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孔子思想与儒家思想的发展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关于孔子思想与儒家思想的发展一、为什么要介绍孔子与儒学(一)孔子的地位与时代文明决定的删“诗”、“书”;定“礼”、“乐”;作“春秋”;晚年好“易”……(二)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决定的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形成了当今世界的“儒家文化圈”(亚洲)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尊道贵德律己修身诚信好礼精忠报国自强不息天下为公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文质彬彬过犹不及不耻下问后生可畏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食不语、寝不言•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和为贵。•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小人之过也必文。二、孔子的生平•孔子诞生于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农历8月27日)鲁国陬邑昌平尼山之“坤宁洞”,名孔丘,排行老二,死于公元前479年3月4日(农历2月11日)。终年73岁。•其父叔梁纥,“武士”身份,贵族中最低等级。66岁时与颜征在(16岁)结婚并生下了孔子。•对孔子幼年影响较大的两个方面•1、曲阜保留的古文化,特别是“礼”的熏陶,形成了孔子对当时由来已久的等级森严的贵族政治制度本身没有感到任何抵触的地方,却是以膜拜敬畏之心由衷地顺从和接受了•2、尽管贫贱并受到阳虎等人的欺负,却一点也不抱怨制度本身,反而要极力恢复已经被破坏的这种制度。孔子“三十而立”的内容•1、通晓了初级“六艺”:礼、乐、射、御、书、数;•2、通晓了高级“六艺”:诗、书、礼、易、春秋、乐;(即所谓的“六经”,泛指古代文献)•3、确立了一些原则思想•以“仁”为内容,以“礼”为形式的政治观、社会观;确立了“盅君尊王”思想等。孔子“三十而立”的内容(续)•确立了反对“过”与“不及”,主张“执其两端而用其中于民”的“中庸”思想。即既要反左(过),又要反右(不及),选择合于情理的正常(中庸)道路的思想。•确立了不迷信鬼神而又主张祭祀和敬畏“天命”的不彻底的近乎二元论的“天道”观。•确立了坚信自己的信念必胜,任何艰难困苦安危成败的情况下都不动摇的思想。——君子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孔子的为官生涯•30岁到50岁几乎就是教书和周游列国。•51岁才做官——中都宰(县长),不久因为政绩好,提拔到都城任小司寇(建设部部长助理),后任鲁国大司寇(公安司法部长)。55岁辞职。主要是因为与当局政见不合。•辞职后再次周游列国,68岁才回到鲁国。孔子在鲁国的最后五年•受到了一系列丧失亲人的打击:68岁,夫人去世;70岁,儿子(独生子)孔鲤去世(50岁);71岁,41岁的最得意的弟子颜回去世;72岁,最忠实的弟子子路殉职(63岁);子路殉职后,孔子就病了。逝世前7天的早晨,孔子扶杖站立门前,意态逍遥,感慨而自信地叹道:孔子在鲁国的最后五年•高高的泰山啊,快要崩颓;直直的梁柱啊,快要断折;炯炯的伟人啊,快要枯萎!唱后进门,坐在窗子下,悠然叹道:“大概我快要死了吧!”从此卧床不起,7日后逝世。三、孔子以“仁”为核心的哲学思想•(一)“仁”的含义•1、“仁者爱人”(亲人);•2、“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泛指有道德的人和道德本身;•3、“仁者不忧”。泛指乐观而有高尚情操的人。“君子不忧不惧”;•4、“当仁不让于师”。泛指真理。在真理面前对老师也不让步。三、孔子以“仁”为核心的哲学思想•(二)“仁”的出发点是“爱人”。•1、这个爱人完全是从现实社会需要与可能出发,含有深厚的实事求是的理性的内容,不带有任何虚无主义的幻想和宗教迷信色彩。•十九世纪费尔巴哈认为:“人类的爱(包括性爱),只有盖上宗教印章的时候,才能同意并承认他们是完美的”——孔子的“爱人”比2000年后的哲学家还高明。三、孔子以“仁”为核心的哲学思想•(二)“仁”的出发点是“爱人”。•2、孔子的爱是有等级性的。这更加说明了孔子的实事求是精神。因为在两千多年前谈爱的平等是不现实的。在当时有一定的民主性。•3、孔子的爱人不是是非不分的。“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4、孔子认为,爱人要从大处、高处着眼,推己及人,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三、孔子以“仁”为核心的哲学思想•(三)“仁”的多面性、多层次性•1、“仁”作为道德本身在内容上的不同层次刚毅木呐近仁仁者爱人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对樊迟)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对颜回)三、孔子以“仁”为核心的哲学思想•(三)“仁”的多面性、多层次性•2、“仁”在个人修养上的不同层次•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主要针对三种人分三种层次:•其一,士(一般知识分子)。“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三、孔子以“仁”为核心的哲学思想•(三)“仁”的多面性、多层次性•2、“仁”在个人修养上的不同层次•其二,君子。(道德修养比“士”高的人)•五个标准:对天下事不事前定框框,处理时以是否符合道义为原则;以道义为根本,行为有礼,讲话谦逊,做事诚实;主张有原则团结,反对勾结;讲究有原则的和睦合作,对不赞成的意见决不苟同;始终不忧不惧,问心无愧。三、孔子以“仁”为核心的哲学思想•(三)“仁”的多面性、多层次性•2、“仁”在个人修养上的不同层次•其三、圣人。(一指古代有道帝王;二指道德、智慧、功绩至高无上的完人)•孔子心目中的圣人就是尧舜禹数人而已。•“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三、孔子以“仁”为核心的哲学思想•(三)“仁”的多面性、多层次性•1、“仁”作为道德本身在内容上的不同层次•2、“仁”在个人修养上的不同层次•3、“仁”在“为政”实践中的不同层次•其一,“修身”。“修身”是从政的基础。从政者的品德是第一位的的要素。如何“修身”?•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修身为本。修身以敬,修身以安人。•政者正也。三、孔子以“仁”为核心的哲学思想•3、“仁”在“为政”实践中的不同层次•其一,“修身”。“修身”是从政的基础。•其二,“齐家”。安“九族”(古代“九族”为家)。•关于“九族”:一说是指“高祖至玄孙”。即“父亲、祖父、曾祖、高祖;儿子、孙子、曾孙、玄孙加自己”;二说是指“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合为九族”。•其三,“治国平天下”。做到三个方面。“明君、贤臣、民心”。三、孔子以“仁”为核心的哲学思想•(一)“仁”的含义•(二)“仁”的出发点是“爱人”•(三)“仁”的多面性、多层次性•(四)“仁”的实事求是精神•第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言必有中”。•1、存而不论。不否认、不盲从、不争论三、孔子以“仁”为核心的哲学思想•(四)“仁”的实事求是精神•第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言必有中”。•1、存而不论。不否认、不盲从、不争论•如:“子不语怪、力、乱、神。”•又如: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子曰“未知生,焉知死。”•子贡问孔子:“死人有知,无知也?”孔子曰:“吾欲言死者有知也,恐孝子顺孙妨生以送死也;欲言无知,恐不孝子孙弃不葬也。赐,欲知死人有知将将无知也,死,徐自知之,犹未晚也。”•孔子认为,祭祀是净化人心的非常好的手段。他说:“祭如在,祭神如神在。”•不肯定也不否定鬼神的存在,而是敬而远之。“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认为疏远鬼神是有智慧的表现。三、孔子以“仁”为核心的哲学思想•(四)“仁”的实事求是精神•第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言必有中”。•1、存而不论。不否认、不盲从、不争论•2、言必有中。说话要有根据。“天道远,人道迩。”要求略于天道,详于人道。因为人道大多有根据。三、孔子以“仁”为核心的哲学思想•(四)“仁”的实事求是精神•第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言必有中”。•第二,“三为”的区别和统一的知行合一的精神。“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实践家。所谓“三为”是指“为学、为人、为政(工作)”。•1、“为学”。孔子从15岁立志学习,到73岁去世,不论在什么情况下,始终坚持学习。其学习方法主要有三条。•一是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茫然无头绪。殆:想入非非。•二是学习与应用相结合。“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光读不用,等于不读。•三是以学习为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好学还不够,必须做到以学习为乐。三、孔子以“仁”为核心的哲学思想•第二,“三为”的区别和统一的知行合一的精神。“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实践家。所谓“三为”是指“为学、为人、为政(工作)”。•2、“为人”。如何做人。孔子认为“为人”的标准有五条。一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二是“内省不疚,不忧不惧”;三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四是“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五是“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三、孔子以“仁”为核心的哲学思想•第二,“三为”的区别和统一的知行合一的精神。“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实践家。所谓“三为”是指“为学、为人、为政(工作)”。•3、为政。(从政、工作、就业)•“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独善其身)”。其理想是“学而优则仕”。三、孔子以“仁”为核心的哲学思想•(一)“仁”的含义•(二)“仁”的出发点是“爱人”•(三)“仁”的多面性、多层次性•(四)“仁”的实事求是精神•(五)“仁”的人生哲学思想的根源与意义•第一,“仁”的哲学思想的根源。•1、历史根源:尧舜时代的原始民主平等精神;西周文武周公的“仁政德治”。•2、个人经历:3岁丧父,16岁丧母,生活在社会底层,对人民群众非常同情。三、孔子以“仁”为核心的哲学思想•(五)“仁”的人生哲学思想的根源与意义•第一,“仁”的哲学思想的根源。•1、历史根源:尧舜时代的原始民主平等精神;西周文武周公的“仁政德治”。•“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不当作私人的)”。认为尧舜时代是“天下为公”,是“泛爱众,而亲仁”,做到了“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三、孔子以“仁”为核心的哲学思想•2、个人经历:3岁丧父,16岁丧母,生活在社会底层,对人民群众非常同情。所以他主张“有教无类”,“敬德保民”。设想了人类社会的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实现小康世界的“西周之治”;第二阶段是“天下为公”的世界大同。第一阶段是眼前奋斗的目标,第二阶段是未来理想的社会。孔子对小康世界蓝图的描述:•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廓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分己,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智勇,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型仁讲让,示民有常……是为小康。孔子对“大同”世界的描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举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兵,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三、孔子以“仁”为核心的哲学思想•(五)“仁”的人生哲学思想的根源与意义•第一,“仁”的哲学思想的根源。•第二,“仁”的人生哲学思想的历史意义。•主要体现在他的人生哲理对人类的启发方面。“仁”的哲学思想在某些方面对人类具有普遍的意义。•例如: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四、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一)成效卓著的教育实践家——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一说七十七人)。甚至可以说是世界上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许多至今仍然闪烁着真理的光辉。•1、创办私学,聚徒讲学的业绩。•是“学在官府”到“学移民间”的标志人物。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有的跟了他一辈子。培养了各种各样的人才。有政治家、外交家、教师、农学家、军事

1 / 6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