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备课与写教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如何有效备课第一部分如何有效备课第二部分如何书写教案第三部分如何集体备课小学语文备课的现状一、是迫于学校检查的压力不得不做一些面子上的工作——那就是机械地一遍一遍地抄二、是教案中不能充分体现备课教师对学生的把握,缺乏以人为本的人性化,而忽视了如果教学中出现其他状态应该怎样去应对四、是教学目标的制定过分注重认知目标,而忽视发展性目标五、是教案编写得过于模式化复杂化六、是加重了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教师的工作负担。三、是对教参的依赖性过强,无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更谈不上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关于备课,思考三个问题•教什么?•怎么教?•谁在教?第一部分如何有效备课一、首先要提高对备课的认识课前的一切准备工作都称为备课。如:熟悉课程标准,研究教材,收集材料,查阅有关资料,了解学情,准备教具,选择教法、学法、设计习题等。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是教师职业的基本任务之一,也是重要的教学基本功。备课是加强教学的科学性、计划性、预习性、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重要环节。一、首先要提高对备课的认识(一)什么是备课?让我们先看看备课不是什么。第一,备课不是“不得已而为之”。第二,备课不是写教案。第三,备课不是把教材变成讲稿。第四,备课不是老师自我讲授的安排。提高对备课的认识那备课是什么呢?第一,备课是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就是运用系统的方法对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进行具体计划,从而预设教学的系统或程序,其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学习的有效生成。教学设计构想和安排•一、教学目标设计(方向)解决为什么教,明确课堂上的具体教学任务,教学重点、难点。•二、教学内容设计(载体)解决“教什么”、“选什么”、“教什么最好”、“采取什么呈现方式”等。•三、教学组织设计(措施)解决“怎么教”、“怎么学”,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设想安排。•四、教学评价设计(强化)解决激励和鉴别问题。•一、教学目标设计—明确教学方向•二、教学内容设计—创造性使用教材•三、教学组织构想—优化教学过程第二,备课是对教学资源开发、整合与利用的过程。教学是一个复杂的活动,可供教学利用的一切事物,无论物质的、精神的,校内的、校外的,有形的、无形的,均可说是教学资源。教学活动不仅是一个认知活动过程,也是一个社会活动过程,教学资源的选择与配置,不应仅从认知的角度出发,还必须善于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及其情感氛围,使教学资源在促进学生心智方面得到和谐、同步发展,使兴趣、注意、爱好、意志等非智力要素与感知、理解、应用、实践、解决问题等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均得到同步和谐发展。第三,备课是知识的内化与活化。“化”有两个层次的要求:第一要求,我们要把书面语言通过我们的学习、钻研、理解、记忆转化成自己的口头语言,流畅地表达出来。第二要求就是要把我们的思想、激情;把我们对学生、对事业、对祖国爱的情感,融到我们的教学内容中去,这是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永远追求的,希望新教师一开始就应该注意向这个目标努力。第四,备课是对学生的研究与关注。教学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知识的传递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教学的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发展。与此相适应,一生只备一个教案的备课已经完全不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了。备课要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备课要关注学生的生命世界,备课要关注学生地位,备课要关注学生的心理世界,备课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关注学生学—以学定教•1、换位思考,教为学服务•2、给学生创设参与表现的机会•3、教给学生学习方法•4、分析学生的个别差异第五,备课是教师再学习的过程。教师要时刻关注教育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运用成熟的理论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同时要借鉴其他教学工作者的教学实践经验。备课过程中,教师要跳出书本的局限,追求先进的理念和方法,转换角度,更新内容,以更好地促进课堂教学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服务。二、新时期下备课的新特点(一)由静态备课向动态备课转变。过去以传授知识技能为主今天我们以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为己任过去我们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今天我们是陪着学生走向知识过去我们把教科书作为学生的世界今天我们让世界成为学生的教科书(二)由经验型备课向研究型备课转变。新时期下备课本身就是一种研究活动,因为每一个新课程教学方案的设计就是对旧教学方案的创新,教学设计的推陈出新就是在进行教学改革.研究型备课有以下几个特点:1.备课内容的开放性;2.备课方法的互动性;3.备课过程的反思性;4.教学设计的创造性。(三)由文字教案向文字与思维相结合教案转变。备课应是终身随时的感悟,而不是一时的偶有所得,备课应是刻在心中永远难以忘怀的教学蓝图,而不仅仅是写在纸上的文字。进课堂以前,认真钻研教材,并把设计好的教学过程在头脑中象“演电影”一样梳理一遍,分清教学主次,抓住一些学生可能存在疑问的地方加以思考,分析和调整,随手在课本上做一些提示性的标记,使之成为备课环节的一个有机延伸。(四)由个人备课向个人与集体合作备课转变。新时期实施中教师的合作备课显得特别重要,这是因为新课程新设计,问题多,困难多,矛盾多。而且其中大部分是新问题,往往靠一个人的头脑来解决比较困难,而靠集体智慧就会提高备课质量,而且节省时间。三、如何备课?(一)从宏观到微观——系统备课的几种方法。所谓由宏观到微观,就是教师备课从程序上要“由大到小”“由粗到细”。所谓“由大到小”是指备课的范围,要按照全册教材→单元教材→课时教材的程序来备课。“由粗到细”是指备课的深度,即教师对所教课程,要反复推敲,深入钻研。宏观备课是微观备课的指南。微观备课是对宏观备课的具体落实。(一)从宏观到微观——系统备课的几种方法。从宏观到微观,教师备课应掌握以下几种方法。1.常年备课。2.学期备课。3.单元备课。4.课时备课。5.课时备课。6.课时备课(课后反思)。(二)从感性到理性——课时备课的三个阶段。课时备课就是以课时为单位、设计出具体的教学方案。显然,要完成单元的学期的教学任务就是要靠每一个课时教学计划逐一落实。我们可以把这个过程划分为:吸纳(收集备课信息)——构思(设计教学方案)——输出(编写教案)三个阶段,分三个步骤来操作。(二)从感性到理性——课时备课的三个阶段。要钻研人才培养方案或课程标准、钻研教材、翻阅教学参考资料,深入了解学生。第一步对备课信息进行构思加工,设计教学方案,在这个阶段,教师要敢于大胆地对教材进行处理,以便以简驾繁,化难为易,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编写教案。教案编写应详略得当,言简意赅有操作性。一份好教案总是反复修改得以完善的。第二步第三步(二)从感性到理性——课时备课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的备课——吸纳吸纳备课信息要领——厚积而薄发。教师备课首先要广泛搜集吸纳各方面的备课信息,具体操作要领包括以下五个方面内容(五备)。(二)从感性到理性——课时备课的三个阶段。五备:1.备教材——做到五个弄清。2.备学生——做到六个了解。3.备教学资料——掌握四项原则。4.备教学方法——掌握教改动态。5.备学法——掌握学法指导内容与方法。(二)从感性到理性——课时备课的三个阶段。1.备教材——做到五个弄清。(3)弄清教学重点、难点。(1)弄清《课程标准》精神。(2)弄清教材体系。(4)弄清教材特点。(5)弄清教材疑点。(二)从感性到理性——课时备课的三个阶段。2.备学生——做到六个了解。(1)了解班级基本情况。(2)了解学生个体自然情况。(3)了解学生学习基础。(4)了解学生对教学方法的意见。(5)了解学生个性品质差异。(6)了解学生的变化与进步。(二)从感性到理性——课时备课的三个阶段。2.备学生——做到六个了解。(3)了解学生学习基础。①了解学生是否具备学习新知识的准备知识;②新课可能产生的困难和障碍;③学生对学习新知识的兴趣。(二)从感性到理性——课时备课的三个阶段。3.备教学资料——掌握四项原则。(1)博览精选,厚积薄发。(2)消化吸收,贵在创新。(3)凡引入教学内的资料中的观点和事例必须科学可靠,要避免错误。(4)了解学生对教学方法的意见。(二)从感性到理性——课时备课的三个阶段。4.备教学方法——掌握教改动态。(1)单一性教学方法。(2)综合性教学方法。(二)从感性到理性——课时备课的三个阶段。5.备学法——掌握学法指导内容与方法。(1)学法指导的内容。(2)学法指导的原则。(3)学法指导方法。(二)从感性到理性——课时备课的三个阶段。5.备学法——掌握学法指导内容与方法。(1)学法指导的内容。①制订学习计划的方法(确定学习目标,分配学习时间,选择学习方法);②五环节常规学习方法(预习方法、听课方法、复习方法、作业方法、小结方法);③学科学习方法。(二)从感性到理性——课时备课的三个阶段。5.备学法——掌握学法指导内容与方法。(3)学法指导方法。①渗透指导;②讲授指导;③交流指导;④点拨指导;⑤示范指导。(二)从感性到理性——课时备课的三个阶段。5.备学法——掌握学法指导内容与方法。(2)学法指导的原则。①体现自主性(不强制灌输,而重在引导点悟);②体现针对性(不主观臆想,掌握学情,有的放矢);③体现操作性(不繁琐笼统抽象,操作方法具体明确);④体现差异性(不搞一刀切,区分对象分类指导);⑤体现巩固性(不一蹴而就,立足反复强化)。备课总体思路•备课不是不得已而为之,备课也不是单纯写教案,备课是一个思考的过程,是一个精心设计的过程,备课是对教学资源开发、整合与利用的过程,备课是知识内化与活化的过程,备课是对学生的研究与关注,备课是教师再学习的过程。备课的过程就是“战略战术”的形成过程,知己知彼才能百“教”不殆。正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一、备课程标准•先了解每册教材的教学要求:《新课程标准》是教学的基本依据,教师应首先认真学习领会《课程标准》,明确教学目的、教学原则以及教学要求和任务,整体把握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和衔接。二、备整体•完成学期备课任务的主要途径是通读教材。教师应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钻研全册教材,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熟悉教材内容。三、备单元•教师拟出学期教学计划之后,在单元教学之前,还要认真做好单元备课。单元训练目标一般可以从四个层面解读:–弄清各个训练项目的意思,解读它指的是什么(意思);–弄清为什么要进行这项训练(学习的目的,编排的意图):–弄清各个训练项目的来龙去脉,分析它“来自何处(源头),走向何方(发展),本组本课干什么(着力点);–弄清各个训练项目的相互关系,即横向比较,看其是否与其它项目有联系。四、备课时•根据目前我区教学改革的要求,我们的备课要在充分体现“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上下功夫,吃透教材、课程标准,备课中注重情景设置,学生活动设计,能力培养等教学基本过程。重点突出如何在组织学生的“学”上下功夫。备课时的基本思路与方法•备课时的过程梳理成五个字:读、研、听、说、写。•备课时的基本思路---•读:读课文、读作者、读学生、读自己;研:研文本、研教参、研教案;•听、说:集体备课;•写:写书案、写教案、课中改、写反思。一、读•(一)读课文。一篇课文摆在案头,先做什么?朗读是钻研教材最重要的一环。“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我们每备一课,都应该从读开始,或朗读,或默读,在吟咏中促使自己尽快进入作品之中。还记得著名特级教师靳家彦老师说:“我在备一课书时,总要先放声诵读,一丝不苟,反复吟咏,口诵心惟。”“教一课书必先烂熟于胸,熟读成诵,否则我不能走上讲台。”所以我们应该“开口备课”了,因为朗读是“活”的,它可以跃出纸外,可以赋予作品以生命。“老师一张口,就知有没有”。对于一名语文教师来说,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至关重要的。•(二)读作者教师备课必须要与作者对话,读懂作者,正确领会作者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意图。是备好课的前提。对于作者推敲、锤炼文字的匠心,一定要细心琢磨、体会。我想,只有我们教师读懂了作者,心有所动,灵魂受到震颤,然后带着教材走向课堂、走向学生时,才会出现教师、学生、文本的互动,文本作者的情感、思想、智慧、精神,才有可能化为学生心灵的体验和内心的感悟。•(三)读学生听过很多不级别的公开课,陌生的老师所对地是陌生的学生,走讲课堂,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上课一开始,学

1 / 10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