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语言习得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对外汉语教学现如今已经被普遍认为是一门学科,是语言教育学科下第二语言教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其核心内容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这样的学科性质决定了对外汉语教学与母语教学有着不同的培养目标,并且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与母语教学有很大差异。研究对外汉语教学的性质和特点,实际上就是研究学习第二语言跟学习第一语言有什么不同,学习外语跟学习本国其他民族语言有什么不同,学习汉语跟学习其他语言有什么不同,这些不同点对教学提出了一些特殊要求。这就要求对外汉语教师掌握有关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首先,第二语言习得环境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起着基础性作用。语言课堂环境,主要指教师、学习者以教材为内容,相互之间进行的各种操练和交际性的语言活动。首先通过汉语本身的特点来分析,在对外汉语教学的语音教学中声调、轻声、儿化是其重点。如:“那个人没劲儿”读成“那个人没劲”,句义就从“那个人没有力气”变成“那个人没有意思”。由此可见,能够区别意义的儿化音应加以重视;汉字中汉字的写法、区别同音字和多音字,对于外国留学生也是重点。汉语同音字特别多,学生一定要注意辨析,避免写别字;词汇教学中的同义词、近义词的辨析,同义词、近义词的选择、运用,一直以来是其重点。近义词从形式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义近而形不同,另一类是义近形也近的,比如那些有相同语素的双音词语;语法方面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缺乏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句子与短语构成原则的一致性,句法有很强的意合性等是其重点。上述所列举的重点是第二语言习得环境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起到的基础性的作用。充分利用第二语言习得环境的研究,可以充分提高对外汉语教育的效率。我国在对外汉语教学方面有着位移的目的语社会语言环境,也有着提供丰富经验的课堂语言环境。如何充分利用社会语言大环境和盖上课堂语言小环境,并把两者结合起来,从而提高学习汉语的效率。聚义来说可以通过课堂教学活动、课外时间活动和社会语言环境的交际活动三个途径来实现第二语言习得环境的充分利用。第一,在课堂教学中出了知识点的讲解外还应注入交际性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用已经掌握的只是活学活用,从而提高运用汉语进行焦急的能力。有些对外汉语教材的书面语含量较高,只是按照教材内容让学生来掌握书上的语言点,学生会陷入被动的学习局面。因此,课堂上教师可以借助于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语言进行灵活的交际性的教学活动,进而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学习的语言可以在使用的过程中得以扩充和深化从而提高学生对汉语的应用能力,增强对汉语言文学和中国文化的感悟能力。第二,要把教学相关的各种内容纳入到课外活动中,进行生动有趣的实践教学,通过开展课外语言实践活动,学生不但可以增加语言实践机会,还可以学到很多活的语言,让他们既有成就感又能巨剑体会到汉语的独特魅力。同时,在活动中,使学生开阔眼界,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学号汉语的自信心和学习动力。第三,引导学生到实际的汉语环境里去学习语言,有很多学生不喜欢到世界的汉语环境中,总是待在学校的小范围里。因为他们在显示的交际环境中,对各种各样的谈话并不能完全理解,更谈不上全部吸收,所以害怕用汉语进行交流,作为老师要通过课堂教学给予表扬他们在社会环境里学到的一些语言,从而提高其学习汉语的效率。因此,教师要设置一些情景去实地检验学习。通过实践学习,倡导学生在可与实践大胆尝试各种学习方式,鼓励他们参与各种学习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和交际能力。1.如何区分“母语”与“第一语言”、“第二语言”与“第二语言习得环境”?2.如何区分“自然的第二语言习得”与“有指导的第二语言习得”?3.什么是语言能力?什么是语言表达?4.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语言学研究的对象、目的和方法有何不同?5.如何看待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心理学和心理语言学的关系?6.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学科性质和学科特点是什么?7.为什么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领域的学者把Corder和Selinker发表的文章作为第二语言习得8.80年代后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都受到哪些学科的影响?在这些学科的影响下,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形成了哪些研究视角?9.90年代后的汉语习得研究与90年代前的汉语习得研究有哪些不同?10.90年代后的汉语习得研究(包括海外汉语习得研究)都涉及了哪些研究领域,取得了哪些研究成果?11.对比分析的理论基础是什么?12.“强势说”和“弱势说”有什么不同?13.对比分析关于划分难度等级的理论假设是什么?14.对比分析有哪些局限?15.偏误分析是如何产生的?16.偏误分析包括哪几个步骤?17.偏误分析的意义和局限有哪些?18.什么是早期的中介语理论?19.如何看待中介语理论与对比分析、偏误分析之间的关系?20.Corder,Nemser的中介语理论与Selinker的中介语理论有何异同?21.Selinker是如何描述中介语产生的过程的?22.如何理解Selinker提出的“潜在心理结构”?23.举例说明僵化现象。24.早期中介语理论的基本假设有哪些?25.基于中介语理论的研究与关于中介语的研究有什么不同?26.你怎样看待对比分析、偏误分析和中介语的关系?27.如何理解中介语语用学的定义?28.什么是语用语言能力和社会语言能力?29.什么是语用语言能力和社会语用能力?30.什么是语用迁移?31.行为主义和心灵主义在看待语言习得方面有何不同?32.什么是“语言习得机制”?有哪些特点?33.第一语言语素习得研究有哪些成果?34.第二语言习得顺序研究包括哪两个方面?35.语素习得研究的基本结论是什么?36.句法结构习得研究得出了那些结论?37.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顺序研究得出了哪些结论?38.在第二语言习得顺序研究中,主要存在哪些争议?39.关于母语迁移有哪三种不同观点?存在哪些争议?40.习得的正确顺序与习得的先后顺序两者之间能否画等号?41.第一语言习得顺序是否等于第二语言习得顺序?42.如何区分“习得”和“学习”这两个概念?43.怎样才能为学习者提供可理解输入?44.情感因素是怎样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45.可理解输入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作用是什么?46.为什么说可理解输入有助于第二语言习得?47.语言监控在语言学习中是如何起作用的?48.什么是“可理解性语言输入”?49.你如何看待情感因素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50.什么是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变异51.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变异有哪些特点?52.请举例说明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变异的主要研究范式及其代表人物。54.为什么“区分任务和任务要求很必要”?55.所有第二语言特征的变异都可用“中介语风格连续体”理论来解释吗?56.什么是自由变异?请举例说明。57.什么是“分类规则”?这种描写方法有何局限?58.什么是“量变规则”?这种描写方法与“分类规则”有什么不同?59.为什么说“扩散模式既是一种描写方法也是一种理论阐释模式”?60.学者们对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变异的研究价值有什么不同看法?61.为什么语言变异研究对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具有一定的方法论价值?62.文化适应模式的基本假设是什么?63.社会距离和心理距离由那些因素构成?他们与第二语言习得效果有什么关系?64.文化适应理论有哪些问题?65.社会文化理论具体包括哪些内容?66.社会文化理论在第二语言习得中有哪些应用?67.第二语言习得中有关社会文化理论的研究存在什么问题?68.把社会文化理论引入到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有什么意义?69.Lambert的社会心理模式由那几个要素组成?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70.Gardner的社会教育模式由哪些方面、哪些因素构成?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71.Giles和Byrne“族群间模式”提出了哪些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因素?什么样的情况有利于第二语言习得?72.“语言输入”和“互动”有什么特定的含义?73.“外国人话语”和“教师话语”有什么特点?74.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是怎样看待语言输入的本质的?75.心灵学派是怎样看待语言输入环境与语言习得机制的关系的?76.“互动理论”对语言输入与习得机制的看法与心灵学派有何不同?77.语言输入假设、互动假设和语言输出假设各有哪些局限?78.母语者与外国人交流时,通常采取哪些方法对语言形式进行调整?调整的目的是什么?79.根据你与外国人交流的经历,你觉得对自己的语言表达方式进行调整能够促进双双方有效的交流吗?80.为什么说“互动调整”可以为学习者提供可理解输入?81.Pica,Loshky,Mackey三项研究的实验设计有何不同?其结论有何不同?82.Swain提出“语言输出假设”的理由是什么?她的假设得到相关实验研究的证明了吗?83.为什么心灵学派不赞成语言可以通过外在的语言输入习得的观点?84.Michaellong1996年为什么对其互动假设重新进行表述?修订后的互动假设的基本观点是什么?85.后期基于互动假设的研究的理论导向与前期的研究有什么不同?后期基于互动假设的研究在理论导向上的变化有什么意义?86.基于互动假设的研究得出的基本结论是什么?88.如何理解普遍语法的生物遗传属性?89.管辖约束理论与最简方案对普遍语法的定义和阐述有何不同?90.请举例说明什么是普遍语法的原则和参数。91.最简方案中式怎样定语功能语类的?92.什么是语言习得的逻辑问题?第二语言习得面临的逻辑问题是什么?93.你认为普遍语法是可及还是不可及的抑或部分可及?理由是什么?94.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理论是怎样定义“无标记”和“有标记”的?95.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学者们是怎样证明普遍语法中的原则的可及性问题的?96.本节关于毗邻原则的可及性研究为什么得出了相互矛盾的结论?97.White(1985,1986)两项关于“代词脱落”参数的研究结论的含义是什么?这些结论在Hilles和Lakshmanan的研究中的到证实了吗?98.特征无值、特征失效和局部损伤三种理论假设的含义是什么?袁的研究证实了这三种理论假设吗?99.普遍语法理论对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有哪些影响?100.学者们认为基于普遍语法理论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有哪些局限?101.什么是多元发展模式?它的核心观点是什么?102.多元发展模式与70年代的习得顺序研究的理论基础有何不同?103.多元发展模式是怎样阐释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发展顺序和个体差异的?104.什么是“言语加工策略限制”?105.如何理解言语加工的“三种策略”?106.多元发展模式的言语加工策略限制在英语习得中是怎样体现的?107.言语加工策略限制是否适合于解释汉语中其他语言特征的习得?108.多元发展模式在理论上有哪些创新和贡献?109.多元发展模式有哪些不足之处?你是如何理解这些不足的?110.可教性假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111.课堂教学超前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112.为什么变异性特征的教学不受发展阶段的影响?如何理解这一现象?113.在实际的语言习得中,如何区分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114.请利用ACT模型来讨论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学习汉语“了”时所经历的三个学习阶段。115.第二语言的言语计划是如何影响第二语言的言语流利性的?116.如何利用Levelt的言语产出模型来解释第二语言的口语产出?117、第二语言学习者节奏变量的变化是否意味着第二语言知识存储形式的变化?118.你认为第二语言学习者可以达到语言知识自动化吗?请谈一下你的理由。119.请你比较“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内隐知识”、“外显知识”这两对概念的区别和联系。120.Anderson的ACT模型从本质上来说与McLaughlin的三种信息加工方式有什么关系?121.请利用竞争模型来讨论,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学习汉语“把”字句时可能会利用的语言线索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122.为什么要研究学习者的个体差异?个体差异是通过哪些方面反映出来的?123.你认为外向性格的人比内向性格的人在语言学习方面一定有优势吗?124.什么是语言学习的临界期?临界期假设有哪些依据?125.什么是语言学能?当今主要的语言学能测试有哪些?126.“态度”的基本含义是什么?127、什么是“语言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