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酵法生产多价不饱和脂肪酸的研究作者:姚汝华,潘力,罗立新,林炜铁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生物工程系刊名:精细与专用化学品英文刊名:FINEANDSPECIALTYCHEMICALS年,卷(期):2002,10(12)被引用次数:2次相似文献(10条)1.期刊论文马文宏.张燕.薛刚.闫磊.张均媚.刘伟娟.MAWen-hong.ZHANGYan.XUEGang.YANLei.ZHANGJun-mei.LIUWei-juan二十二碳六烯酸(DHA)、二十碳五烯酸(EPA)、亚油酸、亚麻酸和花生四烯酸(AA)在婴幼儿配方奶粉中的测定-食品研究与开发2007,28(8)建立了气相色谱法同时测定婴幼儿奶粉中的DHA,EPA,亚油酸,亚麻酸和花生四烯酸AA含量的方法.采用色谱柱为脂肪酸型色谱柱DB-23,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FID),优化了色谱条件.结果表明,DHA,EPA,亚油酸,亚麻酸和花生四烯酸AA分离效果很好.DHA的最低检出限为0.02g/L,回收率为99.8%,变异系数为0.88%;EPA的最低检出限为0.01g/L,回收率为94.9%,变异系数为1.01%;亚油酸的最低检出限为0.02g/L,回收率为97.7%,变异系数为0.80%;亚麻酸的最低检出限为0.01g/L,回收率为99.9%,变异系数为0.95%;AA的最低检出限为0.01g/L,回收率为98.9%,变异系数为0.93%.2.期刊论文王克新.房玉国.张丽宏.王淼.王薇.WANGKe-xin.FANGYu-guo.ZHANGLi-hong.WANGMiao.WANGWei婴幼儿配方食品和乳粉中DHA、EPA、亚油酸、亚麻酸和花生四烯酸(AA)的测定-中国乳品工业2006,34(12)建立了气相色谱法同时测定乳制品中的DHA,EPA,亚油酸,亚麻酸和花生四烯酸AA含量的方法.采用色谱柱为脂肪酸型色谱柱DB-23,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优化了色谱条件.结果表明,DHA,EPA,亚油酸,亚麻酸和花生四烯酸AA分离效果很好.DHA的最低检出限为0.02g/L,回收率为100.1%,变异系数(CV)为0.82%;EPA的最低检出限为0.01g/L,回收率为99.8%,变异系数为1.04%;亚油酸的最低检出限为0.01g/L,回收率为99.7%,变异系数为0.82%;亚麻酸的最低检出限为0.01g/L,回收率为99.7%,变异系数为0.96%;AA的最低检出限为0.01g/L,回收率为99.9%,变异系数为0.96%.3.学位论文王啸多不饱和脂肪酸高产菌株选育和发酵工艺优化研究2004多不饱和脂肪酸具有独特的生物学活性,可以广泛应用于医药、食品、化妆品等领域.动植物来源的多不饱和脂肪酸数量有限,难以满足市场需求,因此微生物发酵生产多不饱和脂肪酸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极大兴趣.微生物生产多不饱和脂肪酸,有生产周期短、易于大规模培养、不受产地和季节气候的限制等突出优点,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该文正是以此为立题依据,从一支产脂性能良好的菌种--深黄被孢霉(Mortierellaisabellina)AS3.2793出发,经过紫外线、氯化锂复合诱变,成功筛选出一株多不饱和脂肪酸高产菌--突变株MUI0310,该突变株变温摇瓶培养192小时,生物量达到21.80g/L,总脂含量达到61.47%,总脂得率达到13.40g/L.气相色谱分析其油脂组成,多不饱和脂肪酸总含量为23.21%,多不饱和脂肪酸总得率提高到3.11g/L,两种重要的必需脂肪酸亚油酸和γ-亚麻酸总含量为23.05%,其中γ-亚麻酸为9.41%,γ-亚麻酸的摇瓶得率为1.26g/L,均比出发菌株有明显的提高.连续传代多次,其产量性状无显著变化.发酵实验表明菌株MUI0310极有潜力改良成为工业化生产菌种.然后,我们又以突变株MUI0310为研究对象,考察了该突变株在摇瓶发酵中的各种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突变株MUI0310的最佳发酵周期为8天,前5天的培养温度应该维持在28℃,然后降至25℃再培养3天.培养基的初始pH要调整到6.0左右.摇瓶种子培养液接入到产脂摇瓶时,最佳接种量为12%左右.另外,培养到30小时后再补加5%的葡萄糖.在该实验得出的最佳条件下,突变株MUI0310的生物量提高到25g/L左右,提高幅度为13.11%;总脂含量提高到68.01%,提高幅度为10.64%;总脂得率和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得率分别提高到了17.34g/L和3.96g/L,提高的幅度均为27%以上.又对得到的菌株进行紫外线和氯化锂复合诱变、以及硫酸二乙酯和氯化锂复合诱变,涂布在诱变培养基上,对分离出的突变株进行摇瓶发酵初筛,从中我们得到一支产花生四烯酸的菌株.该菌株在摇瓶产脂培养基中发酵8天:生物量达16.57g/L,油脂含量达49.10%,油脂得率达8.14g/L,油脂中花生四烯酸的含量为0.9%.4.会议论文王克新.房玉国.张丽宏.王淼.王薇婴幼儿配方食品和乳粉中DHA、EPA、亚油酸、亚麻酸和花生四烯酸(AA)的测定2007建立了气相色谱法同时测定乳制品中的DHA,EPA,亚油酸,亚麻酸和花生四烯酸AA含量的方法。采用色谱柱为脂肪酸型色谱柱DB-23,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优化了色谱条件。结果表明,DHA,EPA,亚油酸,亚麻酸和花生四烯酸AA分离效果很好。DHA的最低检出限为0.02g/L,回收率为100.1%,变异系数(CV)为0.82%;EPA的最低检出限为0.01g/L,回收率为99.8%,变异系数为1.04%;亚油酸的最低检出限为0.01g/L,回收率为99.7%,变异系数为0.82%;亚麻酸的最低检出限为0.01g/L,回收率为99.7%,变异系数为0.96%;AA的最低检出限为0.01g/L,回收率为99.9%,变异系数为0.96%。5.学位论文卜云萍被孢霉△'6-脂肪酸脱氢酶基因转化大豆的研究2003γ-亚麻酸(γ-linolenicacid,GLA)是人体必需的不饱和脂肪酸,作为花生四烯酸、前列腺素和白三烯等生理活性物质的前体,对人体的激素调节及脂肪酸代谢发挥着重要的生理作用.△'6-脂肪酸脱氨酶(delta6fattyaciddesaturase,D6D)是形成γ-亚麻酸的限速酶.大豆是主要的油料作物之一,富含亚油酸,亚油酸含量占脂肪酸总量的40﹪-60﹪,而不含γ-亚麻酸或γ-亚麻酸的含量极低.该研究构建植物表达载体pBMICL6、pGMICL6和pGMICL6转入根癌农杆菌LBA4404中,以这些工程菌对大豆进行转化试验.抗性再生植株进行PCR检测,得到了大约1﹪的转基因植株.经过Southern分子杂交分析,证明△'6-脂肪酸脱氢酶基因已导入并整合到大豆基因组中.Northern分子杂交分析显示该基因在mRNA水平上得到了表达.将转基因大豆T,1代和T,2代种子进行脂肪酸GC分析,结果在大豆种子中检测到△'6-脂肪酸脱氢酶基因的产物GLA,证明该基因在大豆中得到了表达,所检测的种子中GLA含量最高可达27.067﹪.该基因能够稳定的遗传给后代.这是迄今为止,△'6-脂肪酸脱氢酶基因在油料作物大豆中成功获得表达的首次报道.6.期刊论文曾泳艇食品中二十二碳六烯酸(DHA)、二十碳五烯酸(EPA)、花生四烯酸(AA)、亚麻酸(LNA)和亚油酸(LA)的测定-网络财富2010(16)建立了应用气相色谱法同时测定食品中二十二碳六烯酸(DHA)、二十碳五烯酸(EPA)、花生四烯酸(AA)、亚麻酸(LNA)和亚油酸(LA)含量的方法.对比了HP-5,HP-INNNOWAX和HP-88三种色谱柱对脂肪酸甲酯的分离效果,其中HP-INNNOWAX色谱柱具有分离好,测定时间短的特点.采用了三氟化硼-甲醇溶液和盐酸-甲醇溶液两种甲酯化试剂,其中三氟化硼-甲醇溶液甲酯化具有较好回收率.方法的精密度在0.6~1.3%之间,回收率在86~93%之间,能满足分析测定的需要,本方法具有快速,简便的特点.7.期刊论文黄宝玺.王大为.王金凤多不饱和脂肪酸的研究进展-农业工程技术·农产品加工业2009(8)对多不饱和脂肪酸--亚油酸、亚麻酸、花生四烯酸、二十碳五烯酸和二十六烯酸种类与结构、来源、提取分离方法、生理功能、安全性和应用现状及前景等六个方面进行了综述.8.期刊论文戴传超.袁志林.王安琪用有机废水培养富含多不饱和脂肪酸的丝状菌-食品工业科技2004(7)比较八种丝状菌在黄泔水中培养的脂肪酸组成,发现轮梗霉含有花生四烯酸、γ-亚麻酸和二十碳五烯酸.选择轮梗霉作为出发菌株,探讨了不同培养时间、碳源浓度、氮源浓度和黄泔水稀释倍数对轮梗霉菌丝生长和脂肪酸组分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有利于获得最大菌丝产量的条件为:黄泔水稀释5倍、添加20g/L葡萄糖、0g/L氮源、培养8d.多不饱和脂肪酸最大含量与最大生物量条件不完全一致.本研究为获得低成本的食用菌丝以及综合利用黄泔水提供了有益的尝试.9.学位论文王广科△'6-脂肪酸脱氢酶基因转化大豆的研究2003γ-亚麻酸(γ-linolenicacid,GLA)是人体必需的不饱和脂肪酸,作为花生四烯酸、前列腺素和白三烯等生理活性物质的前体,对人体的激素调节及脂肪酸代谢发挥着重要的生理作用.△'6-脂肪酸脱氢酶(delta6fattyaciddesarutase,D6D)是形成γ-亚麻酸的关键酶,催化亚油酸到γ-亚麻酸.该研究以植物表达载体pGMICL6和pGMICL6转入根癌农杆菌LBA4404中对大豆进行转化实验.10.期刊论文阮征.吴谋成.胡筱波.薛照辉多不饱和脂肪酸的研究进展-中国油脂2003,28(2)对多不饱和脂肪酸--亚油酸、亚麻酸、花生四烯酸、二十碳五烯酸和二十二碳六烯酸的生物资源、分离分析方法、生物活性和应用前景等五个方面进行了综述.引证文献(2条)1.吴清平.吴军林.张菊梅.吴慧清微生物源功能性食品的研究新进展[期刊论文]-食品科学2005(9)2.蒲海燕.贺稚非.刘春芬.王英微生物功能性油脂研究概况[期刊论文]-粮食与油脂2003(11)本文链接:授权使用:北京工商大学(btbu),授权号:cd643a70-8743-4c95-8b3c-9eb700e9c3d1下载时间:2011年3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