裕固族刺绣艺术是生产生活用具的一个重要辅助性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裕固族刺绣艺术是生产生活用具的一个重要辅助性、装饰性艺术,从裕固族服装服饰等生产生活用具的产生后就开始孕育、成熟,并形成了裕固族民间手工艺术之一。主要用于装饰衣领、衣袖、布鞋、背包以及其它装饰品,图案以人物、花、鸟、虫、草及鸡、鸭等家禽和羊、马等十二属相为多。裕固族刺绣工艺所需工具和材料是:绣线、布料、剪纸、剪刀、绣针等。裕固族刺绣工艺过程复杂,全部是手工操作。首先要根据所需绣花剪出花样,然后根据花样需要准备丝线、布料、绣针,将花样粘贴在要绣的布料上,按照花样进行绣制。颜色一般都是由艺人随时配置,这就要求艺人必须有较高的色彩分辨和欣赏能力。裕固族刺绣作品风格明快、简练,注重对称,形象生动活泼,自然流畅,栩栩如生,颜色朴素大方,带有浓郁的生活情趣,而且因地域的不同而稍有区别。鄂博被裕固族视为民族的保护神,祭鄂博仪式是裕固先民原始宗教信仰--萨满教的一个重要仪式,其历史悠久,是裕固族远祖时期产生的,是随裕固族发展变迁而不断丰富的。裕固先民改信佛教后,祭鄂博仪式也随之演变,成为两种信仰结合的载体。因此,祭鄂博仪式是裕固族现实生活中呈现的多样宗教交错相识的最直接的反映,既反映了裕固先民的原始崇拜思想,也反映了由信仰萨满教向信仰藏传佛教的演变痕迹,对研究裕固族形成发展历史,研究西部民族文化交流,尤其是宗教文化的交流融合具有重要史学价值。祭鄂博一般在山顶、山岔、山坡或平坦地带用石头垒一山包或方斗形的城堡,中间插上5一6米长的松木杆子,杆头削尖染红后,栓上各色羊毛绳、布条、哈达等,周围也拉上羊毛绳,把印有经文的哈达、布条栓在上面。祭祀这天,各家带奶酪、酒等祭品参加祭祀仪式。每家每户都要准备尖端缠有羊毛的新木杆,插在鄂博上,人们或徒步或骑马边绕鄂博转圈边向天空洒奶酪、酒等物,在鄂博前要“围藏”,即:点燃柏树枝,请喇嘛念经。然后,他们将一只专门喂养、从小均未剪过羊毛的“神羊”牵出,在神羊右肩上拴上红、绿布条,头上抹些酥油,再朝它头、背处浇水,当它全身颤抖时宰杀祭献鄂博,祈求它消灾免难,保佑家家平安。祭毕,人们将羊背肉割下酬谢喇嘛,余者由参加祭祀。祭鄂博每年进行一次,由喇嘛选定时间,大致在农历6月份举办,也有在农历二月初二或四月二十一日举办的。裕固族剃头仪式使裕固民族的一种主要成人礼仪,使裕固民族在人生的某一年龄段,通过对他举行该仪式以标志他正式成为人的一种礼仪形式。因此,剃头仪式上亲朋好友所馈赠的礼物,全部属于该小孩所有,那是他(她)今后的主要生产资源。裕固族剃头仪式场面热烈、气氛活跃,内容丰富、形式独特,涵盖了裕固族口述文学、音乐舞蹈、民俗风情、禁忌习俗、生产习俗以及宗教信仰、社会制度和思想观念等许多方面。主要程序和仪式是:在幼儿满3周岁时,孩子的父亲请喇嘛择吉日,请来亲戚、朋友、左邻右舍,宰羊摆酒,为孩子进行剪头仪式。在仪式上要准备好所需的剪刀、羊毛、酥油、哈达等物品。孩子的舅舅在剪头仪式上是最重要的客人,一边开第一剪一边说祝词,并有丰富的礼物送给外甥,礼物大多为牛马羊等牲畜,这是母权制和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在裕固族文化中的一种反映。其他来客也视辈份大小、亲疏远近前来剃头,并送礼祝福。仪式上有即席诵说,祝福语的内容是人生礼仪赞词的重要组成部分。剪马鬃是裕固民族的一种主要生产习俗。在每年的农历四月中旬择日一两天,为满周岁的小马驹剪鬃。届时主人要准备酥油、奶茶、青稞酒、手抓肉等食品及剪马鬃用的剪刀、盘子,盘子里有座用炒面疙瘩垒成的5至7层小塔,炒面塔周围有酥油塔固定,分别表示中心与四面八方,剪刀把上系有吉祥的白色哈达。剪鬃仪式上,主人邀请客人中有经验的牧人执剪。他(她)一边剪马鬃,一边说唱剪鬃祝福词。剪下的头一绺鬃毛,由他(她)亲自送进帐篷,敬献给“毛神”,祈求“毛神”保佑。然后其他客人依次都要剪一点马鬃,并祝福主人的小马驹健康成长,祈求主人家风调雨顺,生活富足。给主人家所有的满周岁马驹剪完后,主人盛情邀请客人进帐篷入席宴饮。客人则热情赞扬主人治家有方,牲畜兴旺。宴毕,主人要骑上刚剪过鬃的小马驹,到草原上接受牧户们的祝贺。由于裕固族先民过着游牧生活,马是他们的主要交通工具,也是他们的伙伴和朋友。因此,剪马鬃与少年成人礼一样受到普遍重视。探寻裕固族多彩绚丽的文化元素裕固族,源于唐代游牧在鄂尔浑河流域的回纥族。在公元9世纪中叶,其中一支迁徙到今甘肃河西走廊的敦煌、张掖、武威一带,史称河西回纥。他们与邻近各族交往相处,逐渐形成为一个单一民族。裕固族自称“尧乎尔”。据史籍记载,宋代裕固族先民被称为“黄头回纥”,元时称“撒里畏吾,明称“撒里畏兀儿”,清称“锡喇伟古尔”。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的意愿,统称裕固族。裕固族文化基本上属于北方游牧文化的范畴。由于裕固族在其形成过程中吸收了许多其他民族的文化,因此在总体上呈现出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特殊性。除汉文化之外,裕固族文化中包含有明显的藏族文化、蒙古族文化等民族文化的许多成分。同时,多种民族文化融合的结果,也使裕固族形成了较为独特的民族文化。舞蹈生活在绵延起伏的祁连山下的裕固族人,其宗教信仰、饮食、生产、生活习俗、服饰、传统体育及民间歌谣谚语等都极富情趣和民族特点。据张掖市文化局研究人员介绍,裕固族的主要有集体舞、双人舞、男女独舞、马上舞等多种,主要是表现欢庆丰收、喜庆节日、婚礼、狩猎、宗教活动等内容。集体舞的形式多种多样,以鼓乐和歌声伴舞,男女老幼排队或围成一个大圈,中间置以篝火或猎物,或快或慢,或轻或重,节奏强劲有力;双人舞主要表现生活、生产劳动过程中的某些场面;男女独舞以腾跳见长,基本上保留了裕固族古老的腾跳形式。裕固族有句俗话说:“当我忘记了故乡的时候,故乡的语言我不会忘;当我忘记了故乡语言的时候,故乡的歌曲我不会忘”。建国后裕固族的民族有了很大的发展,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舞蹈作品,如《我们来自西州哈卓》、《迎亲路上》、《奶羊羔》、《腊梅开了》、《甜甜的泉水》等。据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文化局研究人员介绍,裕固族的舞蹈可以分为劳动舞、欢庆舞和宗教舞。劳动舞,裕固语称为“英那刀古拉”,表演时男女人数对等。劳动舞广泛流传于甘肃省苏南裕固族自治县各村寨。欢庆舞是在喜庆丰收、朋友聚会、欢度节日时表演,场景设置主要是在欢庆场地中间设一篝火或猎物点,舞者排成直线或围成圆圈,伴随着音乐和掌声节奏由弱到强,伴以“啦、喽、依哟”的集体呼号声。饮食文化在裕固族传统饮食中,较具民族特色的食品种类主要有手抓羊肉、酥油奶茶、羊下水加工品、烧壳子(烤制的面食)、酥油面饼(裕固语称“亚合吧”)、锁阳饼等。这几种食品至今仍然十分流行,深受各地裕固人的喜爱。由于历史原因,裕固人特别是偏远牧区的人们很少能吃到蔬菜如今这种状况已得到根本改变,离城镇近一些的地区可随时买到各类新鲜蔬菜。相比而言,肉食在裕固人的日常生活中仍然占有很大比例。手抓羊肉是裕固人最喜爱的食物之一。此外,还有烤全羊、羊肚烤全羊(羊肉剁碎后装入羊肚内,然后埋入火堆烤制而成)。不论是在草原牧区,还是在各地都市,上述食品都被裕固人认为是“地道”的本民族的特色食品。张掖市文化局社会文化科科长苏武天告诉记者,裕固人禁食“尖嘴圆蹄”肉。“尖嘴”主要指飞禽和鱼类,“圆蹄”则指驴、骡、马这三种动物。现代裕固人基本上不禁食“尖嘴”类动物,而对于″圆蹄″类则仍禁食。另外,不在“尖嘴圆蹄”之内的狗肉,也在严格禁食之列。喝茶时一般用一根筷子,忌用两根。给客人递茶碗、敬酒时忌用单手,须为双手以表敬意。民间文学裕固族是甘肃独有的少数民族之一,聚居在甘肃省河西走廊肃南地区,其余居住在酒泉黄泥堡地区。自称“尧乎尔”、“两拉玉固尔”。据《肃南史话》记载,按居住分布地区,裕固族使用三种语言: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的尧乎尔语、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的恩格尔语和汉语。裕固族,没有本民族文字,一般通用汉文。由于本民族的文字失传,民歌创作便成了裕固族民族艺术的主要形式。裕固族的民间文学内容非常丰富,体裁多样,包括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民间歌谣、叙事诗、谚语、格言等。《萨娜玛珂》是裕固族著名叙事诗,有多种变化了的体裁,主要是歌颂和缅怀裕固族历史上的一位女英雄。据传,这位女英雄是某个部落头目的妻子,在一场与外部落的战争中,她毅然参战。足智多谋、武艺高强、勇气过人的萨娜玛珂赢得了人们的信赖,在取胜后返回的路上,她身负重伤,最终献身。这首诗歌颂了萨娜玛珂的事迹,表达了裕固族人民对民族英雄的怀念和景仰。有固定的曲调用来演唱。《尧达曲格尔》是裕固族民间婚宴祝词。祝词共二百多行,韵味很浓。标题含意为“赠送尧达”,“尧达”在裕固语中表面上是指绵羊后腿的第二节骨头,但隐喻着雄性特征。裕固人在婚礼上还要将这节骨头带肉煮熟,缠上黑白两色羊毛,赠给新郎。新婚之夜,新娘新郎共食“尧达”肉。骨头由男子终身保存。“尧达”同时被裕固人视为婚姻的凭证。研究人员认为,《尧达曲格尔》主要向人们讲述人类婚姻的起源,解释“尧达”的来历等,文学价值很高,是裕固族重要的口碑文献之一。民歌裕固族人民喜爱唱民歌。历史上,裕固族曾有职业歌手,他们主要为举办丧葬嫁娶等的家庭演唱。唱歌在他们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裕固人放牧的草原和山坡上,可以看到数不清的牛羊,并随时会听到引人入胜的歌声。裕固族民歌内容丰富,曲调优美,节奏明快,富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裕固族民歌在曲调和行式上,既继承了古匈奴的某些特色,又吸收了藏族“拉伊”、蒙古族“酒曲”、回族“花儿”’土族“宴席曲”的某些特点,并把各种风格巧妙地融为一体。裕固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由于本民族文字失传,反而使其民间口头文学十分发达,特别是其中的民歌,不仅保留了古代丁零、突厥、回鹘等民族民歌的许多特点,而且与今日匈牙利民歌有许多相似之处。张掖市文化局社会文化科科长苏武天告诉记者,裕固族民间音乐作品结构简单,大都和古代的劳动生产和生活方式(放牧、奶幼畜、垛草等)及风俗习惯密切地结合着。“它的歌词格律,分别与古代文献中记载的突厥语民歌、蒙古族民歌有许多共同之处,并且具有许多古代语言的特点。”苏武天认为,裕固族民歌可能较多地保留了古代因素。宗教文化在裕固族的宗教信仰中,很多地方都有蒙藏文化的影子。在过去裕固族敬奉的原始宗教是“点格尔汗”。据当地史书记载,“点格尔”在裕固族语中是“天”意思,“汗”是“可汗”的意思。“点格尔汗”就是“天可汗”的意思。当地的藏族称“点格尔汗”为“霍尔泰”,意思是裕固族的神。裕固族敬奉“点格尔汗”的仪式相当隆重,由专门的神职入员负责。这种神职人员裕固族人称之为“也赫哲”,汉族人则称之为相当于巫师的“师公子”。担任也赫哲者一般是男性,有父子相传的,也有自发的。自发者原来是凡人,一旦突然全身发抖,自称“天神”附体,则成为也赫哲。裕固族人尤其相信后者。也赫哲平时参加正常的劳动,信仰藏传佛教。其衣着与其他人没有什么差异,只是头上留一条长辫子,辫子上缠有绿、白、蓝色布条,平时盘在头上。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程度的提高,眼下裕固族敬“点格尔汗”活动逐渐衰落。建国后,讲东部裕固族语的部落已经很少有神职人员也赫哲了,但是讲西部裕固族语的部落中还是比较盛行“点格尔汗”这种原始崇拜,在一些地方这种习俗依然存在。(记者瞿学忠)

1 / 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