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人类的生产活动第八节工业地域的形成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工业的联系及其原因。2.工业生产的集聚和分散。3.不同工业地域的特点。(二)能力训练点1.初步学会分析工业集聚和分散的利与弊。2.尝试对某一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核心工业部门以及各工业部门之间内在联系的分析。(三)德育渗透点1.通过工业部门之间、地域之间的联系,对学生进行综合看待复杂问题的教育。2.通过对某一工业地域(区)的实践调查,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改革开放对我国工业的促进,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1.重点(1)工业联系的主要方式。(2)工业集聚和分散的主要原因。(3)不同工业地域的特点。2.难点(1)新兴工业在地域上趋向分散的原因。(2)工业地域之间的差异。3.疑点现代工业生产中的国际地域联系和劳动分工。4.解决办法(1)关于工业的联系问题,关键是使学生明确工业之间联系的方式。教师可以从学生比较熟悉的工业产品(如服装、汽车等)入手,说明其生产过程的复杂性。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列出工业联系的三种主要方式:①生产过程的联系;②产品用途的联系;③生产基础条件的联系。如有可能,还应指导学生动手绘制出三种联系方式的简单示意图,有利于学生对这一内容的掌握。(2)由于学生对工业的联系有了一定的了解,因此对工业的集聚原因和优点比较容易理解。教师在讲述时可以让学生通过讨论来完成这部分内容。而对于新兴工业的分散问题,特别是跨国企业的形成原因和国际劳动分工问题,学生在理解和掌握上都有一定的困难,教师可以利用改革开放后我国许多地区兴建的“三资”企业的实例,加以分析说明。(3)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还可以引导他们简单分析工业集聚和分散的弊端,尤其是工业集聚所引起的工业“饱和”、污染加剧、各种资源供应紧张、交通负荷加大等严重问题。这样做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思路,学会全面地分析问题,而且也是为后面学习世界主粟工业区的发展变化奠定基础。(4)工业地域的形成,涉及到各个地区的自然条件、开发历史、经济结构和水平等诸多因素,在此不宜过于展开,只需要让学生知道工业地域是由工业的联系和集聚而形成的,待后面的具体工业地域中再作分析。本节中应主要讨论工业地域的不同类型及其主要特点。在讲述中,教师可直接列出工业地域的类型:①按工业地域的形成过程分为自发形成的和规划建设的两种;②按工业地域中的主要工业部门分为农副产品加工业和现代化大工业两种。并以启发式和谈话式引导学生对其主要特点进行分析。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学生活动设计1.绘制工业联系示意图:列出工业联系的三种主要方式,由学生自行设计示意图,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应给予一定的提示和指导。(下图仅供参考){ewcMVIMAGE,MVIMAGE,!627179t1.bmp}共同的生产基础条件2.在一假设地区内,围绕某一核心工业部门,考虑工业的联系和集聚问题:设定:在某一地区内,重点发展了某项工业部门(如电视机制造工业),试分析应该有哪些与其有关的工业部门在该地区集聚?需要说明的是:此项活动只适用于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3.在有条件的地区,教师可以在课后组织学生进行一次社会实践活动,对本地区的工业联系和工业集聚情况进行调查,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五、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1.知识目标(1)掌握工业联系的原因及主要方式。(2)理解工业生产的集聚和分散的主要原因和优点。(3)掌握工业地域的类型,了解不同工业地域的主要发展特点。2.能力目标(1)学会绘制工业联系示意图。初步学会分析工业集聚和分散的利与弊。(2)尝试对某一工业地域核心工业部门与其他各工业部门之间内在联系的分析。3.德育目标(1)通过工业部门之间、地域之间的联系,对学生进行综合看待复杂问题的教育。(2)通过对某一工业地域(区)的实践调查,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改革开放对我国工业的促进,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二)整体感知教师可事先剪接编辑一段录像带,长度不超过3分钟,内容主要以某一工业园区的情况为主,包括园区内的各种工厂、基础设施、生产过程、自动化流水线等。学生通过观看录像,可以对本节所要介绍的内容产生一定程度的感性认识,有助于教学过程的实施。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针对录像中的内容提问,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新课导入][板书]第八节工业地域的形成(播放事先准备好的录像带,使学生对本节教材内容形成初步的感性认识。)从录像中我们可以看出,在一个地区内,工厂之间、工厂内部的各个生产过程之间,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通过不同的关系彼此联系在一起。[板书]一、工业的联系在我们生活中离不开各种工业产品,这些工业产品绝大部分要经过多道工序才能生产出来。请大家以服装和汽车为例,说明它们的主要生产过程。(学生回答。答案不必太细。)既然一种工业产品需要经过比较复杂的过程才能生产出来,那么承担生产任务的工厂(或工序)之间,就必然有一定的联系。工业之间的联系主要是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建立起来的:[板书]1.生产过程的联系如纺纱——织布——印染——服装制造。同一工厂中不同工序之间的联系也属于这种联系方式,如生产流水线。[板书]2.产品用途的联系如汽车零配件生产厂——汽车总装厂。[板书]3.生产基础条件的联系如某经济开发区中的不同工业部门。(指导学生自己设计绘制工业联系示意图。)[板书]二、工业的集聚和分散[板书]1.工业的集聚现象在工业发展中,具有工业联系的工厂往往会在较近的距离内集中在一起,这种现象称为工业的集聚。在传统的大批量标准化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如钢铁工业等),协作工厂往往集聚在主要的专业化工厂附近,形成专业化的生产集聚地域(如德国的鲁尔区)。在新兴工业的发展中,各企业为了更接近高科技地区和产品消费市场,也会形成集聚。近几十年来,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济,主要集中在技术密集的专业化工业集聚区域内(如美国的硅谷)。工业的集聚,可以充分利用基础设施,加强彼此间的交流与协作,扩大总体生产能力,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利润,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如条件允许,可引导学生简单分析工业集聚的弊端。)[板书]2.工业的分散现象(学生阅读图5.38,分析图中的现象说明了什么?)近些年来,一些科技含量高、产品复杂的工业(如飞机、汽车制造工业和电子工业等)开始出现分散的趋势。这些工业产品的原料和零部件种类很多,可能由分布在很多地区的工厂供应。这些工业往往合并在一起,形成跨国企业,进行国际和区际的劳动分工。跨国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最优区位,或接近原料地,或接近市场,或接近劳动力丰富的地区,建立各个协作工厂,以最终获得较大的综合经济效益。我国在改革开放后,各地区出现的许多“三资”企业,就是这种工业分散的表现。[板书]三、工业地域[板书]1.工业地域的形成工业地域按照不同的形成过程,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自发形成的工业地域,一类是规划建设的工业地域。前者主要是在生产上有投入——产出联系的工厂自发集聚形成的;后者中既有与前者相同的类型,也有在共同的基础设施条件吸引下,不同工业集聚而形成的。[板书](1)自发形成的工业地域(2)规划建设的工业地域[板书]2.不同工业地域的发展特点在经济相当落后地区,以当地农副产品加工业为主的工业地域,一般具有规模小、发育程度低、生产潜力小的特点。在经济比较发达地区,以现代化大工业为主的工业地域,一般具有规模大、发育程度高、综合性强、生产潜力大的特点,往往能够形成专业化很强的工业城市。我国和世界许多著名的“钢城”、“汽车城”、“石油城”等,都属于这种工业地域。[板书](1)以当地农副产品加工业为主的工业地域:规模小、发育程度低、潜力不大。(2)以现代化大工业为主的工业地域:规模大、发育程度高、综合性强、潜力大。围绕某种大型工业企业而发展起来的工业地域,其地理位置通常是由核心工厂的区位因素而定的。如钢铁工业,最初指向煤炭区位。20世纪初转向铁矿区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又发展出了港口区位。(学生分析前一节中的图5.31和图5.32,说明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四)总结、扩展工业的联系引起了工业的集聚,工业的集聚导致了工业地域的形成。不同的工业地域有不同的发展特点。这就是本节教材的基本线索。那么,一个工业地域的形成,需要具备哪些条件?已经形成的工业地域如何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进行改造和调整?我们将在下几节中,结合几个世界著名的工业地域进行讨论。六、布置作业1.学生自己构思设计一处工业地域,并画出示意图。要求:①至少包括三个在生产过程上有投入——产出联系的工厂;②要有若干个向同一工厂提供零部件的工厂;③要有若干个围绕同一基础条件(如劳动力、交通等)集聚的工厂;④尽可能体现出一定的工业科技含量;⑤布局有序、合理,并能体现出对环境保护的考虑。2.在有条件的地方,组织学生进行一次社会实践活动,对本地区的工业联系和工业集聚情况进行调查,写出简单的调查报告,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七、板书设计第八节工业地域的形成一、工业的联系工业联系的主要方式:1.生产过程的联系2.产品用途的联系3.生产基础条件的联系二、工业的集聚和分散1.工业的集聚现象2.工业的分散现象三、工业地域1.工业地域的形成(1)自发形成的工业地域(2)规划建设的工业地域2.不同工业地域的发展特点(1)以当地农副产品加工业为主的工业地域:规模小、发育程度低、潜力不大。(2)以现代化大工业为主的工业地域:规模大、发育程度高、综合性强、潜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