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几何中求曲线轨迹方程的常见方法总结一.直接法:直接法是将动点满足的几何条件或者等量关系直接坐标化,列出等式,化简即得动点轨迹方程。它的基本步骤是建系、设点、列式、代换、化简、证明。例1.已知线段6AB,直线BMAM,相交于M,且它们的斜率之积是49,求点M的轨迹方程。习题:1.(2011新课标全国理)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已知1,0A,B点在直线3y上,M点满足,,//BAMBABMAOAMBM点的轨迹为曲线C,求C的方程。2.(2010年北京卷)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点B与点1,1A关于原点O对称,P是动点,且直线AP与直线BP的斜率之积等于31,求动点P的轨迹方程。3.(2012四川理)如图,动点M到两定点(1,0)A、(2,0)B构成MAB,且2MBAMAB,设动点M的轨迹为C,求轨迹C的方程;yxBAOM4.(2012年江西)已知三点0,0O,1,2A,1,2B,曲线C上任意一点yxM,满足()2MAMBOMOAOB,求曲线C的方程;二.定义法:若动点轨迹的条件符合某一基本曲线的定义(如椭圆、双曲线、抛物线、圆等),则可先设出轨迹方程,再根据已知条件,求出待定方程中的常数,即可得到轨迹方程例2.若(8,0),(8,0)BC为ABC的两顶点,AC和AB两边上的中线长之和是30,则ABC的重心轨迹方程是_______________。变式:1.方程222(1)(1)|2|xyxy表示的曲线是()A.椭圆B.双曲线C.线段D.抛物线2.一动圆与已知圆1Q:1322yx外切,与圆2Q:813-22yx内切,试求这个动圆圆心的轨迹方程。三、代入法:代入法又称转移法或相关点发,即如果点P的运动轨迹或所在曲线已知,而点Q与点P之间的坐标又可以建立某种关系,则借助点P的轨迹可以得到点Q的轨迹转移法求曲线方程时一般有两个动点,一个是主动的,另一个是次动的。当题目中的条件同时具有以下特征时,一般可以用转移法求其轨迹方程:①某个动点P在已知方程的曲线上移动;②另一个动点M随P的变化而变化;③在变化过程中P和M满足一定的规律例3.(2011年陕西卷)如图,设P是圆2225xy上的动点,点D是在x轴上的射影,M为PD上一点,且45MDPD,当P在圆上运动时,求点M的轨迹C的方程;变式:1.在圆422yx上任取一点P,过点P作x轴的垂线段PD,D为垂足,当点P在圆上运动时,线段PD的中点M的轨迹是什么?2.已知P是以12,FF为焦点的双曲线221169xy上的动点,求12FFP的重心G的轨迹方程。3.抛物线24xy的焦点为F,过点(0,1)作直线l交抛物线A、B两点,再以AF、BF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AFBR,试求动点R的轨迹方程。4.已知(1,0),(1,4)AB,在平面上动点Q满足4QAQB,点P是点Q关于直线2(4)yx的对称点,求动点P的轨迹方程。四、参数法:若动点P的坐标yx,中的yx,分别随另一变量的变化而变化,我们可以以这个变量为参数,建立轨迹的参数方程,最后消去参数,就可以得到轨迹方程。注:用参数法求轨迹方程要注意合理选择参数,作参数的量通常是直线斜率、动点的坐标。求曲线的轨迹方程是解析几何的两个基本问题之一,求符合某种条件的动点的轨迹方程,其实质就是利用题设中的几何条件,通过“坐标互化”将其转化为寻求变量间的关系。在确定了轨迹方程之后,有时题目会就方程中的参数进行讨论;参数取值的变化使方程表示不同的曲线;参数取值的不同使其与其他曲线的位置关系不同;参数取值的变化引起另外某些变量的取值范围的变化等等。例4:已知直线l过0,1M,与抛物线yx22交于BA,两点,O为坐标原点,点P在y轴的右侧,且满足OBOAOP2121,求P点的轨迹C的方程。1.设点A和B为抛物线24(0)ypxp上原点O以外的两个动点,且OAOB,过O作OMAB于M,求点M的轨迹方程。五、交轨法:若动点是两曲线的交点,可以通过这两曲线的方程直接求出交线的方程,例如求两动直线的交点时常用此法,也可以引入参数来建立这些动曲线的联系,然而消去得到轨迹方程,可以说是参数法的一种变形。例5.(2012年辽宁理)如图,椭圆0C:22221(0xyabab,a,b为常数),动圆22211:Cxyt,1bta。点12,AA分别为0C的左,右顶点,1C与0C相交于A,B,C,D四点。求直线1AA与直线2AB交点M的轨迹方程;变式:1.(2010广东理)已知双曲线2212xy的左、右顶点分别为21,AA,点11(,)Pxy,11(,)Qxy是双曲线上不同的两个动点,求直线PA1与QA2交点的轨迹E的方程2.已知MN是椭圆12222byax中垂直于长轴的动弦,A、B是椭圆长轴的两个端点,求直线MA和NB的交点P的轨迹方程。总结归纳1.要注意有的轨迹问题包含一定隐含条件,也就是曲线上点的坐标的取值范围.由曲线和方程的概念可知,在求曲线方程时一定要注意它的“完备性”和“纯粹性”,即轨迹若是曲线的一部分,应对方程注明x的取值范围,或同时注明,xy的取值范围。2.“轨迹”与“轨迹方程”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求“轨迹”时首先要求出“轨迹方程”,然后再说明方程的轨迹图形,最后“补漏”和“去掉增多”的点,若轨迹有不同的情况,应分别讨论,以保证它的完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