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旁肌的保护——Wiltse入路在腰椎疾患中的应用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脊旁肌的保护——Wiltse入路在腰椎疾患中的应用CompanyLogoContents背景1相关解剖知识2Wiltse入路及其应用3其他相关椎旁肌入路4CompanyLogo背景腰椎入路:前路后路后路:100年历史,安全有效首选方法融合病——腰椎术后失败综合症脊旁肌损伤重视不足解剖CompanyLogo解剖CompanyLogoCompanyLogo解剖CompanyLogo骶棘肌的解剖多裂肌:起于上位椎体的棘突和临近椎板,斜行向下止于下位椎体的横突和关节突;L5椎体起源或跨越L5椎体的多裂肌肌束止于骶骨和髂骨。表层肌束:跨越多个椎体,方向特异性,对脊柱活动起定向作用。深层肌束:分布于两个相邻椎体之间,对脊柱节段的旋转运动和剪切力起控制作用。增大腰椎前凸;唯一从腰背部跨越到骶部的肌肉,维持腰骶区域稳定性最主要的肌肉。CompanyLogoCompanyLogoCompanyLogo骶棘肌神经支配:腰神经后大支:外侧支——髂肋肌中间支——最长肌内侧支——多裂肌CompanyLogo脊旁肌损伤相关因素肌肉的剥离肌肉的牵拉肌肉的失神经支配脊柱后方结构的破坏CompanyLogoWiltse入路1959年,Watkins,经骶棘肌与腰方肌间隙完成腰骶椎的后外侧融合CompanyLogoWiltse入路1968年,Wiltse对Watkins的手术入路进行改进,提出经多裂肌和最长肌间隙入路的方法。CompanyLogoWiltse入路——切口1968年,Wiltse提出,后正中线旁开30mm做两个垂直切口1988,Wiltse和Spencer,一个后正中切口,再向两侧分离到肌间隙部位2006年,Olivier两种切口方法进行了解剖学研究,发现后正中切口破坏表皮微动脉网络,因此进行皮下潜行分离时,应深达腰背筋膜表面,注意尽可能多地保留皮下组织,以免严重影响皮肤血供,引起皮肤坏死。CompanyLogoCompanyLogoWiltse入路——肌间隙的定位L4-S1:间隙固定,切开骶棘肌筋膜后在距后正中线4cm处有小动、静脉从深部穿出,该处即为肌间隙,L4以上该血管消失。L1-L3:间隙靠近后正中线,切开深筋膜层容易发现在胸腰段和下腰椎该肌间隙距中线距离不同,男性T12水平为(2.1±0.6)cm,女性为(1.9±0.7)cm;L4水平男性水平为(3.7±1.0)cm,女性为(3.3±0.6)cmCompanyLogoWiltse入路——显露范围L1~L3:靠近脊柱线,可轻松显露腰椎小关节及横突结构,有利于椎弓根螺钉置入;经此间隙进行腰椎外侧椎间盘摘除或椎体间融合,不仅难以清晰显露目标结构,而且会造成椎间孔区域的牵拉与挤压,进而导致术后腰痛的发生L4~S1水平:偏离中线,操作间隙角度变大,可以满意显露椎间孔及腰椎侧面,有利于腰椎滑脱的固定和极外侧椎间盘突出的摘除椎管显示不满意,不宜经间隙进行椎管减压操作CompanyLogoCompanyLogo

1 / 1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