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第四章 生产论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4章生产论•导读•第一节厂商•第二节生产函数•第三节一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第四节两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第五节等成本线•第六节最优的生产要素组合•第七节利润最大化可以得到最优的生产要素组合•第八节扩展线•第九节规模报酬•附录导读通过本章的学习,你应该能够:1.了解企业的分类、目标和生产情况。2.掌握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的基本关系,边际产量递减、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等基本规律,以及企业如何选择最优的要素投入组合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3.懂得区分企业的短期生产和长期生产,以及企业短期生产的三个阶段。4.应用等成本线和等产量线,分析给定成本的产量最大化和给定产量的成本最小化这两种条件下,企业最优要素投入的组合情况。从这一章开始我们将讨论供给曲线背后的生产者行为。在生产理论中我们假定厂商进行商品生产的目的在于追求利润最大化,即在一定产量水平下收益与成本之间的差额最大。第一节厂商一、厂商的组织形式1.厂商:生产者亦称厂商或企业,它是指能够作出统一的生产决策的单个经济单位。2.厂商主要可以采取三种组织形式:个人企业:指单个人独资经营的企业。利润动机明确,决策灵活,管理方便,但规模小,资金有限,易于破产。合伙企业:指两个人以上合资经营的厂商组织。介于个人企业和公司制企业之间,合伙人关系欠稳定.公司制企业:指按公司法建立和经营的具有法人资格的厂商组织。相对稳定,资金雄厚,有利于生产的长期发展,但有可能出现管理困难及委托代理问题。二、企业的本质交易成本——是指围绕交易契约所产生的成本。企业内部的交易成本低于市场交易成本是企业存在的本质。三、厂商的目标:实现利润最大化第二节生产函数一、生产函数1.含义: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生产中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与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之间的关系。Q=f(X1,X2,···,Xn)2.函数表达式:假定X1,X2,X3,顺次表示某产品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n种生产要素的投入数量,Q表示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则生产函数可以写成以下形式:该生产函数表示在既定的生产技术水平下生产要素组合(X1,X2,···,Xn)在每一时期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为Q。生产要素一般被划分为劳动、土地、资本和企业家才能这四种类型。通常假定生产中只使用劳动和资本这两种要素。若以L表示劳动投入数量,以K表示资本投入数量,则生产函数写为:Q=f(L,K)生产函数表示生产中的投入量与产出量之间的依存关系,这种关系普遍存在于各种生产过程之中。二、一些具体的生产函数1.固定投入比例生产函数(里昂惕夫生产函数)函数形式为:Q=Minimum(,)uLvKQ==uLvKLKv=u2.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函数形式为:Q=ALαKβ式中,Q为产量;L和K分别为劳动和资本投入量;A、α、β为三个参数,0<α﹑β<1。固定投入比例生产函数表示在每一个产量水平上任何一对要素投入量之间的比例都是固定的。Q为产量,L和K分别为劳动和资本的投入量,常数u和v分别表示固定的劳动和资本的生产技术系数。第三节一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二、一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一、短期和长期短期——指生产者来不及调整全部生产要素的数量,至少有一种生产要素的数量是固定不变的时间周期。在短期内生产要素投入可以分为不变投入和可变投入。长期——指生产者可以调整全部生产要素的数量的时间周期。长期所有的要素投入都是可变的,因而也就不存在可变要素投入和不变要素投入的区分。一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的形式——短期生产函数:Q=f(L,K)在短期,通常假定资本K是既定不变的,产量的多寡只决定于劳动量L的多寡。三、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1.总产量(TP)、平均产量(AP)和边际产量(MP)的概念劳动的总产量TPL是指与一定的可变要素劳动的投入量相对应的最大产量。公式为:TPL=f(L,K)劳动的平均产量APL是指总产量与所使用的可变要素劳动的投入量之比。公式为:TPL(L,K)=L劳动的边际产量MPL是增加一单位可变要素劳动投入量所增加的产量。公式为:MPLTPL(L,K)=L∆或当△L非常小时:APL∆MPL=TPL(L,K)L∆lim∆L→0=dTPL(L,K)dL资本的总产量、资本的平均产量、资本的边际产量的定义公式分别为:TPK=f(L,K)APKTPK(L,K)=KMPKTPK(L,K)=K∆MPK=TPK(L,K)K∆lim∆K→0=dTPK(L,K)dK∆或当△K非常小时:∆∆2.总产量曲线、平均产量曲线和边际产量曲线已知生产函数Q=72L+15L2-L3则有TPL=Q=72L+15L2-L3,APL=Q/L=72+15L-L2,MPL=dQ/dL=72+30L-3L2,假设投入资本量不变为9个单位,劳动从1个单位逐渐增加为13个单位,则相应的总产量、平均产量与边际产量有如下表:劳动量L资本量K总产量Q平均产量Q/L边际产量dQ/dL09000596101221477.59961.875128.25128.2512912961080139127498-45从表和图可以看出:(1)在0<L<5时,边际产量是正数(dQ/dL>0)且边际产量之数值也随着L的增加而不断增加。(2)L=5是边际产量从递增转入递减之转折点,故这一点边际产量达到极大值。(3)在5<L<12时,边际产量仍是正数(dQ/dL>0)但边际产量之数值转入递减。(4)在L=12时,边际产量递减为零(dQ/dL=0),这表现为边际曲线与横轴相交于C'。(5)在L>12时,边际产量为负数(dQ/dL<0),这表现为边际曲线位于横座标的下面。同边际产量的上述变化相对应,总产量则呈如下变化:(1)在0<L<12时,由于边际产量是正数(dQ/dL>0),因此劳动每一微量增加之总产量大于前一投入量之总产量,这表现为总产量线的向上递升。但由于边际产量是处于递增还是递减,表现出不同情况。在0<L<5时,由于边际产量递增即是总产量线相应之点的切线的斜率递增,所以总产量线在OA段的形状表现为向上凹入。在5<L<12时,由于边际产量仍是正数(dQ/dL>0)因此劳动每一微量增加之总产量仍是大于前一投入量之总产量,这表现为总产量线的AC段继续向上递升,但由于边际产量之数值已转入递减,所以,总产量线从OA段的向上凹入转为AC段的向下凹入。(2)在L=12时,由于边际产量递减为零(dQ/dL=0),故总产量曲线的C点达于极大值。(3)在L>12时,由于边际产量为负数(dQ/dL<0),故总产量曲线从C转为向右下递减。同边际产量的变化相对应,平均产量则呈如下变化:(1)在0<L<7.5时,边际产量曲线位于平均产量曲线上方,平均产量曲线处于递增阶段。这是因为:在0<L<5时,由于边际产量递增,因此每一增量的值都大于原来的平均产量,故平均产量显然递增。在5<L<7.5时,边际产量虽已转为递减,但其值仍大于原来平均值,所以平均产量仍处于递增。由于每点边际产量都大于平均产量,故边际产量曲线位于平均产量曲线上方。(2)在L=7.5时,边际产量降到等于平均产量,在图形上表现为两曲线的交点。(3)在L>7.5时,边际产量继续递减到低于平均产量,平均产量曲线处于边际产量曲线之上。四、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在生产中普遍存在这么一种现象: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在连续等量地把某一种可变生产要素增加到其他一种或几种数量不变的生产要素上去的过程中,当这种可变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小于某一特定值时,增加该要素投入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增的;当这种可变要素的投入量连续增加并超过这个特定值时,增加该要素投入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减的。这就是边际报酬递减规律。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发生作用必须具备以下条件:第一,报酬递减律的前提条件是技术水平不变。第二,除一种投入要素可变外,其他投入要素均固定不变。第三,它是在可变要素增加到一定程度之后才出现,随着可变要素的连续增加,边际产品变化要经历递增、递减,最后变为负数的全过程。递增是因为固定要素在可变要素很少时潜在效率未充分发挥出来。一旦固定要素潜在效率全部发挥出来了,边际产品就开始出现递减。但是,边际产品递增并不与报酬递减律相矛盾。因为这个规律的意义在于:当一种要素连续增加时,迟早会出现边际产品递减的趋势,而不是规定它一开始就递减。第四,报酬递减律只适用于可变要素比例的生产函数。第五,报酬递减律象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一样无需提出理论证明,它是从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基本生产规律,边际产量是可以计量的。与之相比,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是从消费者心理感受中得来的,边际效用是不可计量的。五、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相互之间的关系APLMPL0LQBACA*B*C*ⅠⅡⅢL3L1L2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之间的关系有这样几个特点:第一,在资本量不变的情况下,随着劳动量的增加,最初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都是递增的,但各自增加到一定程度以后就分别递减。所以总产量曲线,平均产量曲线和边际产量曲线都是先上升而后下降。第二,边际产量曲线与平均产量曲线相交于平均产量曲线的最高点。在相交前平均产量是递增的,边际产量大于平均产量,即MPL>APL;在相交后,平均产量是递减的,边际产量小于平均产量,即MPL<APL;在相交时,平均产量达到最大,边际产量等于平均产量,即MPL=APL。第三,当边际产量为零时,总产量达到最大,以后,当边际产量为负数时,总产量就会绝对减少。TPL六、生产的三个阶段从上面分析可知,在生产一种产品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中,只有一种要素可变其余要素固定情况下,由于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作用,随着可变要素逐渐增加,边际产品变化要经历递增、递减,最后变为负数,由此伴随总产量及平均产量递增、递减变化,因此我们以平均产量的最高点及边际产量为零作为分界点,把劳动投入量分为三个区域:Ⅰ.投入劳动从零增到平均产量最高点,如前0<L<L2,这时边际产量先是递增,然后递减,但始终大于平均产量,表明要素的生产力还在不断提高,生产不应停留在此阶段内,应该继续投入要素,以争取更高的生产力,降低产品的单位成本,因此此阶段可称为生产力尚未充分发挥的阶段;Ⅱ.投入劳动从平均产量最高点增到总产量极大,如前L2≤L≤L3,这时APL>MPL>0,边际产量、平均产量递减,但由于MPL>0,继续投入,总产量仍在继续上升。Ⅲ.投入劳动在总产量已达最大以后,总产量已开始绝对减少,如前L>L3,这时边际产量小于零,投入越多,损失越大,该区域为生产的不合理区域,理性的厂商不应在此阶段上进行生产。显然,Ⅰ区域和Ⅲ区域都不是一种生产要素的合理投入范围,因为在Ⅰ区域,边际产量大于平均产量,增加劳动,不仅可增加总产量,还可以提高平均产量。而在Ⅲ区域,边际产量小于零,增加劳动,会使总产量绝对减少。因此,在其他生产要素不变的情况下,一种生产要素的合理投入只能在Ⅱ区域内进行选择。第四节两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一、两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二、等产量曲线Q=f(L、K)多种可变生产要素的长期生产函数可以写为:Q=f(X1,X2,···,Xn)两种可变生产要素的长期生产函数可以写成:1.概念:指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生产同一产量的两种生产要素投入量的所有不同组合的轨迹。在长期内,所有要素的投入量皆可变动,即不仅劳动L可以变动,资本K也可以变动。2.函数表达式:以常数Q0表示既定的产量水平,则与等产量曲线相对应的生产函数为:Q=f(L,K)=Q03.等产量曲线图:REABCD0L1LL2L3L4L5K1KK2K3K5K4Q2=100Q1=50Q3=150假定某厂商的生产函数为Q=100=(100·6‎½)/(L½K½),类似的,当Q=200、300时,我们仍然可画出形状与Q=100相似的等产量线。一般等产量线具有如下特征:(1)等产量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并凸向原点的曲线,其斜率为负值.(2)在同一平面图上有无数条等产量线,且任意两条等产量线不能相交。(3)任一点必有一条等产量曲线通过。(4)每一条等产量线代表一种产量水平,且愈往右上方的等产量线所代表的产量水平越高。由于等产量线的几何特点与消

1 / 4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