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亲历科学教学目标:1、能从“为什么会这样”的角度对周围事物提出问题。2、在教师的指导下,认识和体验科学探究学习的基本过程。3、能对周围的常见现象产生好奇的心理,对科学课的学习产生一定的兴趣。课时:1个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活动:1.通过观察课本上的三个插图,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引导学生对探究周围事物中的奥秘的好奇心。观察“风雨雷电是怎样形成的?”“秋天里书页为什么会飘落”“人为什么不会掉下来”三幅插图。2.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把自己关于电视最想知道的问题记录下来,比一比哪个小组问题多。注重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吹纸片:1.通过这个活动使学生说出这个活动的现象和空气的流动有关系,允许学生对此现象有不同的解释方法。学生在此活动进行的时候可分组完成,一般两人一组,一人进行实验,一人进行记录。接着再变换角色重复一次实验。三、吹乒乓球1.这个活动要求学生均匀,快速,连续吹气。2.这个实验大概要10分钟左右完成,一般选择在课上完成,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实验。四、小结。本活动的重点是学生通过实验认识科学有趣的现象,不要求学生解释这个现象的原理,只求引起他们对科学的兴趣。认识自己教学目标:1、通过活动,了解自己的身体。2、学会用各种方法测量自己。课时:3个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我们可以通过那些方法来了解自己呢?(学生举手回答。)二、通过测量的办法来了解自己。用科学的手段来测量自己各个方面的特点,这样有助于更加了解自己。制定科学测量自己的办法,并制定需要测量的方面,把这些信息制成一个表格,以供下节课使用。三、教师介绍测量心跳的方法,并请全班同学测量自己的心跳。四、介绍测量腰围的方法。五、小结,并布置作业:把自己的身高体重在家自行测量,并填好表格。2第二课时六、根据上一节课制定的表格,学生动手进行测量工作,以小组为单位。教师巡堂指导。并完成指纹的内容。第三课时七、小游戏:小组派代表介绍自己组员的情况,并请其他的同学猜猜他是谁?(本游戏的本质是请同学对自己组测量结果的报告。)八、讨论:在人的一生当中,有哪些特点是会改变的,哪些是不会改变的?九、指纹——基本上不会改变的特点。简单介绍指纹在生活中的应用。动物和植物动物和植物——研究蚂蚁教学目标:1、能认真观察,有目的的有序的进行观察,通过观察自己去发现。2、能自己设计实验和观察的方法。3、能够与本组成员合作一起进行观察和实验。4、愿意和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发现,愿意帮助其他的同学。喜欢观察和研究动物。5、能够知道蚂蚁的身体外形特征、运动方式及其他相关知识。6、能够知道怎样做是正确的观察方法。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准备:放大镜、小昆虫盒、尺子等。教学进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引入,激起学生对蚂蚁的兴趣。播放蚂蚁的片子,激起同学对蚂蚁的兴趣二、介绍观察的方法。(并强调观察的注意事项。)三、请小组合作,制定下节课观察蚂蚁的方案。教师巡堂指导。(第二课时)四、室外观察活动课。(学生带上自己的工具,到室外观察蚂蚁。)教师巡视指导,帮助和启发有困难的小组,促进观察活动的开展。五、小结。各组汇报,交流讨论“我们发现……”教师表扬全体同学,特别是那些细心观察、大胆实验的小组。第三课时六、观察报告,引入新的探究活动——蚂蚁的生活习性。七、研究蚂蚁喜欢什么样的生活环境。“你认为……?”“你观察到……?”“你是怎样实验的?”交流汇报。教师伺机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鼓励学生课外自己开展观察动物的活动。3三、课外活动:饲养蚂蚁,观察蚂蚁其他的生活习性。凤仙花教学目标:1、认识植物的各个器官。2、学会观察植物。3、了解植物给人类带来的好处,直到保护植物的重要性。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观察:观察同学带回来的植物,它们都有哪些共同的特点。2、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所有植物的相似之处,并以此引出植物的器官。3、认识植物的器官——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并能简单做出示意图。4、教师引导下,学会怎样观察植物——包括怎样测量植物等。(第二课时)5、联系生活,认识植物的器官与人类生活的关系。6、能清楚、准确地标出植物的器官。7、了解植物对我们的好处,爱护花草树木。8、小结。土壤教学目标:1、能想出了解土壤成分的办法,并利用简单工具动手试一试。2、能将对土样的观察和实验结果记录下来。3、能猜想哪些物体在土壤中能腐烂。4、能与小组其他同学分工对土壤进行研究。5、愿意把本组探究土壤成分的方法与其他组交流。6、能持之以恒地进行科学观察。7、能具体说出土壤的主要构成。8、能联系实际,举例说明不能腐烂的垃圾对土壤和环境的影响。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准备:采集工具:小塑料桶、塑料袋、小铲子、放大镜,卫生纸,记录纸等。分析土壤成分工具:小塑盒、小筛子、纱布、放大镜、小烧杯、水等。教学进程:第一课时观察采集土壤一、活动前的组织工作。1、向学生交待户外活动的目的、活动要求和注意事项。2、分发器材。每组两个小铲子、一个小塑桶、三个小塑料袋、两个放大镜、一卷卫生纸、一份记录纸。4二、户外活动:采集土壤。将学生带到校园内一块还未开发的草地。以小组为单位开展采集活动,组长负责,分工合作。教师到各个小组予以指导。采集的土样中如果有小动物,应把土样放进带孔的塑料袋里,观察完土壤后再把小动物放回大自然;如果没有小动物的,应把土样放进无孔的塑料袋中。三、观察土壤。将采集的土样放在教室的阳台上晒干。课下随时进行观察。填写观察报告。第二课时找出土壤中的沙和粘土一、引疑提出问题:怎样将土壤中的沙和粘土分开?二、启发学生利用教材中提供的工具,设计实验操作的过程。鼓励学生想出多种方法区分沙和粘土。1、筛选:注意选择合适的筛子和纱布进行操作。2、沉降:注意按顺序操作。学生根据自己选择的方法实验,时间充足的小组可以做两个实验。教师巡视指导。三、交流讨论:你发现了什么?1、引导学生讨论——区分开的沙和粘土有什么不同?沉降物大致分成几层?每层的主要成分是什么?这与用小筛子做的实验结果是否相同?2、比较:沙和粘土的不同特性。3、你发现土壤中还有什么?你有哪些新问题?沉降杯中为什么有气泡向上冒?浮在水面上的是什么?引导学生了解:树叶、树根、或小动物的尸体、垃圾等腐烂后就是腐殖质。它是植物生长所需的肥料。第三课时一、交流报告:通过这次试验,你认识到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二、教师进行指导,并总结学生的实验,介绍土壤的知识。三、布置作业:将一些生活垃圾埋在土壤里,并进行预测,三周后看自己的预测是否准确。土壤的保护教学目标:1、能猜想出黄河水变黄的原因,并能用实验证实自己的猜想。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3、愿意了解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4、能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进行实验。5、能对自己做出正确客观的评价。6、能意识到土壤遭到破坏对我们的环境、生活产生的不利影响。课时:1课时5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小组实验用具:壤土、2个浅盒子、由教师事先种好草皮,水、自制喷壶、砖块、2个大的托盘、脸盆。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欣赏诗歌:师:放眼大自然,无尽视野使你的心情舒畅悠然;无数绿野让大地充满勃勃生机!细心赏千遍:远山花开彩蝶飞,鸟声唧唧遍传神。感谢肥厚的土壤承载着生命和希望!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土壤是许多动物和植物的家。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土壤保护方面的话题吧!(板书课题:7土壤的保护)2.引导学生看有关黄河水的影像资料。师:下面我们观看一段录相。要求:注意观察,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问题?3、学生说说看到的景象和自己对黄河有哪些想要了解的问题。学生通过看可能会发现黄河的水很黄,黄河的两岸植物稀少,土地几乎是裸露的,黄土高原上沟壑纵横等。由此还可能提出:a黄河水为什么是黄色的?b黄河水中大量的泥沙是从哪里来的?怎么来的?c黄河的上游——黄土高原为什么沟壑纵横?d黄河的两岸为什么少树木?……等等问题。如果学生在提出问题时产生困难,就让小组先讨论一下看到的景象,在尝试提出问题。二、新课学习。植物对土壤的保护作用。如果没了植物,土壤会出现什么问题?会对人类造成什么危害?三、讨论:土壤受到的破坏有哪些?保护土壤的建议。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教师对学生讨论的结果进行点评和适当的引导。四、小结。水生命离不开水教学目标:1、学会用多种感官认识水、并能在观察中发现水的性质。2、能用语言、文字描述观察水的结果。3、在探究过程中,能够细心观察,尊重事实,尊重别人的意见。4、喜欢研究与水有关的事情,愿意与同学交流看法。5、知道水是动物、植物和人体的组成部分,它在生命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教学过程:一.导入:讨论。1.猜谜——水2、观察水,并能具体所说水的特点。3.启发:你对水有哪些了解?在学生讨论的内容中,肯定会涉及到生命与水的关系。教师相机让学生举例说一说动物、植物、人与水的关系,并填写书后的活动记录。4.学生分组交流。5.各组代表汇报交流结果。66.教师补充人体生命活动离不开水的知识。7、课后作业:榨果汁。比一比,水果榨完后,果汁和果渣哪样多?这说明了什么?浮与沉教学目的1.能区分浮和沉现象,会用“浮”和“沉”描述这两种现象,了解浮与沉是可以相互转换的。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有条不紊地操作,做实验记录。3.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课时:2课时教学准备1.分组实验材料——水槽、橡皮泥、石块、砖块、铁钉、泡沫塑料、带盖的小瓶、气球、木块、曲别针、砂等。2.演示实验材料——水槽、石块、木块。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教学引入通过谈话、实验,引出浮沉现象,借此引入新课。1.谈话:这里有一木块和石块,如果把它们放在盛有水的水槽中,会发生什么现象?(或问:木块会怎样?石块会怎样?)2.演示实验:把木块和石块放在水中。3.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二)学习新课1.指导学生认识浮沉现象(1)讲解:把木块放在水中,它会漂在水上或说浮在水面上,这种现象叫做“浮”(板书“浮”)。把石块放入水中,它会沉入水底,这种现象叫做“沉”(板书“沉”)。浮和沉(板书“和”,从而完成课题)是在水中经常发生的现象。(2)实验——判断浮与沉①讲述:在各组的实验桌上都有一个水槽和一个小盒子,在小盒子里有各种各样的物体。一会儿,把它们一个个地放在水中,看哪个会浮,哪个会沉。把浮沉情况记录在课本第8页的记录表中。这个记录表横着有三行:在第一行的小格里填写物体的名字,可以用拼音写出,也可以画出;如果这种物体在水中浮着,在写着这个物体名字下面第二行的小格里画一个“√”;如果这种物体在水中沉,在写着这个物体名字下面第三行的小格里画一个“√”。②分组实验。③汇报实验结果。④谈话:还有哪些物体在水中会浮?还有哪些物体在水中会沉?⑤教师小结:通过实验,我们知道物体在水中有的浮,有的沉。第二课时2.指导学生认识浮与沉可以相互转换关于浮和沉,无需让学生背定义,只要学生能正确区分这两种现象,并会用浮或沉来描述就可以了。7(1)讲述:这是一个盖着盖儿的小瓶,把它放在水里,它会浮在水面上。试一试,怎样让它沉入水底?你有几种方法?(2)学生分组实验。(3)汇报实验结果。(4)讨论:使浮在水面的小瓶沉入水底有不同的方法——往小瓶里装水、装砂、装石子、装曲别针等。想一想,这些方法有什么相同点?这部分内容,要让学生通过亲自探究想出方法,想出的方法越多越好。(5)小结:看来,只要增加小瓶的重量,就可以使它在水中下沉。(6)讲述:通过实验,我们已经知道橡皮泥在水中会下沉。试一试,怎样能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7)分组实验。比较各种方法的相同点,可以渗透浮沉的规律。(8)汇报实验结果。(9)讨论:比较一下,各组想出的方法有什么相同点?(10)小结:看来,只要把一团实心的橡皮泥捏薄,做成空心的碗形或船形,就可以使它浮在水面上。通过以上研究可以知道:本来是浮在水面的物体,可以想办法使它们沉入水底;本来是水中下沉的物体,也可以想办法使它们浮在水面。也就是说,浮和沉都是可以改变的。3.游戏——比赛谁做的小船装的东西多教学游戏既要有趣味性又要有知识性。比赛是为了提高趣味性,比赛之后的分析讨论是为了更有知识性。(1)讲述:我们已经知道,把橡皮泥做成船形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