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学支持活动—参与式课堂教学设计课题《昆明的雨》授课时间1课时设计者庄勇超教授者庄勇超学科语文授课班级八(1、4)授课时数一课时课型新课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默读全文,找出文中叙写的雨季中的景、事、物、人,体会课文形散神聚的特点。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体会文章平淡质朴、如话家常的语言风格,以及从“凡人小事”发现美的独特眼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昆明真切的想念,理解作者淡泊从容的人生态度。从中培养学生关注日常生活细节,体会和发现平常生活的情趣。教学重点把握文中展现的风土人情,体会作者对昆明的喜爱与想念。教学难点进一步品味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体会作者平淡自然的语言。教学方法1.速读,跳读法2.品味法3.对比阅读法4、合作探究。教学资源配乐录音,音乐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调整与思考导入新课昆明被称作春城,这里四季如春、繁花似锦,一到雨季,绵绵细雨下下停停,停停下下,明亮、丰满,让人舒服,使人动情,1939年开始,汪曾祺在西南联大中文系学习,在这里生活学习了七年,走遍了昆明的大街小巷、遇到了终身难忘的良师益友,四十多年后,汪曾祺还对这个地方念念不忘,于1984年写下了这篇散文《昆明的雨》,今天,我听满文军的《望乡》将带领大学共同赏读这篇美文。1、作者简介: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作家。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汪曾祺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的钻研,主要作品有《受戒》《沙家浜》《大淖记事》等。2、关于汪曾祺的“昆明情结”。汪曾祺1939年9月至1946年9月在昆明求学、工作生活了7年。这七年在西南联大求学和后来的工作给他的人生带来深远的影响。他在《觅我游踪五十年》中曾说:“我在昆明呆了七年。除了高邮、北京,在这里的时间最长,按居留次序说,昆明是我的第二故乡。少年羁旅,想走也走不开,并不真的是留恋湖山,写诗(应是偷诗)时不得不那样说而已。但是昆明的湖山是很可留恋的。”正是这种“昆明情结”,他以昆明生活为叙述对象的文字,多达43篇,其中小说8篇,散文35篇。按主题来分,有师友旧忆——西南联大时期的师生群像,有街巷人情——40年代昆明的市民生活,有珍馐美味——云南传统美食记,有湖光山色——云南风景名胜游记。其中关于云南风景名胜的,共有7篇文章。云南自然条件优越,多山川美景。青年时代的汪曾祺便沉醉其中,离开后写了散文《云南茶花》《昆明的花》《昆明的雨》《翠湖心影》用以怀念昆明。待到晚年,汪曾祺又二次访问昆明。1987年游历云南时写下《滇游新记》系列三篇、《建文帝的下落》,1991年时再访昆明时写下《觅我游踪五十年》。资料补充学生课前收集2教学过程3、关于汪曾祺所在的“京派”的艺术特征。“京派”,与“海派”相对应,并没有正式的组织,只是一种名称的沿用,主要是指新文学中心南移到上海后,30年代继续活跃在京、津等地的作家群所形成的一个特定的文学流派,是强调人情、强调审美、强调民族文化精神重造的纯文学流派。其中的代表人物有废名、凌叔华、沈从文、林徽因、芦焚、萧乾、汪曾祺等。京派作家艺术特点比较相近,大致有:第一,着力描写淳朴、原始的人性美和人情美;第二,把东方情调的诗情画意融合在乡风民俗的从容隽逸的描述中,形成了一种洋溢着古典式的和谐和浪漫性的超越的人间写实情致;第三,语言上,形成了简约、古朴、活泼、明净的语言特色。既能吸收欧美文学语言的长处,又能吸收古典文学语言的营养,出色地运用自己的民族语言。一、自由诵读,整体感知: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同时思考:1.昆明的雨是什么样的?2.课文中除了写昆明的雨,还写了哪些事物?这些事物与昆明的雨有关系吗?3.你觉得作者是带着什么情感来写这篇文章的?(用原文语句回答)(学生边读课文,边圈画批注。)教师听评:1;昆明的雨是下下停停、停停下下,不是连绵不断,下起来没完。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还有浓绿的。2课文除了写雨,还写了仙人掌、菌子、果子(杨梅)、花(缅桂花),还回忆了一件事。3我想念昆明的雨当代学者孙郁说,人们只知道汪曾祺厉害,却不知道他何以厉害。汪曾祺文笔中有许多“暗功夫”。我们就从他的文字中去寻找和感受一下他的“暗功夫”!二、深入文本,感悟语言PPT“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鲜,香,很好吃。”(“滑,嫩,鲜,香”中间用逗号隔开。那逗号相对于顿号或者没有符号,读的时候——)1口语化2文言味说说音乐后的感受学生汇报。补充自由发言学生回答2链接材料:《昆明的雨》体现了对中国文章传统的继承:“山的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的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汪曾祺在画上题字:“昆明人家常于门头挂仙人掌一片以辟邪,仙人掌悬空倒挂,尚能存活开花。于此可见仙人掌的生命之顽强,亦可见昆明雨季空气之湿润。雨季则有青头菌、牛肝菌,味极鲜腴。”——这与“赏花归去马蹄香”一个精神。汪曾祺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最后一个士大3PPT我有一天在积雨少住的早晨和德煕从联大新校舍到莲花池去。“积雨少住”是什么意思?汪曾祺的语言选材是从哪里来的?(从身边,从老百姓生活中。)PPT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顶小花帽子,穿着扳尖的绣了满帮花的鞋,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不时吆喝一声:“卖杨梅——”,声音娇娇的。她们的声音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气更加柔和了。第一句中哪些细节你觉得写得很美?我们如何理解后一句呢?声音能直接使空气柔和吗?PPT缅桂盛开的时候,房东(是一个五十多岁的寡妇)就和她的一个养女,搭了梯子上去摘,每天要摘下来好些,拿到花市上去卖。她大概是怕房客们乱摘她的花,时常给各家送去一些。有时送来一个七寸盘子,里面摆得满满的缅桂花!带着雨珠的缅桂花使我的心软软的,不是怀人,不是思乡。夫”,他对中国文化传统有深入灵魂的热爱。)学生讨论,探究学生讨论,探究体会,讨论链接材料:关于汪曾祺语言艺术的追求。汪曾祺在《自报家门》一文中提到自己的写作观念:“我较早意识到要把现代创作和传统文化结合起来的。和传统文化脱节,我以为是开国之后,五十年代文学的一个缺陷”,“我希望能做到融奇崛于平淡,纳外来于传统,不今不古,不中不西”。[4]他还说:“我很重视语言,也许过分重视了。我以为语言具有内容性。语言是小说的本体(何尝不是散文的本体?——引者注),不是外部的,不只是形式、技巧。探索一个作者气质、他的思想(他的生活态度,不是理念),必须由语言入手,并始终浸在作者的语言里。语言具有文化性。作品的语言映照出作者的全部文化修养。语言的美不在一个一个句子,而在句与句之间的关系。……一篇作4品的语言,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调整与思考5教学过程前一部分你读出了什么?看来这里,不仅花美,人更美;人美,心更美!如此温暖美丽的氛围,怎能不让作者内心触动呢?因此他发出了那句感慨(PPT)——带着雨珠的缅桂花使我的心软软的,不是怀人,不是思乡。缅桂花可以直接使我的心变软吗?三、诗意引领,技巧创新上面两个文段放在一起,大家发现有什么共同之处?可同桌讨论后回答(展示公式):词+词(不能搭配,情感作用)四、课堂当练现在,给大家展示一个重庆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事物——火锅图片。光有日常生活会有诗意吗?——不会。我们就运用刚刚总结出来的公式,把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火锅写出诗意的文字!前半部分,已经展出,“火锅里开满了花椒,融化的牛油,沸腾的红油,不分青红皂白,麻醉了舌头”。这里形容牛油的词是“融化”,形容红油的词是“沸腾”,形容舌头用了“麻醉”。我们把这三个词放在公式中“词”的位置,接下来请你发挥想象,补出后半句诗意的句子。(生开始写作)课堂小结:汪曾祺把对昆明的想念,用雨这个带有浪漫色彩的意象传达出来,化抽象为形象,带出了昆明的景、物、事、人,形散神聚,书写了昆明独特的风土人情,语言平淡质朴,如话家常,我们也看到了汪曾祺从容、淡泊的人生态度,这都是我们需要学习的,课后同学们可以继续品读。八十年代,老作家汪曾祺复出文坛,他以传统的士大夫情怀和如话家常的写作风格,给当代文坛带来了清新的空气,几十年来,也深深影响了当代中国人的灵魂,尤其是在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我们怎样在物质充盈的世界中活得更从容优雅,怎链接知识“如果你来访我,我不在,请和我门外的花坐一会儿,它们很温暖,我注视它们很多很多日子了。它们开得不茂盛,想起来什么说什么,没有话说时,尽管长着碧叶。你说我在做梦吗?人生如梦,我投入的却是真情。世界先爱了我,我不能不爱它。”——汪曾祺《人间草木》学生当堂训练教师讲评点评学生课堂自我小结老师补充6教学过程样在烟火的现实生活中心中欢喜自在,怎样在越来越喧嚣的世界保持一份淡泊与从容,怎样从凡人小事中发现美,我想,学了这篇课文,会对大家有所启发。作业1继续完成课堂写小作文2完成课课练3课外阅读汪曾祺额其他作品板书设计板书设计昆明的雨汪曾祺雨的特点----雨季长、明亮、丰满昆明的生活物:仙人掌、各种菌、杨梅、缅桂花雨中之人:苗族女孩、房东母女事;酒店小酌喜爱、怀念(以小见大)教学反思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