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卫生与健康十三五规划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东莞市卫生与健康“十三五”规划二○一七年三月-1-目录第一部分规划背景一、“十二五”时期,我市卫生计生发展取得重大成就…1(一)卫生资源总量有序增加,软硬件条件逐步完善……...1(二)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高,行业管理水平不断提升…….3(三)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改革效果逐步显现……….…4(四)公共卫生工作成效显著,公共服务逐步均等化……6(五)推进计生服务改革,提升计生服务水平…..………8二、形势与挑战………………………………………………9第二部分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10二、基本原则………………………………………………..10(一)坚持以人为本,保障健康………………………..…10(二)坚持公平与效率,协调发展…………………………..10(三)坚持政府主导,共建共享……………………….….11(四)坚持改革引领,创新发展………………………..…11三、发展目标……………………………………………..…11第三部分主要任务和工作-2-一、完善医疗服务体系,增强内涵建设…………..…….…14(一)科学整合资源,优化医疗机构设置和资源配置……14(二)明确各级医疗机构功能与定位,全面推行分级诊疗制度....16(三)推动中医药传承和发展,厚植中医药特色优势……18(四)加强医疗机构内涵建设,提升服务水平和质量……19(五)大力培养卫生人才,实施人才战略…………….……21(六)促进社会医疗机构规范经营,引导高水平健康发展...…24(七)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创新决策和服务管理手段…25二、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保障公共卫生安全……26(一)完善公共卫生安全体制机制,强化执法效能………26(二)巩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提高防控水平………27(三)完善卫生应急体系建设,提升应急处置能力………30(四)做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面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30(五)加强妇幼健康服务,保障妇幼安全………………..…31三、优化健康服务供给,为“健康东莞”奠定卫生基础……32(一)推动爱国卫生运动与健康促进………………..……33(二)推进中医药保健服务健康工程…………………..…35(三)发展老年健康服务…………………………….……35(四)实施健康扶贫工程………………………….………36(五)推动健康服务信息化新业态发展…………….……37四、完善人口计生管理服务体系,促进人口均衡发展,打造“人本计生”…………………………………………….….37-3-(一)稳妥扎实有序实施全面两孩政策……………………37(二)改革完善计划生育服务管理…………………………38(三)推进流动人口管理规范化……………………………38(四)提高出生人口素质……………………………………39(五)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39第四部分保障措施和机制一、深化改革,创新机制……………………………………40(一)推进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改革…………………………40(二)推进公立医院运行机制改革…………………………40(三)推进公立医院精细化管理……………………………41(四)推进人事编制改革……………………………………41(五)推进医疗保障制度改革………………………………42(六)推进各级医疗机构按规定配备使用基本药物…….42(七)完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43二、政府主导,多元投入…………………………….………43三、加强监管,依法行政……………………………………44四、转变观念,构建体系……………………………………45五、落实职责,监测评价……………………………………45(一)考评方法与内容………………………………………45(二)中期评估与改进………………………………………46(三)终末评估………………………………………………46-1-东莞市卫生与健康“十三五”规划为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推进健康东莞建设,引领卫生计生事业科学发展,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广东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卫生强省的决定》、《广东省卫生与健康规划(2016-2020年)》(送审稿)和《东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以及《中共东莞市委东莞市人民政府关于建设卫生强市的实施意见》,制定本规划。第一部分规划背景一、“十二五”时期,我市卫生计生发展取得重大成就“十二五”是我市卫生计生事业加快发展的五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着力提高区域医疗卫生核心竞争力,2015年,全市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8.6岁。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分别为13.55/10万和2.53‰(本市户籍分别为4.29/10万和2.32‰),居民健康水平明显提高,为建设幸福东莞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一)卫生资源总量有序增加,软硬件条件逐步完善1.医疗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市人民医院、市中医院、市妇幼保健院、市第七人民医院、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整体搬迁全面投入使用。东莞卫生学校新校、洪梅医院新院、望牛墩医院新院、东坑医院住院楼落成启用,市儿童医院动工建设,市中心血站、市人民医院分院积极筹建中。2.医疗卫生资源配置逐步优化。2012年开展全市卫生资源调查,组织编制《东莞市医疗机构设置规划(2011-2015年)》,出台了《东莞市农村卫生站转型试点工作方案》,全市完成农村卫生站转型1233个。建成并逐步完善了以市属医院与三级民营医院为网顶,以镇街综合医院为枢纽,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及村其他基层医疗机构为网底的三级医疗服务网络架构。截至2015年底,全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共有2387所,其中各级各类医院89所,医院延伸设置的分院13所,门诊部、诊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卫生所及医务室等基层医疗机构2245所。全市医院编制床位数34763张,实际开放床位数27457张,较2010年增长73.99%。每千常住人口医疗机构床位数3.33张;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1.92人;每千常住人口注册护士数2.4人;每万常住人口全科医生数为1.38人。3.卫生人才队伍进一步壮大。截至2015年底,卫生队伍达54950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45226人(其中:注册医师15889人,注册护士19782人)。拥有市科技拨尖人才12人,市级二、三类特色人才21人,卫生专业技术高级职称3596人,中级职称7205人,研究生以上1325人,本科-3-13495人。(二)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高,行业管理水平不断提升1.加强医疗质量管理。深入开展“医疗质量万里行”、“三好一满意”等活动,持续改进医疗服务,加强医疗质量管理。制定《东莞市二级、三级医院医疗质量和医疗服务评价标准及细则》,落实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核心制度;建立医院感染、血液透析、高压氧等多个专业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加强医疗质量全程管理;对护理管理、医院后勤支持管理进行改革,提高临床工作效率;开展“三基三严”训练和考核;落实手术分级制度;全面推进“阳光用药”制度和电子监察系统建设。2.推进医院等级评审和打造医学临床重点专科工作。市第三人民医院、市第五人民医院、厚街医院、康华医院和东华医院被评定为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市妇幼保健院被评定为三级甲等妇幼保健院。大力推动医疗技术创新,着力打造一批医学重点专科和特色专科。截至2015年底,全市有国家级医学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4个(其中中医类2个);省级重点专科30个(其中中医类7个)、特色专科2个(其中中医类1个);市级重点专科25个、特色专科18个。3.努力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持续推进“名院、名科、名医”建设工程,构建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逐步形成以市中医院为龙头,综合医院中医科为枢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为网底的三-4-级中医医疗和预防保健服务网络。截至2015年底,全市中医医疗机构62所,有46所二级以上管理综合医院开设中医科,3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330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可提供中医药服务。4.继续落实便民惠民措施。至2015年底,全市共有68所医院开展预约诊疗服务,优化医院门急诊就诊流程,日均可预约号源达5万个。44所医院开展门急诊就诊“一卡通”服务,55所医院设立客户服务中心,53所医院提供检验检查结果查询服务,55所医院开展志愿服务。8所三甲医院全部实施医学检验和影像检查结果互认。开展了优质护理服务,优质护理服务病区病人满意度达90%以上。5.开展“平安医院”创建活动。在二级管理以上医院设立医院警务室,安装视频监控系统,初步建立了联防联治机制,遏制了重大医疗纠纷数量上升的势头。出台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理办法,探索医疗责任险统保,进一步完善医疗纠纷调处机制。6.建立医疗市场主体信用约束管理制度。严厉打击超范围医疗市场违法行为,定期向社会公布医疗机构“黑名单”,引导医疗机构诚信守法经营。(三)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改革效果逐步显现1.公立医院改革加快推进。出台了《东莞市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实施意见》,2015年顺利入选第三批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国家联系试点城市。推进“管办分开”改革,2013-5-年9月成立了东莞市市属公立医院管理中心,对市属公立医院的人、财、物实行一体化管理。推进“医药分开”,从2013年10月1日起在市第三人民医院等5家公立医院开展“医药分开”试点工作,并于2015年1月1日起在全市公立医院全面推进医药分开,实施取消药品加成政策。实施“政事分开”,组建了33个镇街(园区)卫生监督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完善了基层卫生监督和疾病预防控制网络。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落实政府办医责任,开展平价医疗服务,不断改善医疗服务。2.全民医保体系基本建立。基本医保筹资和保障水平稳步提高,全市医保参保人数601.9万人,医保参保率达98%,参保患者住院和门诊综合实际报销比例达62%。建立了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制度,有效减轻了群众大病负担。建立了疾病应急救助制度,2015年对1603名无法查明身份或身份明确但无力缴费的患者给予紧急救治救助,减轻了39家医疗机构的医疗欠费697万元(含中央财政补助)。医疗救助水平不断提升。3.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运行新机制进一步巩固完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部配备基本药物并实行零差率销售。全市建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398个,市民步行15分钟可以获得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开展基层中药服务提升工程,推行家庭医生式服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不断提升。-6-4.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办医。我市是社会办医国家联系试点,出台了《关于进一步鼓励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意见》,不断完善政策引导,有序开放市场,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公立医院改革,促进社会办医发展,构建多元办医格局,截至2015年底,全市社会办医疗机构1857所,占全市医疗机构总数79%。(四)公共卫生工作成效显著,公共服务逐步均等化1.加大卫生监督和食品安全综合协调工作力度。加强卫生监督队伍内涵建设,进一步提高卫生监督执法水平,规范了卫生行政执法行为。开展各类规范医疗市场的专项整治行动,依法查处医疗机构违法经营行为,医疗机构和采供血监督覆盖率达100%。加强医疗广告监测和查处;全面实施公共场所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加强对集中式供水单位和管道直饮水单位的监督监测工作,城乡较大规模集中式供水单位卫生监督监测覆盖率100%;加大传染病和职业病监督力度。加强食源性疾病和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提高食品安全综合监管及协调能力。2.做好疾病防控工作。进一步加大传染病疫情监测、研判、报告和管理的力度,掌握重点传染病在我市流行特征,及时发现并规范处置传染病疫情,避免疫情扩散。认真贯彻落实艾滋病“四免一关怀”政策,积极做好存活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的防治工作。全面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积极开展结核病、麻风病、性病防治工作。认真落实高血压、-7-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和重性精神疾病管理工作,2015年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规范化管理率>40%,慢性病防治知识知晓率为70%,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规范管理率为91.83%。积极

1 / 5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