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行业标准LYJ201-86林区公路工程施工技术规范1986-3-28发布1986-7-1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部关于颁发《林区公路工程施工技术规范》的通知2林计[1986]119号各省、自治区林业(农林)厅,黑龙江省森工总局,内蒙古自治区农委,三峡省筹备组农林水利办公室,大兴安岭林管局,各林业勘察设计院(队),各林业工程公司(处),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各林业大学、林业院校、林业调查规划院(队):根据国家计委关于定期修订标准规范的规定,我部对《林区公路工程施工技术规范》(LYJ201-80)组织了修订工作,该规范的修订工作由黑龙江省森工总局基建局主编,已经有关单位会审。现批准《林区公路工程施工技术规范》(LYJ201-86)为部标准。自一九八六年七月一日起施行。原规范同时废止。本规范由黑龙江省森工总局基建局施工规范管理组负责管理和具体解释等工作,由林业部西南林业勘察设计院负责出版发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部一九八六年三月二十八日3总则林区公路工程施工技术规范(以下简称路规)是林区公路新建、改建工程施工的重要法规,是进行施工的重要依据,也是开展工程建设科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林业基本建设管理、设计、施工部门必须遵照执行。林区公路施工应严格按照基本建设程序办事,根据批准的设计文件和基本建设计划,加强施工管理,严格按照设计文件和本规范规定施工。随着新技术、新结构、新材料、新工艺的发展,施工机具的革新和操作方法的改进,本规范如与施工技术操作不相适应的部分,各单位可向本规范的批准机关提出修改意见,未经批准,不得擅自修改。第一章施工前的准备第一节一般规定第1.1.1条建设单位应在开工前向施工单位交付完整的设计文件,并会同设计单位向施工单位进行技术交底。第1.1.2条施工单位在开工前应组织工程技术人员熟悉设计文件,进行现场调查核对和施工复测。第1.1.3条根据设计文件,物质供应,工地情况,工期要求和施工能力,拟定机械施工或人工施工方案,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预算。第1.1.4条用地限界内的农田水利设施、房屋、古迹、坟墓、通讯输电线路、各种管道、道路等建筑物,以及受施工影响危害的农田、民房或水电排灌设施,建设单位应在开工前办妥拆迁征用手续和拟定加固防护措施。第二节施工测量第1.2.1条施工复测的内容主要包括:恢复中线、复测水平、复核横断和桥涵排水设施位置,并为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收集有关资料,如复核工程水文地质资料、料场、取土坑、弃土堆,确定土方调配,选择便道、便桥和临时设施的位置等。第1.2.2条恢复中线、补测加桩、测定引桩(护桩)、核对桥涵位置,特别是机械施工,必须做好转角桩、曲线桩、转点桩和主要控制桩的引桩工作,以便施工时作为恢复定线的依据。引桩必须牢固,并设在路基施工影响范围之外,便于观测和丈量,同时必须填写记录和绘制草图。恢复中线时,如发现原设计丈量错误或遇局部改线,当中线长度差值大于1米时,应作断链处理,并在设计图上标明断链桩号。断链桩应设在就近直线段的整桩上,不要全线累计。第1.2.3条复测水平。恢复中线后,应复核水准基点标高和中桩地面标高,测设临时水准基点和加4桩的地面标高,复核填挖高。第1.2.4条复核横断面和桥涵排水设施断面,补测加桩的横断面。发现差错应及时纠正并作好记录。第1.2.5条在施工中应随时恢复原桩位,检查中心位置和填挖高度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及时进行修补。原桩复位的精度要求,应按设计规定办理。一般为纵向±10厘米,横向±5厘米,转角点全测回误差2′。第三节路基放样第1.3.1条路基开工前,应根据设计图和中桩,定出控方坡顶、填方坡脚的边桩和取土坑、弃土堆的位置。机械施工地段,应设立边桩和路基填挖高度标志。第1.3.2条填方路基的放样,应考虑填土预留沉落高度。预留沉落量应根据基底条件、填土高度、土壤类别和压实方法等情况确定之,一般为4~8%。第1.3.3条桥头引线放样,应先固定桥梁中线位置,并在桥头引线设立固定标志。第1.3.4条路基中线、坡顶、坡脚、取土坑、弃土堆和用地限界等施工用桩,均应向工人交底。第四节场地清理第1.4.1条砍伐道影,应严格遵守部颁的采伐规程及保安规程,造材归楞,堆放在用地限界不妨碍施工的地点,并将枝丫、灌木杂物等清理于用地限界以外。用地限界的附近,危及施工和行车安全的易倒树木和危石,应一律清除。第1.4.2条施工排水。施工前应排除现场的地面积水和地下水影响。在淤泥、水田地段施工时,必须提前做好排水、疏干地表。在雨季施工时,尤应注意做好排水工作。施工中应保持排水系统水流畅通,并注意不致冲毁路基,影响农田水利排灌和附近建筑物的安全。第五节暂设工程第1.5.1条搭设暂设工程应注意防火、防洪、防坍塌,做到安全节约,水源充足,有利施工,方便生活。危险品仓库位置必须按有关规定修建。第1.5.2条临时道路。为维持施工期间人员、机具、燃油、材料和生活物质的运输,必须在开工前,本着节约的原则,因地制宜地修筑临时便道。施工中如需阻断原有道路时,应先修好通行便道和必要的标志,以保证正常交通。完工时对原有道路应妥善处理。第二章路基排水5第一节一般规定第2.1.1条为保证路基有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必须及时排除危害路基的地面水和地下水。根据设计文件设置边沟、截水沟、排水沟、盲沟和桥涵等排水设施。第2.1.2条在透水性强、岩溶、土质松软、水量集中的急流地段,应采取防渗漏和防冲刷的加固措施。排水设施的进出水口,应视水文、土质、地形及筑路材料等情况,适当加固。修筑排水设施时,应与当地的农田水利相配合,不使农田失灌或冲毁。第二节地面排水第2.2.1条挖方路基和路基高度小于昀小填土高度的填方地段,均应设置边沟。边沟纵坡一般与线路纵坡相同,但不得小于0.2%。当边沟纵坡大于3%、土质较松软时,应按本规范第五章有关的规定处理。位于风化岩层高坡下的边沟,可采用放缓边坡、设置碎落台等措施,防止岩石碎落堵塞边沟。第2.2.2条截水沟应按设计办理。无弃土堆时,截水沟边缘至挖方坡顶的距离,一般不小于3米;有弃土堆时,截水沟应设于弃土堆上方,弃土堆坡脚至截水沟边缘,不应小于1米。截水沟断面一般为梯形,底宽不小于0.5米,深度根据地形条件决定,边坡要根据土质决定,沟底纵坡不小于0.2%。截水沟挖出的土方,可于截水沟和路堑间堆筑土台,台顶应倾向截水沟方向,土台坡脚离挖方坡顶应不小于5米。土质渗水性强的截水沟,沟底和下侧边坡应用不透水材料加固。除特殊设计外,一般不允许截水沟的水流入边沟,应引至低洼地段或排水口。第2.2.3条排水沟排出低洼湿地的地表水,或将边沟、截水沟、取土坑的水导至桥涵处排除。排水沟的断面,根据水文计算决定。一般底宽不小于0.3米,深度不小于0.4米,纵坡不小于0.2%,长度不宜超过500米。第2.2.4条跌水和急流槽是排水过程中降低流速,防止冲刷的措施。跌水和急流槽,应按特殊设计施工。其进出水口处,应视地形、土质的条件,酌情加固。一般可采用加固基底,设置护墙的方法。护墙高度应高出设计水位至少0.2米。出水口处也可设置跌水井。跌水阶梯高度应视地形确定,一般为0.3~0.6米。每阶高度与长度之比,应大致等于地面坡度。跌水的台面坡度一般为2~3%。第三节地下排水第2.3.1条在施工中,遇到地下水危及路基稳定时,应通知设计单位提出处理措施。排除和降低地6下水的方法,一般有渗沟、暗沟等。第2.3.2条渗沟是截流和降低地下水位的措施。1.渗沟的断面,应视埋藏深度、排水要求、施工和维修的便利而定。一般渗沟宽不宜小于1米,纵坡不小于0.5%,特殊情况可减至0.2%,但必须加强防淤塞措施。无管渗沟因排水阻力较大,其纵坡不应小于1%。一般采用5%。2.暗沟的断面,应视流量大小确定,沟底纵坡一般不小于1%。3.为防止水流冻结,渗沟和暗沟,均应设在冻层以下,并尽可能设在不透水土层上。4.为防止水流倒灌,渗沟和暗沟的出水口处,应高出排水沟至少0.2米。5.为防止地面水进入渗沟,渗沟顶部应设封闭层。封闭层可用双层反铺草皮或用其他材料铺成隔离层,并夯实之。其上并需填筑厚度不小于0.5米的粘土防水层,或砌以浆砌片石。6.为防止砂土随汇集水流流入渗沟,应设反滤层。反滤层应用筛选的中砂、粗砂、砾石,分层填筑。相邻层的粒径比,一般不小于1:4,层厚不小于0.15米。粒径小于0.15毫米的填料,含量不应大于5%。禁止用粉砂、细砂、风化石等填筑。第三章填方路基第一节基底处理第3.1.1条当地面横坡缓于1:4,填土高度小于0.5米时,应将草皮及杂物、淤泥、伐根和腐殖土挖除;填土高度大于0.5米时,伐根与草皮可不清除,但伐根顶面至路基面至少保证不小于0.5米的填土。当地面横坡陡于1:4时,除将草皮、杂物、伐根和腐殖土挖除外,原地面应挖成1米宽的台阶后填筑路基。在砂性土或碎(砾)石土上,可不做台阶,将表面土壤翻松后,填筑路基。机械施工,可在填方坡脚或半坡作2~3米的衔接台阶。加宽旧路基时,应将旧路基的边坡挖成0.5米宽的台阶或翻松。第3.1.2条在水田、泥沼、池塘、沙滩、有地下水流、易滑坍等不稳定地段修筑路基,应根据具体情况,采取排水疏干、挖除淤泥、抛填片石或砂砾石等处理措施,保持基底稳固。第3.1.3条在乱石、大孤石地段修筑路基,大石顶面填土高度小于0.5米时,应予炸碎或清除。第3.1.4条凡经清理的基地,在填筑前,均应进行检查,填写隐蔽工程记录。第二节路基用土第3.2.1条路基用土,根据力学性质指标和设计、施工要求,分为六种土(附录一)。路基土石方,根据开挖及爆炸难易程度,分为六类土(附录一)。第3.2.2条用透水性良好的碎石土、卵石土、砾石土、中粗砂填筑路堤时,应分层填筑。7用透水性不良的土填筑路堤,应采取措施,尽量在接近昀佳含水量时,分层填筑。不得用淤泥、盐碱土、泥炭、含石膏及其他含有5%以上可溶于水的盐份土填筑路基。在取土困难的地段,盐碱土可用作路面0.5米以下的路基填筑材料。第三节取土场及取土坑第3.3.1条取土场与取土坑的位置,应结合土方调配,选择在有利的地形、土质良好、便于排水的地点,不占或少占农田和林地。取土完成后,应尽可能予以整平。第3.3.2条取土场的清理,应按本规范第1.3.4条的规定办理。取土场必须保证能排水,并使地面水,背离路基外流。路基两侧,机械作业的取土场,其宽度应掌握在用地界限范围内。取土完成后,机械作业遗留的土埂,应予整平。第3.3.3条取土坑应尽量利用加宽路堑取土,取土坑的断面应力求规整。靠路堤一侧的边坡不应陡于1:1.5,并应留有1~2米的护坡道和背向路基的排水坡。取土坑的排水,应与路基排水沟相通。山坡处的取土坑,为防止出口处冲成深坑,应在出口处留2米的土埂,并挖成缓坡排水沟(图3.3.3)第3.3.4条桥头附近的取土场或取土坑,如设计无规定时,应设在下游距桥头路基坡脚10米以外的地点,同时应与下游的水工建筑物及其他导流设施相适应。取土坑坑底应高出常水位0.5米,并应有通向河流的出水口。第四节路堤填筑第3.4.1条用不同土质混合填筑路堤时,须遵守下列规则:图3.3.3山坡取土坑出水口1.以不同土质填筑路堤时,一般应分层填筑,不得任意混填;如以透水性较小的土填筑路堤下层时,顶面应做成4%的双向横坡。(图3.4.1)8图3.4.1路堤填筑2.不因潮湿及冻融而变更体积的优质土,应填在上层,强度较小的土,一般应填在下层。第3.4.2条土石混合填筑路堤1.当石块大于15厘米,含量多于50%的土石混填时,可按一般填石处理。但在路堤上部50厘米范围内,应选择大小配合较好的土石,填筑压实。2.当石块小于15厘米时,含量少于50%的土石混填时,可选择粒径配合较好的土石填筑上层,并按填土方法,分层填筑压实。第3.4.3条填石路堤1.边坡缓于1:1.33、高度小于6米时,可按土质路堤填筑。2.边坡为1:1、高度小于6米时,须用大于25厘米的不易风化的石块,叠砌坡面。3.填筑砌石路堤时,应随砌随填。第3.4.4条路基填方高度大于6米时,应按特殊设计处理。第五节填土压实第3.5.1条为了提高路基强度和稳定性,路基填土必须认真压实。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