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0-19車aha壮族文化BOUXRAEUZ目录1、壮族简介2、语言与文字3、文化与艺术4、饮食与活动壮族(壮语:Bouxraeuz)主要分布于中国南部边陲,2010年人口超过1700万人,中国第二大民族、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广西壮族自治区壮族人口约占全区总人口的32.4%。壮族居住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西部和北部、云南省东南部、广东省、贵州省和湖南省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交界地区以及越南北部边陲。壮族简介语言与文字壮语是中国的大语言之一,使用人口大约1500万以上。壮语属于侗台语族台语支(壮傣语支),与泰国语、老挝语、傣族语、掸族语等语言有着十分密切的亲缘关系,国外有学者将壮语称为“北泰”语。壮语北部方言和布依语均属于台语支北部组,壮语南部方言和越南的岱-侬语都属于台语支中部组。壮语在壮族聚居的乡村地区和部分城镇仍普遍使用,现在散居于部分县城和城市的部分壮族人改以汉语为日常语文,不过城镇壮族在壮族总人口当中比例不大,总体上以壮语为母语的壮族人仍然占壮族人口的九成以上。壮族语言人民币上印有用壮语文字书写的银行名称和面额①方块壮字古壮字也叫土俗字,是由壮族一些受汉文化教育的文人(也包括巫师)借助汉字或汉字的偏旁部首创造的。最初创造的时代不明确,但7世纪已经存在,现在看得到的最早记录是唐代689年的石碑《六合坚固大宅颂》。②拼音壮文方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55年制定通过《壮文方案》并在壮族地区推广使用。二十世纪50年代老拼音壮文以拉丁字母为基础并搀杂斯拉夫字母以及自创字母,1980年代后壮文全部采取26个拉丁字母形式。拉丁壮文以壮语北部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壮语武鸣话为标准音。壮族文字壮语语法有许多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如关于“形容词+施事名词”的结构关系问题。在壮语中,一些表示味觉、嗅觉、色觉以及沾染性的形容词可以带相应的名词,构成“形容词+名词”的格式。句式的倒装,名词在前Laengdehomnohgaeq.家他香肉鸡(他家散发出鸡肉的香味。)Fwngzmwngzndinglwed.手你红血(你的手沾血。)Buhmwngzmbaeqraemx.衣你湿水(你的衣服被水弄湿了。)Duzvaizdedai〈nit〉lo.水牛那死冷了词汇的倒装如:龙眼(眼果)、荔枝(荔枝果)、香蕉(蕉果)、三叔壮语语法Mwngzbyaijndei.你好走(再见)。Mbatlaengraen.下次见。Mbatlaengdaeujlaenggouguhcaemz.下次来我家玩。Mwngzbaegizlaw?你去哪儿?Haemhneixmwngzndaejhoengqlwi?你今晚有空吗?Goubaegwnfaenj,caeuqgoubaedaeujha!我去吃粉,和我一起去吧?Mwngzndaejdaeujlwi?你可以来吗?Goudanhdawlo.我吃不下了。Goucaiqngvanhcawxdilwgmakdam.我还想再买一点儿水果。Lwgnyezmboujdaejsaejmboujgyoeng,vunzlauxmboujaemboujbaenzgoeng.小孩不哭肠不通,老人不咳不成公。Cibbouxcibnaj,hajbouxhajyiengh.十人十脸,五人无样。Guhnazdaih’it,gaembitdaihngeih,seng’eiqdaihsam.种田第一,握笔第二,生意第三。常用语泰语和壮语都是属于同一种语支,即台语支,因此它们有同源关系,在基本词汇上是相同或相近的。但由于泰语和壮语分化的时间太久,加上借词不同,所以泰语与壮语不能直接通话。壮语和泰语视频:泰语和壮语文化与艺术壮族服饰主要有蓝、黑、棕三种颜色。男装有右襟与对襟两种,右襟衫反膊无领,衣纽从右腋下开至腰部又转向正中,再开出三四寸而止,衣襟镶嵌一寸多宽的色布边,用铜扣纽,再束上长腰带;对襟开胸,长仅及脐的紧身衫,这是在劳作时穿着的。壮族男性服饰壮族妇女一般的服饰是一身蓝黑,裤脚稍宽,头上包着彩色印花或提花毛巾,腰间系着精致的围裙。上衣着藏青或深蓝色短领右衽偏襟上衣,分为对襟和偏襟两种,有无领和有领之别。有一暗兜藏于腹前襟内,随襟边缝置数对布结纽扣。在边远山区,壮族妇女还穿着破胸对襟衣,无领,绣五色花纹,镶上阑干。下穿宽肥黑裤,腰扎围裙,裤脚膝盖处镶上蓝、红、绿色的丝织和棉织阑干。壮族女性服饰绣球一般由彩绣做成,是中国民间常见的吉祥物。在中国古代,有些地方有一个风俗,当姑娘到了婚嫁之时,就预定于某一天(这一天一般是正月十五或八月十五)让求婚者集中在绣楼之下,姑娘抛出一个绣球,谁得到这个绣球,谁就可以成为这个姑娘的丈夫。当然,姑娘一般会看准意中人,把绣球抛到他身上,以便他捡到。绣球壮锦是壮族人民享有盛名的纺织工艺品,已有一千年的发展史,与南京的云锦、成都的蜀锦、苏州的宋锦并称“中国四大名锦”。它用棉纱和五色丝绒织成,花纹图案别致。壮锦的生产,远在1000多年前的唐、宋时代已有记载。到了清代,壮锦生产已遍及壮族地区,成为壮族人民的被服所需和市场的畅销品。如今壮锦得到新的发展,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如壁挂、台布、坐垫、沙发布、窗帘等。壮锦壮族的山歌因南北方言不同而有“欢”、“西”、“加”、“比”、“抡”等不同称谓。壮族人定期还举行唱山歌会“歌圩”,以农历三月初三为最隆重,大山歌圩有万人以上参加。右江一带称为“欢”,左江一带称为“诗”,桂北一带称为“比”和“欢”,都是唱山歌的意思。内容有请歌、求歌、激歌、对歌、客气歌、推歌、盘歌、点更歌、离别歌、情歌、送歌等。被誉为“歌仙”的刘三姐就是歌手的典型代表。山歌视频:刘三姐经典对歌视频:世上哪有树缠藤壮族乐器铜鼓壮族铸造和使用铜鼓有2000多年的历史。迄今,在壮族地区铜鼓的绝大多数县份已发掘出不同时期的铜鼓。铜鼓的类型很多,大小不一。鼓面圆平,鼓身中空无底,装饰着各种图案花纹。在历史上,铜鼓既是乐器,也是权力和财富的象征。壮族乐器天琴天琴,壮语叫“叮叮”,是着眼于它的发音特点而得名的。弹唱天琴流传于左江流域的壮族地区。这种琴的共鸣器呈圆碗形,用大竹筒或葫芦瓜壳制作。琴面蒙上蛇皮或蚌皮,也有用薄木板或竹壳覆盖的。琴杆为木质,细而长,两弦为丝质,是壮族农民举行消灾驱邪、祀神求福的跳天或唱天活动中所用的乐器,故称天琴。视频:天琴表演《放雁》壮医壮医药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壮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同疾病作斗争的实践经验的总结,有其独特的理论和丰富的内容。它不仅在历史上为本民族的健康繁衍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且至今仍是广大壮族地区群众赖以防病治病的有效手段和方法之一,也是壮族地区民族卫生医疗保健事业的重要支柱。饮食与活动五色糯米饭是壮族地区的传统风味小吃,俗称五色饭,因糯米饭呈黑、红、黄、紫、白五种颜色而得名。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或清明节时节,壮族普遍制作五色糯米饭,把它看作吉祥如意、五谷丰登的象征。紫色(红蓝草、紫苋菜汁)、黄色(干黄花)、红色(红蓝草)、黑色(枫叶)、白色(糯米原色),浸泡出液,分别拌着糯米,然后合而蒸之,不仅色彩斑斓,而且味道香纯,象征生活美好。花糯米饭南瓜糯米饭这是山区壮族喜欢食用的风味食品。南瓜黄熟,收后存留一段时间使之糖化。使用时除去硬皮及瓜瓢、瓜子,切成大片,人锅煮熟,然后将优质糯米撒在它上面,瓜和糯米之比为3:1,煮至米熟成饭。再将瓜和糯米饭拌匀搅融,即成南瓜糯米饭,其味清甜而香,不需油盐、菜肴,即能饱腹。壮族酒壮族酿制米酒、红薯酒和木薯酒,度数都不太高,其中米酒是过节和待客的主要饮料,有的在米酒中配以鸡胆称为鸡胆酒,配以鸡杂称为鸡杂酒,配以猪肝称为猪肝酒。饮鸡杂酒和猪肝酒时要一饮而尽,留在嘴里的鸡杂、猪肝则慢慢咀嚼,既可解酒,又可当菜。其实,最好吃的是这个:圩期大体上春秋二季为最盛。春季多于春节后的一段时间,为正月初四或正月初七、二月十九、三月初三、三月十六等等;秋季则多于中秋节后的一段时间,为八月十五或九月初九、十月初十等。定期歌圩一般一年举行三两次,规模大者上万人参加,小者也有一二千人。歌圩上所唱的歌,主要是以男女青年追求美好爱情理想为主题。其内容一般为见面歌、邀请歌、盘歌、新歌、爱慕歌、盟誓歌、送别歌等。歌圩一般为期一天,也有连续两三天的。参加歌圩的除青年人外,也有中老年和少年。歌圩三月三“三月三”歌圩普遍流行于壮族地区,其中尤以红水河、左右江流域最为常见。广西汉、壮、瑶、苗、侗、仫佬、毛南等民族最隆重的节日,2014年确定为广西传统习惯节日并放假两天。每场歌圩人数少则几百人,多则数千甚至数万人。农历“三月三”这一天,家家户户制作五色糯饭,染彩色蛋,杀鸡宰鸭,喝酒庆贺,采取不同方式欢度这个节日,有些地方比过春节还隆重。谢谢聆听!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谢谢!——車ah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