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主体段落写作指导教学目标:1、掌握标准主体段的内部组成。2、学习写观点句和解释句。3、学习概括事例的基本要求。4、学习用“假设法”和“因果法”分析事例。教学重点:1、解释句的四种写法。2、分析事例的两种方法。3、当堂写作分析语段。教学难点:假设分析法和因果分析法的写作方法。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谈话导入:元旦放假之前,我们进行过一次议论文的写作教学。在那一节课中,我们进行了议论文写作的入门学习。2、简评上次作文。上次作文咱们是在学习了议论文三要素和规范式结构的基础上重写了第二次月考的作文题。相比第二次月考,重写的这一次作文在如下方面有所进步:一、标题大多通顺且明显具有观点性。二、多数学生文章有明确的论点。三、文章结构大多比较规范。但是普遍比较肤浅。而一篇优秀的议论文应该具有四个要素。(投影)要做到深刻透辟,就得在主体议论段上做文章。二、认识主体段规范结构首先,我们来认识一下议论文的主体段。这是一个标准的议论文例证段。(投影)例1坚持就是胜利。(观点句)面对困难和险阻,唯有坚持,勇于永不言弃,才有可能成功。(阐释句)欧立西为了发明一种新药,坚持进行实验,失败了,总结教训再干,一直实验了606次,才获得了成功,制出了以实验次数命名的新药606。(材料句)新药的问世是坚持的结果。假如欧立西仅仅实验一次,失败后就撒手不干了,新药当然不会问世。就是他实验了605次,失败了以后不再坚持,也绝不可能有新药的制成;(分析句)正是因为他坚持到了最后,才获得了最后的胜利。(总结句)(1)学生默读例段。(2)指名朗读。(3)示范分析例段结构。问题预设:本段中心是什么?(解释观点句)第二句与第一句的关系是什么?(阐释句)哪些文字是在举事例?(材料句)事例之后的话是在说什么?(分析句)文段得出的结论是什么?(总结句)(4)解说:一个标准的议论段﹙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那种﹚,应该功能俱全,层次清晰,具体说来包括以下五各方面:(1)观点句(一般在段首提出)(2)阐释句(紧跟观点句,力求清晰简洁易懂)(3)材料句(紧接阐释句,举事实论证,叙述讲究简明扼要,选材角度准确)(4)分析句(紧扣主题,结合选材,对事实进行切中肯綮的剖析)(5)结论句(联系实际,适当延伸,回应段首观点句)三、学习讲观点1、观点句特点:位置段首句式简洁的陈述句数量一句。句末标点句号2、练习(1)常用句式不是固定句式。观点句并没有固定的句式。判别自己写的句子属于不属于观点句时可以在句前加“我认为”“我觉得”试试,通,就是,不通就不是合格的观点句。请判断下列句子是不是合格的观点句。(摘自学生作业)(2)请为下面事例写一句观点句司马迁从小就随任太史令的父亲读《春秋》、《尚书》,20岁开始漫长而艰苦的游览、考察,足迹几乎遍及全国各地的名人旧址。接着继承父业,立下志向,要写一部“成一家之言”的史书,大量阅读国家藏书、历史资料。受宫刑后,他想到了死,但他又想到著述没有完成,不应轻于一死,决心“隐忍苟活”以完成自己的宿愿。最终他写成了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答案示例:论点一:逆境出人才;阐释一般简短。多是多内涵上和因果上作解释:逆境因其充满艰难与困苦而更能考验和磨炼人的精神和意志。或:灾难是真理的第一程。——拜伦。奇迹多是在厄运中出现的。——培根。阐释句既直到解释观点句的作用,又起来引出材料句的作用。并且,如果观点句文字较多,较具体,也可不用阐释句。论点二:有志者,事竟成。阐释:远大的志向可以催人奋进,成就人生壮丽的诗篇。或:苏轼云,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四、学习举事例1、引言:材料句以举事例最为常见且实用。引用事例有两点须注意:一、事例并非越多越好。二、事例并非越具体越好。议论文的事例一要具有典型性(真实,具有代表性,能以一当十,具有说服力,能支撑论点。)二要具有概括性。(解释)指望事例来凑字数绝不是明智的想法。2、牛刀小试:(1)逆境出人才。逆境因其充满艰难与困苦而更能考验和磨炼人的精神和意志。司马迁从小就随任太史令的父亲读《春秋》、《尚书》,20岁开始漫长而艰苦的游览、考察,足迹几乎遍及全国各地的名人旧址。接着继承父业,立下志向,要写一部“成一家之言”的史书,大量阅读国家藏书、历史资料。受宫刑后,他想到了死,但他又想到著述没有完成,不应轻于一死,决心“隐忍苟活”以完成自己的宿愿。最终他写成了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分析:事例为观点服务。观点为主,事例为宾。思考本事例中直接关乎逆境的内容,关乎成就的内容。修改:逆境出人才。逆境因其充满艰难与困苦而更能考验和磨炼人的精神和意志。西汉司马迁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而被汉武帝处以“宫刑”,身体受到摧残,精神受到折磨,曾经痛不欲生。但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他忍辱负重,经过前后十六年含辛茹苦,用生命写成巨著《史记》。(2)有志者,事竟成。远大的志向可以催人奋进,成就人生壮丽的诗篇。司马迁从小就随任太史令的父亲读《春秋》、《尚书》,20岁开始漫长而艰苦的游览、考察,足迹几乎遍及全国各地名人旧址。接着继承父业,立下志向,要写一部“成一家之言”的史书,大量阅读国家藏书、历史资料。受宫刑后,他想到了死,但他又想到著述没有完成,不应轻于一死,决心“隐忍苟活”以完成自己的宿愿。最终他写成了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修改:有志者,事竟成。远大的志向可以催人奋进,成就人生壮丽的诗篇。司马迁立下志向,要继承父业,写一部“成一家之言”的史书。他读《春秋》、《尚书》。20岁开始漫长而艰苦的游览、考察,足迹几乎遍及全国各地的名人旧址。之后又大量阅读国家藏书、历史资料。最终写成了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3、要点提示:概括事例材料要求要素:人物、事件、结果要点:不要细节描写删除无关情节紧扣观点句,最好点出关键词三、学习讲道理1、学会讲理第一招——假设分析法(投影)(1)怎样讲理呢?回看前例。(投影)例1坚持就是胜利。(观点句)面对困难和险阻,唯有坚持,勇于永不言弃,才有可能成功。(阐释句)欧立西为了发明一种新药,坚持进行实验,失败了,总结教训再干,一直实验了606次,才获得了成功,制出了以实验次数命名的新药606。(材料句)新药的问世是坚持的结果。假如欧立西仅仅实验一次,失败后就撒手不干了,新药当然不会问世。就是他实验了605次,失败了以后不再坚持,也绝不可能有新药的制成;(分析句)正是因为他坚持到了最后,才获得了最后的胜利。(总结句)师生找出段落中讲道理的句子,分析讲道理的方法。假设条件仅仅实验一次,失败后不干了观点的对立面推导结果新药不会问世事情结果的对立面假设条件实验了605次,失败了不再坚持观点的对立面推导结果绝不可能制成新药事情结果的对立面原则:围绕论点,寻找对立面。思路:反面假设→结果展示→正面强调。(2)练习假设分析法山外有山,提醒我们要谦虚。年少时的苏轼曾轻狂地挂出对联“识尽天下字,读尽人间书”。一位老者看后上门请教,苏轼竟被问得哑口无言,终于明白了山外有山,人须谦虚的道理。于是他把门外的对联改为“立志识尽天下字,发愤读尽人间书”。虚心学习,终成一代大师。如果当初苏轼明白山外有山的道理,那么他就不会那么狂妄;如果苏轼没有遇到那个教导他人应谦虚的老者,也许他已经变成第二个方仲永,而不是一代文豪。①做人要有意气。②人有意气,才能摧不垮,压不倒,追求不泯,意志不衰。③春晚的舞蹈千手观音动人心弦,领舞者邰丽华却是又聋又哑。但她有意气,手臂练得青肿了,脚底磨出血泡了,她始终坚持练习。最终,她用手指勾勒了人性的美好,用舞姿诠释内心的感觉,感动中国,感动你我。④她如果被儿时的不幸击垮,丧失了意气,没了斗志,就不可能坚持训练,如果她丧失了意气,失去了对人生的憧憬,她现在可能正在家中或福利院中成为一种负担。⑤因此,若无意气,又聋又哑的邰丽华又怎会从不幸的底谷达到艺术的巅峰?2、因果分析法(1)认识因果分析法先请大家比较下面两例,读一读,看哪一段有说服力?例1:有时候磨难,恰恰能够历练人生,绽放光彩。贝多芬双耳失聪,可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音乐,相反他以顽强的意志与磨难作斗争,“扼住命运的喉咙!”度过了31个没有音乐的年头,而他的许多佳作是在耳聋后写的。贝多芬经历双耳失聪的磨难,为什么还能创造出撼人心灵的交响曲,那是因为他不屈服命运的压打,顽强抗拒厄运,战胜磨难,才谱出了人类的心灵之歌。磨难,是祸,又是福。它对于意志坚强者,只不过是人生路上的一帘风雨,只要勇敢地走过去,前方是另一片蓝天。(投影)(2)学习因果分析法原因不屈服命运的压打,顽强抗拒厄运,战胜磨难本段论点结果创造出撼人心灵的交响曲事例结果师:因果分析法就是抓住论据所述的事实,并据此探求形成原因的一种分析方法。一般思路:为什么→是因为。关键:找准因果关系,将原因与观点对应起来,归因要正确。(3)练习因果分析法山外有山,提醒我们要谦虚。年少时的苏轼曾轻狂地挂出对联“识尽天下字,读尽人间书”。一位老者看后上门请教,苏轼竟被问得哑口无言,终于明白了山外有山,人须谦虚的道理。于是他把门外的对联改为“立志识尽天下字,发愤读尽人间书”。虚心学习,终成一代大师。①做人要有意气。②人有意气,才能摧不垮,压不倒,追求不泯,意志不衰。③春晚的舞蹈千手观音动人心弦,领舞者邰丽华却是又聋又哑。但她有意气,手臂练得青肿了,脚底磨出血泡了,她始终坚持练习。最终,她用手指勾勒了人性的美好,用舞姿诠释内心的感觉,感动中国,感动你我。——《谈意气》五、课堂小结规范例证主体段落的写法观点句:分论点一般是一个简洁的陈述句,要鲜明准确。举事例:引述事例一般要几句话,内容要围绕分论点,交代人物情况、行动和行动的结果。讲道理:分析事例要与观点结合起来,常用因果分析法和假设分析法。六、作业请以“生活需要微笑”为论点写一个主体段落。要求①要有事实论据②使用因果分析法或假设分析法对论据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