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生产劳动的社会化和层次化摘要:生产劳动是一种能够通过市场关系转化为社会劳动的配置生产要素的生产经营活动。生产劳动具有社会化和层次化的属性。生产要素是社会化和层次化的生产劳动共同创造价值的联接机制。关键词:生产劳动;生产要素;社会化;层次化一、生产要素与生产劳动人类的生产经营活动是劳动者有目的地运用生产要素的过程,而生产要素是生产经营活动中所必需的各种要素的总称。在市场经济活动中,生产要素具有这样一些基本特点:一是资本属性或增值属性,生产要素的所有者和使用者都是为增加财富或实现增值而拥有和使用生产要素的。二是产权明确性,任何一种生产要素无论其处于社会再生产过程的哪一环节,都应该表现出或对应着明确的产权关系,这是确保生产要素进行有效配置的社会关系基础。三是生产要素配置在社会范围和生产范围都具有层次性,从而使生产要素配置可分为直接配置和间接配置。四是生产要素可分为具体要素和抽象要素,而具体要素的种类和用途既具有多样性和丰富性,也具有发展性,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而不断增加,质量和性能不断提高。因此,任何创造价值的劳动都是各种方式使用生产要素的行为。但在劳动价值论中,对于什么是生产劳动是比较难以界定的。而清楚地界定生产劳动对于劳动价值论又十分重要。在此不讨论马克思对于生产劳动的界定和理论界对此的争论,而是直接对生产劳动下一个与按劳分配相联系的新定义,即生产劳动是一种能够通过市场关系转化为社会劳动的配置生产要素的生产经营活动。简单地说,生产劳动就是配置生产要素的劳动。配置生产要素是生产劳动的基本形式和实质内容。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在市场体制下讨论什么是生产劳动,市场关系说明的是对运动中的劳动的价值化和效益化核算,而市场交换关系则是说明劳动凝结物的产权变更和价值补偿,但市场关系包括市场交换关系,与市场关系无关的劳动即使生产物质财富(自给自足),也因其社会关系不明显而不属于生产劳动范畴,所以,市场经济中的生产劳动是一种劳动者有目的地使用生产要素的生产经营活动。二、生产要素配置的社会化市场经济活动得以正常开展和顺利进行,市场经济体制得以真正形成和有序运转,需要相应的制度基础和动力源泉,其制度前提是生产要素的多元所有制,或生产要素产权主体多元化,所有的生产要素实行一种所有制,只有一个产权主体,市场经济根本不可能形成,更谈不上发展。市场经济的多样化和竞争性,则有利于人们充分地发掘自己的才能,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和机会表现才能,实现经济目标。在市场经济体制中,并不是任何劳动者都可以运用自己的劳动去配置生产要素,产权是市场经济体制得以建立和运行的首要基础,在产权关系明确的前提下,什么样的劳动者运用哪些生产要素,怎样运用生产要素,是由产权关系来决定和调整的。谁配置生产要素,生产要素是通过怎样的方式进行配置的,生产要素的有效配置需要什么条件。用发展和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随着生产力发展、科技进步和经济体制的变革,人为创造财富的生产经营活动内容、活动方式、活动关系和结果都发生了重大变化,经济活动和经济生活国际化、一体化,就是突出表现。创造财富的生产经营活动即生产劳动发生的这些重大变化,具体表现到生产要素的配置方面,就是生产要素配置的社会化和层次化。所谓社会化,主要是指生产要素的使用范围和过程越来越社会化,只有依靠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更好地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与高效组合。其主要表现是生产过程的社会化,生产关系的社会化,生产目的的社会化,劳动产品的社会化。在社会化过程中,任何一种生产要素的使用,任何一个经济活动组织的活动,都不能孤立地进行和完成。三、生产要素配置的层次化所谓层次化,主要是指生产要素配置社会化过程中出现了层次分明的结构关系,有宏观层次、中观层次和微观层次,不同层次还对应着不同的主体,即政府、行业或市场和企业,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往往需要通过这些层次分明的分工磨合过程,才能更好地实现。这在现代社会中是显而易见的。就宏观层次而言,主要是指国家根据国情,可以通过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发展战略,经济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就业政策、分配政策、贸易政策等),产权制度等,引导和调节社会经济资源或生产要素在社会范围内的流动和重组,以实现自身的意图与目标。所有这些,对于生产要素或经济资源在中观层次和微观层次的配置都会产生约束和激励等重要影响,也是资源市场配置的重要前提。宏观层次的生产要素配置具有宏观性、全面性、整体性、抽象性、战略性和未来性等特点。就中观层次而言,可以从三个方面分析,其一是将中观层次确定为市场层次,使资源配置的三层次关系表现为政府、市场和企业。其二是将中观层次确定为行业,使资源配置的三层次关系表现为政府、行业和企业。其三是将宏观层次确定为中央政府,中观层次确定为地方政府(这种区域划分与确定具有相对性),使资源配置的三层次关系表现为中央、地方和企业。因此,生产要素的中观配置就可以分别从市场配置、区域配置和行业配置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生产要素的市场配置,主要是指相对于政府对生产要素的配置而言,市场机制受价值规律的支配,以比较收益为准则,在社会范围内对经济资源和生产要素进行配置和再配置(即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作用,是通过一系列具体的机制、组织、机构和制度来进行的,因而形式多样,关系复杂,影响广泛,而且还可以形成市场的多层次配置关系,如市场关系中的多级委托-代理关系,不同环节和不同形式的商品交换等,这是生产要素在市场范围内或市场关系中实现优化配置的必然结果与客观要求。生产要素的区域配置,是宏观配置的块块分割,主要是指生产要素在某一经济区域之内的横向配置,生产要素受地方政府或区域宏观调控组织和市场机制的作用而在产业之间、部门之间、大企业之间等进行的配置。生产要素的行业或产业配置,是宏观配置的条条分割,主要是指生产要素在宏观配置条条分割之下进行纵向配置,即不同产业、不同行业对本行业生产要素,向各层次企业的具体分解或配置。生产要素的中观配置,是宏观配置的展开,是微观配置的前提和基础。就微观层次而言,主要是指生产要素在具体的生产经营活动组织中,被作为活动主体追求经济利益目的的手段加以运用。生产要素的微观配置,受要素性能与质量、技术条件、工艺流程、管理水平、经营能力、劳动者素质、市场状况等决定。在微观层次的生产要素配置中,也可以进一步划分为不同层次,如根据配置生产要素的权力划分,有决策层次的生产要素配置,管理层次的生产要素配置,操作层次的生产要素配置。根据配置生产要素的时间或风险性划分,有满足现时市场需求的经营性生产要素配置,满足未来市场需求的开发性生产要素配置。生产要素配置的层次化,会促使社会分工进一步细分化或重新调整,其主要变化是使一些原来在生产经营组织中的活动分离出去,并相对独立化。例如,企业中的技术开发部门、会计核算机构、职工培训事务等,它们的职能已经越来越多地被社会中的科研部门、技术咨询服务部门、会计师事务所、专门的培训机构等中介组织所取代。这些组织的劳动就构成了中介层次的劳动。这些职能化或专门化的组织,已经同具体的经济主体分离开来,它们不再属于某一生产经营单位,不构成具体的生产经营单位的一个器官,但职能并不因此而改变,而是由面向某一具体生产经营单位,扩展为面向社会范围内的所有生产经营主体。另一方面,政府职能也会在市场经济发展中进行重新定位,政府部门中的某些职能需要由市场来承担和执行。这样市场在生产要素或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是日益突出和不可替代。生产要素配置的层次,使社会范围内的生产经营活动形成了生产层次的劳动、中介层次的劳动和社会层次的劳动。这并不是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劳动减少,而只是生产层次或微观层次的劳动减少,越来越多的劳动已经社会化,以不断间接化的方式从事创造价值或财富的劳动。这同时也说明,配置生产要素并不只是生产经营活动组织的事情,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仅在生产经营组织中和生产经营过程中是不能实现的,它必须依靠各层次劳动的共同作用,才能形成优化配置关系和达到优化配置目的。由此可见,我们对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的关系与过程的认识,需要树立一种新的大生产观。在市场经济活动中,社会各层次劳动的共同作用,需要有生产要素的所有者(政府也是生产要素的所有者)、经营者、使用者等具有经济利益激励和约束的活动主体参与,生产要素从所有者手中到具体的生产经营领域被使用,需要通过一级或多级的委托-代理关系来联接和完成。在每一级委托-代理关系中,体现的都是一次对生产要素的由社会层次向生产层次接近的优化配置。这一点十分重要。因此,生产要素配置于不同产业、不同部门和不同企业,实质上就是各种生产要素所有者和经营者在不同层次进行生产要素优化配置的劳动,只是这些劳动不在直接的生产经营活动领域进行而已,而不能认为它们不是生产劳动,这些劳动最终都要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得以实现,构成创造新价值或新财富的有效劳动和必要劳动。然而,这些中介层次和社会层次的劳动流向,只能根据生产要素的走向来决定。所以,生产要素在社会范围内的优化配置程度,也就成为中介层次和社会层次的劳动的有效性高低的主要标志。四、生产要素是社会化和层次化的生产劳动共同创造价值的联接机制在新价值或新财富的分配过程中,作为生产要素的使用者来说,好象是自己使用了别人的生产要素,不能白白使用,得付给别人一定的报酬;但对于生产要素的所有者和中介经营者来说,则认为自己把生产要素使用到生产经营活动中,不能一无所得。其实,在生产劳动社会化和层次化过程中,各环节和各层次的劳动是能够联接为一个整体从而共同创造价值的。其根本原因在于,生产要素在创造价值的生产经营活动中,之所以能够通过劳动者的劳动而实现优化配置,是因为它对劳动者的活劳动具有一种间接化功能,即劳动者的劳动过程中,由于生产要素的使用或介入,形成和发挥着一种对劳动者的活劳动“吸收-储存-转移-变换-释放”的新功能。生产要素这一功能的形成和发挥,使得劳动者与具体直接的生产经营过程和空间可以发生一定程度的分离。下面举两个例子加以说明。例一,原始人的投掷劳动。在原始人的劳动中,劳动者与劳动对象在不同的空间,当他们将劳动工具对准某一劳动对象投出去时,活劳动付出(T0)就已经完成了,但并没有同时作用从而凝结到劳动对象之上,而是由劳动工具以运动的方式将活劳动由劳动者所在空间带到劳动对象所在空间,实现活劳动与劳动对象的结合(T1),在这一关系中,活劳动的付出与实现显然是在不同的时间内完成的,即T1-T0>0,从而实现活劳动付出与实现的时空分离。如果将活劳动付出与劳动工具将活劳动带着越过一定空间的过程细分,则可清楚看出劳动工具对人的活劳动的“吸收-储存-转移-变换-释放”这一环环相扣过程关系。例二,无人工厂的机器人劳动。例一的现象在现代社会中得到了进一步扩展,其突出表现就是无人工厂的出现。在无人工厂里,如果按照过去的观点,由于没有工人直接参加劳动,因而其产品的价格就没有增值内容,只有转移部分,导致其产品的价值与价格形成较大的背离。如果了解了由于劳动工具介入而产生的劳动者活劳动付出与实现可以时空分离,那么无人工厂的产品就有大量的无人工厂之外的高素质的劳动者(以科技专家与管理专家为主)的活劳动,由机器人“吸收-储存-转移-变换-释放”于直接的生产过程之中,从而使无人工厂的产品具有相当的新价值。劳动工具使活劳动间接化的功能,在现实的劳动中,可以发展为多阶段间接化,不完整间接化,媒体多样化,方式多样化,空间广泛化,对应模糊化(如银行存款、购买国债等行为,与具体的创造财富的经济组织没有直接明确的对应关系)。其中最具意义的是劳动工具的这种功能是所有生产要素都具有的。这也就意味着,人们可以在社会生产的任何环节任何层次,通过对具体生产要素的配置,凭借各种生产要素将自己的活劳动间接化,使其与创造价值的生产经营活动相联系,成为创造价值的劳动。当我们看清了生产要素的配置是一种创造价值或财富的劳动时,就不难理解人们为什么接受和遵循按生产要素分配,为什么按生产要素分配不是剥削,以及按生产要素分配可以和按劳分配相结合的根本原因。在生产要素产权主体多元化的社会中,生产要素的优化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