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工程建设符合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符合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体现广大人民最根本的利益,无论在政治上还是经济上,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必将载入中国和世界发展的史册。文章称,三峡工程建设从1993年开始施工准备,1994年12月14日正式开工;到1997年11月8日实现大江截流,2002年11月6日枢纽工程导流明渠成功截流,2003年6月三峡工程下闸蓄水、永久船闸试通航,2003年8月首批机组正式并网发电,已历经十个春秋。十年风雨,十年奋战,三峡工程建设取得了重大的阶段性成果。它符合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符合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体现广大人民最根本的利益,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综合国力和现代化建设风貌。三峡工程建设,无论在政治上还是经济上,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必将载入中国和世界发展的史册。兴修水利,防治水患,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长江流域洪涝灾害分布很广。清代以来,水害更趋频繁。1860年、1870年两次特大洪水,中下游平原损失惨重。1931年、1935年两次大洪水,使数十万人流离失所。1954年、1998年的特大洪水,人们还记忆犹新。无论是从人类生存还是发展的角度,治理长江都是刻不容缓的要务。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高度重视大江大河的治理工作。建国伊始,中央人民政府就成立了长江水利委员会,进行长江的综合治理和科研工作。1954年,在长江流域遭遇特大洪水灾害后,加快了长江流域规划和三峡工程研究,并在长江水利委员会的基础上成立了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全面负责开展长江流域规划和三峡工程的勘测、规划、设计、科研和论证工作。1958年成都会议之后,中国科学院和国家科委曾组织全国200多个单位近万名科技人员,参加三峡工程重大技术问题的协作研究。1983年长江水利委员会提出了三峡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2002年工地施工全景图重新提出三峡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1986年原水利电力部组织各方面专家412人,分14个专题,从防洪发电、航运、移民安置,到生态环境、国防安全、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进行论证和评估。通过近3年的论证评估,14个专家组陆续完成了三峡工程专题论证报告,长江水利委员会根据论证成果重新编制了可行性研究报告。1990年7月国务院在听取了重新论证的情况汇报和各方面的意见后,成立三峡工程审查委员会对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审查。历经半年多的实地调查研究在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审查委员会审查通过了三峡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查结果说明,兴建三峡工程是必要的,技术上是可行的,经济上是合理的,国力也是允许的。1992年4月3日,七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兴建长江三峡工程决议》。三峡工程决策和建设过程中,党中央三代领导集体倾注了大量心血。1953年,毛泽东乘“长江舰”亲临三峡视察,并在随后不到5年的时间里,先后6次与有关部门研究三峡工程和长江水利建设问题。1958年,在听取有关三峡工程的建设意见后,他提出了“积极准备,充分可靠”的八字方针,并委托周恩来亲自负责长江流域规划和三峡工程前期论证工作。1980年,邓小平复出后不久,视察了三斗坪坝址、葛洲坝工地和荆江大堤,并听取了关于三峡工程的汇报。1982年,邓小平对是否兴建三峡工程果断表态:“看准了就下决心,不要动摇!”1984年,国务院原则上同意兴建三峡工程,并成立了三峡工程筹备领导小组。1989年,江泽民同志担任总书记不久,就到湖北宜昌视察,在4天的实地考察和详细听取各方面的汇报后,将兴建三峡工程这一关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的工作,提上了议事日程。三峡工程兴建后,历届政府总理亲任三峡建委主任,主持研究三峡工程建设中的重大问题。胡锦涛、李鹏、朱镕基、吴邦国、温家宝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曾到三峡考察,他们的足迹遍布了长江两岸的群山峡谷。三峡工程凝聚着几代中国人的心血和智慧,研究论证所进行的工作量之浩大、听取意见之广泛、投入力量之雄厚,在世界工程史上堪称罕见。半个世纪的研究论证,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科学求实精神,充分表明了三峡工程建设是民主、科学的决策。十年建设实践证明,兴建三峡工程是党中央三代领导集体的英明决策。人类作为自然的产物,在灾害面前,既不能无所作为,也不能恣意妄为,而是要通过与自然灾害的抗争最终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三峡工程是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工程。改造自然首先要保护自然,维护生态平衡;利用自然,就要遵循自然规律,兴利除弊。对此,国务院非常重视。1995年,成立了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保护协调小组,专门负责协调与三峡工程有关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并建立了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监测系统,开展对三峡工程涉及的生态与环境的全面监测和跟踪。为减轻库区环境容量的压力,1999年及时作出了“两个调整”的重大决策,加大了库区农村移民外迁和搬迁工矿企业结构调整的力度。2001年,又分别成立了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和三峡库区水污染防治领导小组,开展了地质灾害和水污染防治工作。目前,国家安排用于库区沿江城镇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地质灾害防治等项目资金已近百亿元,以保证水库蓄水后的水质和地质安全。另外,还开展了生物多样性保护、泥沙淤积等方面的监测和研究,建立起了一批陆上和水上自然保护区。从自然发展的角度看,三峡工程建设必然会对局部生态与环境带来一定的影响。但作为历史主体的人,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过程中具有主动性、目的性和选择性。因此,在三峡工程建设过程中,要力求做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体性”,即利用自然规律,积极主动地与生态环境保持一致,促使长江流域形成新的生态平衡,探索一条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现代化之路。三峡工程十年建设所取得的成就,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协作精神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谱写了库区移民舍小家、为国家,无私奉献的宏伟篇章,实现了几代中国人执著追求的梦想。三峡工程二期目标实现后,面临着三期建设,到2009年工程全部竣工,任务还十分繁重。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再接再厉,开拓进取,扎实工作,为全面完成三峡工程各项建设任务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