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缝制设备制造业透视(doc7)(1)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中国缝制设备制造业透视一、行业分布及产值中国缝制设备行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一批生产规模较大,知名企业集中,销售市场活跃的地区,成为全国行业发展的主力军。根据中国缝制机械协会信息部和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显示,2004年中国缝制机械产业90%以上集中在浙江、上海、广东、陕西、江苏和天津地区。浙江:民营企业大本营浙江作为中国缝制机械第一大产区,其产值占中国缝制机械产值总额的46%,该地区民营经济活跃,涌现了一大批行业内的龙头企业,并培育出一些地方独具特色的产销经营模式。近两年浙江缝制设备业的增长势头更是强劲。2004年浙江地区行业的产值为81亿元,同比增长34.65%,占中国缝制机械产值总额的46%。上海:对外开放前沿上海是中国缝制机械第二大产区,其发展速度位居六大产区之首,2004年产值同比增长41%,上海地区的发展迅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际缝制机械产业向中国转移。统计显示,上海地区的缝制机械产业中,外资企业创造的产值占上海产值总额的45%。而日本的重机、兄弟、广濑,韩国日星等企业的生产总值支撑着上海地区缝制机械产业的半壁江山,其快速发展带动了整个上海地区缝制机械产业的发展。2004年上海地区的产值为26.7亿元,同比增长40.53%,占中国缝制机械产值总额的15%其他四产区:期待崛起广东地区的缝制机械产业平稳发展,2004年的产值为18.6亿元,同比增长16.25%,占中国缝制机械产值总额的11%。天津地区增幅不大,2004年天津地区的产值为10.3亿元,同比增长1%,占中国缝制机械产值总额的6%。陕西地区去年的产值为12.4亿元,同比下降3.88%,占中国缝制机械产值总额的7%。江苏地区去年的产值为10.7亿元,同比下降2.73%,占中国缝制机械产值总额的6%。二、台资大举进入到目前为止,中国台湾省在中国大陆的投资占台湾对外投资的40%,大陆已成为台湾最大的贸易伙伴。20年来,对大陆的贸易顺差令台湾经济获益匪浅。据统计,截至2004年10月底,大陆累计批准台资项目6.34万个,实际使用台资393亿美元。如加上台商经第三地转投资,实际使用台资超过600亿美元。据了解,几乎所有的台资企业都有在台背景,要么生产历史悠久,要么掌握主打产品的专利,所以企业的起点高、产能有一定规模。从一定意义上说,台资企业在技术上比大陆民营企业更早而直接地吸收了外国知名品牌的技艺精髓,因而相对说来有其顺势发展的潜力。中国台湾的缝纫机生产业兴起于上个世纪60年代。到了80年代,中国台湾即成为世界上生产、出口缝纫机最多的地区之一。伴随本地成衣业的外移和外资的进入,台湾缝纫机一方面注入了美、日等国的先进技术,一方面也必须寻求自主产品新的定位和市场。以高林机电(1997年入驻深圳,中国缝制机械协会理事单位)、启翔针车(1995年入驻上海,中国缝制机械协会理事单位)等为代表的台资缝纫机生产企业主要集中于大陆粤、闽及江浙沪地区。其产品在海内外享有相当的知名度,“金轮”、“银箭”、“白金”牌缝纫机以至“耀瀚”的零件、“于奇”的螺丝,无论在设备制造业还是服装生产业都获得了充分的肯定。设备生产业界专家评价:主体台资企业生产的缝制设备在产品档次上位列中、高端,信誉、服务良好。在CISMA2004期间,台资企业以朴素持重又不失清新的形象在2号馆独领风骚。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既有如记者以“‘金轮’滚滚”所描述的大企业阵容、欧西玛的大型设备,也有银箭、富山、白金等品牌缝纫机的精巧,还有莹冀的旋梭和自行开发的多功能辅助器……在大陆强大的生产能力和广阔市场之中,台资企业以十年的时间赢得了属于自己的空间,并与大陆企业相互融合。如今,在资源、技术和人才等多方面形成互补,并最终形成了合力,共同为支持祖国的服装设计与生产履行份内责任。三、2004年中国缝制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1、原材料价格上涨,能源紧张状况加剧2004年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挤压了下游企业的利润空间,企业叫苦不迭,只能加强内部管理,减少损耗。2004年中国多个省区出现拉闸限电,特别是缝制机械的主要产区浙江、江苏等企业饱尝“电荒”之苦。很多企业不得不购买发电机自己发电,即便如此,仍不能满足铸造所需电力的需求,生产受到极大影响。此外,企业还受到土地紧张的限制。这些资源瓶颈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企业扩大规模,束缚了企业进一步发展。2、产品档次有待提高,品牌建设尚需加强对比海关的一组数据:2004年中国绣花机出口的平均单价是6073美元,绣花机进口的平均单价是63744美元,进口单价是出口单价的10倍;工业机出口的平均单价是155美元,工业机进口的平均单价是1162美元,进口单价是出口单价的7倍。虽然中国缝制机械产品档次有了很大提高,机电一体化产品比重增加,但是我们还必须清醒的看到,同国外品牌相比,差距还是比较大的。一方面是由于中国整体配套水平有待加强,另一方面在于中国缝制机械企业研发队伍比较薄弱,企业只有技术人员,而缺乏真正的研发队伍。部分企业仍采取“价格战”方式提高市场占有率微薄的利润空间,使研发成为空谈。3、关键零部件仍依靠进口中国缝纫机零部件中送布牙、压脚、针板等零部件基本上已经与国外先进水平差距不大,国外品牌的整机企业这些零部件的采购基本上已经本土化,但是缝纫机机针和旋梭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还相当大,不能满足整机企业的要求。2004年中国缝纫机针进口393万美元,同比增长40%,工业机旋梭进口1798万美元,同比增长92%。中国机针和旋梭生产企业一方面是苦于先进的技术引不进来,先进的设备买不起,另一方面,一些小企业低价销售,扰乱了市场正常秩序,企业利润空间缩小,没有实力进行技术改造,这样陷入恶性循环。四、缝机业产品结构调整迫在眉睫1、调整产品结构,企业突围在能源紧张,土地紧缺,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外在因素的层层挤压下,企业靠低档次产品数量扩张的发展思路,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市场的要求。企业只能进行产品结构调整,对于原材料价格上涨较快而消耗又较大的产品,应考虑压缩生产规模。通过技术创新来提升产品档次,多生产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品来占领市场。事实上,由于能源问题的产生已非一日,中国缝制机械产业内部的产品结构调整已经开始,并初步取得了一些成绩。2004年中国缝纫机产量虽然仅增长了9.6个百分点,但是全行业产值增长22个百分点,企业不再只是停留在数量扩张的初级发展阶段,而是加大了科技含量高、机电一体化程度高、附加值高的产品的生产。2、产品结构调整,具体来说体现在以下方面:(1)多功能家用机取代普通家用机根据协会信息部统计显示,2004年中国家用机产量为481万台,与上年相比基本持平。这主要是因为普通家用机的生产与上年相比有了较大幅度的下降,其产量为116万台,降幅为47%;而多功能家用机为365万台,比上年增长38%,占家用机总量的76%。此外,我国多功能家用机还出口美国、日本以及欧洲等一些发达国家。2004年家用机向美国出口金额增长29%,向日本出口增长9%,向德国出口增长5%。(2)多头绣花机代替单头绣花机从生产来看,2004年绣花机产量下降10%,其中单头绣花机下降34%,而多头绣花机增长23%,使得多头绣花机在绣花机生产中的比重逐年提高。从出口来看,由于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和价格都更高的多头绣花机出口的比例越来越大,使得中国绣花机出口数量下降4.58%的同时,出口金额却大幅增长,高达74.17%。(3)工业机出口量减值增,产品结构进一步改善根据海关总署数据,2004年我国工业机出口数量下降0.27%,出口金额却增长11.68%。自动平缝、普通工业机等机种的出口都呈现量减值增的良性循环的发展态势,尤其是自动缝纫机出口的数量、金额呈现双向增长,充分显示出机电一体化程度高、附加值高的产品出口增势强劲,比例加大。2005年中国缝制机械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将进一步加快,机电一体化、自动化的产品比重会进一步增加,全行业发展由数量扩张向质量效益型迈进。缝机企业只有顺应这样的形势,主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品结构,才能突破能源瓶颈,继续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五、2005年缝制机械行业展望2005年中国缝制机械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将进一步加快,机电一体化、自动化的产品比重会进一步增加,全行业发展由数量扩张向质量效益型迈进。1、国际环境2005年,整个行业经济发展面临的国际环境依然比较良好,虽然世界经济特别是中国主要贸易伙伴美国、日本经济的回落,将影响到出口的增长,但是,世界经济放缓属于复苏中的回调,不会出现趋势性改变,因而仍将保持稳定的外部需求。随着2005年纺织服装无配额时代的到来,受益的不仅仅是中国,还有像印度、巴基斯坦和越南等国其纺织服装产业也整装待发这给整个行业的出口带来了机遇。2004年印度洋海啸过后,随着重建工作的展开商机也会出现。这些都需要企业用智慧去挖掘。2、国家宏观调控2005年中国宏观调控工作不会放松,还要坚持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鼓励高新技术发展,抑制盲目重复投资。虽然通过宏观调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煤电油运等能源紧张的矛盾,改变我国经济发展过多消耗资源的粗放型的增长方式。但是形势仍不容乐观。最近又传来由于进口铁矿石上涨71.5%,而引发钢材新一轮涨价的消息。预计2005年原材料价格上涨空间仍很大。企业只能通过加强内部管理来压缩成本。土地政策在短时间内不会松动,因此土地有可能制约不少企业下一步的发展。《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为非公经济发展扫清了障碍给企业吃了一颗“定心丸“。非公经济的发展必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3、服装等下游产业的发展带动缝制机械产业的繁荣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4年中国服装行业规模以上企业累计完成服装产量118.33亿件,比去年同期增长15.1%。2004年统计规模以上企业数为14645家,比2003年增加了1758家。随着纺织无配额时代的真正来临,虽然纺织服装的出口存在一定的变数,但对于我们行业来讲“无配额”无疑是个极好的消息。而服装产业的一些动态也值得关注,由于沿海地区资源瓶颈限制,服装产业基地向江西、湖南、四川等中西部转移这将牵引缝制机械行业销售市场的变化。服装企业“民工荒”,招工困难现象会带动自动化程度高的缝纫机热销,而普通缝纫机的销售会被冷落,缝纫机产品向“省时、省力、省功”的高效方向迈进。为了推动服装出口方式的转变,中国政府采取了从量加征出口关税的政策。服装企业面临新的变革,产业升级迫在眉睫,对于设备的要求会更高,机电一体化、无油或微油润滑、直驱式电动机、电脑控制的设备所占的比重必将加大。而当前国产品牌的设备能否满足服装企业升级的需求,“无配额”带来的利益,国产设备能分享多少?这无疑是摆在全行业面前的课题。2005年,中国缝制机械行业将处在一个调整结构、产业升级、增强行业综合竞争能力的关键时期。因此,全行业应制定和完善下步的发展战略规划,迅速调整产品结构建立自主创新的产品开发体系,加大品牌建设和培育力度,营造一个公平、有序、健康的竞争环境,为在下一个五年计划内实现中国缝制机械行业由大变强的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1 / 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