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氏将伐颛臾-(1)---副本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998年1月,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集会,发表宣言:“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2500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关于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公元前551--前479)《论语》的地位:“四书”之一。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诗》《书》《礼》《射》《春秋》《论语》是记录____时期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所以它是体,凡__篇,为__家思想的经典著作。北宋时,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编在一起,称为“____”。春秋语录20儒四书论:纂辑zuǎnjí,应读lún;语:言谈。孔子的思想思想上,以“仁”为核心,崇礼反法;政治上,提倡仁义忠恕,以德治国;生活上,主张“温良恭俭让”;教育上,开创私学,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儒家六艺•礼(礼仪)、乐(音乐)、射(射箭)、御(驾车)、书(识字)、数(计算)•颜回,(前521~前481年):曹姓,颜氏,名回。春秋末鲁国(今山东宁阳县)人。字子渊,亦颜渊,孔子最得意弟子。《雍也》说他“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背景简介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当时,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家族逐渐强大,把持鲁国朝政,其中,季孙氏势力最大。他要讨伐颛臾的原因有二:其一贪其土地,其二是担心颛臾对自己不利。当时冉有、季路都在季氏门下,且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也就是在这时候,二人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孔子,由此引出了孔子和两位弟子的对话。力伐争利文德治国文中涉及了几个人物?他们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解题:季氏?将伐颛臾?关键词语是:将伐将:说明尚未实现,可以劝阻。伐:攻打,明目张胆。“季氏伐颛臾”?正义的事。•①论语()②颛臾()•③社稷()④虎兕()•⑤出于柙()⑥焉用彼相矣()•⑦干戈()⑧冉有()•⑨椟()正音:请你读读准•①论语(lún)②颛臾(zhuānyú)•③社稷(jì)④虎兕(sì)•⑤出于柙(xiá)⑥焉用彼相矣(xiàng)•⑦干戈(gē)⑧冉有(rǎn)•⑨椟(dú)正音:请你读读准课文第一段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冉有故意将讨伐轻描淡写,说成“有事”,第三段又振振有词地提出讨伐的理由,可见他是赞同这场战争的。孔子的态度,理由孔子坚决反对讨伐,对二人当面斥责。•冉求,恐怕该责备你吧?•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不可伐•不必伐•不当伐孔子旗帜鲜明地反对,义正词严地斥责攻伐颛臾。理由有三: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先王所封,不可伐;且在邦域之中矣——邦域之中,不必伐;是社稷之臣也——社稷之臣,不当伐课文第二段课文第二段•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问题推测——•孔子是怎么样责备冉有的?•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冉求推卸责任说:“那都是长官的意思,我和子路都是不同意的,可有什么办法呢?•在《宪问》篇里,孔子曾经说过“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那么,现在他说的意思就是“在其位,谋其政”了。见到主人有危险而不知尽忠,眼睁睁地看着他往火坑里跳,往山崖下掉却袖手旁观,这难道是正确的态度?何况,老虎兕牛出了笼子,龟甲美玉毁在了匣中,这是什么人的过错呢?•管理者的失职危,不稳定;颠,跌倒持,扶持扶,搀扶课文第三段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孔子是怎么样责备冉有的?•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品德高尚的人最痛恨那些避而不谈“想要这么做”却一定要找出这种借口的做法。•夫:代词,那,句中位置。•今夫颛臾:夫,放在句中,那,代词。•夫如是:夫,放在句首,发语词。••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后代形成成语“祸起萧墙”。••责无乃尔是过与•先王以为东蒙主——不可伐•且在邦域之中矣——不必伐•是社稷之臣也——不当伐•驳引用名言设比喻•斥君子品质政治主张揭穿阴谋晓之以礼晓之以理晓之以德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吾二臣者皆不欲也。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冉有孔子文章一共写了孔子与冉有三次对话。孔子格言•君子之淡如水,小人之甘如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xùn,远之则怨。•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欲速则不达。•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四海之内皆兄弟。•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后生可畏。•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朽木不可雕也。•文质彬彬,然后君子。(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2)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3。翻译下列短文《季氏将伐颛臾》文言文知识整理1.特殊词义(1)何以伐为(语气词,表反问)(2)是社稷之臣也(指示代词,这)(3)盖均无贫(句首发语词)(4)则修文德以来之(整治)2.词类活用(1)使动用法。既来之,则安之(使……来、使……安定)则修文德以来之/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使……来)(2)名词作动词。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托辞,找借口)一、文言实词1.而(1)连词,表转折。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辞/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2)连词,表并列。固而近于费/不患寡而患不均/而在萧墙之内也2.之(1)助词,的。是社稷之臣也/是谁之过与/吾恐季孙之忧/而在萧墙之内也(2)代词。夫子欲之(它)/既来之,则安之(代远人)二、文言虚词3.且(1)连词,而且,并且。且在邦域之中矣(2)连词,况且。且尔言过矣4.为(1)动词,成为。后世必为子孙忧(2)语气词,表反问。何以伐为5.也(1)句末语气词,表判断。是社稷之臣也(2)句中语气词。丘也闻有国有家者(3)句末语气词。今由与求也6.以(1)介词,用。何以伐为(2)连词,表目的,相当于“以便”。则修文德以来之7.于(1)介词,对。季氏将有事于颛臾(2)介词,从。虎兕出于押(3)介词,在。龟玉毁于椟中1.判断句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语气词“也”,表判断)2.疑问句(1)求!无乃尔是过与(疑问语气词“与”,表疑问)(2)何以伐为(疑问代词“何”与句末语气词“为”,表反问)(3)是谁之过与(疑问代词“谁”与疑问语气词“与”,表疑问)三、文言句式3.省略句(1)昔者先王以(之)为东蒙主(省动词宾语“之”,即颛臾)(2)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国君)则修文德以来之(省去主语“国君”)(3)(国君)既来之,则安之(省去主语“国君”)(4)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之)也(省去宾语“之”)4.倒装句(1)季氏将有事于颛臾(于颛臾有事,介宾短语后置)(2)何以伐为(以何伐为,宾语前置)(3)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于柙出,介词宾语后置;于椟中毁,介宾短语后置)(4)而谋动干戈于邦内(于邦内谋动干戈,介宾短语后置)与“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中“疾”意思相同的是()A、积劳成疾B、痛心疾首C、疾风劲草D、疾恶如仇E、曾不能疾走与“是谁之过与?”中“过”用法和意义相同的是()A、无乃尔是过与B、闻过则喜C、过故人庄D、过犹不及与“无乃尔是过与”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A、唯才是举B、唯利是图C、何以伐为?D、是地利不如人和与“冉有、季路见于孔子”中“见”意义不相同的是()A、夜缒而出,见秦伯B、左师触龙愿见太后C、风吹草低见牛羊D、于是入朝见威王E、见笑于大方之家祸起萧墙萧墙:古代宫室内当门的小墙。指祸乱发生在家里。比喻内部发生祸乱。分崩离析崩:倒塌;析:分开。崩塌解体,四分五裂。形容国家或集团分裂瓦解。既来之,则安之既:已经;来之:使之来;安之:使之安。原意是已经把他们招抚来,就要把他们安顿下来。后指既然来了,就要在这里安下心来。

1 / 4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