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业大学化学工艺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081702)一级学科名称: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代码:0817一、学科、专业简介化学工艺专业前身为炼焦化学专业(后改为煤化工专业),组建于1977年,主要为冶金行业培养从事冶金能源、煤焦化技术的生产、科研、设计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2009年被国家教育部批准为国家级特色专业。该专业是我校最早获准建设的省部级重点学科之一,并于1990年开始培养硕士研究生。经过长期的建设和发展,已拥有一支知识、年龄、学历和专业技术职务等结构均较合理的学术队伍。现有硕士生导师12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9人,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10人。本学科长期从事煤加工领域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其整体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在国内同学科中有一定的优势。在持续不断地高水平的教学和科研工作过程中,形成了炼焦煤资源配置与系统节能、高炉用焦质量控制及其评价技术研究、煤结构基础理论及液化新技术研究、新型煤基炭材料及催化剂制备与应用方向、煤焦化产品深度分离与绿色利用等5个相对稳定、颇具特色、优势明显的主要研究方向。毕业研究生主要在科研院所,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及高等学校等部门就业,每年就业率达100%。二、培养目标化学工艺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符合现代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的、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即: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具有系统而坚实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具有创造性地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能力。具体要求是:(一)努力学习和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拥护改革开放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品德良好、遵纪守法;具有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和高尚的科学道德情操、以及严谨的学术态度;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身心健康。(二)具有比较广博的化学化工基本理论知识,较强的自学能力和较宽的知识面,能独立担负专门技术或教学工作能力。(三)对研究方向有比较深入、全面的研究,熟悉同研究方向有关的国内外新学科、新理论、新成就和发展前沿及科研动向,理论联系实际,具有运用所学理论、方法和手段独立担负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能力。(四)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顺利地完成阅读和笔译有关专业的外文资料及撰写论文摘要;较熟练地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三、研究方向1、炼焦煤资源配置与优化研究2、高炉用焦质量控制及其评价技术研究3、煤结构基础理论及其液化新技术研究4、新型煤基炭材料及催化剂制备与应用研究5、煤焦化产品深度分离与绿色利用研究四、学习年限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在校学习年限为2.0~3年。硕士研究生应在导师指导下根据需要选修合适的课程,并在硕士论文答辩前应完成课程学分。从事论文工作的时间一般不得少于一年。在校学习与作学位论文的最长时间不得超过5年。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实行学分制,答辩前每位硕士研究生至少应取得32以上的课程学分,具体学习年限及学分见各学科培养方案。特别优秀的硕士研究生提前完成培养计划并符合提前毕业条件,经过规定的审批程序可以提前毕业,获得学位。五、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本专业硕士研究生,必须在规定年限内课程至少应获得总学分不少于32学分,其中学位课18学分,非学位课14学分。课程及学分分配如下:类别序号课程名称课程编号学时学分学期备注学1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1036000230112自然辩证法1036000146213研究生英语1036000713051,2位课程4研究生英语视听说3621,24数值分析103600123621必选5数理统计103600153621至少选1门矩阵理论10360013452.51数学建模103600243622最优化原理与方法10360020462.516传递工程原理081702013621必选7分离工程081702023621必选8高等化工热力学081704123621至少选1门反应工程原理081702123621材料化学081704133621合计58518选修课程1数据处理与试验设计0806011136222化学工艺专业英语1036000836213高等资源化学0817020936224近代煤转化技术08170207462.52必选5高等有机合成0817020836226催化原理0817040736217近代分析方法081702063621至少选1门材料分析方法0817041436228第二外国语10360009462.529新型炭素材料08170210362110计算机在化学中的应用08170410362111创新学术讲座081702001812-4合计43421补修课程燃料化学461同等学力或非化工类专业煤加工工艺学461化工热力学461化工原理721实践1学术讲座与学术活动11-4必修2社会实践(专业实习)23-4必修注:1、同等学力或跨学科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一般应在导师指导下确定2~3门本学科的本科生主干课程作为补修课程,没有补修成绩或补修课程考试不合格者不得进入论文答辩。补修课程不计学分。2、要求硕士研究生必须选修创新学术讲座课,取得相应学分,缺席超过两次(含两次)者,必须设法了解每次讲座内容,分别列出讲课纲要并写出学习心得,由导师签字验收;缺席三次以上(含三次)者,必须从新补修,否则不给学分,不予参加学位论文答辩。(1)学术讲座与学术活动。每名研究生在学习期间必须有针对性地写出读书心得或专题研究报告4份,并在适当场合作口头汇报。每人原则上必须完成做2次公开学术报告要求,其中至少有1次公开在学校或学院的学术论坛做报告。学术活动结束后,由组织单位填写学术报告登记表,连同其余3次报告由指导教师或学院学术机构写出评语,必须参加8次各类学术活动,合格后计算1学分。(2)教学实践(或专业实习)。研究生均需参加总计不少于6~8周的教学实践活动,或根据专业特点安排的专业实习。教学实践可采取多种方式进行,例如专业课程的辅导、答疑、批改作业、带本科生实习、实验、课程设计、协助导师指导毕业设计等。实践(实习)完成后写出报告,由指导教师写出评语,硕士点所在系领导核批合格后计2学分。(3)创新实践。将根据学科特点和当时情况,安排一定量的创新教育实践活动,活动的内容、方式、地点、成果等具体要求由学科点确定报学院审批。六、课程学习研究生应当根据自己的修课计划进行课程学习。研究生选课实行注册制度,课程注册的追加与撤销须在开课后两周内完成,未注册的课程不能参加考试,已注册且未撤消的课程必须参加考试,旷考按0分计。课程考试不及格不能补考,须重修,下学期(或学年)开本门课程时重新注册,并参加该课程考试。课程重修实行收费制度,收费标准为5元/学时。七、学位论文学位论文工作是培养研究生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研能力的重要环节,硕士生应保证至少有一年以上的时间进行研究论文工作。高层次研究人才最重要的素质是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和能力。因此,要强调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必须独立完成研究课题的全过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大胆创新,勇于探索。几个人合作研究的项目,论文内容侧重于本人的研究工作。需要引用其他人的成果时必须注明出处,篇幅不能太多。严禁剽窃他人成果,一旦发现,严肃查处。鼓励导师组建跨学科课题组或团队指导研究生,提倡研究生尽早进入课题组工作。要积极与企业和科研院所建立研究生产学研创新合作培养基地,各学科应有不少于20%的研究生直接在企业及科研院所做课题研究工作,以加强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1、论文对所研究的课题应有新见解,至少应在理论分析、设计方案、计算方法、实验方法、实验设备、测试技术、数据处理、工艺方法等任一方面有一定的新见解,取得某些新的结果或一定的革新或改进。2、论文内容应能充分反映作者在本学科领域内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3、论文工作应表明作者掌握了从事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4、论文的理论部分要概念清晰,分析严谨;论文的实验部分,数据要真实可靠,有较好的重复性;数据的处理方法正确,结果准确,对处理结果应作理论上的阐述与讨论;论文叙述要文字通顺,条理清楚,逻辑性强。5、论文撰写应遵守《安徽工业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与书写格式》的要求,并按标准封面装订。八、答辩和学位授予在申请学位之前,硕士生至少要有一篇与学位论文选题有关的以研究生为第一作者(或导师为第一作者,研究生为第二作者)的学术论文在在省级以上(含省级)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或被接受即将发表),或国际会议论文(增刊和国内会议论文除外),或排名前三的发明专利。否则不予参加论文答辩。1、硕士生完成学位论文的写作后经导师审查同意,由学院组织预审查,预审通过后正式向研究生学院提交论文答辩申请。2、论文评阅由研究生学院组织或者委托学院组织,申请者本人及导师不得参与。论文评阅人名单、评阅意见、论文评分以及有关材料应对学位申请人保密。对涉及国家机密或需保密的论文,由导师提出报告,学院审核后报校研究生学院审批。审批同意后可在一定范围内评阅。3、硕士研究生论文须聘请2位同行专家对论文进行评阅。论文评阅结果如2位评审人均持否定意见;或者有1位评审人持否定意见,再增聘1位评审人评阅后仍持否定意见,不能组织论文答辩。论文没有通过专家评审的,至少须在一个月后方能再次提出申请。4、答辩委员会的组成由学院负责聘请。正式答辩前半个月由答辩秘书将论文送交答辩委员。答辩和学位授予程序按《安徽工业大学硕士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进行。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人员按《安徽工业大学关于授予具有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人员硕士学位的实施办法》进行。学位论文及答辩工作时间安排如下:序号内容时间安排负责单位1文献综述及开题报告(报研究生学院)第3学期院学位评定分委2论文工作(20%以上的研究生在企业或科研院所完成)第3-5学期院学位评定分委3论文预答辩(系、学科组)第5学期初院学位评定分委4论文送审答辩前1个月研究生学院5论文答辩校学位委员会开会前10天答辩委员会6成果要求:在校期间发表与专业相关学术论文1篇以上。(具体标准由学科认定)73月份、6月份校学位委员会召开学位授予会议。附:本学科需阅读的主要经典著作和专业学术期刊目录一、主要经典著作1、炼焦学,姚昭章,冶金工业出版社,1995第二版(2005第三版)2、煤化学,虞继舜,冶金工业出版社,20003、炼焦化工,(波兰)泽林斯基,H.等著,中国金属学会炼焦化学会,19934、化产工艺学,库咸熙,冶金工业出版社,19955、煤液化技术,高晋生,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6、煤液化化学,魏贤勇,科学出版社,20027、化学工艺学,黄仲九,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8、煤的气化与应用,沙兴中,华东化工学院出版社,19959、高炉炼铁原理,A.K.比斯瓦斯、齐宝铭,冶金工业出版社,198910、应用煤岩学,周师庸冶金工业出版社,198511、高炉焦炭,傅永林,冶金工业出版社,199512、高炉过程气体动力学,傅世敏编译,冶金工业出版社,199013、炭素工艺学,钱湛芬,冶金工业出版社,199614、冶金百科全书(炼焦化工卷),冶金工业出版社,1995二、主要专业学术期刊(一)中文期刊1、钢铁2、化工学报3、燃料化学学报4、煤炭转化5、煤炭科学技术6、钢铁研究学报(中文版、英文版)7、燃料与化工8、新型炭材料9、催化学报10、材料研究学报11、硅酸盐学报12、煤气与热力13、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4、化学学报15、无机材料学报16、物理化学学报(二)外文期刊1、Ironmaking&Steelmaking2、SteelResearchInternational3、Carbon4、ISIJInternational5、JournalofPhysicalChemistry6、Nanotechnology7、ChemistryofMaterials8、Fuel9、FuelProcessingTechnology10、EnergyandFuel11、FuelChem.Te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