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演化过程幼童阶段(甲骨文之前的高度抽象符号)少年阶段(甲骨文至秦始皇统一文字前)青年阶段(秦始皇统一文字至近代结束)成年阶段(现代、未来)本PPT只从考古实证的角度介绍汉字起源,不谈结绳记事、八卦、河图洛书等缺乏科学根据的说法。最早和字数最多的古文字刻符:•贾湖刻符,距今8000多年•双墩刻符,距今7000多年幼童阶段该阶段的特点是经过岩画、陶画的孕育之后,具有高度抽象特点的象形文字诞生并缓慢成长。该阶段文字符号的特点因地域或年代而异,但又存在或前后继承,或相互学习和影响的关系,部分文字符号与甲骨文比较,或一致,或成为其雏形。•其它古文字刻符:柳林溪(7000年),半坡(6000年),姜寨(6000年),杨家湾(6000年),大汶口(5000年),庄桥坟(5000年),龙虬庄(4500年),陶寺(4500年),柳湾(4300年),丁公(4200年),二里头(3700年)……这些刻符很多都比传说中仓颉造字的年代更久远。另有所谓东夷“骨刻文”,因捡自荒野,与任何考古遗址无关,故不做为汉字源头进行介绍。贾湖(8000年)双墩(7000年)半坡(6000年)柳林溪(7000年)姜寨(6000年)杨家湾(6000年)龙虬庄(4500年)丁公(4200年)柳湾(4300年)庄桥汶(5000年)陶寺(4500年)二里头(3700年)从8000多年的贾湖刻符到4000多年的柳湾、丁公刻符,呈现明显的辐射状。但准确的来说,汉字仍然是属于多源头的。大汶口(5000年)•贾湖刻符(婴儿期)距今8000多年,共17个字符(另有4例疑似)非官方部分解读:1排1列:目,1排3列:甘2排1列和2排4列:一,2排2列:二,2排3列:八1排4列:十,1排2列:廿(niàn)3排1列:一解为夭(与甲骨文中相似);另一解为鹤(左上为张嘴鸣叫的头部,中上为翅膀。)3排2列:门,4排3列:日,4排4列:田3排4列:乙(刻在疑似印章上,可能为该氏族的姓。)从广义上来讲,贾湖刻符是汉字最原始的形态。从狭义上来讲,贾湖刻符是汉字最早的雏形。贾湖遗址位于河南省舞阳县北舞渡镇贾湖村。经炭14、释光测年结果显示其距今约9000―7500年。其中重大发现包括:世界最早的文字符号。共17例,龟甲上9例,骨器上3例,石器上2例,陶器上3例。世界最早的五音阶和七音阶骨笛。有三十余支骨笛(有二孔、五孔、六孔、七孔和八孔),其中一支七孔骨笛具备七声音阶,能吹奏现代乐曲。世界最早的家畜驯养。包括狗、猪、马、羊、龟、鹤等。世界最早的家蚕养殖。在土壤中发现了蚕丝蛋白残留物。世界最早的纺织技术。发现有骨针、纺轮等。稻米种植实物资料。包括碳化稻米、石磨盘、磨棒、石铲。(已知世界最早的稻米种植发现于湖南道县玉蟾岩,距今约一万年。)世界最早的人工酿酒。原料包括大米、蜂蜜、葡萄和山楂等。原始宗教与卜筮起源。贾湖遗址中的一些发现,尤其是贾湖刻符的发现,充分说明中国是人类四大古文明中最先起步的!特别介绍:贾湖遗址•双墩刻符距今7000多年,630多个字符甲骨文之前的部分契刻文字与甲骨文存在一脉相承的关系,不应割裂来看。•半坡和姜寨刻符(同地域同年代字符特点相似性对比)半坡刻符距今6000多年,113个字符姜寨刻符距今6000多年,130个字符•柳林溪和杨家湾刻符(同地域不同年代字符特点相似性对比)柳林溪刻符距今约7000年,232个字符杨家湾刻符距今6000多年,170个字符•龙虬庄和丁公刻符(不同地域同年代字符特点相似性对比)丁公刻符距今约4200年龙虬庄刻符距今约4500年•柳湾刻符距今约4300年,130多个字符•庄桥坟刻符距今5000多年,刻在两件石钺(yuè,一种像斧的兵器)正反面的字符。其中右上图中的小字,有人认为是年月日。•大汶口刻符距今约5000年,其中一个符号(如大图)不仅在该文化群落的不同地域中多次出现,在不同文化群落中也有出现,因此被认为具备了文字的特征,这个字就是会意字“炅”。作者本人其实认为这个符号更接近图画,可能是某个强大王权的图腾象征,但考古界已定论此为文字。•陶寺刻符距今约4500年,陶罐上用毛笔蘸红色朱砂写出的“文”字。(与甲骨文中几乎无异)在甲骨文之前,字符更多的应该是写在兽皮、竹板上,但中国中东部湿润的气候非常不利于这些材料的留存。•二里头刻符二里头遗址距今约3700年,已确定为夏代的都城斟鄩(xún),共发现字符24个,全部为陶文,尚未发现甲骨文或其它字符。相信随着更多古代遗址的挖掘,甲骨文之前的汉字演化过程将越来越清晰。少年阶段•甲骨文最早距今3300多年•金文商代中后期到汉代铁器兴起•大篆西周晚期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下令“书同文”该阶段的特点是随着早期国家的发展,初期的像形文字开始由稚嫩变的成熟,字形复杂程度和文字数量与之前相比都有较大的飞跃,形成了系统。公元前1318年,商朝第10代君王盘庚将都城迁至殷,已知的甲骨文与金文最早年代都从此算起。•甲骨文甲骨文具有对称、稳定的格局,具备书法的三个要素,即用笔、结字、章法。从字体的数量和结构方式来看,甲骨文已经是发展到了有较严密系统的文字了。汉字的“六书”原则(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在甲骨文中都有所体现,但原始图画文字的痕迹还是比较明显。2017年11月24日,甲骨文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工程国际咨询委员会的评审,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发现并第一个进行研究甲骨文的人是清代学者王懿(yì)荣(1845-1900年)。迄今发现有甲骨文的甲骨共15万多片,包含单字超过4500个,已释读出的超过2800个。中国大陆收藏近10万片,台湾省收藏3万多片,日、加、英、美等国收藏2万多片。商代盛行通过灼烧甲骨产生裂纹来占卜吉凶,然后将卜文刻在甲骨上(有些则纯属契刻练习),现今发现的甲骨文大部分就出自于殷墟。为什么当时出现大量的甲骨文?贾湖遗址中发现的占卜方式则是将数枚小石子装入龟壳中,通过摇动掉落出石子的情况来预测吉凶。甲骨文中的百家姓甲骨文中一个字往往有多种写法。以上只是各取了其中之一。为解决甲骨文释读目前面临的瓶颈问题,2016年11月1日,中国文字博物馆在其网站上发布公告,征集破译未释读甲骨文的研究成果,经过专家委员会鉴定通过的,单字奖励10万元,对存争议甲骨文作出新的释读并经专家委员会鉴定通过的,单字奖励5万元。特别介绍:甲骨文破译成果征集•金文、大篆金文(又称“吉金文”、“钟鼎文”),因主要在青铜器上而得名。繁盛时期上自西周早期,下至秦灭六国,有800多年。在容庚的《金文编》(1985年出版)中,共收录金文3722个,其中可以识别的字有2420个。金文早在汉代就已不断出土并被学者所研究。金文是研究西周、春秋、战国文字的主要资料,也是研究先秦历史的最珍贵的资料。大篆,又称籀(zhòu)文,是西周晚期广泛使用的文字字体,留世的多见于金文和石鼓文上。秦始皇统一文字字形后,大篆体被小篆体所取代。请注意区分字形与字体。字形是指字的写法、模样,字体是指字的风格,字体包括书写体和印刷体。上海博古斋2014年春季艺术品拍卖会拍品,为民国旧裱。两周秦汉金文拓片侯马盟书1965年-1966年,中国山西省侯马市秦村出土了5000余片写有文字的石片和玉板,为春秋战国时代晋国记录的与各诸侯国间订立盟约的誓词,被称为“侯马盟书”。(类似的还有“温县盟书”。)从“侯马盟书”中可探知,当时不仅各国间的字形存在差异,就连同一国中字形也有不同。例如,晋国的“敢”字有90多种写法,而“嘉”字有100多种写法。可见在那个时期,中华大地上的文字形态仍然处在粗放的,无统一标准的混乱之中。青年阶段•秦始皇统一字形到近代结束的文字发展:该阶段的特点是小篆基本脱离,隶书之后完全脱离了原始图画的痕迹,在书写既追求美感又追求方便的调和过程中,字形和字体仍然在变化,但都以小篆、隶书为基础,且隶书之后的字形变化不大。印刷体宋体仿宋黑体书写体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与“书同文”同样重要:•程邈(miǎo)创隶书•许慎编《说文解字》在“书同文”、隶书、《说文解字》这些历史条件的共同作用下,汉字字形得以长期稳定。•书同文—秦始皇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随后,为方便政令推行,秦始皇(公元前259年—前210年)下令“书同文”,“罢其不与秦文合者”,由精于书法的李斯(公元前280年—前208年)等人负责实行,创制出秦书小篆,统一了文字字形。由于秦国位处西周的故地,因此秦文更多的保留了周时的传统。•隶书—程邈程邈(miǎo)(生卒年不详)本是一个小官吏,因犯事而入狱。在狱中时他发现小篆还是太复杂,书写起来不太方便,于是潜心钻研,删繁就简,创出比小篆方便书写的隶书,并献于朝廷。秦始皇看过后非常高兴,不仅免了他的罪,还让他做了御史。隶书是汉字字体的分水岭,完全去除了汉字的图画特征,是汉字方块字形的确立者,为楷书、草书、行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汉字青年阶段发展之比较甲骨文、金文与小篆及之后的写法比较统一前各国大篆与统一后小篆、隶书的写法比较从小篆到行书,汉字字形没有太大变化。隶书之后的字体变化对汉字没有质的影响,因此不再介绍。•《说文解字》——许慎秦统一中国后不过十几年就亡了,因此“书同文”的影响较有限。此后一段时间,国人虽有了“书必同文”的意识,但受大量新生字出现等因素的影响,文字的字形仍处于一定的混乱之中。《说文解字》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本字典,使原先一盘散沙的汉字可以索引查询释意和字源(考究到战国或周时),而且确立了文字、六书和部首的概念,是最早关于汉字的系统理论。东汉时,许慎(公元58年存疑-149年)为解“鲁壁出书”引发的争论,以小篆为对象,编写了《说文解字》,整理出一万多个汉字,不仅分析字源,还分解字形结构,归于540个部首下。这本书于公元100年基本写成,然后又一直完善,直到121年才最终定稿。由于汉朝时文化的空前统一与发展,“汉人”、“汉字”的称法深入人心,并沿用至今。与“汉人”一样,“汉字”只是称法上的确立,不是起始,广义的“汉字”从8000年前就已经诞生了。特别介绍:汉字叔叔RichardSears(理查德·西尔斯,中文名叫斯睿德),美国人,生于1950年,古汉字学者。他创办了“汉字字源”网站(目前主要通过捐赠来维持),用20多年的时间,花费了大量积蓄,搜集整理和分析研究了9万多个古代汉字字形(包括甲骨文、金文,大篆体、小篆体)并放到网上,让全世界的人都可以通过输入一个汉字,就可以查询到其从甲骨文到现代汉字的字形演变过程。在中国,人们亲切的将他称为“汉字叔叔”。与汉字叔叔齐名的还有被称为汉字阿姨的瑞典人塞西丽娅·林德奎斯特(中文名叫林西莉),她著有《给孩子的汉字王国》。与汉字相关的中国古代发明古代中国人为寻找比竹简更方便又廉价的书写材料,最初用废旧麻绳、破布、织丝遗留的残絮等材料制做原始纸张。公元105年(东汉年间),蔡伦改进造纸术,发明了现代意义的纸张。古代中国人从很早开始就使用印章、墨拓,造纸术诞生后不久,发展出雕版印刷。公元1041—1048年间(北宋年间),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大大提高了印刷的效率,降低了印刷成本。可以说,汉字也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古老的汉字书写工具——毛笔在姜寨遗址的出土文物中有凹形石砚、研杵、染色物和陶制水杯,从姜寨和半坡的彩陶上可辨认出软笔描绘的痕迹,证实在6000年前已有了毛笔。殷墟甲骨也发现有不少毛笔描写的字迹。不过,由于不像骨制品、陶器那样容易留存,毛笔的实物发现要晚很多,现今发现最早的毛笔出土于春秋时期的曾侯乙墓。(同时出土有最早的竹简。)中国人将使用毛笔书写汉字视作一种修养和重要的传统文化。毛笔行云流水的特点使书法和中国画都富有灵性,可以表达出独特的意境。传说中的“蒙恬造笔”应该只是造出了毛笔的一个品种。与汉字有关的传统文化贴对联和贴“福”字字谜印章、文房四宝、书法、字帖诗词歌赋成年阶段关键词:•汉字简化•拼音•激光照排•输入法该阶段的特点是汉字的大规模简化以及汉语拼音的制定为汉字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在进入互联网时代后,汉字更是适应了信息化发展的需要,展现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