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消除疟疾业务工作规范目录第一章机构、人员及职责第二章发热病人血检疟原虫第三章病例的诊断与疫情报告第四章病例治疗及预防第五章杀虫剂室内滞留喷洒第六章杀虫剂浸泡蚊帐第七章流行及防治现状调查第八章媒介按蚊调查第九章暴发流行调查与控制第十章监测第十一章相关突发事件处置第十二章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第十三章人员培训第十四章资料收集与管理第十五章督导附录:《河南省消除疟疾行动计划2010-2020年》《河南省消除疟疾实施方案》《疟疾诊断标准》《抗疟药使用原则和用药方案》第一章机构、人员及职责一、机构(一)省级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设原虫病研究室。(二)市级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设寄生虫病防治科。(三)县级县(市、区,以下简称县,含市、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设寄、地科。(四)乡级乡(镇,以下简称乡,含镇)卫生院应设防保组。(五)村级行政村应设村卫生所(室)。(六)各医疗机构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设预防保健科(室)。二、人员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乡防保组织和村卫生所等,都要根据消除疟疾工作进程,结合本行政区域的服务人口、服务面积和地理条件等,合理配置相应的专业技术人员及管理人员。三、职责(一)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1.根据《河南省消除疟疾行动计划2010-2020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河南省消除疟疾实施方案》的要求,向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提出年度具体工作方案和预算计划。2.根据行动计划和全球基金国家策略疟疾项目(以下简称:NSA项目)的要求,制订适合全省的消除疟疾技术方案,并在组织实施过程中提供技术指导,进行督导和评价。3.根据全省治疗病人的需要,向有关部门提出抗疟药的种类、数量计划。4.按照行动计划和NSA项目要求,对一、二类县督导消除疟疾中各项措施的落实,组织开展疟疾监测、流行病学调查和疫点处理,对消除疟疾形势进行分析、评价和反馈。5.组织、指导国家级和省级疟疾监测点的监测工作。6.参与和指导疟疾突发疫情的调查与控制,以及其它与疟疾预防控制活动相关的重大突发事件的处理工作。7.按照行动计划和NSA项目要求,组织开展健康教育、健康促进活动,制作健康教育材料,对有关部门和基层开展的健康促进、健康教育活动提供技术指导。8.组织编写培训教材,对专业人员进行培训;开展学术活动和信息交流,引进和推广先进技术。9.负责收集相关资料,项目报表上报,完善财务和物质管理,总结消除疟疾工作的经验和问题,并向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国家项目办报告工作倩情况,提出改进建议。(二)市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1.根据行动计划向卫生行政部门提出本辖区消除疟疾工作计划,提出工作经费预算。2.组织、指导消除疟疾工作和NSA项目的实施,做好检查、督导工作。3.指导和参与一、二类县消除疟疾工作中措施的落实、组织开展疟疾监测、流行病学调查和疫点处置,对消除疟疾工作形势进行分析评价。4.指导和参与设在本辖区内的国家级或省级疟疾监测点监测工作。5.参与突发疫情和相关突发事件的调查与处理。6.组织、指导开展健康促进、健康教育活动,对专业人员进行培训。7.收集消除疟疾工作的相关资料,加强调查研究,总结消除疟疾工作的经验和问题,并向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和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工作进展情况,提出改进工作的建议。(三)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1.根据上级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和NSA项目要求,提出贯彻、实施具体工作的意见和经费预算。2.组织实施行动计划中和NSA项目的各项措施,定期检查、督导和反馈措施的落实情况,并对措施效果进行评价。3.领、发和管理抗疟药及诊断器材、试剂等。4.组织开展疟疾流行病学个案调查和疫点处置,并及时分析、报告疫情形势。对乡、村级技术人员进行技术培训。5.协助并参与设在本辖区内的国家级或省级疟疾监测点监测工作。6.组织、参与突发疫情和相关突发事件的发现、报告及调查与处理工作。7.指导全辖区的发热病人血检疟原虫工作,中心镜检站定期抽查一定数量的阴性血片和阳性血片,严格控制血检质量。并对镜检人员进行培训。8.开展消除疟疾的健康促进、健康教育活动。9.收集与消除疟疾有关的资料。做好报表上报,财务和物资管理与使用。10.定期向上级报告消除疟疾工作实施情况。(四)乡防保组1.根据上级的要求,组织实施各项消除疟疾工作,保证各项措施的全面落实。2.收集、登记、上报和订正疟疾疫情。3.做好抗疟药、项目款及物资的领取、使用和管理。4.对所有病例要通过化验室明确诊断,监督病例的规范治疗,对病例进行个案调查和疫点处置。5.督促发热病人血检疟原虫工作,并做好血检登记,按时上报相关材料。6.及时发现、报告突发疫情和相关突发事件,并协助和参与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突发疫情和相关突发事件的调查与处理。7.配合和参与上级在本地开展的专项调查、研究、重点监测等工作。8.开展消除疟疾工作中的健康促进、健康教育活动。对村级卫生人员进行培训。9.收集与消除疟疾有关的基础资料。(五)各级各类医疗机构1.开展发热病人血检疟原虫工作,及时发现、诊断疟疾病例。2.对所有确诊病例,均要做好登记,填写传染病报告卡,按《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规定,农村在24小时内、城市在12小时内上报到辖区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3.对所有病例要通过化验室明确诊断,并进行及时、规范治疗。4.对病例治疗过程中的药物毒、副反应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5.发现突发疫情或相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应立即向辖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并配合、参与突发疫情或相关突发事件的调查和处理。7.配合、参与相关督导检查、专项调查、重点监测工作。8.开展健康教育和有关咨询活动。9.协助收集与消除疟疾有关的基础资料。(六)村卫生所及个体医生1.对疟疾病例进行主动、被动侦查,对发现的血检对象,采血制片送镜检站,或介绍患者到有镜检条件的当地卫生机构检查疟原虫。2.对所有病例要通过化验室明确诊断。3.及时规范治疗疟疾病例,并及时报告疫情。4.组织落实个案病例调查、疫点处理、休止期治疗、灭蚊等各项控制措施的实施。5.及时发现和报告突发疫情和相关突发事件。6.收集、保管与消除疟疾相关的工作资料。第二章发热病人血检疟原虫一、目的通过对发热病人显微镜血检疟原虫,实施病例侦查,及时发现病人,并以带虫发病率评价流行动态和评价消除疟疾工作的真实性。二、血检方法(一)镜检工作程序1.采血对象:临床诊断为疟疾、疑似疟疾和不明原因的发热病人(简称三热病人)。2.化验单:临床医师开具化验单,嘱咐患者到化验室血检。3.登记:镜检人员对血检对象按照登记本要求进行登记。4.采血消毒部位:用75%乙醇对采血部位消毒,采血部位多在手指末端,也可在耳垂采血。5.采血方法:消毒部位待干后,以左手拇指和食指夹住被检者手指尖稍下方或轻轻捻转耳垂边缘,右手持一次性消毒针,迅速刺入取血部位1~2mm,然后用左手大拇指,食指和右手中指协同挤出血滴。6.血膜制作:取清洗过的玻片2张,1张做载片,1张做推片,要求推片的一侧边缘光滑,用右手大拇指和食指夹持推片中部,用推片的左下角刮取血液4~5μL,再用该端中部刮取血液1~1.5μL.将左下角的血液涂于载片的中央偏右,由里向外划圈涂成直径为0.8cm的圆形厚血膜(厚血膜的厚度以一个油镜视野内可见到5~10个白细胞为宜)。用干棉球抹净角上的血渍,然后将推片下缘平抵载玻片的中线,当血液在载玻片与推片之间向两侧扩展至约2cm宽时,使两玻片保持25°角,从右向左迅速向前推成舌状薄血膜。推制时速度要均匀,血滴大小,推片与载片之间夹角大小以及推片速度快慢等都可影响血膜的厚薄。制成的薄血膜应在玻片上形成一层平铺的血细胞,细胞之间相互接触而不相互重叠。7.血膜染色前的处理:待血膜自然干燥后,用铅笔将受检者号码写在薄血膜上,然后用甲醇固定薄血膜并对厚血膜进行溶血处理。未处理血膜的放置时间,夏天不宜超过48小时,冬天不宜超过72小时。8.吉氏染色:取PH7.0~7.2缓冲液或蒸馏水2ml,加入吉氏染液2滴,混合均匀后,滴在厚、薄血膜上,染色20~30分钟,然后水洗、晾干。9.镜检:在后血膜上先滴香柏油一滴,用油镜(100×)镜检。镜检应从厚血膜上沿开始,从上而下,从左至右,再由右至左,往返一行接一行,一个视野接一个视野顺序地查完整个血膜。在厚血膜中要根据疟原虫的核、胞浆、疟色素三个条件鉴别是否为疟原虫。看完血片后,要及时登记,若为阳性,应立即按血片编号登记原虫的种、期、以防差错。10.疟原虫计数(1)定量计数:用厚血膜每个视野中所观察到疟原虫的平均数可粗略地估计出疟原虫密度。这种方法简便,缺点是计数的疟原虫数受血膜厚度影响,在流行病学上不宜用作定量分析。国内常用此方法将密度分为6级:①厚血膜查见疟原虫数在10个以内,记录实际数字;②血膜查见疟原虫数在10个以上,但平均每个视野不到1个虫,记录“少”;③100个视野中查见的疟原虫数平均每个视野1~5个,记录“+”;④100个视野中查见的疟原虫数平均每个视野6~10个,记录“++”;⑤100个视野中查见的疟原虫数平均每个视野11~100个,记录“+++”;6.100个视野中查见的疟原虫数平均每个视野100个以上,记录“++++”。(2)厚血膜的疟原虫计数:在制作厚血膜的同时,计数每µl血中白细胞数。然后镜检厚血膜,计数每个视野中的疟原虫数和白细胞数,疟原虫密度较高时计数100~200个白细胞即可,密度很低时计数1000个。用下式算出疟原虫密度。疟原虫数÷白细胞数×每μl血中白细胞数=疟原虫数/μl血。如果无法进行白细胞计数,则以6000个白细胞/μl血计算。(3)薄血膜的疟原虫计数:在涂制薄血膜的同时,计数每µl血液中的红细胞数,也可按男性500万个、女性按450万个/μl血计算。镜检薄血膜,算出红细胞的疟原虫感染率,然后按下式算出疟原虫密度。红细胞疟原虫感染率×红细胞数/μl血=疟原虫数/μl血如果疟原虫密度较高,检查1000个红细胞即可,但疟原虫密度低时,则应检查更多的红细胞。可按公式N=45.5×(I-P)÷P确定需检查的红细胞数。式中N为需要检查的红细胞数,P为1万个红细胞中的疟原虫数,I为血样单位(以1万个红细胞计算),45.5为常数。此外,血膜的不同区域视野中的红细胞疟原虫感染率有较大差别,通常血膜后端和边缘部疟原虫密度常比前半部或中央部高,所以,镜检时不宜只检查一个角落,应顺玻片的横轴检查。镜检时,应当记录下所观察到的各种疟原虫,不要笼统地记作混合感染。11.阳性病人2小时内报给防保人员。阳性和阴性血片都要保存备查。(二)镜检工作的管理及要求1.县级中心镜检站,每月底负责血检登记本、全部阳性血片和阴性血片的收集和统计,并复检全部阳性血片及抽查5%的阴性血片。同时负责血检登记本、染色剂、二甲苯、甲醇和干净玻片的发放和镜检器材的养护。及时掌握工作进度,发现问题及时纠正。2.乡级以上卫生机构镜检站,不要漏检上述血检对象。血片制作、染色要严格按照工作程序要求执行。每月的30日将血检登记本、阳性血片和阴性血片一起交县级中心镜检站归档、复检和抽查。同时领取下月所需的干净玻片及其它用品。3.各镜检站要做到当天采血,当天染,当天镜检,及时报结果。接诊后要随时在血检登记本上登记,统一编号,登记项目齐全。避免过后补登而造成一个笔迹的不良后果。(三)快速诊断试条镜检站在有条件时也可采用快速诊断试条(RDT)进行辅助检测。RDT检测阳性者,须采集并保留血片备查。1.操作方法:用一次性采血针在耳垂或手指末端采血,吸取10μl血,加至测试条上,再加1滴试剂A(含溶血缓冲液和胶体金标记的特异性抗体),待吸干后,加1滴试剂B(洗涤缓冲液),直至吸干。不同试剂盒按该产品说明书操作。2.结果判断:试纸条上方出现一条不连贯的红色条带,为质控条带,表示操作规范;此外,无线性条带为阴性;可见线性条带比质控条带颜色浅为+;可见线性条带颜色同质控条带为++;可见线性条带颜色比质控条带略深为+++;可见线性条带颜色深于质控条带为++++。第三章病例的诊断与疫情报告一、目的及时、正确诊断疟疾病例,迅速治疗、解除病人疾苦和减少传播,并根据疫情报告,分析流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