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游资源生产-1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食品体系的产业组织形式及其功能1-上游资源生产领域-1上游资源生产篇上游流通下游流通上游中游下游最终消费农业、水产业食品批发零售食品制造业食品零售外食产业最终消费饮食生活经济发展与农水产业特征之一:农业在经济高速发展中,其在国民经济中的相对地位逐步下降。近年日本农业生产总值趋于停滞,它占国总产值(GDP)比例由1960年的9.0%下降至近年的1.6%,1994年农业生产总额为7.6兆日元。特征之一:农业人口的比例大幅度地下降。这种现象被称为配第法则。随着经济的发展,资本、劳动力由第1产业向第2产业或更进一步地向第3产业转移。从而促使国民的收入水平提高,在任何国家都可见到的普遍经济现象农业作为第一产业,在发达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不高,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数量不多,但发达国家从未忽视过农业这一基础产业。食品源头产业的农水产业美国、欧洲四国(德、法、英、意)、澳大利亚属于发达的粮食生产大国,是世界上重要的粮食出口国家和地区。这些国家耕地资源相对丰富,人均占有耕地面积较大。美国0.72公顷,欧洲共同体0.11公顷,澳洲2.88公顷;中国人均耕地0.08公顷,日本4.1顷。1993年美国和中国农业比较直接从事农业人口(万人)粮食产量(万吨)美国322.135411.3中国33964.0839389.1我国直接从事农业的人口是美国的105.4倍,而粮食产量仅为美国的1.1倍。最主要的差距在于,发达国家粮食生产力发达,是现代化程度高的集约型或技术密集型生产。日本农用土地面积(耕地面积+牧草地面积)为总国土面积的13.7%。是各国中最低的。在人口密集条件下,国民的平均每人农用面积仅为4.1顷。最大特征:日本农业经营呈小规模、零散化。以大米耕作为主,多劳多肥提高单产农产品需求的二重构造果蔬、牛奶、乳制品、肉类、鸡蛋等生产量因需求增加而增加。70年代出现了如橘子、牛奶等大部分品种呈现了过剩,而使得增长减退。在值得注意:畜产品产量的增加,所需的饲料大部分依赖于进口谷物饲料。谷物中大米占了大半1960年大米比例为75.2%,而1995年提高到94.0%。由于小麦、大麦等麦类生产的后退造成产量大幅度减少的品种为小麦类、芋、豆类。需求主要依赖美国等的进口。内外价格差较大,国内的生产与低价格的进口产品相比失去了国际竞争能力而衰退主食大米停留在部分进口自由化(进口限制的部分开放),而大米的人均消费量也在减少,生产量与需求量同步减少自给率:国内消费量中,依靠国内生产的供给量比例自给率较高的品种:大米、蔬菜、牛奶、乳制品、肉类、水果。自给率较低的品种:小麦、豆类。形成二元构造体系小麦、大豆类品种在60年代初期仍能维持在40%左右。这是由于在经济高速增长中,农民的兼业化加剧以及收益性降低造成耕种积极性减退,从而使小麦、豆类的自给率下降。食物自给率的推移综合自给率(反映自给率的综合指标):由1960年的91%大幅度地下降至1994年的62%。在此必须对其中依赖大量进口的谷物饲料畜产品的国内生产量有一个准确的把握。谷物的自给率(食用+饲料):在1960年达到82%的高值,但随着畜产业的发展促进了进口量的增加,导致自给率的快速下降。1995年下降至30%,与1960年相比降低了1/3。供给热量自给率(卡路里-自给率)指标:为食物所提供的热量中,国内农水产品所提供热量的比率。其值由1965年的73%下降至1995年的42%,食物的原产热量的半数以上依赖于进口食物。食用农产品自给率日本谷物进口占世界进口量的10%;畜产品的消费有30%以上靠进口,日本肉类进口量占世界进口总量的10%以上;日本是世界水产品进口最多的国家;蔬菜也是日本进口的大宗产品。日本是世界最大的农产品进口国之一。主要进口的产品有:粮食(小麦、玉米、大豆)、肉类、乳制品、水产品、水果及蔬菜、动植物油、糖、茶叶等。日本食品进口动向:进口食品的重点发生变化进口产品向高附加值方向发展从亚洲进口的比重不断扩大生产规模的零散性零散型土地条件为基础,土地有限、分散。大力推行机械化农业也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规模零散:投入大型农具造成过剩投资,生产成本提高。耕地的分散:作业效率低下,限制了生产规模的扩大。经营形态:主要家庭经营为主。1个农场的平均面积;美国为180公顷、EU各国为16.8公顷,农场小区化特征明显。与此相比,日本为0.9公顷(北海道为12.7公顷)农业家庭数减少:1960年的605万户下降至1995年的343万户,减少45%。农业人口减少:1995年下降至328万人,为1960年人口的几乎1/4。农业用耕地面积:随城市化、工业用地扩大受到很大的影响。被认为不变的农业三大数据(农村务农人口、耕地面积、农业家庭数)发生了巨大变化。专业农户与第一类农户(以农为主的兼业农户)数减少。第二类农户(以兼业为主的农户)增加。农业的兼业化原因:1)仅依靠零散规模的农业经营中所取得收入无法维持生活,必需寻找其他产业的就业机会。2)雇佣机会的增加及交通的便利化使工作地与住地间的当日往返成为可能。3)农业机械化的推进,使得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依赖度下降,使农业生产主角的农户作用降低,在混住化不断加剧的农村社会中,起到了稳定社会的作用。日本的地价为世界最高,农地价格与国外相比也居高。通过对农地的资产保全来确保农地是较为普遍的。日本农业:以水田农业为主,可实现水稻连续耕作,适合兼业农户其它农产品生产以专业农户为主体的特征明显稻米为中心的农业生食对应型农产品生产1)消费需求看流通阶段中的加工及调理技术革新促使加工食品的农副产品的购入量比率急剧上升2)农户来说与加工用农副产品生产相比,更愿意生产高价格销售的生食产品3)食品制造业、外食产业的原料中加工用产品的需要量不断提高,存在生产与消费间对应问题。4)今后作为加工原料的农副产品需求会急剧增加,同时应对于其生产也有必要采取积极的对应措施。经济高速增长-----农业的兼业化进程加速。产生问题---农业生产主要承担者:妇女化、高龄化、弱势化。60岁以上群体成为了日本农业生产的主要承担者。战后第一代群体退出农业生产第一线----成为深刻的课题。后继力量:1965年7万毕业生务农,1994年减少至2100人。食物生产的承担者和农业构造农业生存基础弱化,导致国内食物资源生产的剧减。措施:克服日本农业弱点的零散性经营,农业构造的全面改革。农业构造的重组国际化与日本农业:与经济国际化相适应农业体系的确立作为国际问题---日本农产品价格高于其他先进国家1)推进农业构造改革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2)农业生产持续发展的国民的理解与思想统一3)适应与进口农产品的价格竞争,满足健康、天然取向的高品质农产品需求,创造高附加值农业。大米、小麦的生产动向特征:大米生产农户为83%(1995年),兼业农户比例居高20%为自给性农户,生产极其薄弱。0.5公顷以下的零散规模占全体41.3%、0.5-1公顷占31.8%,因此小于1公顷的农户数占整体70%以上。0.5公顷以下为9.7%,0.5-1公顷为21.5%几乎占整体的30%以上。与此对应,不足8.6%的农户数为2公顷以上,其销售量占40.2%,2公顷以下农户的销售份额占60%,日本的大米生产是以零散农户为主体。生产销售减少大米的内外价格差,必须扩大单位生产规模和提高、确立生产率较高的水田农业。大米生产中的规模差别影响10公顷以上者有可能以0.3公顷层的不到二分之一的成本进行生产。-------大农户可节省劳动时间和提高农业器具利用效率农业构造改革的具体化展开成为重要的课题主要麦类生产随高度经济成长而衰退。小麦的内外价格差扩大,使得收益性下降对于兼业农户来说与其种植小麦不如从事收入高的兼业。随着大米种植机械化的普及周期性缩短,土地利用得到良好整合,小麦生产被人们放弃。目前作为特种作物种植(北海道,关东,九州)。1960年种植面积为145.2万公顷,而1975年急剧减少至16.8万公顷,1995年微增至21万公顷。这是由于水田转耕奖励与价格政策支持的结果。近年日本小麦单收达到300公斤水平,欧洲各国是日本的1.8倍。这与小麦耕作的气候条件有关。小麦生产美国国内粮食需求相对不足,特别注重提高过剩的粮食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出口国。谷物是美国种植业的大头,但随着农业多样化发展,比例由1985年的42%下降为1993年的33%,其中饲用谷物下降7%,食品谷物下降2%。法国农业人口占4%。法国农业生产在世界上有较高的地位。法国的种植业结构丰富,是世界上第5大谷物生产国(仅次于中国、美国、印度和俄罗斯)。法国谷物的主要品种有小麦,玉米和大麦。法国1993年小麦单产水平为6447公斤/公顷,是世界平均水平(2546公斤/公顷)的2.54倍。在英国,农业生产中畜牧业占大头,其次是种植业。种植业以谷类作物、园艺作物、饲料作物为主,其中谷物中又以大麦、小麦等最为重要。中国1949-2002年主要农产品产量增长表粮食作物产量的变化(万吨)0100002000030000400005000019851990199520002005年份年产量稻谷小麦玉米大豆2001-2005年粮食产量

1 / 2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