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新课程改革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语文新课程改革——新课程新理念新教师新教法一、语文新课改的背景——传统语文教育的流弊•1997年,《北京文学》发表王丽《中学语文教学手记》、邹静之《女儿的作业》和薛毅《文学教育的悲哀》三篇文章,掀起了全国语文教育改革的大讨论。•1998年王丽主编的《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由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1999年孔庆东、摩罗、余杰主编的《审视中学语文教学》由汕头大学出版社出版。我国传统语文教育的八大弊端:•教育体制僵化、教学理念滞后•教材内容陈旧、教学程序呆板•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落后•教学评价无理、教师素质不高(一)语文教育体制的僵化•现代社会的三大标志:市场经济;民主精神;法制制度•目前的教育体制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这种体制对语文教育影响很大。•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标准、统一要求、统一招生、统一分配……•一本课纲、一套教材、一本教参、一种观念、一次考试、一个标准答案……“新课程”改革:•提倡文化多元、国际理解、人文关怀、回归生活、评价多样。•倡导教师的主体性、主动性、创造性。•强调“一纲(标准)多本”“多纲(标准)多本”。•推行课程“三级管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并重……(二)语文教学理念的滞后•1、清末:赫尔巴特。三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学校为中心。(传统主义教育)•2、民国:杜威。新三中心:以儿童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以社会为中心。(现代主义教育)•3、凯洛夫“重基础知识、重书本知识、重课堂系统讲授”对我国影响消极。(新传统主义教育)附:“新课改”的五大理论支柱:•1、活动课程教育观(杜威)•2、人本主义教育观(罗杰斯)•3、建构主义教育观(皮亚杰)•4、后现代主义教育观(威廉姆-多尔)•5、多元智能论(加德纳)1、活动课程教育观•主张以儿童为中心•强调从做中学•注重在活动中发展•主张教育即生活2、人本主义教育观•主张以人为本•强调人文教育•注重精神追求•实行“非指示性教学”3、建构主义教育观:•知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或假说,而不是说明世界的真理(不确定性)•学习是知识的建构(同化与顺应);是有意义的社会协商;学习者的建构是主动的、多元的。•教学是创设学习环境•教学是组建学习共同体•教师是伙伴,是合作者4、后现代主义教育观•“去中心”,否定怀疑一切(无中心论)。•反对同一,推崇差异,张扬个性,强调不确定性、多元理解(多元论)。•教学“不是传递所知道的而是探索所不知道的知识”。•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5、多元智能论人有多种差异:(1)性别差异(2)人格(个性)差异;(3)认知方式差异;(4)智能差异;(八大智能)(三)语文教材内容的陈旧•(1)是受“左”的思想影响较大,选文带有很大的时代局限性,像“阶级”、“人治”、“官本位”等思想时时可见。•(2)是政治化倾向严重,鲁迅、毛泽东等人的文章比例太重,不利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3)是古文“儒家”作品太多,而最能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墨家作品却一篇也没有,并且其他“诸子”文章也少的可怜。•(4)是课文观念落后、缺乏时代气息•(5)是文学作品太少,人文内涵不丰富、缺少多元文化观念。附:新课程语文教材观•1、面向时代•“新课标”提出:“教材编写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教材选文要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2、多元文化•“新课标”指出:“教材应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关注人类、关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教材要注重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3、人文内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4、学法指导。•“教材应注意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语文知识、课文注释和练习等应少而精,具有启发性,有利于学生在探究中学会学习。”5、资源开发•“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开发包括课内资源与课外资源、素材性资源与条件性资源、学科资源与活动资源、显性资源与隐性资源在内的所有资源,走“开放性”教学的道路。(四)语文教学程序的呆板•“旧五环”: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新八股”:作者介绍——时代背景——朗读课文——正音释词——划分段落——分析课文——归纳中心——总结特点附1:我国中小学基本教学模式•传授式:复习—授新—巩固—应用•学导式:自学—质疑—诱导—练习•发现式:诱导—提问—研究—解决•体验式:设境—活动—体验—感悟•师徒式:示范—模仿—练习—迁移附2:语文新课程教学模式•在启发下接受(接受模式)、在活动中探究(探究模式)、在网络上搜寻(选择模式);•重视学科渗透(渗透模式)、重视情感体验(体验模式)、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模式);•在合作中学习(合作模式)、在交流中分享(分享模式)、在互动中深化(互动模式);•面向社会学习(交往模式)、重视整合方法(综合模式)、培养对话意识(对话模式)。附3:温州中小学十种教学模式:•1、讲授——演示型•2、自主——探究型•3、自学——辅导型•4、任务——驱动型•5、实验——探索型•6、问题——探讨型•7、分工——合作型•8、话题——论辩型•9、课外——拓展型•10、活动——体验型(五)语文教学方法的单一•我国目前中小学教学方法单一,主要以“讲授法”为主。•语文教学七大方法:讲授法、阅读法、对话法、实践法、自学法、研究法、电教法等讲授法•方式:讲述法、讲解法、讲评法、复述法、讲读法、讲演法、讲练法、说书法•优点:传授知识系统性、高效性、示范性•缺点:不讲民主,不能发挥的主动性,难以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总结:•万法读为本•教有法,教无定法•教亦多术矣,运用在乎人•一法为主,多法组合•教的法子依据学的法子(六)语文教学手段的落后•一本书一支笔四十五分钟讲到底•传统媒体,如卡片、挂图、图表、标本、模型等•现代媒体,如幻灯、投影、录音机、电影、电视、电脑等电教的三大作用:•(1)演示展现•(2)信息共享•(3)改变学习方式(七)语文教学评价的无理•重选拔、轻发展;重知识、轻能力;•重书本、轻实践;重课内、轻课外;•重笔试、轻口试;重量评、轻质评;•重客观、轻主观;重理性、轻情感;•重少数、轻多数;重结果、轻过程。教育评价的“多元化”:•教育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教育评价目的的多元化、•教育评价内容的多元化、•教育评价方法的多元化、•教育评价功能的多元化。(八)语文教师素质不高•教育观念不新;专业知识不实•教学能力不强;科研水平不高•信息素养不好;人文底蕴不厚附:语文教师的修养:•1、品德个性修养•正确的政治方向•深刻的思想内涵•高尚的道德品质•高雅的审美情趣•健康的人格魅力2、学业知识结构•语文专业知识•教育专业知识•文化科学知识3、教育教学能力•备课能力•施教能力•考评能力•课外辅导能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能力4、科学研究能力•听课评课能力•说课能力•教改能力•调查研究能力•实验能力•撰写论文论著能力。5、身体心理素质•身体健康•心理健康6、风度仪容•容貌•穿着•气质二、新课程:•(一)课程的含义:•在中国,“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唐朝。唐朝孔颖达在《五经正义》里为《诗经·小雅·巧言》中“奕奕寝庙,君子作之”一句注疏:“维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得依法制也。”•宋朝的朱熹在《朱子全书·记学》中亦提及“课程”,如“小立课程,大作功夫”等。朱熹的“课程”含有学习的范围、进程、计划的程式之义。•在国外,“课程”一词是从拉丁语“currere”一词派生出来的,意为“跑马道”,指赛马场上的跑道,后转义为“学习过程”。•1861年,英国教育家斯宾塞在他的《教育论》最早使用“课程”一词,他把教育内容的系统组织统称为“课程”。课程的不同含义:•1、课程作为学科。这是使用最普遍,也是最常识化的课程定义。谈到课程必然要谈到语文、数学、外语、音乐、美术等某门学科,课程就是学科,学科就是课程。2、课程作为目标和计划。•这种课程定义把课程看做教学过程要达到的目标、教学的预期效果或教学的预先计划。如课程论专家塔巴认为,课程是“学习的计划”,奥利沃认为,课程是“一组行为目标”,约翰逊认为,课程是“一系列有组织的、有意识的学习结果”,等等。3、课程是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这种课程定义把课程视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所获得的经验或体验,以及学生自发获得的经验和体验。如美国著名课程论专家卡斯威尔和坎贝尔认为,“课程是儿童在教师指导下所获得的一切经验。”总结:•狭义——学科教育所说的课程,通常是指教学科目及其进程。•广义的课程是指学习者在学校教师的指导下出现的学习活动的总体。包括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活动进程和教育评价等。(二)三种课程理论:•1、理性主义的课程理论•理性主义的课程理论,也是一种知识中心的课程理论。它重视人类文化的传递,强调知识的意义和价值及分科进行教学与训练,在教育思想史中具有恒久的生命力。•代表人物:赫尔巴特、布鲁纳等•(1)“知识中心”的课程理念;•(2)“学科中心”的课程思想;•(3)“教师中心”的接受教学论。2、经验主义的课程理论•经验主义的课程理论是20世纪初对传统课程理论进行批判的基础上形成的,它标志着课程理论从近代到现代的转变,代表人物是美国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杜威,他对课程领域的贡献是空前的。•(1)“经验为基础”的课程理念;•(2)“儿童为中心”的课程设计;•(3)“实践活动为中心”的教学论。3、建构主义的课程理论•这是目前成为热点和时尚的课程理论。建构主义有许多流派,其中认知建构主义与社会建构主义对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1)“知识建构”的教育和课程理念;•(2)创设“学习环境”的教学设计思想;•(3)倡导“主动学习”的教学策略。(三)新课改的开始:•1999年6月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会后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决定》。•2001年6月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又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2001年6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颁布。•2001年7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颁布。•同年基础教育课程在全国推行。•2003年4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颁发。•2004年秋季,广东、山东、宁夏、海南四省部分学校开始了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2005年秋季江苏开始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2006年秋季浙江、福建、安徽、天津、辽宁开始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1、新课程发展趋势:•新课程重视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新课程重视隐性课程•新课程重视活动课程•新课程重视综合课程•新课程重视选修课程•新课程重视非学术性课程•新课程重视拓展课程•新课程重视应然课程(理想课程)与现实课程(教材—教师课程—学生课程)的统一。2、新课程设计的特点:•泰勒的课程设计四个基本原理:•一是了解学生应该掌握哪些经验•二是教师如何组织这些经验•三是这些经验如何传授给学生•四是如何通过有效的评价来检查这些经验是否有效传授给了学生。•课程的多样化(或微型化)•课程的综合化(或学际化)•课程的活动化•课程的研究化•课程的选择性•课程的时代性•课程的本土化(或实用化)•课程的个别化(或个性化)三、“新理念”:•(一)“新课程”教育理念:•1、以人为本(敬畏生命、彰显人性。学生中心、全面发展)•2、教育民主(教育均衡、平等意识。精神自由、人格独立)•3、张扬个性(承认差异、个别教学。开发潜力、发展个性)•4、回归生活(贴近现实、面向社会。走入生活、走入心灵)•5、崇尚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生态平衡、保护环境)•6、国际理解(相互尊重、彼此宽容。多元文化、融合发展)•7、文化建构(教师文化、学生文化、课程文化、校园文化)(二)“新课程”教学理念:•1、教学就是“人化”(文化过程)•教学“教育化”•教师天职:教书育人•素质教育就是人的全面发展教育•新课程的目标:“三维目标”2、教学就是服务(导学、助长)•服务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服务于学生的心身健康•服务于学生的现在生活•服务于学生的未来生活3、教学就是交往•教学之外的交往(心理场)•为了教学

1 / 11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