•14清洁用品的消毒•附录A(规范性附录)清洁、消毒与灭菌的效果监测•附录B(规范性附录)消毒试验用试剂和培养基配方•附录C(规范性附录)常用消毒与灭菌方法3术语和定义(30个)•清洁cleaning–去除物体表面有机物、无机物和可见污染物的过程。•清洗washing–去除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上污物的全过程,流程包括冲洗、洗涤、漂洗和终末漂洗。•3.4消毒disinfection•清除或杀灭传播媒介上病原微生物,使其达到无害化的处理。•3.5消毒剂disinfectant•能杀灭传播媒介上的微生物并达到消毒要求的制剂。•3.6高效消毒剂high-efficacydisinfectant•能杀灭一切细菌繁殖体(所括分枝杆菌)、病毒、真菌及其孢子等,对细菌芽孢也有一定杀灭作用的消毒制剂。•3.7中效消毒剂intermediate-efficacydisinfeetant•能杀灭分枝杆菌、真菌、病毒及细菌繁殖体等微生物的消毒制剂。•3.8低效消毒剂intermediate-efficacydisinfectant•能杀灭细菌繁殖体和亲脂病毒的消毒制剂。•3.9灭菌sterilization•杀灭或清除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上一切微生物的处理。•3.12斯伯尔丁分类法•E.H.Spauldingclassification•1968年E.H.Spaulding根据医疗器械污染后使用所致感染的危险性大小及在患者使用之间的消毒或灭菌要求,将医疗器械分为三类,即高度危险性物品(criticalitems)、中度危险性物品(semi-criticalitems)和低度危险性物品(non-criticalitems)。–高度危险性物品: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脉管系统,或有无菌体液从中流过的物品或接触破损皮肤、破损黏膜的物品,一旦被微生物污染,具有极高感染风险,如手术器械、穿刺针、腹腔镜、活检钳、心脏导管、植入物等。–中度危险性物品:与完整黏膜相接触,而不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和血流,也不接触破损皮肤、破损黏膜的物品,如胃肠道内镜、气管镜、喉镜、肛表、口表、呼吸机管道、麻醉机管道、压舌板、肛门直肠压力测量导管等。–低度危险性物品:与完整皮肤接触而不与黏膜接触的器材,如听诊器、血压计袖带等;病床表面以及床头柜、被褥;墙面、地面;痰盂(杯)和便器等。•3.17高水平消毒highleveldisinfection•杀灭一切细菌繁殖体包括分枝杆菌、病毒、真菌及其孢子和绝大多数细菌芽孢。达到高水平消毒常用的方法包括采用含氯制剂、二氧化氯、邻苯二甲醛、过氧乙酸、过氧化氢、臭氧、碘酊等以及能达到灭菌效果的化学消毒剂在规定的条件下,以合适的浓度和有效的作用时间进行消毒的方法。•3.18中水平消毒middleleveldisinfection•杀灭除细菌芽孢以外的各种病原微生物包括分枝杆菌。达到中水平消毒常用的方法包括采用碘类消毒剂(碘伏、氯已定碘等)、醇类和氯已定的复方、醇类和季铵盐类化合物的复方、酚类等消毒剂,在规定条件下,以合适的浓度和有效的作用时间进行消毒的方法。•3.19低水平消毒lowleveldisinfection•能杀灭细菌繁殖体(分枝杆菌除外)和亲脂病毒的化学消毒方法以及通风换气、冲洗等机械除菌法如采用季铵盐类消毒剂(苯扎溴铵等)、双胍类消毒剂(氯已定)等,在规定的条件下,以合适的浓度和有效的作用时间进行消毒的方法。•3.23终末消毒terminaldisinfection•感染源离开疫源地后进行的彻底消毒。•3.28消毒产品disinfectionproduct•包括消毒剂、消毒器械(含生物指示物、化学指示物和灭菌物品包装物)和卫生用品。•3.30菌落形成单位cfu•在活菌培养计数时,由单个菌体或聚集成团的多个菌体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繁殖所形成的集落,称为菌落形成单位,以其表达活菌的数量。4管理要求•4.1医疗机构应根据本规范的要求,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可操作的消毒、灭菌制度与标准操作程序,并具体落实。•4.2医疗机构应加强对医务人员及消毒、灭菌工作人员的培训。培训内容应包括消毒、灭菌工作对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意义、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消毒与灭菌的基本原则与知识、消毒与灭菌工作中的职业防护等。•4.3医疗机构使用的诊疗器械、器具与物品,应符合以下要求:•a)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腔隙,或接触人体破损皮肤、破损黏膜、组织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应进行灭菌;•b)接触完整皮肤、完整黏膜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应进行消毒。–被朊毒体、气性坏疽及突发不明原因的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应执行本规范11的规定。4.管理要求•4.4医疗机构使用的消毒产品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并应对消毒产品的相关证明进行审核,存档备案。•4.5医疗机构应保持诊疗环境表面的清洁与干燥,遇污染应及时进行有效的消毒;对感染高风险的部门应定期进行消毒。•4.6医疗机构应结合本单位消毒灭菌工作实际,为从事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清洗、消毒与灭菌的工作人员提供相应的防护用品,保障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4.7医疗机构应定期对消毒工作进行检查与监测,及时总结分析与反馈,如发现问题应及时纠正。5消毒、灭菌基本原则•5.1基本要求(新增加的内容)–重复使用的诊疗器械等先清洗,再消毒或灭菌。–被朊病毒等污染的诊疗器械等,应遵循本规范11的要求。5消毒、灭菌基本原则•5.1基本要求(新增加的内容)–耐热、耐湿的手术器械,应首选压力蒸汽灭菌,不应采用化学消毒剂浸泡灭菌。–环境与物体表面,一般情况下先清洁,再消毒;当受到病人的血液、体液等污染时,先去除污染物,再清洁与消毒。5.2消毒、灭菌方法的选择原则•5.2.1根据物品污染后导致感染的风险高低选择相应的消毒或灭菌方法:•a)高度危险性物品,应采用灭菌方法处理;•b)中度危险性物品,应采用达到中水平消毒以上效果的消毒方法;•c)低度危险性物品,宜采用低水平消毒方法,或做清洁处理;遇有病原微生物污染时,针对所污染病原微生物的种类选择有效的消毒方法。•5.2.2根据物品上污染微生物的种类、数量选择消毒或灭菌方法:•a)对受到致病菌芽孢、真菌孢子、分枝杆菌和经血传播病原体(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艾滋病病毒等)污染的物品,应采用高水平消毒或灭菌。•b)对受到真菌、亲水病毒、螺旋体、支原体、衣原体等病原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应采用中水平以上的消毒方法。•c)对受到一般细菌和亲脂病毒等污染的物品,应采用达到中水平或低水平的消毒方法。•d)杀灭被有机物保护的微生物时,应加大消毒药剂的使用剂量和(或)延长消毒时间。•e)消毒物品上微生物污染特别严重时,应加大消毒药剂的使用剂量和(或)延长消毒时间。•5.2.3根据消毒物品的性质选择消毒方法–耐热、耐湿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等,应首选压力蒸汽灭菌;耐热的油剂类和干粉类等应采用干热灭菌。–不耐热、不耐湿物品,宜采用低温灭菌方法如环氧乙烷、过氧化氢等离子体或低温甲醛蒸汽气体灭菌等。–物体表面消毒,宜考虑表面性质,光滑表面宜选择合适的消毒剂擦拭或紫外线消毒器近距离照射;多孔材料表面宜采用浸泡或喷雾消毒法。5.3职业防护•应根据不同的消毒与灭菌方法,采取适宜的职业防护措施。–气体化学消毒、灭菌:应预防有毒有害消毒气体对人体的危害。环氧乙烷灭菌应防燃烧和爆炸。环氧乙烷、甲醛气体灭菌和臭氧消毒的工作场所,应定期检测空气中的浓度,并达到国家规定的要求。–液体化学消毒、灭菌:应防过敏及皮肤、黏膜损伤。–处理锐利器械,防利器伤。–紫外线消毒:应避免对人体的直接照射,必要时戴防护镜和穿防护服进行保护。6清洗与清洁方法•适用范围–清洗适用于所有耐湿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清洁适用于各类物体表面。•方法–清洗重复使用的物品应由CSSD及时回收后,进行分类、清洗、干燥和检查保养。手工清洗适用于复杂器械、有特殊要求的器械、有机物污染较重器械的初步处理及无机械清洗设备的情况等;机械清洗适用于大部分常规器械的清洗。具体方法及注意事项遵循WS310.2的要求。•方法–清洁治疗车、诊疗工作台、仪器设备台面、床头柜、新生儿暖箱等物体表面使用清洁布巾或消毒布巾擦拭。擦拭不同患者单元的物品之间应更换布巾。各种擦拭布巾及保洁手套应分区域使用,用后统一清洗消毒,干燥备用。•注意事项–有管腔和表面不光滑的物品,应用清洁剂浸泡后手工仔细刷洗或超声清洗。能拆卸的复杂物品应拆开后清洗;–清洗用水、清洁剂等的要求遵循WS310.1的规定;–手工清洗工具如毛刷等每天使用后,应进行清洁、消毒;•注意事项–内镜、口腔器械的清洗应遵循国家的有关规定;–对于含有小量血液或体液等物质的溅污,可先清洁再进行消毒;对于大量的溅污,应先用吸湿材料去除可见的污染物,然后再清洁和消毒。7常用消毒与灭菌方法•常用消毒与灭菌方法应遵循附录C的要求,应对使用产品查验相关证件。8.高度危险性物品的灭菌•灭菌方法–耐热、耐湿:应首选压力蒸汽灭菌。–不耐热、不耐湿:应采用低温灭菌方法。–不耐热、耐湿:应首选低温灭菌方法,无条件的医疗机构可采用消毒剂浸泡灭菌。–耐热、不耐湿:可采用干热灭菌方法。•灭菌方法–外来医疗器械:应要求器械公司提供器械清洗、包装、灭菌方法和灭菌循环参数并进行验证,验证合格后可遵循其方法和灭菌循环参数的要求进行灭菌。–动力工具:按照使用说明的要求进行清洗、打包与灭菌。9中度危险性物品的消毒•9.1消毒方法•9.1.1中度危险性物品如口腔护理用具等耐热、耐湿物品,应首选压力蒸汽灭菌,不耐热的物品如体温计(肛表或口表)、氧气面罩、麻醉面罩应采用高水平消毒或中水平消毒。•9.1.2通过管道间接与浅表体腔黏膜接触的器具如氧气湿化瓶、胃肠减压器、吸引器、引流瓶等的消毒方法如下:•a)耐高温、耐湿的管道与引流瓶应首选湿热消毒•b)不耐高温的部分可采用中效或高效消毒剂如含氯消毒剂等以上的消毒剂浸泡消毒;•c)呼吸机和麻醉机的螺纹管及配件宜采用清洗消毒机进行清洗与消毒;•d)无条件的医院,呼吸机和麻醉机的螺纹管及配件可采用高效消毒剂如含氯消毒剂等以上的消毒剂浸泡消毒。9.2注意事项9.2.1待消毒物品在消毒灭菌前应充分清洗干净。•9.2.2管道中有血迹等有机物污染时,应采用超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