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课前复习】温故——会做了,学习新课才有保障1.与其他物质生产部门相比,农业生产具有________性、________性和________性。2.商品农业是一种面向________的农业地域类型;我国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是形式新颖的________农业地域类型。3.________条件的改善和农产品保鲜、冷藏等技术的发展,扩大了________对农业区位的影响。4.________工业和________工业是德国鲁尔区经济的基础。5.意大利新兴工业区的发展模式是中小型企业集聚的___________,实现了___________经济生产。6.是非判断。(1)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自然环境对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力逐渐减弱。()(2)对自然因素的改造,要根据当时当地的经济技术条件和投入产出比。()(3)大牧场放牧业是自给自足的、粗放型的混合农业生产类型。()(4)经济、技术的发展,并不能改变自然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决定性影响。()(5)在山坡上修筑梯田,有利于扩大耕地,但不利于水土保持。()(6)原料地对工厂区位的影响逐渐减弱,而市场的影响却不断加强。()(7)瑞士的钟表工业既具有资金密集型特点,又具有技术密集型的特点。()(8)世界性钢铁过剩是市场的激烈竞争和需求量下降的综合结果。()(9)由于工业集聚导致工业联系,从而促进了工业地域的形成。()(10)发育程度较高的工业地域,其位置往往由核心工厂的区位因素而定。()答案:1.地域季节周期2.市场混合3.交通运输市场4.钢铁煤炭5.工业小区规模6.(1)√(2)√(3)×(4)×(5)×(6)√(7)√(8)√(9)×(10)√知新——先看书,再来做一做1.房屋的集合体就是聚落吗?2.“聚落是人类文明的结晶”,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3.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有什么差异?4.你能分析乡村聚落兴起的根本原因吗?5.村落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可以从村落的形态上反映出来,你能举例说明吗?6.城市聚落与乡村聚落几乎同时出现的吗?7.从社会文化角度看,城市的出现应具备哪两个基本条件?8.为什么世界上的第一批城市多数诞生在一些大河的冲积平原上?【学习目标】1.通过历史线索的分析,了解乡村和城市起源的历史条件。2.通过阅读世界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图示,体会农业发展对于城市起源的重大历史作用,并领悟地形、水源、气候等条件对城市区位的影响。【基础知识精讲】2本节从人类的居住地——聚落的含义、分类、形成、作用讲起,主要阐述聚落的形成。由于差别大,因而又分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乡村聚落是人类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形成的,乡村的形态最能反映当地的环境条件。城市则是在第二次社会大分工中,由集市逐渐演变而成。当时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促进了农业劳动率的提高,为城市起源提供了物质基础,所以,世界上第一批城市,多诞生在农业较先进的河流中下游冲积平原上。1.聚落①概念:人类各种形式的聚居地的总称,既包括房屋群落,也包括与居住有关的生活设施和生产设施。②分类:分为乡村和城市两大类。③形成:是人类适应、利用自然的产物,也是人类文化的结晶。④特点:A.外部形态、利用类型都有当地地理环境的烙印。B.反映了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和风土民情。C.对地理环境和人类的经济活动发生作用。[例1]关于聚落的叙述:①聚落是房屋建筑的集合体;②聚落分为集村和散村两种类型;③人类在第一次大分工后开始进入乡村聚落阶段;④散居型村落多分布于山地丘陵地区;⑤世界上的聚落正在成长、发展;⑥聚落是一种文化景观。以上说法正确的有几种()A.1种B.2种C.3种D.4种及以上解析:本题考查了聚落的概念、分类、特点及分布情况。聚落是人类各种形式的聚居地的总称。它不但是房屋建筑的集合体,还包括与居住直接有关的其他生活设施和生产设施。一般聚落可分为乡村和城市两大类。聚落有它的发展过程,世界上有许多聚落正在成长,也有许多聚落正在衰落。聚落又是一种地表上重要的文化景观,在很大程度上反应了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风俗文化等。答案:C2.乡村的形成①时间:原始畜牧业和农业先后起源,出现了人类社会第一次大分工,人类开始定居。②形成过程:半固定的原始棚舍——稳定居住地——村落。③影响因素:农业生产水平的高低的影响。④与地理环境关系:河流较少的平原地区——多呈圆形或不规则的多边形;河网密度较大的平原地区——沿河道伸展呈带状。[例2]影响乡村聚落的分散与集中的因素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气候优越,聚落分散;气候恶劣,聚落集中B.水源供给充足,聚落分散;水源供给匮乏,聚落集中C.聚落的分散与集中不受自然条件支配D.聚落的分散与集中也受传统风俗习惯、文化背景的影响解析:气候优越,聚落集中;气候恶劣,聚落分散。水源供给充足,聚落集中;水源供给匮乏,聚落分散。聚落的分散与集中受自然条件支配,也受传统风俗习惯、文化背景的影响,所以D选项正确。答案:D3.城市的起源①时间:与定居农业差不多同时出现,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500年。②出现的条件:A.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有一定剩余产品,是城市形成的物质基础。B.劳动分工促进了城市的出现。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和农业分离,商品交换促使集市出现,集市进一步发展演化为城市。③早期城市分布地区:北半球中低纬度大江大河中下游平原(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尼罗河谷地、印度河谷地、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3④原因:大河冲积平原土壤肥沃、灌溉便利、农业发达、农副产品丰富,易形成城市。⑤发展水平:古代城市兴衰起落很大,受农村自然经济影响,发展不稳定,发展水平一直很低。[例3]乡村和城市的联系是()A.乡村以农业人口为主,城市以非农业人口为主B.乡村以农业活动为主,城市以制造业、服务业为主C.乡村的规模较小,城市的规模较大D.乡村是城市母体,城市一般由乡村发展而来解析:人类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一般而言,城市是从乡村发展而成的。答案:D[例4]聚落既是人们居住、生活、休息和进行各种社会活动的场所,也是人们进行生产的场所。一般可将聚落分为乡村和城市两大类。据此回答(1)~(3)题。(1)关于聚落的叙述,正确的是()A.就是指房屋建筑的集合体B.所有的聚落都在不断发展变化C.聚落是人类适应、利用自然的产物,也是人类的活动中心D.聚落受地理环境的深刻影响,不受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制约(2)关于乡村的形成条件,叙述正确的是()A.人类第二次社会大分工,乡村聚落开始形成B.最初乡村形成在自然条件较差地方C.乡村最初形成在自然条件较好的地方D.乡村聚落经历由固定到半固定的发展过程(3)有关城市起源的叙述,错误的是()A.工业生产技术的创新,为城市起源提供物质基础B.劳动分工促进了城市的出现C.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为城市起源提供了物质基础D.世界上的第一批城市多数诞生在河流的中下游平原解析:聚落地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不同地区聚落的起源和发展;聚落所在地的地理条件;聚落的分布,揭示聚落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的特征并分析其产生的自然、历史、社会和经济原因;聚落的形态,这是聚落地理学中研究较多的方面,涉及的内容有聚落的组成要素,聚落个体的平面形态,聚落的分布形态,聚落形态的演变,自然地理因素(主要是地形和气候)以及人文因素(包括历史、民族、人口、交通、产业)对聚落形态的影响。答案:(1)B(2)C(3)A【学习方法指导】乡村和城市聚落的特征分析1.如何理解乡村聚落形态与环境的关系?形态自然环境位置团状地形为平原、盆地耕作区中心带状地势高,水源近沿河道伸展,或避免洪水浸淹而沿高地成条带状延伸环状地形为山地,水源为池塘、井等绕山环水而建零散分布自然条件差(生产力水平低),田块小绿洲地区、丘陵和山地缓坡处等4[例]根据陕西三大地区乡村聚落的分布状况,分析乡村聚落类型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判断表中的①②③所对应的乡村聚落类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地区村落密度(个/平方千米)村落平均人口(人/个)主要分布形状关中平原区0.80300~400①陕北黄土高原区0.20100~200②陕南山地区0.53<100③A.聚居和散居并存B.团状C.散居占很大比例D.团状散居并存解析:关中平原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土壤肥沃,有渭河等河流流经,灌溉方便,农业生产发达,素有八百里秦川之称,这里人口稠密,村落规模大,多呈团状。陕北和陕南地形以山地和丘陵为主,耕地面积小,为使农户与耕地有较近的距离,便于农民进行生产,村落以小型集村和散户为主,且陕南比陕北村落规模小些,村落密度大些。答案:①—B②—A③—C2.正确理解城市起源的两个条件①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它是产生剩余产品的手段,通过技术创新,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有了剩余产品,乡村可以提供非农业人口生活所需的粮食、副食品,城市的兴起和发展在经济上才有可能,所以,剩余农产品是城市起源的物质基础。②劳动分工。由于农业与手工业分离,二者劳动生产率都得到了提高,于是,剩余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就需要进行商品交换。在商品交易场所,形成集市,集市进一步演变为城市。正是由于上述两个原因,早期城市多分布在灌溉农业发达,利于农业生产、便于向周围集散农产品和手工业品的地带,即河流中下游冲积平原上。【知识拓展】1.乡村聚落的类型以聚落的形态而言,世界上的乡村聚落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住宅聚集在一起的集聚型村落,简称集村;另一种是住宅零星分布的散居型村落,简称散村。在集村内,按村庄的延伸形式又可分为团状、带状和环状等。团状聚落的平面形态近于圆形或不规则多边形,一般位于耕作地区的中心,平原地区和盆地的聚落多属于这一类型。带状聚落是因近水源而沿河道伸展,或避免洪水浸淹而沿高地成条带状延伸的聚落。散村的分布表现为分散、孤立的特点,多分布于山地丘陵地区。农宅或三五户,或独户零散分布。其形成原因主要是耕地数量少、分散不连片。每户为了最大限度地接近自己的耕地而分散建宅。乡村聚落的分散与集中,主要受下列因素影响:(1)自然环境的支配。一般来说,平原面积大,聚落集中;平原面积小,聚落分散。水源供给充足,聚落集中;水源供给匮乏,聚落分散。气候优越,聚落集中;气候恶劣,聚落分散。(2)农业生产方式。中国南方水田农业耕作半径较小,无论耕耘、施肥、灌溉、收获等工作,均以居住在农田附近为宜,以散居最为方便。(3)传统风俗习惯、文化背景。中国北方的家族,多喜群聚,显得宗族繁盛,且利于安全防卫,往往集村之内全是同姓,所以中国北方以姓氏为名称的聚落比比皆是,如赵家村、李家村、刘家屯等。2.城市起源的学说第一种叫防御说:《春秋》一书有这样的记载:“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卫民。”城以墙为界,有内城、外城的区别。内城叫城,外城叫郭。内城里住着皇帝高官,外城里住着平民百姓。建筑城郭的目的是为了不受外敌侵犯。这个说法把“城”字看得很重。第二种叫集市说:这种说法把“市”字看得很重。它认为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手里有5了多余的农产品、畜产品,需要有集市进行交换。进行交换的地方逐渐固定下来,聚集的人多了,就有了“市”。这是从经济意义上讲城市的起源。第三种叫社会分工说:这种说法认为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一个民族内部出现了一部分人专门从事手工业、商业,一部分人专门从事农业。从事手工业、商业的人需要有个地方集中起来,进行生产、交换,所以,才有了城市的产生和发展。随着历史发展,城与市的功能、作用不断靠近,城市的数量越来越多,规模也越来越大。到如今,城市终于成了“人口集中、工农业发达、居民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地区”,并且日益发展成为“周围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同步达纲训练】一、选择题1.有关乡村形成的叙述,正确的是()A.乡村聚落阶段先于原始畜牧业和农业的起源B.最初人们居住的是一种半固定的原始棚舍C.早在母系氏族公社时期,乡村聚落就已稳定下来D.已发现的村落遗址多位于河流两岸2.最初的乡村聚落形成于()A.人类社会的第一次大分工时期B.人类社会的第二次大分工时期C.人类社会的第三次大分工时期D.工业革命时期3.四千多年前,世界闻名的乌尔古城(其遗址位于今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