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教学要求】1、了解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与科学和宗教之间的区别。2、理解并掌握文学主客体的代表性理论观点。第一节、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艺术生产是一种“精神生产”一、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一)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内涵和关系1、宇宙存在由物质和精神两部分组成2、物质生产:是指人类为取得生存所必需的物质资料而进行的对于自然界的物质改造活动。3、精神生产:是指人类为了取得精神生活所需要的精神资料而进行的对于自然、社会的观念活动。4、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关系:A、精神生产的产生和发展始终是以物质生产为前提和基础的B、精神生产具有相对独立性(二)精神生产的特殊性1、精神生产是观念地创造对象世界的生产2、精神生产是以文字语言等符号为手段创造观念世界的符号活动3、精神生产是富于个性的自由创造活动二、文学创造与其它精神生产的区别(一)文学创造与科学、宗教活动的区别科学活动以理性思维获取真理知识;文学活动以形象思维表达对世界的主观感受。宗教活动以类似于文学生产的审美形式将人导向彼岸世界,而文学生产是要导向能充分地体现人的本质力量的现实世界。(二)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话语生产科学语言朴素单纯、千篇一律;日常话语随意性较大。二者总的还说都服从于说明的需要。文学创造却不止以话语为材料,而且旨在创造新的话语系统,是通过创造性话语系统塑造文学形象的艺术生产。第二节文学创造的主客体一、文学创造的客体(一)关于文学创造的客体的种种解释1、客体即“自然”说:这一学说认为文学的客体是独立于人之外的自然。西方文论中,“自然”的内涵由客观存在的自然界,发展到泛指社会生活。中文论中的“象天法地”之说。2、客体即“情感说”:这是“文学是人的内心世界的表现”观念的一种最有影响的一种观点。柏拉图提出过“艺术模仿情欲”之说,但主要盛行于18世纪启蒙主义、感伤主义和19世纪浪漫主义兴起后。他们认为艺术的职责是表现心灵、表现情感。20世纪进一步强调和系统化。中国《尚书·尧典》记载,中国文学理论萌发期即有“诗言志”之说。后来《乐记》中“情动于中,故发于声。”和《毛诗序》中“情动于中而形于言”都与此相通。陆机、刘勰也有此类论述。这种学说实际是对艺术家的强调,但不能割裂这种情感所依附产生的客观对象。3、客体即“原始意象”说:弗洛伊德提出“个体无意识”说,荣格提出“集体无意识说”。讲解弗洛伊德的三重意识理论。荣格的“集体无意识”概念,即认为一切人类文化包括文学艺术,都是“集体无意识”即诸如“黑夜的精灵、神秘的魔力、冥暗的地狱、神圣的天堂、奇异的鬼怪”等“原始意象”的呈现。这些意象日常生活中看见,储存于原始神话之中。这种学说肯定了文学必然要反应人类深层的心理经验,但过于神秘主义、唯心化。(二)文学创造的客体是特殊的社会生活1、社会生活是文学创造的客体和唯一源泉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社会生活”是人在一定现实关系中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总和。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都可以成为一种客观存在,成为艺术创造的对象。2、作为文学创造客体的社会生活的特殊性首先,文学创造的客体是整体性的社会生活;其次,文学创造的客体是具有审美价值的或经过审美提炼而具有审美价值的社会生活。本身具有诗意的事物和以否定原则来审丑;最后,文学创造的客体是作家体验过的社会生活,充满主观色彩。二、文学创造的主体(一)关于文学创造的主体的种种解释1、主体即“摹仿者”与“创造者”:柏拉图认为,艺术家作为摹仿者是缺少“真知识”的无能的人,因为他们不能直接摹仿“理式”。因此,他认为艺术家只是“影象”的复制者,机械的临摹者。亚里斯多德认为,艺术家作为摹仿者并非由于无能,而是天性使然。“诗人……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判断可能发生的事。”文艺复兴时期的阿尔伯蒂、达芬奇、锡德尼,启蒙运动先驱狄德罗等都持类似观点。18世纪以后,人们开始强调艺术家、诗人作为创造者的主体地位。歌德、黑格尔、席勒、柯勒律治等都提出了这种主张。2、主体即“旁观者”与“移情者”:身处事外。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后来的康德、叔本华等。中国老庄哲学中的“虚静无为”说、苏轼的“游心物外”说,即超然于现实功利之外。另一些西方理论家,如德国心理学家费舍尔父子、立普斯、伏尔盖特等认为,艺术创造和艺术欣赏一样,都是把自我感情外身、附着到外在对象去,因此,艺术体实质上就是主观感情的给予者。这种学说强调了艺术家在创作的非功利心理状态,但由此否认客体的根本意义,必然滑向唯心主义。3、主体即“集体人”:荣格认为,艺术的真正本体是原始意象,而艺术家要想把握这些幽灵般的原始意象,必须超越个人意识,潜入集体无意识中去。“不是歌德创造了《浮士德》,而是《浮士德》创造了歌德。”这种观点有助于克服将艺术主体看作纯粹自我的观点的片面性,但又否定了艺术主体的现实性、具体性、个性和创造性,因而也是片面的。(二)文学创造的主体是存在于艺术生产活动中的艺术生产者1、文学创造的主体是存在于艺术生产活动中的艺术生产者2、文学创造的主体是美的体验者、评价者和创造者3、文学创造的主体是具体的社会人【基本概念】精神生产、艺术生产、文学创造的主体、文学创造的客体、文学创造的客体“主体化”文学创造的主体“客体化”【思考问题】1、“艺术生产”的概念是怎样提出来的?2、为什么说文学创造是一种更加自由、更富于个性的创造?3、为什么说文学语言是一种创造性语言?4、社会生活作为文学创造的客体有什么特点?5、如何理解“作家是美的体验者、评论家和创造者”?6、如何理解文学创造中主客体之间的关系?7、为什么说文学创造中作为主体的作家始终处于主导性地位?【参考文献】[1]柏拉图.理想国·第10卷[M].商务印书馆,1996.[2]亚里士多德.诗学[M].中国戏剧出版社,1986.[3]周易[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4]严羽.沧浪诗话.[5]罗丹.罗丹艺术论[M].葛赛尔记.沈琪译.人民美术出版社,1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