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真题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2017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真题◇本卷共分为2大题14小题,作答时间为120分钟,总分150分,90分及格。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5分,共40分)1、图1所示为初中物理某教科书中“声音的特性”一节的演示实验。该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用于学习的相关知识是()。A.响度B.音调C.音品D.音色[答案]B[解析]实验中通过改变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让学生观察尺子振动的快慢,并倾听音调的不同,从而得出音调与频率的关系,故本题选B。2、物理学史在物理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图2所示为某中学物理教科书介绍物理学家做实验的情境,该物理学家及他所做的这个实验为人类认识自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该实验情境表示的是()。A.赫兹通过实验发现电磁波B.法拉第通过实验发现电磁感应现象C.库仑通过实验发现库仑定律D.奥斯特通过实验发现电流的磁效应[答案]A[解析]图中实验所用仪器为电磁波探测器——谐振环,谐振环是把一根粗铜丝弯成环状,环的两端各连一个金属小球,球间距离可以调整。赫兹把谐振环放在放电的莱顿瓶(一种早期的电容器)附近,反复调整谐振环的位置和小球的间距,在两个小球间会闪出电火花。赫兹认为,这种电火花是莱顿瓶放电时发射出的电磁波.被谐振环接收后产生的。故本题选A。3、“嫦娥四号”是我国探月工程计划中的一颗人造卫星,设该卫星离月球中心的距离为r,绕月周期为T,月球的半径为R,月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为g月,万有引力常量为G,则由上述信息可知()。A.月球的质量为B.月球的平均密度为C.卫星绕行的速度为D.卫星绕行的加速度为[答案]C[解析]4、空间某静电场的电势随χ的变化情况如图3所示,根据图中信息,下列选项中能正确表示对应的电场强度E随χ变化关系的是()。A.B.C.[答案]B[解析]5、以固定点电荷P为圆心作两个同心圆,如图4虚线所示。带电粒子Q在P的电场中运动轨迹与两圆在同一平面内,a.b、c为轨迹上的三个点,其在a.b、c三点的加速度大小分别为aa、ab、ac,速度大小分别为Va、Vb、V0、则()。ABCD[答案]D[解析]6、暂缺ABCD[答案][解析]暂缺7、暂缺ABCD[答案][解析]暂缺8、暂缺ABCD[答案][解析]暂缺二、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l0分,共20分)9、学生分组实验是物理教学的一种形式,简述学生分组实验的作用。[答案][解析]分组实验是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独立进行操作的实验,也是实验教学的核心部分。其特点是整个实验由学生独立操作完成,教师进行必要的指导。其主要作用是:第一,感受性强,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第二,能给学生创造小组合作的机会,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帮助学生形成小组合作的意识。第三,使用全新的仪器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动手组装、操作仪器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第四,分组合作中会产生思维的碰撞。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养成辩证地看待问题的习惯。10、教学中通常会用“示意图”表达物理情境.结合实例简述“示意图”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答案][解析](1)借助示意图的“直观”功能,能够将抽象的知识更加形象地展示出来。比如在学习“杠杆”的时候,“力臂”是教学难点,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往往需要教师画出杠杆的受力示意图,如图1,以此更直观地呈现杠杆的受力.从而帮助学生更轻松地理解该知识点。再比如,电场中引入了电场线,如图2(a)(b),磁场中引入了磁感线,光学中引入了光线,这些都是为了更直观形象地描述物理量。这些假想的线虽然不存在,但是却把电场、磁场描述得栩栩如生,使抽象的物理描述变得异常简单。这些示意图代替了繁琐的语言表达,使一些难以用语言表达的问题得以清楚呈现。(2)借助示意图的“描绘”功能,能够呈现复杂的物理过程。物理过程指物理模型在特殊情境中的变化过程。正确分析物体运动中受力与位移、速度等之间的关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比如在学习滑块木板模型(如图3)、带电粒子在电磁场中的运动等内容时,借助示意图,能更准确地呈现复杂的物理过程,帮助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1题20分,第12题30分,共50分)11、下面是某老师布置的一道习题和某位同学的解答。为了比较水和煤油的比热容大小,小明利用实验室中两套相同的实验装置(图5),按如下步骤进行实验。(1)在两个相同的烧杯中分别加入温度相同、体积相同的水和煤油:(2)调节铁架台上烧杯支架到酒精灯灯芯之间的距离.使两套装置灯芯到烧杯支架的距离相同(3)在烧杯支架土放置石棉网,再在石棉网上放置烧杯(放置石棉网的目的是使烧杯不被烧坏);(4)缓慢、反复提拉搅拌器,使水和煤油流动起来;(5)记录相同时间内,水和煤油的温度;(加热时间不能过长,不能使煤油沸腾):实验结果:加热时间相同,煤油升高的温度比水的高,表明煤油的比热容比水大。问题:(1)什么是比热容?(4分)(2)指出学生解答的错误并给出正确答案。(6分)(3)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设计一个教学片段或思路,帮助学生掌握正确分析和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10分)[答案][解析](1)一定质量的某种物质,在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量与它的质量和升高的温度乘积之比.叫作这种物质的比热容。(2)①“体积”错误,改为“质量”;③“不被烧坏”错误,改为“受热均匀”;④“水和煤油流动起来”错误。改为“水和煤油受热均匀”;⑤温度;煤油;“煤油的比热容比水大”错误,改为“水的比热容比煤油大”。(3)教学片段:师:同学们,大家来回忆一下物质的比热容是怎么定义的呢?生:一定质量的某种物质,在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量与它的质量和升高的温度乘积之比.叫作这种物质的比热容.生:可以在Q、m,都相同的条件下,比较水和煤油温度的变化,来推测c的大小。温度升高多.比热容反而小。生:也可以在m,和Δt都相同的条件下,比较水和煤油吸收热量的多少,来推测c的大小。吸收的热量多,比热容就大。师:对,要想研究水和煤油的比热容大小,需要在相同的条件下,比较一个可测量的因素。对比一下刚才两种做法,就会发现,在Q、m都相同的条件下,比较水和煤油温度的变化,来推测c的大小,比较好实现。我们可以按照这个思路去设计实验。师:在这个实验过程中,我们怎样保证Q、m相同呢?生:烧杯中放入水和煤油的质量必须相同,要保证两组实验酒精灯状态相同,灯芯到烧杯支架的距离要相同。师:可以直接用酒精灯对烧杯加热吗?为什么呢?大家对比一下烧杯底部和酒精灯可加热区域的大小。生:哦,我知道了,烧杯底部大于酒精灯可加热区域,所以不能直接对烧杯加热。如果直接对烧杯加热.烧杯受热不均,会造成杯内液体局部爆沸。师:对,严重的话,还会造成烧杯炸裂,所以大家做实验时,要保证安全,就要在烧杯下边放置石棉网。师:同理,实验中搅拌器的作用是什么?生:也是使上下液体受热均匀。师:非常好,我们从比热容的计算式分析了实验的可行性,又从实验操作预估了实验注意事项,这类题目,大家理解了吗?生:理解了。12、下面是某教师在初中物理“大气压强”一课的教学片段。老师:同学们,上课了,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液体压强,这节课,我们学习大气压强。大家看PPT(图6)一起朗读。(学生朗读PPT展示的内容)老师:同学们,大家知道什么是大气压强了吧?有谁能说说?(学生都低下了头,谁也没出声)老师:我们来看一个实验(老师拿出一个装满水的玻璃杯,用硬纸片盖在杯口后迅速翻转)。老师:纸片为什么不会掉下来?(学生七嘴八舌地说:纸片被水吸住了;纸片跟杯口黏在一起了;纸片湿了……)老师:你们是怎么看书的?纸片下方什么都没有了吗?其实是大气压强将纸片托住了。请同学们举出在生活中其他利用大气压强的事例。学生甲:吸盘。吸管喝饮料,拔火罐。老师:还有吗?学生乙:纸放在手上往前推,掉不下来。老师:同学们看PPT(图7),这是书上的实验,谁来解释一下?(学生没有出声)老师:唉!铁皮罐是被罐外大气压压瘪的!知道吗?学生:(齐声地说)知道了!老师:好!通过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是大气压强,也知道大气压强在生活中的运用,很好!剩下的时间大家再朗读几遍教材。学生丙:老师,我还是不太懂。老师:你先读几遍再说。问题:(1)简述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6分)(2)对上述课堂实录中老师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评述。(12分)(3)设计一个教学方案(形式不限,可以是教学思路、教学活动等),解释为什么铁皮罐被压瘪了。(12分)[答案][解析](1)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地球周围包裹着厚厚的大气层,这些空气同样受重力的作用。同时空气又具有流动性,因此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换句话说,由于地球对空气的吸引作用,空气压在地面上,就要靠地面或地面的其他物体来支持它,这些支持着大气的物体和地面,就要受到大气压力的作用。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大气压力,就是大气压强。(2)①教师角色的把握:新课改要求教师应该由“传授者”转变为“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该教师不能转变自己的角色,过分依赖教材,也没有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这与新课标的要求是相悖的。②教学内容的处理:该教师一味地让学生朗读教材,这种过分依赖教材的做法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新课改后,教师要做的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此外,教学内容的安排不具有科学性,在授课过程中也不注意物理思想、方法的合理渗透。③教学方式的选择:该教师在很短时间内完成了教学任务,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帮助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重结论轻过程。对于学生而言,这是一种纯灌输式的学习,不符合新课程的理念。④学生的学习效果:在新课程下,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取决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度。该教师未能达成教学目标,学生没有学会知识与技能,没有学会学习方法。该教师追求的教学效果非常狭隘,对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效果的定义过于简单。⑤教学提问:对于学生的提问,该教师不仅没有给出合理的解答,更没有给予学生应有的激励和引导。因此,该教师的做法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降低了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3)教学片段如下:师:请同学们观看多媒体展示的动画,也就是课本上的实验,同时思考铁皮罐会有怎样的变化?学生分组讨论后.派代表回答。生:不盖盖子的时候不会发生变化,盖上盖子的铁皮罐可能会变瘪。教师播放动画结果.引导学生思考原因。师:要分析产生这两种情况的原因,首先要分清两者有什么不同。谁能说一下两者有什么不同?生:铁皮罐口打开。罐内外空气是相通的;铁皮罐口用盖子盖紧,罐内外空气不相通。师:非常好,罐内外空气相通,用冷水浇铁皮罐,罐内外气体压强相同,所受压力也相同,所以不会发生变化。要分析罐子会不会有变化,就要分析它的受力情况,分析罐内外压强的情况。谁能分析一下盖盖子时铁皮罐的情况?生:水烧开时,罐内有大量的水蒸气,空气被水蒸气排出铁皮罐。盖上盖子之后,罐内外空气不相通,罐内水蒸气受冷凝结。罐内压强降低。师:对,此时外界压强没有变,大于罐内压强。这样罐子就会被外界大气压“挤”瘪。大家理解了吗?学生:理解了。四、教学设计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12分,第14题28分,共40分)13、某物理教科书关于“光的折射”一章某节展示的一张图片如图8所示。任务:(1)简述光的折射规律。(4分)(2)设计一个教学片段,作出光的折射规律示意图,并解释图8展示的光现象。(8分)[答案][解析](1)光折射时,折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同在一个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随入射角的减小而减小;当光从空气垂直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传播方向不变。(2)教师:同学们,上课前老师给大家表演一个关于铅笔的魔术,大家注意观察。(教师演示“水折断铅笔”实验)学生:铅笔在水中被折断了。教师:铅笔是真的被水折断了吗,大家再看看刚才这支铅笔。(教师把铅笔从水中拿出来)学生:没有。教师:为什么铅笔在水中会出现“折断”的现象,而在空气中却没有呢?实际上,这与光的折射有关。教师:接下来我们就用一个简单的实验来探究光的折射规律,看看光线在折射时,有什么样的特点。(教师演示激光笔发出的光线射入水中的实验,准备光源、水槽、光屏。为了使

1 / 1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