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供给与生产者行为分析4.1生产者的基本问题4.2生产的基本规律4.3成本与收益分析案例导入:格兰仕的贡献面临着越来越广阔的市场,每个企业都有两种战略选择:一是多产业、小规模,低市场占有率;二是少产业,大规模,高市场占有率。格兰仕选择的是后者。格兰仕的微波炉,在国内已达到70%的市场占有率;在国外已达到35%的市场占有率。格兰仕的成功就运用规模经济的理论,即某种产品的生产,只有达到一定的规模时,才能取得较好的效益。微波炉生产的最小经济规模为100万台。早在1996——1997年间,格兰仕就达到了这一规模。随后,规模每上一个台阶,生产成本就下降一个台阶。这就为企业的产品降价提供了条件。格兰仕的做法是,当生产规模达到100万台时,将出厂价定在规模80万台企业的成本价以下;当规模达到400万台时,将出厂价又调到规模为200万台的企业的成本价以下;而现在规模达到1000万台以上时,又把出厂价降到规模为500万台企业的成本价以下。这种在成本下降的基础上所进行的降价,是一种合理的降价。降价的结果是将价格平衡点以下的企业一次又一次大规模淘汰,使行业的集中度不断提高,使行业的规模经济水平不断提高,由此带动整个行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断下降,进而带来整个行业的成本不断下降。成本低价格必然就低,降价最大的受益者是广大消费者。从1993年格兰仕进入微波炉行业到现在的10年之内,微波炉的价格由每台3000元以上降到每台300元左右,降掉了90%以上,这不能不说是格兰仕的功劳,不能不说是格兰仕对中国广大消费者的巨大贡献。第一节、生产者的基本问题厂商是指市场上商品或劳务的供给者,是购买或雇用生产要素并将之组织起来生产和销售物品与劳务的经济组织。生产要素:1、劳动:各种工作的人2、土地:土地和所有土地上或地下的资源3、资本:所有人造的投入同消费者行为理论假定消费者以效用最大化为目标一样,在生产者行为的分析中假定厂商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厂商的目的利润最大化总收入总成本产品销售量产品价格要素雇佣量要素价格生产函数1、生产四要素:劳动L、资本K、土地N、企业家才能E其中N是固定的,E难以估算,所以简化为:Q=f(L、K)2、生产函数在一定时期内,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生产中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与它们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之间的关系。Q=f(L、K、N、E)---生产函数固定投入与可变投入其数量在短期中无法调整的要素投入是固定投入。其数量在短期中可以变动的要素投入是可变投入。短期:指在生产者来不及调整全部生产要素的数量,至少有一种生产要素的数量是固定不变的时间周期。长期:生产者可以调整全部生产要素的数量的时间周期。第二节生产的基本规律一、短期生产函数假定资本和其它要素固定不变,只变动劳动要素的数量,则生产函数为Q=f(L);这时可通过总产量TP、平均产量AP和边际产量MP这三个概念来说明要素投入与产量的变动关系。(1)总产量:使用一定量的某种要素投入所获得的产量总和。即TP=Q=f(L)=AP•L(2)平均产量:平均每单位变动要素投入所能生产的产量。即AP=TP/L=f(L)/L(3)边际产量:每增加一单位变动要素投入所增加的总产量。即MP=TP/L=dTP/dLLTPAPMP01234567808203648556060560810121211108.6708121612750-4TP曲线除原点外,TP曲线不与横轴相交。0TPLQ拐点最高点增量增加增量减少AP曲线AP曲线,是TP曲线上点与原点连线斜率的值的轨迹。因此,在过原点作TP曲线的切线,在该切点处达到最高点,而后下降。AP曲线除原点外,不会与横轴相交。QXTPAPMP曲线MP曲线是TP曲线的导数。因此,在TP曲线变化最大时的点处首先达到最高点,而后下降。在TP曲线的最高点处,MP下降为零。而后TP曲线下降。TPQMP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oLTPLAPLMPLTPLAPLMPLEHL2L1FAP曲线和MP曲线在AP曲线的最高点时,AP曲线与MP曲线相交;因为,在该处,既有TP曲线与原点的连线,该线又是该点处的切线。QXTPMPAP三种实物产量之间的关系1)总产量与平均产量;总产量曲线上任何一点的平均产量,就是原点到这一点射线的斜率。开始时,射线随总产量的增大而增大,平均产量递增;当射线与总产量线切时,其斜率最大,即平均产量最大。过了此点,其斜率递减,即平均产量递减。三种实物产量之间的关系2)总产量与边际产量;总产量曲线上任何一点的边际产量,就是这一点切线的斜率。在拐点之前,切线的斜率为正且递增,即边际产量递增;在拐点,切线的斜率最大,即边际产量最大;过拐点以后切线的斜率递减,即边际产量递减;到达最高点时,切线斜率为0,即边际产量为0;之后,切线的斜率由正变负,边际产量为负数,总产量也开始下降。三种实物产量之间的关系3)平均产量与边际产量:当边际产量大于平均产量时,平均产量递增;当边际产量小于平均产量时,平均产量递减;当边际产量等于平均产量时,平均产量最大,说明边际产量过平均产量曲线的最高点。总产量曲线、平均产量曲线和边际产曲线的关系QOLMPLTPLAPLBB1DD1CC1L1L2B2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第三阶段TPL,APL,MPL都是倒U型曲线,即,先递增后递减。MPL=0时(D1点),TPL达到最大值(D点)。MPL=APL时(C1点),APL达到最大值。从这点开始,MPL小于APL。这时,TPL在C点的切线与从原点出发到这点的射线重合。MPL在B1点达到最大值。这时TPL在B点出现拐点,即其上升速率开始变缓。TPL切线的斜率在B点达到最大。(此时APL的值(B2点)等于OB的斜率)2019/10/520例题1:已知生产函数为Q=KL-0.5L2-0.32K2。Q表示产量,K代表资本,L代表劳动,若K=10,求:(1)写出劳动的平均产量函数和边际产量函数。(2)分别计算出当总产量、平均产量达到极大值时,厂商雇佣的劳动量。(3)证明当L的AP达到极大值时,AP等于MP等于2。解:(1)把K=10代入Q=KL-0.5L2-0.32K2得:TP=Q=10L-0.5L2-32AP=TP/L=10-0.5L-32/LMP=TP`=10-L(2)TP最大时,MP=0即:10-L=0L=10AP最大时,AP=MP即:10-0.5L-32/L=10-L,L=8(3)∵AP最大时,L=8AP=10-0.5L-32/L=10-0.5×8-32/8=2MP=10-L=10-8=2∴AP=MP=2案例:在土地上施肥量越多越好吗早在1771年英国农学家杨格就用在若干相同的地块上施以不同量肥料的实验,证明了肥料施用量与产量增加之间存在着这种边际收益递减的关系。这不是偶然的现象而是经验性规律。假如农民在一亩土地上撒一把化肥能增加产量1公斤,撒两把化肥增产3公斤,但一把一把化肥的增产效果会越来越差,过量的施肥量甚至导致土壤板结粮食减产。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是从社会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中总结出来的,在现实生活的绝大多数生产过程中都是适用的。如果是边际收益递增全世界有一亩土地就能养活全世界所有的人,那才是不可思义的了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生产要素相结合生产一种产品时,如果其中一种要素是可以变动的,那么,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随着这一可变要素连续地等量增加,其边际产量开始会出现递增的现象,但在达到一定数量后,会呈现递减现象。这就是经济学中著名的边际收益递减规律。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提示我们,在一定的条件下,高投入未必带来高产出,因此要注意投入的合理限度,寻找最佳的投入数量23规律图示:化肥投放量和产量-150900501050450105032001000230080015000边际产量(3)总产量(2)化肥(1)收益递减规律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假定生产技术不变,在其它生产要素不变时,一种可变要素的投入量连续增加并超过某一特定值时,增加一单位该要素的投入量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减的。这就是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由此决定了MP曲线的特征)一个和尚有水喝,两个和尚挑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在一个山顶上有一个破庙,有一天,一个矮小的和尚要去山上的破庙,途径一条河流,由于天很热,便到附近的水池喝水,他来到庙中,看见庙里的缸还有水了,便喝了水,还有剩下的水就加给观音的瓶子中,那干枯的杨柳也死灰复燃。不久后,一个胖和尚也来到庙中,由于天热,于是到水池边喝水他来到了庙中看到没水了,于是挑了一桶,之后两人都不愿挑水,后来他们意识到这样做不行,于是两人就挑水了,但是分配总是不均匀,都想占便宜,最后两人在竿子上画了一跳线,总算平息了风波.又过了不久,一个瘦和尚来到了庙中,由于天热,到水池边喝水,他来到了庙中喝完了庙中的水,又挑了一桶,之后三人都不愿挑水,杨柳也谢了。一个和尚,自给自足,利益和付出是对等的,不存在分配。两个和尚,各占一半,利益和付出也是对等的,但因为有分配,则成本和收益都是减半的。三个和尚没水喝主要是因为无法公平的计算付出和收益,加上人都想不劳而获,或者少干多得以致收益为零。生产的三个阶段短期生产理论根据总产量曲线、平均产量曲线和边际产量曲线之间的关系,将短期生产划分为三个阶段,如图:生产的三阶段QOLMPLTPLAPLBB1DD1CC1L1L2B2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第三阶段劳动的合理投入阶段一般在第二阶段(L1—L2)。因为在第一阶段APL递增(O—L1),而在第三阶段MPL小于0(L大于L2),TPL递减。产量曲线特征:MP>AP,AP上升,直到最大值;MP为正,且始终大于AP。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均递增,称为报酬递增阶段。含义:可变要素投入的增加,能使AP增加,所以,在该阶段,生产是缺乏效率的。只要增加可变要素量,也就能使总产量增加。因而,理性厂商不会将生产停留在这一阶段。第一阶段第三阶段产量曲线特征:TP开始下降;AP继续下降;MP为负值。总产量从其最高点C开始下降,边际产量在零以下即为负,因此为报酬递减阶段。含义:可变要素投入量相对过多,总产量随着可变要素投入量的增加开始下降。生产者减少可变要素投入量是有利的。MP可以上升,从而TP增加;所以也肯定是生产缺乏效率的。理性的厂商不会将生产扩大到这一阶段。第二阶段曲线特征:TP增加到最大值;AP下降;MP下降到零。AP>MP≥0阶段。总产量仍以递减速率递增,并达到最高点,边际产量则由最高点开始下降以至为零;平均产量先升后降,在最高点处与边际产量相交含义:在第二阶段生产,生产者可以获得增加可变要素投入量所带来的好处,又可以避免可变要素投入增加到第三阶段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因此,第二阶段是生产者进行短期生产的决策区间。可变要素数量总产量平均产量边际产量122103244125606677080963221248681224121211664108.75707-7填空练习1已知生产函数Q=21L+9L2–L3求:AP,MP?解答1AP=Q÷L=21+9L–L2MP=dQ/dL=21+18L-3L2练习21、生产要素(投入)和产出水平的关系称作()A、生产函数B、生产可能性曲线C、总成本曲线D、平均成本曲线A练习3当劳动(L)的总产量呈下降态势时,劳动的()A、平均产量递增B、平均产量为零C、边际产量为零D、边际产量为负D练习5经济学中短期与长期的划分取决于()A、时间长短;B、可否调整产量;C、可否调整产品价格;D、可否调整生产规模。D练习6如果连续增加某种生产要素,在总产量达到最大时,边际产量曲线()A、与纵轴相交B、经过原点C、与平均产量曲线相交D、与横轴相交D练习8已知生产函数Q=21L+9L2–L3求:该厂商短期生产的理性决策区域。解答第二阶段为:AP最大值——MP为零之间。1、求出AP最大值点:AP=Q÷L=21+9L–L2AP’=9-2L=0L=4.5Q=185.52、求出MP为零点:MP=dQ/dL=21+18L-3L2=0L=7Q=245所以,厂商的理性决策区域为:劳动量:(4.5,7);产量:(18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