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生产者行为(微观经济学-武汉大学,何国华)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三章生产者行为理论第一节生产论一、生产函数生产是对各种生产要素进行组合以制成产品的行为,在生产中要投入各种生产要素并生产出产品,所以,生产也就是把投入变成产出的过程。生产要素就是生产中所使用的各种资源,包括劳动、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的组合与数量和它所能生产出来的产量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依存关系。生产函数就是在一定的时期和一定的技术条件下,一个企业(或整个社会)生产要素投入量的某一种组合同它所能生产出来的最大产量之间的依存关系。假定生产中只使用劳动和资本两种生产要素,则生产函数的公式为:Q=f(L、K)在生产不同的产品时,各种生产要素的配合比例是不同的,有些产品的生产中可能使用较多的劳动,而资本的使用量较少;有些产品的生产中则可能使用较多的资本,而劳动的使用量较少。为生产一定量某种产品所需要的各种生产要素的配合比例称为技术系数。如果生产某种产品所需要的各种生产要素的配合比例是不能改变的,这就是固定技术系数。这种固定技术系数的生产函数称为固定配合比例的生产函数。如果生产某种产品所需要的各种生产要素的配合比例是可以改变的,这就是可变技术系数。这种可变技术系数的生产函数称为可变配合比例生产函数。二、一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在考察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变动对产量的影响时要区分两种不同的情况:一种是所有的生产要素投入量都按同一比例变动;一种是其他生产要素投入量都不变,只有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变动。微观经济学通常以一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来考察短期生产理论,以两种及两种以上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考察长期生产理论。在生产函数Q=f(L、K)中,假定资本投入量是固定的,劳动投入量是可变的,则生产函数可以写成:Q=f(L、K0)这就是通常采用的一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的形式,也称为短期生产函数。根据短期生产函数,可以得到劳动的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的概念。(一)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总产量是指生产要素既定的情况下所生产出来的全部产量。平均产量是指平均每单位生产要素所生产出来的产量。边际产量是指每增加一单位某种生产要素所增加的总产量,即所增加的最后一单位某种生产要素所带领的产量。如果以TP代表总产量,AP代表平均产量,MP代表边际产量,Q代表某种生产要素的量,ΔQ代表某种生产要素的增加量,则可以将总产量、平均产量与边际产量之间的关系表示如下:TP=AP·QAP=TP/QMP=ΔTP/ΔQLQTPAPMPBAEO第一,随着劳动力的增加,最初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都是增加的,但各自增加到一定程度之后就分别递减。第二,边际产量曲线与平均产量曲线一定要在平均产量曲线的最高点相交。在相交之前,平均产量是递增的,这时边际产量大于平均产量;在相交后,平均产量是递减的,这时边际产量小于平均产量;在相交时,平均产量达到最大,这时边际产量等于平均产量。第三,当边际产量为零时,总产量达到最大。以后,当边际产量为负数时,总产量就会绝对减少。(二)边际报酬递减规律一般来说,生产一定量某种产品所需要的各种生产要素的配合比例,在一定限度内是可以改变的,即各种生产要素是可以互相替代的。凡是生产某种产品所需的各种生产要素的配合比例可以变动的生产函数,其变动总会出现这样的趋势:如果技术水平不变,当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连续增加到一定数量之后继续增加,则所得到的产量的增加量会逐渐减少,甚至成为负值。这就是所谓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在理解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时,要注意这样几点:一是该规律的前提是技术水平不变,即社会生产技术没有重大突破;二是其他生产要素的投入量没有发生变动,即生产的规模没有改变;三是随着某种生产要素的增加,产量的增加量要经历递增、递减,最后成为负数的过程;四是该规律是从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中总结出来的,在农业部门表现得最为突出,但在其他部门也同样存在。(三)生产的三个阶段根据上图中的总产量曲线、平均产量曲线和边际产量曲线可以把生产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劳动量从零增加到A这一阶段,在这一阶段平均产量一直上升,边际产量大于平均产量,这就说明此时增加劳动量是有利的。即使是为了获得最大平均利润,劳动也一定要增加到A点为止。第二阶段是劳动量从A增加到B,在这一阶段平均产量开始下降,但边际产量仍然大于零,因此总产量仍然增加,如果为了获得最大的产量,则劳动量可以增加到B点为止。第三阶段是劳动量增加到B点之后,在这一阶段边际产量为负数,总产量开始绝对减少,因此生产无论如何不能进行到这一阶段。一般来说,生产进行到第二阶段最合适,因此劳动量的投入应该在A与B之间的这一区域。但是,劳动量的投入究竟应该在这一区域的哪一点上,还要结合成本来考虑。三、两种可变要素的生产函数在长期中,所有的生产要素的投入量都是可变的,多种可变生产要素的长期生产函数可以写为:Q=f(X1、X2……Xn)假定生产中只使用劳动和资本两种生产要素,则长期生产函数为:Q=f(L、K)(一)等产量曲线等产量曲线是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生产同一产量的两种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各种不同组合的轨迹。其特点是:1、等产量曲线与坐标原点的距离的大小表示产量水平的高低:离原点越近的等产量曲线代表的产量水平越低,反之则越高。2、同一平面坐标上的任意两条等产量曲线不会相交。3、等产量曲线是凸向原点的,这是由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决定的。KLQ1Q2Q3ROK1K2K3L1L2L3此外,由等产量曲线图的坐标原点出发引出的一条射线代表两种可变要素投入数量的比例固定不变情况下的所有组合方式,射线的斜率就等于这一固定不变的两要素投入数量的比例。注意:射线表示要素投入数量的不变比例的组合和可变的产量之间的关系;等产量曲线表示不变的产量水平和要素投入数量的可变比例的组合之间的关系。(二)边际技术替代率一条等产量曲线表示两种可变要素的各种不同数量的组合可以生产一个既定的产量水平。换言之,生产者可以通过对两要素之间的相互替代来维持一个既定的产量水平。在维持产量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增加一个单位的某种要素投入量时所减少的另一种要素的投入量,被称为边际技术替代率。RTSLK=-∆K/∆L等产量曲线上某一点的边际技术替代率就是等产量曲线在该点的斜率的绝对值,它还可以表示为两要素的边际产量之比。在两种生产要素相互替代的过程中,普遍地存在这一现象:在维持产量不变的前提下,当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不断增加时,每一单位的这种生产要素所能够替代的另一种生产要素的数量是递减的。这一现象被称为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由于等产量曲线是以两要素的相互替代来维持一个固定不变的产量水平,所以,等产量曲线向右下方倾斜。又由于等产量曲线上某一点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等于等产量曲线在该点的斜率的绝对值,所以,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决定了等产量曲线的斜率的绝对值递减。换言之,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使得向右下方倾斜的等产量曲线必然是凸向原点的。(三)生产的经济区域KLOEFQ1Q2Q3Q4ABDCK3’K3L3’L3在上图中,有一组等产量曲线,这些等产量曲线不仅有斜率为负的部分,还有斜率为正的部分。具体说,在图中曲线OE之上和曲线OF之下的区域的等产量曲线的斜率为正值,在OE和OF之间区域的等产量曲线的斜率为负值。曲线OE和OF被称为脊线。脊线OE和OF以外的区域的等产量曲线的斜率都为正值,这意味着,两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都同时增加,也只能维持某一既定的产量水平。脊线OE和OF以内的区域的等产量曲线的斜率都为负值,这意味着,可以通过对两种生产要素投入量的相互替代,来生产某一既定的产量水平。此外,脊线OF以下的区域的劳动的边际产量为负值,脊线OE以上的区域的资本的边际产量为负值。既然脊线OF以下的区域的劳动的边际产量为负值,因此,在此区域中,当资本投入量固定在生产某一既定产量所需要的最小数量时,减少劳动的投入量就可以增加产量,而且,可以将产量一直增加到该既定的产量水平。同样,既然脊线OE以上区域的资本的边际产量为负值,因此,在该区域内,当劳动投入量固定在某一既定产量所需要的最小数量时,减少资本投入量就可以增加产量,而且,可以将产量一直增加到该既定的产量水平。显然,合乎理性的生产不可能在脊线以外的区域进行,而只能在脊线以内的区域进行,这一区域就是生产的经济区域。四、成本方程厂商对生产要素的购买支付,构成了厂商的生产成本。假定既定的成本为C,已知的劳动的价格即工资率为w,资本的价格即利率为r,则成本方程式为:C=wL+rK由成本方程式可得:K=-w/r·L+C/r据此可以得到等成本线。等成本线是在既定的成本和生产要素价格条件下生产者可以购买到的两种生产要素的各种不同数量组合的轨迹。根据上式,等成本线在纵轴的截距为C/r,斜率为-w/r,即两种生产要素的价格之比的负值。KLOC/rC/wC=wL+rK五、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一)既定成本条件下的产量最大化KLOK1L1ABQ1Q2Q3ERS由于边际技术替代率反映了两要素在生产中的替代比率,要素的价格反映了两要素在购买中的替代比率,所以,只要两者不相等,企业总可以在总成本不变的条件下通过对要素组合的重新选择,使总产量得到增加,只有在两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和两要素的价格比例相等时,生产者才能实现生产的均衡。即两种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原则为:RTSLK=w/r因为边际技术替代率可以表示为两要素的边际产量之比,所以上式可以写为:RTSLK=MPL/MPK=w/r进一步,可以有:MPL/w=MPK/r它表示:厂商可以通过对两要素投入量的不断调整,使得最后一单位的货币成本无论用来购买哪一种生产要素所获得的边际产量相等,从而实现既定成本条件下的最大产量。(二)既定产量条件下的成本最小化LOK1L1ABQERSK六、扩展线(一)等斜线等斜线是一组等产量曲线中两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相等的点的轨迹。SKLOT1T2T3Q1Q2Q3ABC(二)扩展线扩展线是一系列不同的生产均衡点的轨迹。它表示:在生产要素价格、生产函数和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当生产的成本或产量发生变化时,企业必然会沿着扩展线来选择最优的生产要素组合,从而实现既定成本条件下的最大产量,或实现既定潮流条件下的最小成本。在扩展线上所有的生产均衡点上的边际技术替代率都是相等的,因此,扩展线一定是一条等斜线。七、规模经济规模经济是指所有生产要素同时变动,从而生产规模变动时所引起的产量变动的情况。规模经济也是以技术水平不变为前提的,它与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差别在于不是考察一种生产要素变动对产量的影响,而是考察所有生产要素变动对产量的影响。随着各种生产要素的增加,生产规模的扩大,收益(即产量)的变动大致要经过三个阶段:在第一阶段,收益增加的幅度大于规模扩大的幅度,这是规模收益递增阶段;在第二阶段,收益增加的幅度与规模扩大的幅度相等,这是由规模收益递增到规模收益递减的暂时的过渡阶段,称为规模收益不变阶段;第三阶段,收益增加的幅度小于规模看到的幅度,甚至收益绝对减少,这就是规模收益递减阶段。可以用内在经济与外在经济来解释规模经济变动的问题。所谓内在经济是指一个企业在生产规模看到时从自身内部所引起的收益增加。例如,当一个企业生产规模扩大时可以使用更加先进的设备,可以实现有利于技术提高的精细分工,可以充分发挥管理人员的效率,可以对副产品进行综合利用;可以以更有利的条件采购原料或推销产品,等等。但是,如果一个企业的生产规模过大则会由自身内部引起收益的减少,这就是内在不经济。例如,一个企业生产规模过大时,会引起生产要素价格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等等。所谓外在经济是指整个行业规模扩大时给个别企业所带来的收益增加。例如,当一个行业生产规模扩大时使得个别企业在辅助交通设施、人才、信息等方面获得好处而增加了收益。但是,如果一个行业规模过大也会个别企业带来损失,使它们的收益减少,这就是外在不经济。例如,整个行业生产规模过大引起竞争的加剧,环境污染的加重而使个别企业成本增加,收益减少。第二节成本论一、成本的含义成本是指企业为使用生产要素而支付的一切费用。它不仅包括会计成本,即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使用要素而按照市场价格直接支付的货币支出,即会计成本,而且包括机

1 / 6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