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区青稞生产与发展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藏区青稞生产的现状与发展——青稞高产创建培训材料甘孜县作为我州青稞的主产县,总产和播种面积均居全州第一,因此,青稞生产应是甘孜县农业工作的重中之重。下面我给合我所这几年在青稞研究领域的研究成果,从理论和技术两方面谈谈藏区青稞生产的现状与发展,以及在青稞研究领域的一些前沿研究成果,希望能对在座各位如何就如何发展甘孜县青稞产业有所启迪。谈得不好的地方请大家谅解。青稞是我国青藏高原地区对多棱裸粒大麦的统称,在其它一些地区称之为元麦、米麦。我州常年播种面积为50万亩左右,以春青稞为主。总产与播面分别占粮食总产与播面的1/3左右,为我州主要栽培作物。作为我国最重要的杂粮作物之一,青稞在农牧交错的青藏高原区域具有突出的战略意义。目前,随着全球经济发展和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青稞特殊的生态生产环境及其自身的营养保健价值愈来愈引起人们的关注,青稞正在由一个区域性口粮作物向全球性健康食源作物发展。因此,全面分析藏区青稞生产、消费现状,对指导甘孜县青稞生产意义深远。l青稞生产的基本特点1.1地域分布辽阔,生态条件复杂、生产自成体系。青稞的种植范围包括位于整个青藏高原地区的西藏自治区和青海、四川、甘肃、云南四省藏区,共二十个地、州、市。由于这一区域地势高昂,群山连绵,使青稞生产天然分隔,大致形成了藏南河谷农区、藏东三江流域农区、藏东南农林交错区、喜马拉雅山南坡秋播区、藏西北荒漠高寒农区、柴达木盆地绿洲农区、青海环湖农业区、青海环藏农牧业区、甘肃天祝藏蒙黄高原交汇农区、青(海)南一甘南一阿坝高原农牧过渡区、甘孜荒漠半干旱农区、迪庆温湿农区等十多个生产区域类型(这是西藏农科院强小林研究员和我所青稞研究人员共同提出的青稞生产区域分划,也是一种理论上的研-2-究成果)。此外,临近青藏高原的云南丽江地区、四川凉山州木理县、和青海、甘肃接壤的河西走廊一带的军垦农(牧)场也有青稞种植。全区域青稞播种面积2004年数据统计近500万亩左右。各产区之间的地理距离少则几百公里,多则数千公里,农田海拔高度从1400多米到4700多米。全区域的青稞种植比例由外向内逐步加大并随海拔高度增高而增加,在海拔高度4200米以上的农田,青稞是唯一种植作物。不同产区因生态、生产条件差异,种植不同类型的品种,藏南河谷、柴达木绿洲等(核心)灌溉农区以种植中晚熟高产类型品种为主,而藏西北、青海环湖、甘南一阿坝、甘孜等高寒、边缘非灌溉农区则以早熟耐寒耐旱的丰产型品种居多,因此,如果要引种甘孜县就只能藏西北、青海环湖、甘南一阿坝、这一线引种,反之甘孜县将来生产的良种要推广出去也只能在这一领域进行推广。比如我所近来育成的康青7号新品种在藏南河谷农区、藏东三江流域农区的增产表现就不如我州明显。在具体品种特征特性就更是五花八门。区域社会经济条件特别是交通状况的限制,使青稞生产长期处于相互分隔的自然状态,自成体系,相互交流既少又难。如西藏主要以藏青85、藏青148、藏青25、喜玛拉22、喜玛拉26等青稞品种为主,我州则以康青系列青稞品种为主,青海以北青6号、昆仑12号为主,甘肃以甘青2号等品种为主。全区域、西藏、川西、甘南藏区青稞均为第一大粮食作物,而青海和云南迪庆的青稞产业(主要是青稞酿酒)已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总之,青稞不但是藏族群众的基本口粮来源,也是该区域最具优势的特色原料作物,青稞生产的稳定与发展同时关系到藏区群众的温饱与致富,故而在藏区有“青稞增产,粮食增产,青稞增值,农民增收”的说法。1.2生产技术水平提高,产量成倍增加。近几十多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往全区域刀耕火种、靠天吃饭的自然生产状态得到了根本改变。藏南、藏东南、藏东、环(青海)湖、甘南、甘孜等产区先后经历了2~5次生产品种更换,青稞良种覆盖面已达到80%左右,灌溉、施肥、病虫害防治和农机、化肥、农药、农膜等现代生产技术得到-3-了全面应用,全区域青稞平均单产由100斤/亩上下提高到370斤/亩左右,是1951年的4倍。1.3消费群体固定,产品特色鲜明,区域特点突出。祖辈居住繁衍于青藏高原地区的藏民族是青稞的基本消费群体。最普遍的青稞食品是糌粑和青稞酒。糌粑是藏族群众的日常口粮;青稞酒是以青稞为主料、家庭自酿的非蒸馏“藏酒”,类似于醪糟、米酒,有“高原香槟”之称。另有几种局部地方性食品:“炒青稞”是藏东川西一带群众的零食,类似于中原地区的爆米花;“搓鱼”是青海东北部和甘南藏区的回族群众食用的青稞面条,制作过程类似小麦面条,工艺特点是先磨粉、再加“粘合剂”和面制作、水煮后即时食用。这些食品及其制作工艺的共同之处是利用了青稞籽粒结构疏松、易熟化的特点,耗能少,很好地适应了高寒缺氧、燃料奇缺的环境条件,区域特点明显。1.4特色加工产业起步,外向消费开始形成。青海的中高度蒸馏青稞酒(烧、白酒)酿造产业已经发展了四百多年,酿酒工艺日臻成熟、“互助青稞酒”品牌享誉海内外,两家年产酒量2.5万吨的骨干酒厂是省级纳税大户,青海农科院来我所考察时就把这种酒作为礼品送给我们,包装相当精致。据他们介绍这一产业辐射形成海东(西宁)一陇西陇南(甘南、天祝)青稞白酒生产带,原料加工规模青海省达到自产青稞的30%,甘南州达到自产青稞的20%。近十年来,随着人类现代健康理念的形成,特别是国内外对大麦、青稞营养品质及其保健作用研究深入和对青稞β一葡聚糖含量优势的认可,区域内科研机构和企业争相投入青稞新食品开发和传统食品的工厂化生产。新产品开发方面,西藏有“青稞啤酒”、“青稞麦片”、“青稞速溶粉”和青海有“青稞方便面”等新食品均已开始工业化生产,青稞β一葡聚糖胶囊(西藏)、青稞苗粉(甘孜)等保健食品也转入了产业化开发;传统食品的工厂化生产方面,云南的“香格里拉藏秘”(它是一种新型高雅的青稞干酒,它的维生素含量是普通葡萄酒的4倍,被誉为“酒中的氨基酸口服液”)和西藏的“阿妈羌玛”等青稞酒产品均受到区内外市场的普遍追捧,四川-4-一些食品企业也在生产青稞饼干等青稞产品,甘孜县也在尝试这方面的工作,在建州节期间就有很多青稞产品参展。2青稞生产的主要问题2.1自然条件差,农田水利建设滞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低。据西藏农科院统计,青藏高原地区总耕地面积大约100万公顷,平耕地及缓坡梯田面积仅占耕地总面积的26%,坡沟旱地面积比例高达74%。特别是绝大部分地方年降雨量低(400毫米以下),但年蒸发量高(2000毫米以上),干旱是青稞增产的根本限制因子,甘孜、藏西北和藏东三江流域等农区的荒漠草甸土壤、或坡沟旱地严重缺水,藏南河谷、青海环湖和甘南农区的绝大部分农田需要补充灌溉。(甘孜县在青稞上这一制约因素就相关明显,据了解全县耕地基本无渠灌条件,生产基本还处于靠天吃饭的状况,严重制约了甘孜县青稞产量的提高)。因为地方经济发展缓慢、自我投入能力差,全区域的农田基本建设严重滞后,除西藏部分地方由国家投资开发使农田灌溉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外,其它地区农田水利化条件均很差。我所2007年组织专业技术人员人员到西藏考察青稞研究时,回来就谈到在拉萨市附近的几个地区,青稞种植地可达到全部灌溉的条件,青稞平均亩产都在300公斤左右。2.2科研基础薄弱,良种推广速度慢,综合技术覆盖度低。最近二十多年来,区域内的青稞育种科研机构减少一半,技术人员流失三分之二,新品种选育速度明显放慢。(如昌都地区农科所最高职称只有农艺师,专业技术人员只有十多人,基本没有什么事可干。全藏区目前搞育种的只有西藏农科院、青海农科院和我所,我所在全国青稞育种研究领域目前还处于领先地位,今年又将审定两个品种,拟定名为康青8号、9号)。最终导致全藏区生产品种更换周期长,新品种推广慢,老品种混杂退化严重,目前一些主产区主要种植的藏青320、喜玛拉l9、北青3号、康青3号等品种大多推广应用了二十多年;由于大多数产区没有完备的种子繁育加工体-5-系,种子更新能力差,统一种率更低,全区域良种覆盖面虽高但真正的良种化率不足50%,在一些偏远产区甚至还在沿用已种植数千年之久的古老农家品种,稻城县农区就存在多品种混种的现象。另外青稞生产也未完全脱离广种薄收、刀耕火种、二牛抬杠的原始落后状态。全区域平均化肥施用量不到150公斤/公顷,又因为农牧交错、燃料缺乏等使得秸秆还田几乎不可能,导致土壤肥力逐年下降;全民信教的实际,限制了现代植保技术措施不能全面应用,使大多数产区的病虫害得不到有效控制,听天由命,在青稞生产管理中不施肥、不灭草、不防病、不治虫的情况依然存在。2.3种植面积萎缩,区域发展不平衡,生产总量不足。近几年的退耕还林(牧)也使青(海)南一甘南一阿坝——甘孜一线及三江流域北部的种植面积进一步减少。2002年全区域藏族人均青稞种植面积仅0.99亩,其中西藏为1.31亩,青海1.02亩,甘南0.72亩,川西0.45亩,迪庆州0.87亩。由于各地重视程度、基础设施建设和生产技术水平不同,使得各区域单产水平差距拉大。2002年数据统计,各地每亩青稞产量依次为西藏199公斤,青海177公斤,甘南155公斤,川西146公斤,迪庆127公斤,(我州去年的单产水平为166公斤,与全藏区相比还处于落后地位,甘孜县去年平均单产达到191公斤,去年我州单产水平最高的是乡城县为226公斤)。全区域平均184公斤。单产水平差距,导致生产总量严重不足。人均种植面积和单产水平的差异,使多数产区生产量不足问题更为突出。据西藏农科院数据统计2002年,西藏、青海、甘南、川西两周和云南迪庆的藏族人均青稞生产量分别为260.5、177.5、111.7、66.2和111.3公斤。很显然,比照国家发改委、农业部等组织进行的有关项目时调查确定的不同区域藏族人口青稞消费标准,各产区的产需平衡状况是西藏自给有余,青海基本自给,甘南、迪庆“勉强糊口”,川西严重短缺量,我州的目标是十二五基本实现粮食自给,所以这几年我州还必须加大在青稞产业上的投入。2.4加工技术落后,产业化水平低,比较效益差。糌粑、藏酒等青稞传统食品主要通过分散的手工作坊生-6-产,设备简陋,工艺简单,操作过程缺乏严格卫生要求、大袋包装散装存放,菌群不能严格控制,产品容易霉变(糌粑)或酸变(青稞酒),很难批量走向区外市场,更谈不上产业化经营。近年来,有诸多企业致力于其工艺改进和工厂化生产,但终究产品形式的区域性太强而技术含量有限,有“原型原味、太显粗糙,精细制作、又失本色”的困惑,前景还不乐观。新型工业食品方面,青稞白酒、香格里拉藏秘和青稞啤酒等酒类产品市场前景看好,但分别受到青海、迪庆青稞生产不足、西藏没有麦芽生产能力等因素的限制;青稞麦片、“方便面”、“速溶粉”的等新食品大多是模仿其它谷物食品用青稞原料试产试销,尚未形成形式与原料品质特点一致的过硬产品、品牌和规模,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的研究。3青稞消费需求的变化趋势产业化发展使工业原料需求呈刚性增长,按照农业生产发展规律,青稞精深加工作为种植生产的自然延伸,既是发展产业化经营选择,也是实现青稞外向消费的必然。随着对青稞生理保健功能认同和加工技术研发进步,通过精深加工转化增值已经成为全区域的强烈愿望和普遍行动。同时,由于藏区经济的发展,对外开放力度的加大,过去神秘、偏远、艰苦的青藏高原成为国内外旅游者的圣地,同时也使青稞成为集天然、绿色、保健等众多概念于一身的、最具高原特色的作物,奠定了现代青稞精深加工开发的市场基础,青稞加工原料需求直线上升。据青海农科院在我所介绍在青海、甘南的现代酿酒业发展,已经造成他们青稞生产供应紧张局面,但因为增值增收效益突出,发展势头仍然不减。4青稞生产发展优势与市场竞争力4.1独特资源优势青稞是在青藏高原的特殊气候和种植生产环境中形成的区域性作物类型。比其它喜凉谷类作物和其它类型的大麦具有更强的适应性与抗逆性,分布海拔高于小麦300—400米,产量潜力是燕麦的两倍多;宽大的叶片、弯颈垂穗等植形特点有减少田间无效蒸发、耐旱、抗冰雹危害等作用;籽粒疏松、易熟化,极为地适应高原寒冷地带燃料缺乏加工条-7-件,同时,其高蛋白、低脂肪、多纤维多维生素多矿质的品质特点与现代保健医学主张的“四高四低”膳食结构要求明显吻合。正因为如此,青稞不

1 / 1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