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课堂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卢梭说过:教育必须顺着自然——也就是顺其天性而为,否则必然产生本性断伤的结果。近日,中国著名数学家杨乐在凤凰卫视的专题节目中也提到:“国内的教育,学校、家庭、社会对学生的期望太高、太急、太迫切,成才是一个很长的过程,是一个比较自然的过程。”自然的即是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谐,教与学和谐,学科之间和谐,课内与课外和谐,教学目标、内容与方法、手段和谐,教育与教学和谐,师生会在和谐中自然地生长,教师的主体精神和学生的主体精神都得以充分的展现。让我们的课堂还孩子自由发展的空间,还孩子真情洋溢的世界,还孩子心向自然的情愫。没有盆景工艺式的缠扎,没有驯技强化般的鞭打。教师的话语诗意盎然,如春风化雨,滋润孩子的心田;教师的笑容激情荡漾,似阳光和煦,温暖孩子的心房。“生态的课堂”为师生发展而教,为师生发展而学,以创新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养成可持续发展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的习惯,培养学生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责任心,造就张扬的个性、开放的思想、创新的品质。“生态的课堂”鼓励远离封闭的室内教学和“填鸭方式”,提倡自主学习的方式,崇尚研究性学习和探索性学习;“生态的课堂”从个人独立学习的方式转变为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教师的角色从全权代理的灌输者转变为设计者和促进者;学生由被动的教学信息接受者转变为一个具有创造性的学习者。这样的课堂不是对学生进行训练的场所,而是教师智慧充分展现的场所,师生之间“通过对话和各自阐述自己的理由进行争论”,师生一起“协奏”,他们“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生态的课堂让孩子不断地做他们的思维体操,生态的课堂让孩子们在新异的话题里驰骋思辨的语言。课堂是有机的,只要灌溉如涓涓清泉,等待像云海观日,让师生的主体性充分地、自由地、和谐地发展,我们必将构建起一种新的教育情境,一种保持师生的可持续发展动力且生动活泼的教育生态生态课堂是“生本”的课堂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强调学生是一个个具有思想、意识、情感、欲望、需求以及各种能力的活生生的人。以学生发展为本,其核心成分应该是通过最优的现代课堂教学设计和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使每个学生的各种潜能都能得到有效的开发,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最有效的发展,实现教学与发展的真正统一。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体现以下四种要求。第一,要面向全体学生。无论是“优等生”还是“后进生”,都应受到关爱。第二,要面向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即关注的不只是学生对“双基”的理解和掌握,还有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和提升。第三,发展学生的个性。美国心理学家H·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论为促进学生具有自身特征的个性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第四,学生的发展还应当是在自己原有基础上的一种可持续发展,这种发展与学生以后的成长(或终身学习)有着共同的外延,其效果应逐渐在学生以后的成长过程中显现。绿色生态课堂应是怎样的课堂呢?1、绿色课堂是充满“爱意”的课堂在课堂上,师生间充满了“爱意”,课堂就会由此变得轻松,教师才会游刃有余地教,学生才能自由自在地学;课堂上有了“爱意”,师生间才会尊重与理解,学生不必小心翼翼地“揣摩”教师的想法,教师也不会将自己的观点强塞给学生;课堂上有了“爱意”,教师才不会将目光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上,而是更多地关注学生作为一个生命体的存在。让我们看看这样一则案例: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在指导学生读童话《小稻秧脱险记》中杂草被化学除草剂喷洒过后有气无力地说“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这句话时,一学生读得声音很大,于老师笑着说:“要么你的抗药性强,要么这化学除草剂是假冒产品。”说完,朝学生做了个喷洒动作,全班学生哈哈大笑,在笑声中,学生的紧张消除了,精神放松了,对如何读好课文也有了更深的认识了。2、绿色课堂是富有“诗意”的课堂课堂应该富有“诗意”。什么是诗意?怎样的课堂才是诗意的课堂?这真有些只可意会不可言说的味道。如语文,我想,只有那种将课文作为一个载体,师生的思想时而在上面栖息,时而又畅游四方的课堂才是诗意的课堂;只有那种充满了“心有灵犀一点通”“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的课堂才是诗意的课堂;只有那种师生于“山穷水尽疑无路”的困境中忽然发现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课堂才是诗意的课堂;也只有那种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在字里行间“悟读”出独特感受的课堂才是诗意的课堂。3、绿色课堂是饱含“情意”的课堂情感是文章的灵魂。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课堂远离了“情感”只能是“一潭死水”。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情感直接影响师生关系,直接关系到教学情境的创设。在课堂上,一个好的教师应善于以自己的情感调动起学生的情感,使师生的情感与所学内容(特别是文章)蕴涵的情感相吻合,当喜则喜,该怒则怒,师生一起激动、平静、愉快、悲哀、得意、紧张、悠闲,让整个课堂“情意”浓浓,充满着和谐、合作的氛围4、绿色课堂是体现“创意”的课堂教师的智慧体现在哪里?就课堂教学而言,应体现在课堂教学的“创意”上。就课堂教学而言,教学内容的处理、导语的设计、板书的技术、提问的时机等都是教师展示“创意”的对象。教师在课堂上体现不出“创意”,教学就不可能新颖、与众不同,整个课堂就不可能彰显出“教者的个性”,更不可能成为“艺术”。5、绿色课堂是带有“写意”的课堂“写意”是国画的一种画法,用笔不求工细,重在神态的表现与情感的抒发。以这种观念看课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则不必面面俱到,而应给学生的思维留有足够空间,让他们自己去读、去悟,去以大观小、由小窥大,进而掌握所学的精髓,领略所学的美妙。此外,教师还应有意识地将课堂教学向社会生活延伸,为学生进一步探究留下空间。生态课堂是“愉悦”的课堂愉悦是一种幸福、快乐的心理状态。给儿童以幸福的童年不仅是教育的目标,也成为教学过程的追求。愉悦来源于心理的满足,来源于创造的成功,来源于个体为群体的接纳。(1)满足学生“好奇”、“好学”的心理需求。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必须巧妙呈现教学内容,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好奇心,处于一种定向的认知活跃状态,以积极的姿态来摄取新的知识。(2)满足学生“好动”、“娱乐”的需要。教学中要以多种活动形式,激发学习兴趣,如皮亚杰所说:“兴趣,实际上就是需要的延伸,它表现出对象与需要之间的关爱”。兴趣对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起着决定作用,所以课堂教学要尽可能生活化、活动化、游戏化。(3)满足学生“好胜”、“成功”的心理需求。从小学生情感发展来看,随着学习在生活中日益重要,与学习兴趣、学习成败相联系的情感也越来越占主导地位。他们害怕学业上的失败、害怕测检不合格、害怕比不上同学,通过对学生学习反应的正面强化,既对学生认知评价全面及时,又使之情感激励,达到鼓舞士气,继续努力的效果,满足学生的成就感。(4)满足学生“依恋”、“被爱”的心理需求。小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人,他的基本社会需求是怕家长老师指责、怕同学讥笑、怕没有好朋友同他玩耍。他们十分崇敬教师、热爱老师,也喜欢取悦教师,以得到老师对他的爱,这种爱是非常单纯、纯洁的。数学课堂要努力诱发学生产生快乐情绪,引起学生产生相应情感,对学生的关怀、人格的尊重、学习的严格要求融入每一爱的行为之中,孕育出师生间良好的情感状态,并把这种感情推移到整个学习活动中。课堂中不应有体罚、生硬、冷漠,应让学生有一种如坐春风、如沐春雨的感觉。生态意味着什么首先,生态意味着生命及其多样性。生态关注的是生物与生物之间及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任何生物都珍惜自己的生命。都拥有生存意志,生命是最宝贵的、最值得尊重的,尊重生命本身构成了生态的基础。世界上的生物千姿百态、丰富多彩,一切生物都有自己的特点和权利,生命有机体的多样性保证了生物圈的稳定性。“因为,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也具有所有生态系统的特性——即结构和功能相一致,,生态系统的结构越复杂,它的功能——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就越健全。在生态学里,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总是比一个简单的生态系统更稳定,对于外界环境冲击的反馈能力也更强。”所以,生命自身,作为不断进化的过程,本身就意味着多样性和丰富性的增长。多样性是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因素。其次,生态意味着整体性。既然所有生命形式都具有内在的价值,都应当受到尊重,且所有生命都通过到处弥漫的亲密关系而联结在一起。那么,生态过程在总体上就必然应保持其完整无缺。从系统论的角度说,生态系统是一个真实不妄的自然整体,是某种高于其有机个体成员的组织,是一个呈现着美丽、稳定和完整的生命共同体。凡存在自发创造的地方,就存在着价值。正是生态系统所具有的包容性和创造性使之具有价值并且是价值之源。客体性的生态系统过程是压倒一切的价值。整体性是系统最基本和最突出的一个特征。整体性意味着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各部分组成的一种客观存在的秩序。即整体由部分组成,但不是部分的简单相加,而是不同部分组成的有序系统。由于各个部分实际存在的差异性和差异的多样性,以及各部分广泛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作用的多样性,从而获得互补性、整体的密不可分性和部分之间的非线性关联性。第三,生态意味着开放性。一般系统论的创始人贝塔朗菲(LuduigVonBertalanffy)把生命机体从原则上定义为开放系统,即任何一种生态系统都只能在适当的环境状态下存在,只有保持对外开放,也就是说只有和外界不断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才具有生命力。开放观念是一个伟大且深刻的观念,它超越了长久以来始终作为主导思想的系统观。开放的品性在于:开放超出一切系统均拥有的关系/互动,不仅有能量/物质方面的开放,更有与主动组织直接发生关系的信息/交流方面的开放。由此可见,开放是与外界经常性的多样交换,是与这一交换相联系的生成现象的内、外部组织活动,是生态依赖,是个体存在的自主性,是生命。正如英国著名哲学家和教育理论家怀特海(AlfredNorthWhitehead)所强调的:根本不可能有独立自主的生命,事实上一切生存之物都有依赖性。生命的真理就是它永远是不完善的、不确定的,因为它取决于它的身外之物。生命体越是自主,就越是不足;生命体越是放眼前瞻,它就越是需要外界组织和实践。第四,生态意味着共生性。共生性是一种十分重要的生物间的相互关系,是生命体在进化过程中的共同特征。生物生活在一起,互相依赖,长期共生,相互之间直接或间接地不断发生某种联系。这种联系若对相互作用的双方都有利,就是互利共生。互利共生是不同生命体间的一种互惠关系,可增加双方的适合度。从整个生态系统来看,最大限度的自我实现,意味着使所有生命的自由表现最大限度地得到体现。任何个体所达至的自我实现水平愈高,其进一步的增长就愈依赖于其他个体的自我实现。所有存在物的自我实现以及最大限度的多样性意味着最大限度的共生,或曰让共生现象最大化。反观人类发展史,其种系不仅有史前的“生物共生性”,更有史后的“社会共生性”。在上万年的演化过程中,这些共生性都已积淀成了集体无意识中的“共生原型”而成为人的本性需求。生本教育的生态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模式体现新的课程思想与教学价值观和教学的前沿思维,是教学思想、教学观念体系与教学实践契合的生长点。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应用意味着教学效益的确定,良好模式的推广即是效益的放大。随着人们对教育真谛认识的不断追寻和探究的深层化,教学思想、教学理论也随之从传统走向现代。教学价值观念的嬗变使人们重新审视既有教学模式的利弊,重构适应现代教育教学理念的新模式。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历经曲折道路,终于确定以课程改革作为突破口。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要求中小学教师确立新的课程思想和新观念,改变传统的课堂专业生活方式,重构具有新课程理念的课堂教学模式,这是实现新课程改革目标的必然要求。缺失了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新课程的顺利实施、课堂教学效益的大幅度提高及可持续发展,是难以达到的。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忠实执行教学计划,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活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此,

1 / 3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