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幸福的教师》——读书笔记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浅尝幸福之源——《做一个幸福的教师》读书笔记尊敬的领导,亲爱的老师们:大家下午好!这个学期,在学校的安排下,让我有幸拜读了《做一个幸福的教师》这本书,作者的高尚人格和好学的习惯以及他敬业的精神感动了我,真的像品尝了一次精神的大餐,感受了一次精神的洗礼。那洋洋洒洒,如行云流水般的文字汩汩的在我心田流淌着,滋润着我心灵的深处。让我感觉真正走近了一个高尚的灵魂,字里行间流落着从容淡定,平易亲切;包含着慷慨大气、恢宏深刻的思想。那一个个鲜活的事例,那一句句警言箴语,那一段段经典释义,给了我很多人生启示。这本书收录陶继新老师的三部分讲演录:读书与教师生命成长、打点幸福人生、孔子的精神境界。三篇讲演录,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诠释了作为教师、作为个体的自我应该怎样充盈自己、完善自我,思考自己的职业责任感与生存价值。《读书与教师生命成长》讲演录中,共分九讲,分别是:第一讲《读书:教师生命成长的必需》;第二讲《读书走向:取法乎上》;第三讲《诵读内容:古今中外经典》;第四讲《疏离浮躁,淡泊名利》;第五讲《读书教学相得益彰》;第六讲《读写成为生命成长之双翼》;第七讲《读书与思考同行》;第八讲《经典诵读的思考与行动》;第九讲《终身幸福的文化之旅》。这九讲按主要内容我把它归纳为三个大问题,即为什么要读书?读什么书?怎样读书?首先,为什么要读书?陶老师认为,读书是教师生命成长的必需。他主张大量的经典诵读,则是另一种存款,称之为文化存款。只是没有存到银行里,而是存到自己的心灵了,而文化一旦在心灵里安顿,就成为人一生幸福的储蓄。我们应该不断用读书来充盈自己,且要读经典名著,用经典文化来内化自己。“作为教师,首先应该是文化人。而要想拥有文化,就必须读书。经典文化一旦内化到教师的心里,外显出来的就是一道绚丽的风景。因为经典文化不仅流淌着智慧的光华,而且还摇曳着思想的要义。”反思自己这几年来,几乎没怎么读书,难怪在这段时间里,常常感到自己教书力不从心,不而知所措了,这也许就是自己的储蓄用完了吧。其次,读什么书?在讲演录中反复强调“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曾经自己认为只要是书,无所谓好坏,感兴趣的有分好坏,拿来就读,根本不去想对自己是否有利。现在想想是错的,只有读经典,取法乎上,才对自己有益。“作为教师,就应当有一颗文化定心。”可遗憾的是,当今社会上功利之心蔓延,浮躁之心盛行。正因为如此,让教师不能抵达心灵宁静的港湾,甚至与读书作了一场告别式的独语。但是教师要发展,就要给自己的心灵留下一个阅读经典的空间,从而使教学登上“一览众山小”的境地。我想以后我应该多阅读经典的东西,这样就可以通过阅读,向大师汲取智慧与思想,甚至与大师进行心灵对话。久而久之,便会渐渐向大师靠近,自己的思想境界也会越来越高,在知识越来越丰富的时候,进而生成属于自己的思想与智慧。就像陶老师那样,说话睿智、风趣但不乏深意,让人倍感舒服、亲切,同时又受益匪浅。从容阅读,沉浸书海,陶醉书中,纵可体会千古渊源,横可领略八面风情。在书的海洋里,你的思维在书中遨游,你的情感在书中起落,你的心灵在书中得到充实……陶醉书中,邂逅古人。你可以跨越时空,和李白一起攀登天姥山,采摘红霞白日;你也可以在“梅子黄时雨”“绿肥红瘦”时,和李清照在莲花丛中争渡;你可以和徐志摩在康桥下信步,采摘河中的水草;你亦可以和海明威的老渔夫桑提亚哥一起抵抗鲨鱼的肆虐,感受人可以被消灭,但不能被打倒的精神;你还可以和孔子、司马迁、高尔基、莎士比亚成为知心朋友。陶醉书中,提神益智。柳永“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执着,鲁迅“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果敢,张九龄“草木本有心,何求美人折”的高洁,杜甫“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的豪放……诸葛亮空城之上,笑对百万之众的从容,毛泽东运筹帷幄,指挥三大战役的镇定……在书中无一不包,无一不含。陶醉书中,洗涤心灵。在夜深人静时,邀明月相伴,泛舟书海,即如在百草园中采摘朝花,寻找生命的花絮,又仿佛在西湖采摘启迪生命的莲子,置身于西湖的莲花香气中,觉得生命就是一幅淡妆浓抹的水墨画,黯淡与灿烂并蓄,精彩和沉重同在。“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的杜甫之喜,“怒发冲冠凭栏处”的岳飞之怒,“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2醒”的屈原之哀……诸如此类,信手可得。沉醉书中,纯净的幸福感油然而生,人生得以与书相伴,与经典文化携手共行,足已!再次,怎样读书?读书有三个层次。第一个是坚持。真要改变自己,就必须从经典诵读开始,且一定要坚持下去。第二个层次是形成习惯。如果有一个读书的良好习惯,就会日有收获,天天进步。第三个层次是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就在审美层面。陶老师之所以有今天的成就,就是因为有书在丰盈着他的精神世界。最让我感动的一句话就是“在49岁的时候,我从《论语》选出85%以上的篇章背诵。”多么聪明好学的陶老师,时刻为自己储蓄文化,为心灵增加营养。让我深感惭愧!陶老师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陶老师在书中还给我们讲述了很多和我们一样奋斗在教学一线的平凡却不平庸的同行们。不论是中小学教师,还是大学博导,他们出色的课堂驾驭能力与平和博大的心境,均由读书写作为基础。陶老将他们由于诵读经典所以快乐所以成功的幸福历程展现出来,充分证明了“经典”的妙用,并且让我们能从中悟出:在经典阅读中使自己充实、丰厚,在写作实践中使自己升华、提高。只有坚持诵读,并形成习惯,性格才能变得平和,心灵才能渐渐澄澈,才能在幸福与快乐中徜徉。那些教师在用经典滋润了自己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情趣,更让自己的教学永葆活力。自己内心深处暗暗下定决心,从现在始,为自己定制读书计划,不断完善自我,在这个利益的社会中,独守自己的节操与宁静。书中的每一个事例都让我心潮澎湃,每一个人物的故事都给了我深刻的启迪。的确,教师读书不仅是寻求教育思想的营养,教师智慧的源头,也是情感与意志的冲击与交流,塑造人生理想与人格力量。读书会让我们更加善于思考,更加远离浮躁,让我们更加有教育的智慧,让教育更加美丽。陶老师告诉我们,读与写是教师生命成长的翅膀,没有经典文本的大量阅读,甚至是背诵,就不可能有文采斐然的佳作纷涌迭出,但同时只读不写也不不行,大量的写,对读书又是一个促进,而且多写多练才能熟能生巧。写作也一样,你如果天天写,就会越来越从容。如果把写作和读书一样,当作自己生命历程中一种精神文本收藏的话,写作就不会成为一种负担,而是一种快乐与幸福。读得多了,写起来也就得心应手,而写的多了,因为有精神文化的成果,也就越来越快乐。陶老师告诉我们:“这种持久的快乐,就是一种最好的美容佳品。大家想想,经典诵读之后,男士更有风度,女士更加美丽,何乐而不为呢?”因此我们要在以后教育教学生活不断地学习诵读,在经典中寻找自己的幸福人生。《打点幸福人生》讲演录中,谈到了自信、健康、宽容、为善、孝敬、发展自己……。陶老师用随意的言语、鲜活的事例、自己的人生感悟,把这些常人看来很“神圣”的东西委委道来,让人感觉是那样的亲切与自然。特别在关于自信的讲述中,读后让人顿觉干任何事都要充满自信,唯有如此才能把事情做成功。同时反复强调要不断完善自己,充实自己,从经典、先哲身上汲取智慧,这些才自信的底气与力量源泉。对于健康我更是赞同陶老师的做法,这是一种习惯,要日积月累,持之以恒,一天都不能放弃。让我们记住这段语:“如果我们把健康当作1的话,那么,就有幸福的基础。其他呢,都是0。有了健康之后再有爱情,幸福指数就成了10;再有了成功的事业,就成了100;再有了财富,就成了1000。如此等等,可以依次推展下去。但是,如果没有了1,后面的0再多也无济于事,归根到底都是0。拥有健康,再有精神的高贵和心灵的丰盈,就真正走进幸福境界了。”通过读这本书我知道了,要人生幸福,就要“内在和谐”“宽容大度”。陶老师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对冲撞自己的人谅解,对批评自己的人感恩,对嫉妒自己的人宽恕。”从文革时被批斗到为官时被诬蔑,从人生的低谷到事业的兴盛,陶老师始终以平和的心态,宽容地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现在的社会是一个浮躁的社会,如果我们能做到陶老师那样“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话,那我们就找到了幸福的真谛。陶老师在书中提到的世界首富比尔·盖茨,他富可敌国,但却在遗嘱中写明:只把巨额资产小数点以后的部分留给孩子,小数点以前的巨额资产捐献给教育事业和慈善事业。比尔·盖茨真的是了不起啊,他不但是世界首富,更是一位精神贵族啊!善良是人之为人最为需要的品质。美国作家亨利说:“人生有三件东西:第一是善良,第二是善良,第三还是善良。”巴金将此作为教育子女的座右铭。非善良者无以成为精神高贵者。3陶老师还在书中提到自己的二女儿在外地上学,深夜回来却在火车站坐等天亮,在家门口等父母起床,才进家门,原因是怕打破父母的生活规律,同时又怕父母担心。这是怎样的至孝啊!古语云:百善孝为先。精神高贵者首先应当是孝敬父母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孝系做人之根本。可是看看我们的社会之中,不孝之人几乎比比皆是,父母生他养他教他,他一旦成人,有了能力,便忘了老人,真是令人唾弃啊!试想,一个连自己的父母都不爱的人,又怎能去爱别人,爱社会,爱国家?孔子的弟子有若说孝是立身之本,并说“本立而道生”,这是很有道理的。人不能与天道人道相背,否则必然会受到惩罚。陶老师说:“知识关乎事物,智慧关乎人生。如果只有知识,那你看到一块石头就是一块石头,看到一粒沙子仅是一粒沙子而已。但是一旦拥有了智慧,就可以从一块石头里发现一道风景,从一粒沙子中感悟灵魂的律动。”“看庭前花开花落,见天上云卷云舒”,“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真的是我喜欢的境界,现实生活总会有很多无奈,怎样在日常教育生活的琐碎与平庸中找到幸福更多的是一种心态,我们没有办法改变世界,但我们可以举起心灯照亮自己,走出伤感的自我,走向阳光的自我。做一个幸福的教师,用阳光的人性来启迪阳光的人性.不管我们个人遭遇如何,一旦我们与孩子相遇,我们就要把内心的阳光传达给他们,从而启发他们阳光一样的心灵世界,给他们奠定阳光人生的基础。《孔子的精神境界》讲演录中,谈到已经离开我们将近两千五百年的伟大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孔子,他的思想与精神在中国大地甚至世界范围内流传不衰,这就是伟大思想和高贵精神的永恒性。走进他的精神境界,常常油然而生“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的崇拜感。我们敬仰他,因为他伟大的思想;我们崇拜他,因为他有不朽的灵魂。孔子的一生经历了许多坎坷,但他的精神生命却一直在飞速发展。他三岁丧父,随母亲在曲阜过着贫寒的生活,“少也贱”的生活经历使他决心在逆境中不断努力,进入了“道法自然”的境界。孔子的“道”法(“恕道”“忠道”)思想由来已久,他所崇尚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一种至高的思想境界。“孔颜乐处”的文化,让我们体验到了一种超道德的具有本体意味的审美快乐。粗茶淡饭,却能忘掉忧愁;锦衣玉食,却不能使人快乐。在贫寒中就要有乐观向上的思想,只为了追求精神生活的快乐。修身养性,也是我们必修的一门功课。我们常人遇事往往不冷静,易急躁,往往把小事处理成了大事。只有修身,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对于我们个人来说,我们先要修性格,做到遇事冷静,处事大度。孔子说:“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君子说话要迟钝,做事要勤勉,以言过其行为耻。孔子有个叫宰予的弟子得不到孔子的厚爱,原因之一就是言行不一,做不到敏行讷言。子贡和颜回同为孔子特别优秀的弟子,但是孔子比较欣赏颜回,因为颜回不但品德高尚,更是一个典型的敏行讷言者。孔子的敏言讷行直到今天,仍然具有很重大意义,他教导着我们要在行动上下功夫,真正做到敏于行而讷于言。另外,还要培养君子的品格,讲究诚信,谦虚好学等等。总之,孔子的思想让我们修身,让我们敬仰。在伟大思想的指引下,我们必将有所感悟,人生质量会有提升。我们教师担负着教书育人的使命,更应该成为精神高贵者,因为我们是学生的榜样,是学生言行的镜子。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学生总是把教师看作学习模仿的对象。“学高为

1 / 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