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工艺美术史我们这里所讲的《中国工艺美术史》是田自秉所著,东方出版中心出版的。在讲课最开始,需要说的是,讲义中带的章节是重点章节,标有(略)的章节,考生可以作为知识进行了解,但这些章节在考研中基本不会出题。考生除了对各个朝代的工艺美术史了解之外,对各个朝代的大的社会历史背景也要回顾一下,最初的复习若时间充足,建议大家对整本书完整的阅读一遍。本书一共有十二章,考研考试一般只考前十一章,即从原始社会的工艺美术考到清代的工艺美术历史。艺术设计专业本门课程考研题型有三种,一是名词解释,二是简答题,三是论述题。简答题较为简单,一般都是课本上对于各个朝代所出现的名次的通俗解释,一般按照课本的解释背诵即可,较为简单;简答题一般是对某种艺术风格、某种艺术品等特点的的回答;论述题较为复杂一些,一般是两三个、三四个朝代工艺美术特色对比,或者各朝代的社会历史背景对工艺美术的影响等,不但需要对各个历史朝代的艺术特的有清楚的记忆,还需要大家进行总结概括。第一章原始社会的工艺美术第一节概说这一节主要了解我国原始社会时期,我们的祖先北京人掌握了良种征服自然的武器即石器和火。母系氏族社会,在黄河流域形成了仰韶文化,在长江流域形成了河姆渡文化。以及形成了灿烂的制陶工艺和石器制作文明。第二节装饰的萌芽本节主要了解原始社会的人们在工艺加工方面已经开始使用钻孔、刮削、磨光、刻文等技术,从而使工艺制作能初步符合人们的物质生活要求,并表现人们的生活要求。原始人爱美的天性及对生活的信念和热爱,往往表现具有浓重的宗教意义。另外,注意原始装饰中图腾的意义。图腾在原始社会往往是一个氏族的标志,原始人认为他们的祖先就是由这种图腾(也就是图腾代表的一种动物或植物)演变而来的,实际上是把自然物人格化,是一种原始的宗教崇拜。这种图腾被刺在身体上或者绘刻在器皿或武器上,成为标志性的表号图案。它是最早的具有实用意义的一种装饰。2第三节石器工艺(略)第四节陶器工艺本节是第一章的重点章节.这一章主要记住彩陶的各种类型及其主要特点、装饰手法,黑陶和几何印纹陶的主要特点。陶器的出现,是新石器时代的主要特征之一.一、彩陶彩陶——在新时代晚期出现的一种绘有黑色、红色的装饰花纹的红褐色或者棕黄色的陶器。彩陶是用手捏制的,当陶坯还未完全干的时候用某种工具如木片将陶坯表面打磨光滑,然后画上装饰花纹,再入陶窑烧制形成。其中红色是赤铁矿颜料,黑色是锰化物颜料。(请大家注意书上的对各个名词的解释,这是考研题目中的必考题型之一。)这个时期的文化称之为“彩陶文化”。根据彩陶的时间先后,艺术风格特点不同,分为半坡型、庙底沟型、马家窑型、半山型、马厂型等主要类型。1、半坡型主要分布在渭河流域,以陕西关中平原为中心向四周扩散。半坡陶器,早期以红陶为主,晚期灰黑陶增多。半坡陶器,以圜底盆、卷唇盆最为常见。半坡陶器的装饰方法有彩绘、捺印、划纹、堆饰等等。捺印——用一种工具在陶器表面印出绳纹、篮纹等花纹的装饰手法。划纹——用工具在陶器表面剔划出简单花纹。堆饰——用泥团塑饰成简单的小动物。半坡型彩陶的装饰花纹以鱼纹和人面纹为代表,还有宽带纹、折线纹、三角纹、斜线纹、菱形纹、辫形纹等几何纹,还有鸟纹、蛙纹等。其中鱼形纹又可分为单体鱼纹和复体鱼纹两类。复体鱼纹——有两条或者两条以上的鱼纹构成一组,由多到四条鱼纹相连组成的装饰纹样。2、庙底沟型在半坡型基础上发展而来,以陕西关中为中心,向四周扩散作更广。3庙底沟陶器的造型,以大口鼓腹小平底钵最典型。庙底沟型陶器,其装饰多用带状纹、垂弧纹、平行条文、圆点纹、回旋勾连纹、网络文等几何纹,也有花瓣纹、羽状叶纹等。庙底沟型陶器多用直线和曲线结合,构成曲边三角形。纹饰的黑白双关是庙底沟型陶器的特色。3、马家窑型主要分布在甘肃和青海部分地区。马家窑型陶器的造型,有壶、罐、瓮、盆、钵、豆、碗等。马家窑型陶器的装饰多用同心圆纹中心组成图案,运用直线和曲线的结合,产生对比的艺术效果。其屋里面的装饰也非常丰满。马家窑型陶器的的艺术特点:(一)满。从器物的口沿道接近底部,几乎都饰满花纹。(二)内彩。(三)点和螺旋纹。点的运用是这个时期的装饰特点。马家窑陶器的艺术风格可以概括为旋动、流畅。4、半山型主要发现于甘肃宁定县半山地区。半山型彩陶的造型主要是短颈广肩鼓腹的彩陶罐。半山型彩陶的造装饰图案大体分为两种:(一)用漩涡文组成装饰,这种漩涡纹有的为单独个体,有的彼此勾连。(二)用葫芦形做面的分割,使装饰面分割为数个单位。半山型彩陶装饰多以曲线为主,并运用锯齿纹,彩绘的线条黑白相间产生一种富有变化的节奏美。其艺术风格可以用富丽、精巧形容。5、马厂型发现在青海乐都县马厂沿。马场型彩陶的发展大体分为三个阶段:早期以双耳罐为主,红黑两彩装饰花纹;中期彩陶壶居多,壶体变瘦,颈部加长,四大圆圈纹流行;晚期彩绘趋于简单化,多用波折文。马场型彩陶的装饰纹样,有人形纹、蛙纹、网纹、折线纹、回纹等。马场型彩陶具有简练、刚劲的艺术风格。6、彩陶的装饰艺术(1)彩陶的装饰位置一般都与器皿的使用条件相适应,注意视线的接触面。4(2)根据器皿的不同位置运用不同的装饰花纹。(3)在装饰布局上,已经注意从不同的视角体现装饰的完整性。(4)从彩陶图案整体看,以几何纹样为主,也有人形、鱼、鸟、马、鹿等动物纹、山纹、水纹,以及少量并不太明确的叶纹和花瓣纹。这些花纹都进行了高度的提炼和概括,达到了图案的样式化。彩陶装饰图案产生的原因:(1)编制的模拟。一方面因为陶器表面往往有编织纹的遗留,另一方面因为编织纹有规则而又富于变化。(2)劳动的节奏感。劳动的节奏感对几何纹的规律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3)图腾的表号化。图腾的简化,往往形成表号化,从而也创造了几何形的图案形式。(4)自然物的抽象化。原始人对于自然界的一些事物,特别是和生活有直接联系并具有深刻影响的事物,从写诗道高度概括,进行抽象化,从而构成各种几何纹样。彩陶图案中形势法则的应用类型:(1)对比法。彩陶工艺在装饰上应用最多、最普遍的一种艺术手法。它采用了曲直、横竖、长短、大小、黑白、虚实、动静等等,用线、面、空间以及形式感等各方面对比产生丰富多彩的装饰变化。(2)分割法。主要用于装饰面的定位分割,以取得各种艺术变化。(3)开光法——开光法就是用一定的轮廓外形,划分出装饰面,使它成为主要部位,开光法的特点是突出主体,增加层次。(4)双关法。可分为形体双关和色彩双关两类。形体双关是指一种装饰组织争看是一个形,倒看也是一个形;色彩双关是黑白两色都可以成纹样,褐色是一种花纹,白色也是一种花纹。(5)多效装饰法。即一种图案组织,正视时是一个完整的装饰体,俯视的时候也是一个完整的装饰体。5二、黑陶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在黄河中下游和东部沿海兴起的一种文化,这种文化以出现较多的黑色陶器为特征,所以称之为“黑陶文化”,因其最早发现于山东历城龙山镇,又称为“龙山文化”。黑陶的工艺制作,已经采用轮制,这是一个极大的技术革新。黑陶的工艺具有黑、薄、光、纽的四个特点。黑是指的它由乌黑的色彩;薄是指的器体很薄,所以黑陶又有“蛋皮陶”之称;光是指的它具有光泽的器表;纽是指的器物多有穿绳或手持的器耳或盖纽。黑陶比之彩陶是以造型取胜。黑陶工艺的装饰一般不用彩绘,除了用镂空手法之外,大都朴实无华。但在轮制过程中,往往在器皿上形成凹凸的单线或复线轮纹。三、几何印纹陶几何印纹陶是因为它的装饰纯系压印的几何纹而得名。几何印纹陶可分为印纹软陶和印纹硬陶两种。印纹软陶是分泥质和砂质,火度较低,胎做红褐色、灰白色或灰色。印纹硬陶火度较高,胎做灰色。器形有罐、尊、豆、盘、杯等。装饰的几何纹有水浪纹、米字纹、回纹、方格纹、编织纹、绳纹等。第五节其它工艺(牙骨雕、染织、编织等)双鸟纹骨匕——河姆渡出土,双鸟异首同身,组成两组图案,骨匕的两端用平行线和点线组成有节奏的几何纹装饰,形成一个完整的装饰画面。第六节结语(注意,几乎每一章的结语都是重点,容易出题)原始社会工艺美术的启示:(一)实用和装饰的统一。工艺美术的装饰,是适应实用的需要而产生的。彩绘和刻画的装饰,多数是具有表号的作用,认识的意义往往大于审美的意义。原始工艺的装饰,不是附加,而是和实用有机统一的。(二)技术对艺术的影响。石器的制作,从打制进为磨制,陶器的制作从手工到轮制,技术对艺术产生着巨大的影响,甚而形成新的风格。(三)形式感的应用。在原始社会的石器制作中,对称的形式是力量均衡的体现,节奏是规律的变化又是力量产生的形式。形式感的应用,丰富了工艺6语言,也提高了人们对于形式美的感受和应用。(四)表号性的艺术手法。当人们在技术条件受到限制,或者为了更有效的达到识别的作用,通常运用简约的表现方法,突出想象特征,从写实到表号化,从具象化到抽象化,是工艺美术常用的艺术手法。第二章商代的工艺美术第一节概说这一节主要回顾商代的社会历史背景的突出特点以及对工艺美术的最主要影响.夏商是我国的奴隶制时期,生产力已经有了较大的发展,促进了社会分工,最主要的是手工业逐渐从农业之中分离出来,商代的手工业分工已经很细,许多奴隶都隶属于手工业的氏族。第二节青铜工艺青铜是指用红铜加锡的一种合金,因为颜色灰青,故名青铜。商代早期的青铜器大都直接模仿自陶器,体壁较薄,多平底,足做锥柱状。装饰花纹线条粗笨,结构较简单,多为单层组织。常见的有饕餮纹、夔纹、龙、虎以及人形纹等,一般不用回文作地纹。商代后青铜器器体较厚,装饰花纹变得精细复杂,出现了多层花纹,一般用回纹衬地,形成主纹和地纹的对比。一、青铜器的制作制作青铜器必须经过炼矿、制范、熔铸等几个过程。陶范法(泥模法)——根据要制作的器形,先用泥土塑造出一个样子,称为模。有装饰花纹的,先用朱笔在模上划出各种花纹,然后雕刻。将模烘干,再用澄滤过的细泥制成泥片,附在胎的外面,使成器形并显出花纹,这就是外范。在外范中心再制一个内范。外范与内范的距离,就是器壁的厚度。内外范之间用许多的支钉或者子母榫相扣以免错列。在外范之外用绳索和厚泥加固,就可以浇铸铜液了。二、青铜器的造型青铜器的名称根据用途不同,大体可以分为烹饪器、食器、酒器、水器、杂器、兵器、乐器、工具等八类。71、烹饪器。有鼎、甗、鬲几种。司母戊鼎——商代晚期青铜制品,重875公斤,高133厘米、横长110厘米、宽78厘米。鼎身呈长方形,鼎身两侧用边缘图案的组织形式装饰兽面纹和夔纹,中间朴素无纹。四足成柱状,足与器身相接处也装饰以兽面纹。鼎两端口沿上有立耳,铸有量虎相向张口食一人头。鼎的转角处有高起的棱角,既美观又起到加固作用。此鼎有浑厚、庄重、瑰丽的艺术风格,是商王武丁的儿子为祭祀母亲而铸造的。2、食器。以簋为最多。3、酒器。有爵、斝、角、觚、壶、觯、卣、罍、觥、尊、盉、彝等多种。商代后期,几乎完备了各种酒器的造型。4、水器。有鉴、盘等。5、杂器。有禁、俎、匕等。6、兵器。有戈、矛、斧、刀等。7、乐器。挠等。8、工具。三、青铜器的装饰商代动物纹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变形奇特,而在现实中没有的想象的动物纹,一般称怪兽纹,如饕餮纹、夔纹、龙、凤纹等。一类是自然界的动物,如牛、羊、鸟、蛇、鱼、龟等等。在几何纹中,主要是回纹,也有方格纹、连珠纹、乳钉纹、弦纹等。饕餮纹——商代青铜器主要纹样,多装饰在器物显要部位。一种似牛、似虎的抽象的夸张的手法形成的兽面纹,大眼、有鼻、双角,也有用相对的两个“夔”纹组成。外貌凶猛而庄重,气氛神秘,充满宗教色彩。四、青铜器的艺术特点商代青铜器的艺术特点可以归纳为:1、图案纹样以单独适合纹样为主。这种单独纹样以饕餮纹为主,或者双夔纹组成一个饕餮,而饕餮又是以头部为主。2、图案纹样多采用对称格式。一方面因为对称的格式产生庄严感;另一方面与器形的制作方式用模块之作花纹,用左右对称的方式更能做到工整和准确。83、商代装饰多采用主纹和地纹相结合。以饕餮纹为主纹,以回纹做地纹。4、商代青铜器的装饰方法,早期脱胎于陶器的拍印,后期运用刻花法。三叠法(三层花纹)——除了主纹和地纹外,在较粗的花纹或者主体花纹上,再勾刻细线。第三节陶瓷工艺青铜器的发展并不能代替各种生活用品,青铜器的成本高,只能为奴隶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