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新绿色稻谷生产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清新绿色稻谷生产中山大学昆虫学研究所生物防治国家重点实验室古德祥水稻、蔬菜、水果生产过程,会发生各种病虫害。目前,多数的病虫防治主要靠化学农药,也习惯使用农药。因化学农药有“立竿见影”的效果,见效快,在保产、保丰收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但长期大面积、在大量施用化学农药,也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如害虫产生抗药性,害虫再猖獗,农药残留等问题。化学农药污染了水源、农田环境、残留于农产品,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农药在微生物作用下降解土壤中移动土壤胶体吸附化学降解植物吸收光化学降解挥发施入农田的农药在各种因素影响下的转化施用农药农作物大气土壤(农田)地下水农产品地表水水生物畜禽人体飘浮残留吸收饲料食用食用饮用食用饮用水吸入湿沉降吸收渗入农药进入人体的途径水土壤水生食物链陆生食物链空气污染源食品工业人体呼吸重金属进入人体的途径国别作物最大允许浓度(mg/kgNO3)前苏联卷心菜300蕃茄60洋葱400黄瓜150胡萝卜300美国菠菜(儿童)833(干重)菠菜(成人)3600(干重)前联邦德国食品和蔬菜250前民主德国菠菜1200FAO/WHO菠菜432(鲜重)各国植物性产品中硝酸盐的允许含量背景进入WTO后的新形势下,为生产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必须实施生物防治。进入WTO后,受冲击最大的是农业。农产品的农药残留超标、重金属超标,猪、鸡等激素和抗生素超标,直接影响出口。茶叶出口,如今欧盟要检测50多种农残,门槛越来越高。中国肉类加工的产品如肉肠、火腿肠,因激素、抗生素、农药残留超标,不能出口。广东委、省政府实施《十项民心工程》,提出建立高标准的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基地。从“环境—收获—贮运—加工”的全程监控措施,确保绿色(有机)食品质量。整体推进我省绿色(有机)食品基地的建设规模,扩大本省绿色(有机)食品的生产总量,带动本省农产品安全水平的提高,保障人们食用农产品的安全。(羊城晚报,2003.10.19A6)农业要出产优质的A级、AA级产品;农田环境的改善,向良性方向发展,要解决化学农药的污染问题;促进天敌对害虫的持续控制无公害稻谷生产1、水稻主要害虫发生规律2、黑麦草—水稻轮作,害虫综合治理,绿色稻谷生产模式水稻害虫有624种(何俊华,1992)。水稻主要害虫有:三化螟(Tryporyzaincertulas)、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medinalis)、稻飞虱包括褐飞虱(Nilaparvatalugens)、白背飞虱(Sogatellafurcifera)、还有粘虫(Leucaniaseperata)。常见的害虫有稻瘿蚊、稻蓟马、稻螟蛉、黑腹蝽、黑尾叶蝉、小白翅叶蝉、稻蝗等。主要病害:稻瘟病、白叶枯病和纹枯病。各种害虫取食水稻不同部位,占据不同生态位。三化螟钻蛀心叶和稻茎;稻纵卷叶螟、粘虫取食叶片;稻飞虱多在叶鞘取食等。三化螟三化螟Tryporyzaincertulas(Walker)在广东一年发生4~5代,以第四代幼虫越冬,翌年3月中旬羽化。第2、4代是为害早、晚稻的主要世代。第一代三化螟为害早稻秧苗至分蘖期禾苗,造成青枯和枯心苗。分蘖盛期前的主茎被害,水稻本身有分蘖补偿,对产量损失影响较小。第二、四代三化螟幼虫分别为害早稻和晚稻后期禾苗,造成死胎和白穗,对产量损失影响较大。第五代发生数量较小,幼虫不能越冬,因此是一个不完全的世代。表三化螟成虫各世代发生期(广东)世代发生期盛发期13月中旬~4月中旬3月中旬~4月中旬25月中旬~6月中旬5月下旬~6月初36月下旬~7月下旬7月上、中旬48月中旬~9月下旬8月底~9月中旬59月下旬~10月下旬10月上、中旬三化螟的防治:提早沤田,压低三化螟越冬基数;播种小块秧地,诱杀三化螟;第一代三化螟不防治;第二代挑治枯心群或不防治;第三代,直播小块秧地,诱杀三化螟;第四代挑治枯心群或不防治稻纵卷叶螟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medinalisGuenée稻纵卷叶螟是迁飞性的害虫。60年代以前是局部、间歇性发生的害虫。随着耕作改制、密植、高肥等生产水平的提高,1965年以来,为害程度上升,70年代以后连年大发生,成为常发性的主要害虫。稻纵卷叶螟在广东每年发生6~7个世代。第一代冬暖年份少量发生。第二代虫源主要是迁入。第二和第三代是为害早稻的主要世代。第四代处于早稻生长后期,加上气温较高,成虫迁出。第五、六代主要是回迁虫源。稻纵卷叶螟的发生程度与迁入量有关,在一个地区不同年份,迁入的迟早和数量是一个随机变量,早春4月气候暖和,连续吹东南风,迁入虫量则多,发生程度较重(如1983、1990、2003年);如1983年4月6日起,连续吹东南季风(SE,ESE,SSE),平均风力为2~4.8米/秒,日平均温度在21.1~26.6℃之间。4月10至22日止(开始拔秧移栽),四会大沙富溪点每亩秧地共捕获稻纵卷叶螟成虫818头,其中雌蛾587头(占总蛾量69.%),大布点其捕获423头,其中雌蛾304头(占71.8%)。由于迁入量大,该年发生较重。如果早春4月阴雨连绵,则迁入量少,发生较轻较迟。稻纵卷叶螟长距离迁飞的证据1977~1980年稻纵卷叶螟迁飞研究协作组,安排设立29个染色标放点,共组织了300余个单位参加回收。4年来共标放39.5万头,异地回收标本500余头,经过协作组鉴定,确认的标放有色蛾6头。这是稻纵卷叶螟长距离迁飞的有力证据。情况如下:(1)浙江象山县病虫测报站在预测灯下回收到1头雄蛾(1977,7,19),翅上有明显的紫色标记,确认为广西桂林地区灵川县1977年7月15日标放的,从标放至回收,相距时间为5天,直线距离为1100公里。(2)江苏省金坛县病虫测报站的灯下,收到两头翅足有红色标记的稻纵卷叶螟,雌雄各一(1977,8,3),确认为湖南郴州地区标放的。相距900公里,时间11天。(3)江苏省赣榆县病虫测报站在金属卤化物灯下,收到有红色标记的雌蛾1头(1977,8,3),确认是湖南郴州标放的稻纵卷叶螟,相距1100公里,时间11天。(4)1979年6月10日,广西农科院回收到1头紫色标记的雌蛾,经薄层分析鉴定,确认为广西合浦标放的稻纵卷叶螟,相隔时间3天,距离160公里。(5)1980年8月1日,江苏邳县植保站在测灯下收到绿色标记的雌蛾1头,经薄层分析鉴定,确认为湖南常德地区标放的稻纵卷叶螟。相隔时间6天,距离800公里。上述结果充分证明了稻纵卷叶螟具有远距离迁飞特性,验证了我国东部稻纵卷叶螟自南向北的部分迁飞区段。经三年验证,每年春夏季从南向北有5个代次的北迁;秋季自北向南有3次回迁:第一次北迁:3月中下旬至4月中下旬,虫源由大陆以外,主迁入岭南以南地区,成为当代第一代虫源。第二次北迁:4月中下旬至6月中下旬,仍由大陆以外的中南半岛及海南岛等地向岭南区和岭北区迁入,分别成为岭南第二代和岭北第一代虫源。第三次北迁:由岭南区向江岭区迁入,波及江淮,构成江岭区第二代和江淮区第一代虫源。第四次北迁:6月下旬至7月中下旬,由江岭的北岭亚区向江淮区迁入,波及北方,分别成为江淮第二代和北方第一代虫源。第五代北迁:7月下旬至8月中旬,由岭北亚区和江南亚区向北方区和江淮区迁入,成为江淮第三代和北方区第二代虫源。我国东半部稻纵卷叶螟迁飞途径(1977)Ⅰ终年危害区;Ⅱ岭南6~8代区;Ⅲ江岭5~6代区,岭北亚区,江南亚区;Ⅳ江淮4~5代区;Ⅴ北方2~3代区。M1~M2各次北迁(月/旬)每年8月底至11月有三次明显的回迁过程:第一次回迁:8月下旬至9月上中旬,由北方区和江淮区北部中稻地区向江岭区和岭南区迁入,有些地区仅过境停留。第二次回迁:9月下旬至10月上旬;第三次回迁:10月中下旬;自9月下旬起,长江以南迁出,随副热带高压南退,藉助高空的东到东北风,南移至大陆以外,也有过境降落在南方的现象。表稻纵卷叶螟各世代发生期(广东)第1代3月上旬~4月下旬在游草和早播秧苗24月中旬~5月下旬早稻秧苗、早稻分蘖期35月下旬~6月中旬圆秆至抽穗期,主害代46月中旬~7月下旬为害迟熟品种和晚稻秧苗58月上旬~9月上旬晚稻分蘖期69月上旬~10月中旬晚稻主要为害代710月下旬~在水稻上不能完成稻纵卷叶螟的综合治理农业防治:三类禾(生长最差的禾苗)追施肥,会使禾苗特别浓绿,引诱稻纵卷叶螟集中产卵,此类稻田稻纵卷叶螟为害特重。为避免这类情况发生,水稻生长前期要施足基肥和插植后施肥。保护利用天敌,合理使用农药:在水稻生长中期,为保护天敌,达到防治指标的田块,最好施用苏云金秆菌,有利于天敌群落重建,以控制中后期发生的稻飞虱。使用化学农药时,最好在卷叶螟幼虫三龄高峰期(卷叶尖峰期),有利于保护卷叶螟低龄幼虫寄生蜂(纵卷叶螟绒茧蜂)。水稻中后期,重点保护剑叶和剑叶下的两片功能叶,达到防治指标的田块,仍需用药防治。褐飞虱NilaparvatalugensStål褐飞虱成虫若虫白背飞虱Sogatellafurcifera(Horvath)褐飞虱在四会大沙一年发生8个世代。根据广东省褐飞虱越冬调查结果,四会大沙(位于北纬23°19')正处于褐飞虱不稳定过冬区,暖冬年份可在再生稻、落谷稻上存活,有少量褐飞虱越冬,成为早春第一代的虫源。第二代于5月上旬起,长翅型成虫从外地迁入,主要虫源来自中南半岛(越南中部、泰国、老挝等地)。第三代是大发生代,短翅型成虫大量产卵,若虫数量激增;首先严重为害早插田,早熟种,继而为害中熟种。第四代长翅型成虫大量迁出,若虫盛期在7月上、中旬,为害中熟和迟熟田水稻。第六代成虫于9月上旬大量进入晚稻本田,经过这一代的增殖,第七代成为晚稻的大发生代。世代全世代发生期成虫盛期若虫盛期13月下旬~4月上旬不明显不明显24月下旬~5月下旬5月上旬5月中旬35月下旬~7月上旬6月上旬6月中旬下旬46月下旬~7月底7月上旬7月中旬57月下旬~9月上旬8月上旬8月下旬69月上旬~10月上旬9月上旬9月中旬79月下旬~10月下旬9月底~10月初10月上旬810月中旬~11月中旬10月中旬10月下旬~11月上旬表褐飞虱各世代发生期(广东)稻飞虱对水稻的为害:1、直接剌吸为害:成虫若虫群集于稻丛基部,剌吸茎叶组织汁液,消耗稻株养分,使谷粒不饱满,千粒重减轻,瘪谷率增加。稻飞虱取食时,分泌凝固性唾液,形成“口针鞘”,阻碍稻株体内水分和养分输导。虫量多、受害重时,稻株下部变黑、腐烂,上部枯黄,称为“穿顶”、“虱烧”(hopperburns),导致严重减产或失收。2、产卵为害:产卵时剌伤稻茎组织,形成大量的伤口,促使水分向外散失,同时破坏输导组织,加速稻株倒瘫。3、传播或诱发水稻病害:褐飞虱是传播水稻病毒病的虫媒,能传播草状丛矮病(GrassStunt)和齿叶矮缩病(RaggedStunt);剌吸和产卵的伤口,有得于纹枯病、小球菌核病的侵染为害;排泄的“蜜露”,易招致煤烟病的孳生。褐飞虱为害状—飞虱烧,“穿顶”稻飞虱为害状(“穿顶”,“飞虱烧”)稻飞虱迁飞(migration)的研究褐飞虱和白背飞虱是长距离迁飞的重要害虫。经多年越冬调查,褐色飞虱只能在南方沿海和海南岛的落谷稻、冬季制种的稻田越冬。我国东半部广阔的稻产区的稻飞虱虫源,是从中国境外和南方迁入的。各地病虫测报站通过灯诱、田间调查时,发现稻飞虱种群在一定地理区域内有明显“同期突发”现象。(见下2图:程遐年褐飞虱P71,图5-2;P73图5-4)20世纪70~80年代,全国稻飞虱迁飞研究协作组通过高山网捕、空中航捕、海上航捕、异地标记释放结合灯诱,雷达观测,广泛收集到飞虱长距离迁飞的大量数据和证据。标记地点经纬度标记日期标记颜色总标记头数回收结果直线距离(km)地点经纬度虫种及数日期广东东莞N23º00’E113º46’6.25~7.5(1978)红690000郴州N25º56’E113º11’褐16.27320广东曲江N24º40’E113º35’10.18~10.24(78)绿350000广州N23º06’E113º16’褐110.25184广东新兴N22º42’E112º14’7.2~7.10(1979)绿8370000郴州N25

1 / 6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