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级)作物生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黑龙江农业职业技术学院2008年1月25日1作物生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08级)一、招生对象与学制招生对象:招生对象:应届、往届高中毕业生,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学制:学制三年,实行学分制管理及弹性教学制度,学生可在3~5年内完成学业。二、培养目标与就业岗位(一)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掌握从事农作物栽培、作物病虫害防治、作物种子、农药、化肥、生物制剂生产与经营、农业技术推广等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二)就业岗位1.作物生产岗位;2.农药、化肥、种子等销售岗位;3.农业生产及综合管理岗位;4.科研(作物新品种选育及良种繁育)岗位;5.农业应用性试验研究和农业新技术开发岗位;6.农业经营管理岗位;7.农业技术推广岗位;8.自主创业等。三、专业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分解表(见附表1)四、工学结合专业核心课程1.作物生产与管理:本课程主要讲授作物栽培基础、播种及育苗、田间管理及收获与贮藏等技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水稻、小麦、玉米、大豆、甜菜等作物的新技术栽培知识和技能,能够制定生产种植计划、具备从事作物生产栽培的能力。2.作物病虫草鼠防治:本课程主要讲授农业昆虫、害鼠及杂草等有害生物的识别方法和植物病害诊断技术、作物病虫草鼠的发生发展规律、综合防治措施和农业生产中主要作物病虫草鼠的防治技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作物病虫草鼠等有害生物的诊断识别、测报及综合防治能力、具备从事农药生产加工、推广、经营与管理及农药应用性试验研究能力。3、遗传育种与种子生产:本课程主要讲授作物的遗传基本规律及作物育种方法、作物种子生产、检验、经营、种子营销策略和方法。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作物的新品种选育和种子生产的能力及经营管理的能力。4.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2本课程主要讲授耕整地机械、播种机械、植保机械、收获机械等构造、应用与维护等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各种常用机械的使用与维护技术。5.农药应用技术本课程主要讲授农药基本知识、农药使用的基本原理及农药经营与管理等应用技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农药在农作物病虫草鼠害防治中的使用方法及农药经营与管理等应用能力。五、学习领域框架计划表学习领域框架计划表(见附表2)六、工学结合方式和实训基地状况说明(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安排说明深化与科研、企业(农药、种子、肥料)单位的合作,构建“校科和校企联合培养”的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按照专业能力递进培养的要求,将三学年六个学期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第一学期15周):在校内培养,是指第一学期在校内进行基本能力的培养。如社会适应能力、专业资料查阅能力和信息采集与处理能力,主要完成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思想道德素质修与法律基础、英语、计算机基础、体育、植物与植物生理等课程。为参加作物生产实践进行工作任信息采集整理奠定基础。第二阶段(2-3学期)按照农业生产过程,进行作物生产能力的培养。先进行7周的核心课程的专业理论学习,主要完成、植物生长环境、作物生产与管理、作物病虫草鼠防治、遗传育种与种子生产等理论知识。然后分成若干个实训小组进驻学院实训基地、长发农场及各科研院所进行第一轮的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20周作物生产实践能力实训。不同小组实行岗位轮训。选派专业教师进行跟踪实习指导。植物收获后在校内进行13周主要专业课(核心课程的理论与实验)教学,总结评价作物生产实践中的技能操作要点和主要生产技术要点。进一步进行专业能力的培养。第三阶段(4-5学期)按农时季节先进行7周的职业基础课:农业科学实验与统计和职业拓展课程经济作物栽培及蔬菜栽培等能力培养,然后进行了20周的综合应用能力的“工作过程”实训学习。分成若干个实训小组驻进行科研、大中型企业(农药、化肥和种子营销)等单位进行第农资营销与管理岗位的能力培养。不同小组实行岗位轮训。选派专业教师进行跟踪实习指导。回校再进行校内的11周职业基础能力和职业拓展能力的培养。通过农业技术推广、农业经济管理、绿色食品生产与管理、食用菌栽培、农业微生物等课程来完成,进行工种鉴定考核。3专业核心课程采用项目教学法,以具体的生产任务为载体,将课堂设在实训室和实训基地,理论知识融入实践环节中,实现“教、学、做”合一。不同小组实行岗位轮训,进行农业生产管理的专项能力及农资(种子、化肥和农药)经营与管理能力的培养。实训单位为学生配备班主任进行日常管理,校内教师参与教学和管理。由实习指导教师负责对学生进行考核,并由农科院所或企业单位为学生颁发科研或企业经历证书。通过在科研院所和农资企业营销等企业单位的40周学习,使学生专业综合能力和职业素质得到全面提高,掌握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并能进行农业技术推广应用。第五阶段(第6学期):在企业顶岗实习。安排学生以员工的身份进入农业行业各种岗位、黑龙江省农垦水稻所或大中型农资经营与管理等企事业单位顶岗实习。校企共同制定顶岗实习管理制度,双方签订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协议,以企业为主,实行校企共管。企业技术人员承担生产过程的全程指导,指导学生填写工作日记、制订工作计划、撰写实习总结,负责学生的出勤、工作态度、工作任务完成情况的考核。学校老师分片巡回指导,毕业设计及论文答辩,解决学生在工作岗位上遇到的知识问题。通过科研和企业的顶岗实习,使学生在职业素质、社会能力、方法能力、专业能力等方面得到全面提升。(二)校内外实训基地一览表校内外实训基地一览表(见附表3)(三)专业建设委员会成员一览表专业建设委员会成员一览表(见附表4)(四)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一览表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一览表(见附表5)七、专业课程体系构建说明开展社会调研,进行岗位职业能力分析通过调研黑龙江省农垦水稻研究所、黑龙江农科院佳木斯分院、建三江种业、普田农业科技发展中心和等大中型农业生产企业,召开专业建设委员会会议,进行岗位职业能力分析,确定作物生产技术专业毕业生所从事的主要岗位有三大方面:一是农资应用技术方面。包括农药的药效试验、生产与加工使用岗位;作物种子生产、检验和经营管理岗位;化肥应用及测土施肥岗位。二是作物生产技术方面。包括作物生产与管理、蔬菜生产、食用菌生产等岗位;三是自主创业。构建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打破原来的课程体系,将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培养贯穿于教学过程始终,构建突出作物生产能力和农药、化肥和种子等应用技术能力。课程体系根据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以4工作过程为导向,重新构建《作物生产与管理》、《作物病虫草鼠防治》、《遗传育种与种子生产》、《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农药应用技术》、等5门核心课程,其中由《作物生产与管理》、《作物病虫草鼠防治》、《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遗传育种与种子生产》、《作物生产产环境》5门专业课程支撑作物生产技术能力的培养。由《植物生长环境》、《农业科学实验与统计》、《作物生产与管理》、《作物病虫草鼠防治》、《农业技术推广》、《农业经济管理》、《农药应用技术》、《遗传育种与种子生产》等温8门课程支撑农药、化肥和种子等应用技术能力培养。按技术应用能力进行了课程整合。一是将《作物遗传育种》、《种子生产与经营》、《种子检验技术》3门课整合成《遗传育种与种子生产》;二是将《土壤肥料》、《农业气象》整合成《植物生长环境》;三是将《土壤耕作》、《作物栽培》整合成《作物生产与管理》;四是将《作物病虫害防治》、《农田化学除草》和《农田鼠害防治》整合成《作物病虫草鼠防治》;五是将《植物化学保护》和《农药营销》整合成《农药应用技术》。突出了作物生产技术专业的职业能力培养。作物生产技术和农药、化肥、种子等应用技术类课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课程体系,按照具体“生产项目”构建课程能力。八、专业师资队伍情况作物生产技术专业现有专任教师22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13人,讲师3人,助讲5人。研究生学历教师10人,在读硕士2人,本科10人。双师型教师15人。“双师型”教师比例占专任教师比例68%。其中省级学科带头人1人、院级专业带头人5人、骨干教师2人。近三年,专任教师承担科研课题10项,获奖7项。编写公开出版教材15本,发表教改和学术论文30余篇。4名教师获取国家农业行业高级考评员资格。九、毕业文凭取得学生必须同时具备以下二项条件才能取得毕业证书:1.各门课程考试合格,达到本专业规定的课堂教学82学分,工学结合“学、教、做”综合应用能力的“工作过程”实训学习40学分(每周1学分),企业顶岗实习、毕业论文等18学分,同时必须取得职业素质拓展课16学分和4学分的职业资格证书学分。本专业学生毕业最低取得160学分。2.必须取得劳动部门颁发的中级或高级农级工、农作物植保工、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物良种繁育工、食用菌工、绿色食品生产工、农产品经济人、庄稼医生工和植物检疫工等工种中任意二个工种证书方可毕业。十、说明农学(作物生产技术)专业始创于1948年,原佳木斯农校时期为国家级重点专业,2001年评为黑龙江省试点专业。依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5意见》(教高[2006]16号)等文件为指导,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之路”的职业教育方针,深入研究高职教育规律,使本次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具有鲜明的行业特色和时代特点。1.主动适应社会需求,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本专业就人才培养目标、就业岗位、课程设置、人才培养规格等问题开展了广泛的社会调查,召开专业建设委员会会议,与科研院所、农业技术推广及企业单位的专家、教师召开座谈会,通过调查与分析,先后三次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将原来确定的以培养学生具备作物的栽培管理能力为主要的人才培养目标,改为以培养学生具备作物生产能力和农药、化肥和种子等应用技术能力等为核心能力的人才培养目标。2.教学内容体现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突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对于专业领域课程,根据北方季节的特点灵活安排教学内容,采用适合的教学方法,制定完善的课程设计方案、课程实施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任务在最佳的生产时间完成,提高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质量;专业课程采用项目教学法,根据工作过程与项目任务来安排设计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场所,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执笔人:系主任:教务处长:教学院长:6附表1: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分解表名称主要内容主要实现途径知识结构通用知识政治思想、法律基础、实用英语、计算机基础、体育、法制法纪教育等知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思想道德素质修与法律基础、英语、计算机基础、体育、法制法纪教育等课程。专业知识植物与植物生理、农业技术推广、农业经济管理、植物生长环境、绿色食品生产与管理等知识植物与植物生理、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农业技术推广、农业经济管理、植物生长环境、绿色食品生产与管理等课程。作物生产与管理、作物病虫草鼠防治、遗传育种与种子生产、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农药应用技术、农业科学实验与统计等知识。作物生产与管理、作物病虫草鼠防治、遗传育种与种子生产、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农药应用技术、农业科学实验与统计等课程。专业拓展与提升知识。经济作物栽培、蔬菜栽培、食用菌栽培、农业微生物、组织培养等课程。能力结构社会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两课、公共选修课(现代公共关系、大学生健康人格塑造、社交礼仪和成功学课程)、顶岗实习。团队协作能力。专业知识学习、顶岗实习。沟通能力。公共选修课等课程。责任意识。学习过程中培养承担责任的情感态度。专业能力作物生产与管理能力作物生产与管理、作物病虫草鼠防治、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植物生长环境、农业技术推广等课程。农资(种子、化肥、农药)经营管理能力作物生产与管理、作物病虫草鼠防治、遗传育种与种子生产、植物生长环境、农药应用技术、农业科学实验与统计、植物生长环境、农业经济管理等课程。专业拓展与提升能力经济作物栽培、蔬菜栽培、食用菌栽培、农业微生物、组织培养等课程。方法能力专业资料查阅能力计算机应用基础、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