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与小康《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礼运·大同篇》原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译文:大道实行的时代,天下是属于公众的。选拔道德高尚的人,推举有才能的人。讲求信用,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它达到和睦。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使老年人得到善终,青壮年人充分施展其才能,少年儿童有使他们成长的条件和措施。老而无妻者、老而无夫者、少而无父者、老而无子者,残障者及患疾病者都有供养他们的措施。男人都有正当的职业,女人都有好夫家。原文: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译文:财物,人们厌恶它被扔在地上(即厌恶随便抛弃财物),但不一定都藏在自己家里。力气,人们恨它不从自己身上使出来(即都想出力气),但不一定是为了自己。因此奸诈之心都闭塞而不产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会出现,因此不必从外面把门关上。是高度太平、团结的局面。题解•这段文字节选自《礼记·礼运》,标题为后人所订。•记孔子参加鲁国蜡(zhà)祭之后,回答弟子言偃的发问,畅论“大同”与“小康”之世,政治、经济、社会的不同状况。•文章旨趣,主要在表达儒家的政治理想。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势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原文: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译文:如今大道已经消失不见,天下成为私家的。人们只敬爱自己的父母,只疼爱自己的子女,对待财务和出力都是为了自己:天子诸侯把父子相传、兄弟相传作为礼制。城外护城河作为防守设施。礼义作为准则:用礼义摆正君臣的关系,使父子关系纯厚,使兄弟关系和睦,使夫妻关系和谐,用礼义来建立制度,来建立户籍,按照礼义把有勇有谋的人当作贤者(因为当时盗贼并起),把为自己者看作有功。原文: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势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译文:因此奸诈之心由此产生,战乱也由此兴起。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周公因此成为三代诸王中的杰出任务,(是按照礼义)从中选拔出来的。这六位杰出人物,在礼义上没有不认真对待的。以礼义表彰他们(民众)做对了事,以礼义成全他们讲信用的事,揭露他们有过错的事,把仁爱定为法式,提倡礼让。以礼义指示人们要遵循固定的规范。如果有不遵循礼义的人,在位的就会被罢免,老百姓把这(不按“礼”行事)当作祸害。这可以称为小小的安定。大同之世小康之世特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出现时代五帝三王政治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大同之世与小康之世比较大同之世与小康之世比较大同之世小康之世人伦社会1.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2.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3.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4.男有分,女有归1.各亲其亲,各子其子2.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大同之世与小康之世比较大同之世小康之世经济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货力为己大同之世与小康之世比较大同之世小康之世所描摹的社会蓝图对尧、舜时代史前文明社会的美化对禹、汤、文、武、成王、周公所处的文明社会初期的描绘优缺点作为礼运乌托邦思想中的最高理想,虽然尽善尽美、维妙维肖,但由于时代的久远,使人有种疏离感作为次一级的理想、乌托邦的亚态,虽然不十分完美,但却使人感到亲切、现实大同之世与小康之世比较大同之世小康之世从文化功能上看能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安顿人们的终极关怀迁就于现实,满足人们现实的、世俗的关怀总结“大同”与“小康”虽然在思想特征上截然相反,但却在功能上互为补充“大同思想”对后世中国的影响《礼运》中提出的“大同思想”对中国后世的思想家产生过十分重要的影响,像康有为(著《大同书》)、孙中山(手书“天下为公”)等人身上,都明显带有上述思想影响的烙印。知识链接《礼运》是《礼记》中的篇名。记五帝、三王礼制之相变易和阴阳转移之道,故以“运”为名。《礼运》是一篇儒家学者记述孔子与学生子游讨论礼之运转的文章。篇中通过孔子之口十分详细地论述了礼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礼的起源、作用和精神实质,可以视为一篇儒家礼治主义思想的大纲。《礼记》,西汉戴圣编。戴圣,字次君,西汉梁(今河南省商丘市)人。生卒年不详。宣帝时为《礼经》博士,曾参与评定五经异同。官至九江太守。辑有《礼记》一书传世。戴圣与其叔戴德,同受礼学于后苍,叔侄各自从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辑录了两个选本。戴德所选编称大戴《礼记》,简称《大戴礼》或《大戴记》,凡八十五篇,今存三十九篇。戴圣所选编称小戴《礼记》,简称《小戴礼》或《小戴记》,凡四十九篇,今全存。至东汉末年,小戴《礼记》盛行,遂独占《礼记》之名。今《十三经注疏》中的《礼记》,即为小戴《礼记》,与《周礼》、《仪礼》合称“三礼”。《礼记》中的“礼”,指的是《仪礼》(即《礼》或《士礼》);“记”是指对经文所作的解释、说明或补充。实际上,《礼记》是一部先秦至两汉时期儒家关于各种礼仪的论著以及礼学文献汇编。《礼记》的主要思想内容(一)阐述儒家的政治理想及以礼治世的政治主张(二)恪守中庸的人生哲学与修身治国的政治抱负(三)尊师重教的教育理论及以乐教化的文艺思想(四)礼的精神与礼仪的意义《礼记》的篇章结构与分类《礼记》四十九篇,记载了夏、商、周三代特别是周王朝的典章制度以及冠婚丧祭燕射朝聘等礼仪,当然也夹杂了汉代初期的礼仪制度,它广泛地阐述了儒家关于礼制的精神以及构建礼制的意义,集中地反映了儒家礼治的思想和主张。《礼记》的内容非常庞杂,有的篇章内容相对集中,阐述某一方面;有的篇章则杂乱无序,每节内容又相互独立,毫不相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