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6.26.36.4CD光盘介质DVD光盘光盘驱动器可移动存储器6.1.1CD的种类CD自1980年诞生以来,衍生出多种类型的标准规格。这些标准规格书的封面皆以不同颜色分类,包括红、黄、绿、橘、白和蓝皮书,分别定义了CD-DA(DigitalAudio)、CD-ROM(CompactDisc-ReadOnlyMemory)、CD-I(CompactDiscInteractive)、CD-Recordable、VideoCD、Enhanced-CD等标准,如图6.1所示。图6.1不同CD标准规格的Logo1.CD的尺寸和材质CD虽然有多个标准规格,但它们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大同小异。最常见的CD光盘外径为120mm,厚度1.2mm,如图6.2所示为80mm和120mm两种尺寸的光盘。按数据写入的方式,分为大批量生产的CD盘(工厂CD)和个人计算机制作的刻录盘(CD-R或CD-RW)。(a)(b)图6.280mmCD光盘(a)和120mmCD光盘(b)2.CD记录容量的计算下面以一张工厂CD为例介绍CD的数据记录方法。工厂CD的第二层(即反射层)的制作材料是铁或铝,数据存储在这里,光盘上存储的信息是按一定规则排列的,其形状像条条“轨道”,称为“光轨”,光轨由内至外呈螺旋线形状(类似蚊香圈,见图6.3),而不是硬盘磁道那样的同心圆。例如,数据光盘内在目录(TOC,TableofContents)中记录有起始地址的多个连续逻辑扇区为一轨;而音乐光盘内一首歌曲对应一条光轨,如一张音乐CD有15首歌曲,则对应15条光轨(也称CD音轨),光轨最多可达99条。图6.3光盘螺旋形光轨CD光轨分为许多“扇区”(或称“块.”),标准速度(1X倍速)下,光驱的激光头每秒读取75个扇区。光盘规格不同,每个扇区储存的信息(用户数据)量也不同。表6.1为常见的几种光盘规格的扇区大小。以CD-ROM的扇区大小2048B来计算,CD的1X倍速就是每秒读取2048B×75=150KB的数据,即1X倍速=150KB/s。光盘类型扇区中用户数据(字节)CD-DA2352CD-ROM2048VIDEOCD2336表6.1光盘扇区大小3.CD记录数据的原理光轨上凹陷下去的部分称为“坑”或“凹坑”(Pit),没有凹陷的平面部分称为“岸”或“平面”(Land),如图6.4所示。图6.4光盘反射层上的“坑”和“岸”CD驱动器依据激光在Pit/Land上反射信号的变化情况读取相应的二进制数据,例如,Pit/Land之间反射信号变化时表示二进制位1,信号保持不变表示0(见图6.5)。这样,“坑”和“岸”就具有了记录二进制信息的作用。图6.5Pit和Land记录数据的方法根据CD盘面上的信息分布方式,CD数据记录面分为导入区、数据记录区和导出区三部分。如图6.6所示,CD光盘中间沿径向到边缘可分为以下区域:图6.6CD光盘的区域划分中孔:15mm直径,用来在光驱托盘上固定光盘。固定区:15~46mm的透明圆环区域,该部分为空白,可以打印一些品牌信息。导入区:有一条信息光轨,称为导入光轨(Lead-inTrack),其中存放数据记录区的索引地址和光盘规格等信息,如音乐光盘中的歌曲目录、长度等,该部分损坏将导致无法定位数据记录区。数据记录区:存储相应的数据,如计算机程序、影像资料、音乐歌曲等。导出区:只有一条信息光道,称为导出光道(Lead-outTrack),表示数据记录区到此结束,导出区后没有其他信息。1.CD-R的工作原理CD-R具有刻录功能,CD-R刻录盘径向截面从反面(即亮面,或数据面)到正面共有4~5层,如图6.7所示。图6.7CD-R光盘的结构第一层是聚碳酸酯注塑成型的透明基盘。第二层是在衬盘上镀的一层很薄的有机染料层,也称记录层,该层决定了CD-R是否能够记录数据。第三层是用抗腐蚀材料,如金箔或银箔制作的反射层。第四层是涂漆保护层,用来保护反射层。第五层是用吸墨材料做的印刷层(也称标签层),用户可用喷墨打印机在CD-R印刷面上打印个性化信息,也可用软笔进行标注;如果该层为特制的“光雕”介质层,则可用光雕刻录机的激光“雕刻”功能在“光雕”介质层上制作光刻封面。2.CD-RW的工作原理CD-RW的记录层介于上、下两个绝缘层之间,下绝缘层用于在刻录期间将相变层多余的热量散发出去。与CD-R光盘使用的基于染料的记录层不同,CD-RW记录层通常使用由银、铟、锑和碲构成的晶状物(相变材料)。CD-RW驱动器采用一种名为光相变的技术,相变材料加热到一定的温度,冷却后会变成晶状物,但如果加热到更高的温度,再次冷却后就会变成非晶体。晶状物区使金属层可以更好地反射激光,而非晶状物部分有效吸收激光,因此不具有反射效应。如图6.8所示为CD-RW光盘的结构。图6.8CD-RW光盘的结构CD-RW设备采用三种不同的激光功率在记录层上实现这些效果:最高功率,称为“WritePower”,在记录层上创建一种非结晶(吸收激光)状态。中间功率,称为“ErasePower”,将记录层熔化,并转换成反射结晶状态。最低功率,称为“ReadPower”,不能改变记录层的状态,用于读取数据。6.2.1DVD与CD的异同DVD(DigitalVideoDisk,数字视频光盘)技术集计算机、光学记录技术和影视技术为一体,其目的是满足人们对大容量、高性能、高质量数字媒体存储的需求。DVD制作技术与CD基本相同,大小一般也为120mm,厚度为1.2mm,但是能存储相当于CD数倍甚至十几倍的数据,速度也有数倍的提高。DVD相比CD的主要区别如下:图6.9CD光盘(a)和DVD光盘(b)的坑间距对比更小的Pit(见图6.9)和更短的波长:CD的最小坑长度为0.834μm,采用波长为780~790nm的激光读取数据,而DVD的最小坑长度仅为0.4μm,采用波长为635~650nm的激光读取数据。更多的光轨:CD光轨间距为1.6μm,DVD光轨间距为0.74μm,这意味着DVD拥有比CD更多的光轨,实际上如果展开盘面上的光轨,CD有5.44km长,而DVD则长达11.84km。两层拼合:实际上,每片DVD数据盘只有0.6mm厚,为了达到标准的1.2mm厚度以保证质量并兼容CD,DVD盘都是两片拼合的。一层0.6mm的DVD盘基加上一层0.6mm的透明保护层,这种单面单层的DVD便是DVD-5,简称D5,它具有标准的DVD容量4.7GB;将两层DVD盘基“背靠背”拼合粘在一起,便成了双面单层的DVD-10,它的容量是4.7GB的两倍,为9.4GB。更快的速度:DVD规定,在1X倍速时,1秒钟要读676个扇区,按每扇区2048B计算,DVD1X倍速=1350KB/s,而CD1X倍速仅为150KB/s。DVD的1X倍速大约相当于CD的8X倍速。1.按DVD的格式分类DVD最初的格式是只读型的,即数据信息只能在工厂里记录一次,包括以下几种格式(见图6.10)。DVD-ROM:用于记录数据,包括计算机应用的多媒体数据,用途类似于CD-ROM。DVD-Video:用于记录家庭影音设备或DVD-ROM驱动器播放的视频信息,用途类似于VideoCD,而DVD-Video格式还具有版权保护功能。DVD-Audio:用于记录高品质多音轨音频,用途类似于AudioCD。图6.10不同规格DVD的Logo2.按盘片的容量分类DVD光盘采用两层拼合,每片DVD盘基只有0.6mm厚,基本存储容量为4.7GB,通过不同的组合,有不同的DVD规格。表6.2为目前较常用的DVD格式及其容量。我国市面上比较常见的是DVD-5和DVD-9格式的DVD影碟(DVD-10和DVD-18在美国居多)。每面2层的DVD盘,为DVD±RDL(DualLayer)、DVD-RDL和DVD+RDL规格。格式类型每面层数容量DVD-Video和DVD-ROMDVD-514.7GBDVD-928.5GBDVD-1029.4GBDVD-18217GBDVD-RAM(DVD-VR)14.7GB29.4GBDVD-R/+R14.7GB29.4GBDVD-RW/+RW14.7GB表6.2常用DVD格式及其容量市场上有三种可擦写DVD规格:DVD论坛(DVDForum)的DVD-RAM和DVD-R/RW,以及DVD联盟(DVDAlliance)的DVD+R/RW。DVD-R(见图6.11(a))的刻录原理与CD-R类似,也是用激光照射光盘染料层,利用反射原理记录数据,不同点在于染料成分不同。不同的染料对激光的敏感程度不一样,因此数据的保存时间和记录精度也不同。目前刻录盘所用的主要染料有PTC(酞菁)和AZO(偶氮)两种,前者价格低廉,市场上常见的CD-R都使用它;后者在数据记录精度和保存时间上有明显的优势,主要用于DVD-R盘片的生产。DVD-RW(见图6.11(b))的刻录原理与CD-RW类似,也采用相位变化的读/写技术。(a)(b)图6.11DVD-R(a)和DVD-RW(b)1.DVD-R/RW规格DVD-R/RW是由日本先锋(Pioneer)公司主导的规格,并得到DVD论坛的大力支持,该产品最初定位于消费类电子产品,主要提供类似VHS录像带的功能,可为消费者记录高品质多媒体视频信息。2.DVD-RAM规格DVD-RAM(见图6.12)是日立、松下和东芝等厂商率先开发的一种可擦写DVD标准,是最先问世的、可擦写的DVD规格,其特点是:格式化时间很短(不足1分钟),容量最高可达9.4GB,最初是为了满足PC用户备份数据的需要而开发的。与连续读取的DVD视频光盘不同,DVD-RAM采用随机访问的读/写方式(同样使用相变记录方式),使用起来更加方便。图6.12DVD-RAM3.DVD+R/RW规格DVD+R/RW是DVD+RWAlliance组织(与DVD论坛相抗衡的另一DVD标准制定组织)研发的,DVD+R被称为DVDRecordable(可记录式DVD),DVD+RW被称为DVDReWritable(可复写式DVD)。DVD+RW标准在制定之初就定位于消费类电子产品及计算机光存储产品,所以它既有DVD-RAM的易用性,又提高了DVD-RW的兼容性。虽然DVD+RW的格式化时间比较长,但是由于其能够在后台格式化,且格式化过程中就可以开始刻录数据,这样就提高了DVD+RW的刻录速度。Blu-rayDisc(BD,俗称蓝光光盘或蓝光DVD),是DVD的下一代光盘格式之一,用以存储高品质的影音及超大容量的数据。蓝光光盘是“蓝光光盘联盟”(Blu-rayDiscAssociation,BDA)策划的光盘规格,并以SONY公司为首于2006年开始全面推出相关产品。Blue-ray(蓝光)由于“在英语国家流于通俗、口语化,并具有说明性意义”而不能构成注册商标申请的许可,因此蓝光联盟将Blue去掉一个e,使用Blu-rayDisc注册商标(见图6.13)。图6.13蓝光DVDLogo蓝光光盘外形和普通DVD、CD相同,不同的是,当前流行的DVD采用波长为650nm的红色激光(称红光DVD)和广角镜头上比率为0.6的数字光圈聚焦镜头,盘片厚度为0.6mm。而蓝光DVD技术采用波长为450nm的蓝紫色激光,通过0.85的数字光圈,成功将聚焦的光点尺寸缩小到更小的程度。此外,蓝光DVD的盘片采用了0.1mm厚的光学透明保护层,以减少盘片在转动过程中由于倾斜而造成的读/写失常,这使得盘片数据的读/取更加容易,并为极大地提高存储密度提供了可能。图6.14为蓝光与红光DVD比较示意图。图6.14蓝光DVD(a)与红光DVD(b)比较示意图HD-DVD(见图6.15)是不同于蓝光的另一种技术,2008年2月19日,随着HD-DVD领导者东芝公司宣布将在3月底退出所有HD-DVD相关业务,持续10年的下一代光盘格式之争正式画上句号,最终由SONY公司主导的蓝光胜出。表6.3为蓝光DVD和HD-DVD的比较。图6.15HD-DVD的Logo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