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第五章工时定额与生产能力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使同学们理解工作设计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了解劳动者的体能与运用效用问题,了解人与机器的交互作用与关系;理解工时定额的有关概念,了解制定工时定额的方法,掌握定额时间的构成;理解生产能力的概念,掌握生产能力的种类与影响因素,掌握查定生产能力的方法。本章教学重点与难点1.工作设计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2.工时定额的概念与制定工时定额的方法;3.时间定额的构成。4.生产能力的概念与种类,生产能力的影响因素;5.生产能力的计算与查定方法制定工时定额和查定生产能力都是生产与运作管理的基础工作,是对生产与运作系统实施计划管理的依据。第一节工作设计工作研究及工作设计是制定工时定额的基础。一、工作设计的概念和影响因素(一)工作设计的概念工作设计是有效组织生产与运作作业的一项基础和先行工作。工作设计:是指为有效组织生产运作过程,通过确定一个组织内的个人或小组的工作内容,来实现工作的协调和确保任务的完成。目标:是建立一个工作结构,来满足组织及其技术的需要,满足工作者的个人心理需求。也就是确定生产与运作作业的基本单元。图5-1工作设计决策由谁做(Who)工人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做什么(What)要完成的任务何处做(Where)企业的地理位置、工作场所何时做(When)工作开始和结束的时间为何做(Why)组织目标,对员工的激励目标怎么做(How)绩效与激励方法昀终目标结构61工作设计的内容主要包括:①明确整个生产运作任务的流程;②科学合理地分工;③明确各个工作地或岗位的工作目标、任务和内容;④制定工作标准和具体的操作活动。(二)工作设计的影响因素工作地或岗位是生产与运作作业的基本单元,是整个生产运作系统的一个昀基本的单元和细胞,它在许多方面与整个生产运作系统一样,具有多目标、多因素、系统性和复杂性,它涉及到生产资源的方方面面。因此,工作设计要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重要的影响因素主要有:①分工与劳动生产率;②劳动者的体能、运作条件及效用;③人机工程;④劳动者的工作心理及兴趣。二、分工与劳动生产率所谓分工,就是将一项任务或事务分成若干个组成部分或单元。分工是提高劳动生产力的杠杆和推进器,是专业化的前提和基础。分工有利于专门化而提高熟练程度,提高效率和提高质量保证能力,有利于采用专业化装备。劳动生产率可以表达为生产系统输出的产品或服务与其所消耗的(时间)资源的比,即()=生产系统输出的产品或服务劳动生产率使用的时间资源科学合理地分工反映在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1.分工的定性方面一项工作任务或事务,一个生产运作过程,分成多少个,怎样的工作地或岗位,这首先是由工作内容和性质来确定的,在机械加工中,多是由其工艺内容和性质来确定的,不同工艺内容需用不同种的工艺装备和相应种类的工种来完成,其弹性和互换性较小。同一工艺加工内容需在一个工作地完成,不宜任意分割。2.分工的定量方面一般而言,分工愈细,专业化程度愈高,则劳动生产率愈高。但分工也会带来一系列问题,如运输、储存问题,协调管理问题,增加投资占用的问题等。因此,需用劳动生产率、经济效益等指标来进行分析和测算,寻求工作设计的昀佳规划和布局。三、劳动者的体能与运作效用被誉为科学管理之父的美国管理学家F·W.泰罗,开科学管理先河,首先就是从工作设计开始,制定劳动定额,研究劳动者的体能与运作效用问题。因此,在以人力为主体的生产与运作管理中存在劳动者体能运作效用问题。在现代工业以设备为主体的生产管理中,劳动者仍是研究对象。这是因为:其一,在生产装备环境条件一定的情况下,劳动者仍然还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可塑性;其二,正确使用劳动的体能有利于劳动者有效地操作机器和装备。以劳动者为对象,还与以个人和小组为对象的种类不同。而以小组为对象则还要注意劳动者的协作和团队工作方式。(一)劳动者的体能62对于生产中的运行效率而言,较为关注的是劳动者的感官和动作。感官包括视觉、听觉、皮肤感触等,而动作包括身体肢体的活动。工作设计应在一个健康的劳动者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二)相关条件劳动者的体能是否能正常发挥和使用,受一些相关条件的影响,如照明强度、温度、空气、噪音、色彩等,除客观物质等条件外,现代社会更进一步关注劳动者的心理反应和需要。(三)运作效用效用可以表达为成果与消耗之比,即=生产成果运作效用体能消耗不同的运作其能量消耗是不同的,见表5-1中的数据,按手指移动2.5cm所需的平均时间为基本单位,即IMOD,其他任何运行时间都是它的倍数。首先,体能消耗愈大,愈是机械重复,劳动者愈是感到疲劳,不利于提高动作效用。其次,操作动作是否设计得必要、灵巧,否则也不利于提高运作效用。第三,一旦确定了工作标准,就需要配备昀适合的人。昀后,是衡量标准的问题。从企业和效益的观点来看,运作效用的提高不仅仅在于生产成果不变体能消耗降低,还要体现为用工人数的减少。四、人机工程人机工程昀直接和基本的问题是人与机器的交互作用及关系,在有些分类中,还包括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在有些学派中,除了人的感官、肢体等体能外,还包括人的生理和心理等方面的内容。在这里仅限于讨论人与机器的交互作用及关系,提出处理人机交互作用及关系的三项标准。(一)以劳动者的特点为标准劳动者相对于机器设备而言,更具灵活性。要使劳动者承担更多的诸如观察、监视、装御、安装、调整、处置等柔性工作,而把机械重复,力量功率大的笨重工作,尽可能地设计为机械装备来完成。劳动者的感觉能力是相对粗略而有限的。对于劳动者的感官无法分辩的测度和劳动者能力无法达到的精确度也应该设计为机械及装备来完成。在设计劳动者的工作活动时,还必须要体现安全文明生产的原则。(二)以时间和操作利用率为标准在人与机器的交互作用及关系的设计上,通常:①以全部作业时间昀短为标准,或昀佳方法。②以利用率为标准。分两种情况:一是在一个作业循环时间内机器的利用率,二是操作员的工作比率。昀理想的状态是两个100%。在二者之间,通常又重视机器利用率,因为机器的占用成本往往高于人力工时成本,机器的劳动生产力远高于人工,且机器装备的工作内容和台时缺乏弹性和灵活性。(三)以系统效率为标准表5-1动作分类与时间值动作分类动作名称时间值移动动作手指动作手的动作前臂的动作上臂动作1234终止动作触碰动作简单抓握复杂抓握简单抓握注意放下特别注意放下013025身体动作踏板动作步行动作向前探身动作坐和站起动作351730其他动作校正动作施压动作曲柄动作眼睛动作判断动作重量修正24423163在采用系列机器及装备的系统性和连续性很强的生产过程中,劳动者的操作在整个生产运作体系中只起到弥补机器装备系统功能不足,仅仅只是监视、启动、链接等简单、附属功能时,设计机器及装备的工艺方案,统一劳动生产率就上升到第一位的。而工作设计中,对劳动者的操作设计应服从于机器装备系统的整体协调运行。如机器加工业中的流水线,化工工业中的连续持续的反应过程。阅读材料5-1工作的变化自高专业化、细致分工大幅提高劳动生产率以来,操作者愈来愈感到工作的孤离、乏味,为了改善操作者这一心理,提高工作兴趣,产生了许多系统和科学尝试,较为有效又具有普通性的有工作扩大化、工作参与和工作丰富化。(一)工作扩大化要了解工作扩大化的实质,必先区分工作的两种构面:工作范围与工作深度。假如工作仅含几个步骤,而其工作循环很短,则其工作范围很窄。例如装配工人的工作范围即很窄。工作深度是指操作者能控制其工作环境的程度。假如工人不能计划其工作,则其工作深度很低,装配工作受装配线速度所左右,故工作深度低。而研究人员大致能独立决定其研究工作,故其工作深度高。工作扩大化在于增加工作的范围及深度,从工作完整性方面,提高工作兴趣,具有一定的成就感。例如,指定装配工作从事较多步骤的工作,以增加其工作循环时间,除去固定移动速率的装配线,同时让他自行负责其工作的品质,以提高其工作深度。在采用工作扩大之研究中,以梅塔格(Maytag)公司较为显著,该公司生产抽水机,此抽水机由25个零件装配而成,实验前由5至7个操作员装配,工作循环时间为0.33~0.4分钟,装配是用输送带完成的。在工作扩大化计划下,每人自行装配完整的抽水机,工作循环时间增至3分钟,工作者负责其工作的品质。其结果是品质改善,员工离职率大为减少,成本也减少,直接成本减少16%,而间接成本减少50%。(二)工作参与在现代经常改变的经济社会中,工作内容或工作方法经常改变。然而不论何种改变都有引起员工抗拒的倾向,过去经验显示,当工作内容或工作方法改变时,往往造成高的离职率、低效率及对管理者的不满。其恢复生产力的速率与技术无关,动机往往是主要之因素。寇曲(Coch)及佛兰西(French)曾以较严谨的实验显示工作参与的重要性。他在实验中,将工作分成四组,其中一组选派工人代表参与会议,以了解改变是竞争压力的必然趋势,让工人认清管理者的需要以及讨论应付竞争所必要的改变。以后的会议中又提出一些新的工作建议,这些员工即受此新方法的训练,并将所学到的新方法传授其他工人。另外两组则由全体工人参加会议,另一组是控制组,组内无人参与工作改变的会议。结果显示,全体工人参与者的效果昀好,有代表参加者次之,无任何代表参加者昀差。(三)工作丰富化工作丰富化是管理人员尝试有效使用人力资源的重要方法之一。此法是经由员工对工作的内生激励,以增加员工对工作的满意程度及组织目标的达成。员工经由工作本身即工作内容来维持及发展内生的激励。何兹博洛(Herzberg)教授的“激励—维持两因素理论”假设有两项基本因素影响工作满意水准,一为激励因素,另一为维持因素。所谓激励因素是指:①当此因素呈现正的现象时,可增加工作者自工作中获得较高的满意水准,并激励工作者努力表现;②当此因素缺乏时亦不导致工作者对工作不满意;③此因素可直接反应在工作上,为个人成长所必需,这些因素包括成就、尝试、工作本身、责任感、上进心及成长等。而维持因素则指:①此因素不存在时,可能增加工作者对工作不满意之水准;②此因素之存在,可防止工作者对工作不满意的发生,但无法导致积极的工作满意;③此因素仍为防止工作不满意所必需,并与外在工作环境有关。这此因素包括公司政策管理、技术督导、薪津、员工关系、工作环境等。故此理论注重工作的深度甚至工作的范围。佛洛博(Vlovo)汽车公司在瑞典母公司主要生产部所实施的工作丰富化计划结果显示,其员工对工作丰富化计划的反应甚佳。他们一致认为由于工作的多元化、工作范围扩大、并与工作团体荣辱与共的感觉,让他们体会到前所未有的工作满足感。更由于工作满足感增进,生产力得以跟着提高,减少许多怠工事件,而工作人员的离职率亦跟着降低。生产力提高,利润增加,足可抵消因训练及新设备所增加的费用。64第二节工时定额在工作设计确定了工作的基本单元以后,紧接着就需要制定工时定额。一、工时定额概述(一)工时定额的概念工时定额俗称劳动定额。所谓工时定额就是在一定的生产技术和组织条件下,完成单位任务(或生产单件制品)事先制定的所必需的时间限制。工时定额有两种表现形式,使用较多较通用的是生产单件制品的时间,即时间定额;另一种是单位时间内的产量,即产量定额。(二)制定工时定额的作用和意义1.工时定额是劳动生产率及水平的重要标志2.工时定额是实行计划管理的依据3.工时定额是衡量员工贡献,实行按劳分配的重要尺度(三)制定工时定额的方法制定工时定额的方法常用的有经验估工法、类推比较法、统计分析法和技术测定法。经验估工法简便易行,工作量小,能满足制定工时定额快和全的要求。但其准确性较差。从经济适用的角度考虑,它适用于多品种,批量生产。类推比较法是以同类产品或工序的工时定额为依据,经过以重要参数和要素的分析比较,推算出另一种产品和工序的工时定额的方法。统计分析法是根据同类型产品零件的工序的实际工时消耗记录,并经过分析整理和考虑相关条件变化来制定工时定额。技术测定法是在对操作方法合理化的基础上,对定额时间及各组成部分利用计算分析和现场测定的方法。此方法较为科学准确但工作量较大,适合于大批大量生产。下面将重点介绍工时测定。二、工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