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龄化背景下中医“治未病”理论应用的指导意义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中医“治未病”理论应用的指导意义中医“治未病”理论是国医国粹的重要学术思想之一。在应对人口老龄化加速来临之时,探讨“治未病”理论的应用,对延缓衰老、防治老年病,缓解老龄化社会压力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1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紧迫人口老龄化[1]是指当一个国家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超过10%,或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超过7%,即标志着这个国家进入老龄化社会。2016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说明我国已经步入老龄社会。根据《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2],到202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亿,老龄化水平达到%;到2050年,老龄化进程进一步加速,老年人口总量将超过4亿。同时,伴随经济社会发展和独生子女一代造成的社会压力、经济压力等因素影响,对老年人特别是失能老年人照护问题日益凸显。中医“治未病”理论的内涵“治未病”理论首见于《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明确提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矣”。此后历经数代名医的传承与发展,经过不断地实践检验,中医“治未病”思想发展成为以疾病未生、疾病未成、疾病未传、疾病未复为研究对象,涵盖未病养生、未雨绸缪;欲病施治、防微杜渐;已病早治、防止传变;瘥后调摄,防其复发四个层面的中医药学的核心理论之一。“治未病”理论在老年病防治中的应用年龄是影响体质的重要因素之一。《灵枢·天年》明确阐述了人体的衰老过程“……六十岁,心气始衰,苦忧悲,血气懈惰,故好卧;……;百岁,五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可见,随着年龄增长,机体表现出脏腑虚损、气血不足、阴阳失调等多种特征,从而形成老年人特殊的体质类型。针对老年人群特殊体质进行调理是中医“治未病”理论在临床上的具体应用,也是防治老年病的关键。老年人群体质特点脏腑虚损虚联盟损是老年人群共性的特征体质之一,表现为脏腑经络功能减退,气血津液亏虚不足,其中尤以肾虚为主要影响因素。一方面,肾藏精,为先天之本。肾藏之精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肾精亏虚,机体功能逐步减退,衰老必然发生。另一方面,肾为元气之根。元气具有激发、推动脏腑组织器官功能活动的作用,是维系生命活动的原动力。若肾气不足,元气虚衰,生命活动失常,人体必然衰老,正如《医学正传·医学或问》所述“肾元盛则寿延,肾元衰则寿夭”。痰瘀邪实痰浊、瘀血是老年人群体质另一主要特征。痰是脏腑功能失调,体内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年老肾虚,肾不主水,津液运化不利,湿聚成痰。瘀是指血液运行不畅,停滞于经脉脏腑的病理状态。王清任《医林改错》:“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为瘀。”自古又有“痰挟瘀血,遂成窠囊”,“瘀血既久,化为痰水”之说[3],可见痰浊、瘀血相兼为患,又与肾虚互为因果,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应用“治未病”理论调理老年人群体质历代都有依据“治未病”理论调理老年人体质的记载,如《备急千金要方》的天门冬方、枸杞根方;《寿亲养老新书》的二黄方等都是延年益寿的秘方良药。此外,也可以根据老年人群體质特点,应用养性保生之道来“未雨绸缪”,达到预防老年疾病的目的。合理膳食,补益精元中医认为药食同源,古有“药补不如食补”之说,合理膳食不仅补充人体必须的营养物质,还能够补肾填精,延缓衰老。选择食物时,要做到五味调和。《黄帝内经》指出“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故老年人在饮食方面要咸淡适中,五味调和,谨记《素问·五脏生成篇》所述“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胼胝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此五味之所伤也”,做到“食无定味,适者为珍”。搭配营养膳食,要顾及“五色补脏”之说。《素问·五脏生成篇》“色味当五脏:白当肺、辛,赤当心、苦,青当肝、酸,黄当脾、甘,黑当肾、咸。”其中,黑色食物与肾经相关,老年人适当食用黑色食物,具有补益肾精,养血充髓之效。年老之人,脏腑功能减退,饮食上提倡:清淡、温热、熟软,要遵循《素问·脏气法时论》提供的膳食食谱“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气”。适度运动,化瘀通络老年人脏腑功能衰退,血行瘀滞,脉络不通,通过适度、适宜的运动可以调整和增强机体功能,恰如《吕氏春秋》所言“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阐明了动则身健,不动则身衰的道理。运动适度《千金要方》指出“养性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及强所不堪耳。”强调运动健体一定要掌握运动量,循序渐进。切勿操之过急,过度疲累,否则就如《素问·宣明五气》所述“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量变引起质变,对机体造成伤害。方法适宜祖国医学中顾护正气,调达气机,畅通血脉的运动养生方法种类繁多,比如导引就是由意念引导动作,配合呼吸,由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运气的一种健身方法;再比如五禽戏是三国时期由华佗所创编,分为虎戏、鹿戏、熊戏、猿戏和鸟戏,应用此法不仅能够提高心肺功能,还能调节血脂,减少心血管疾病的诱发因素[4],达到强生健体、延年益寿的目的。情志条达,祛痰降浊情志是指怒、喜、忧、思、悲、恐、惊七种情绪。《素问·举痛论》点明“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可见情志变化影响机体气机升降出入。特别是老年人群,在衰老过程中,精气渐衰,加之情志影响,气机不利,津液运行不畅,痰浊内生,诱发疾病。相反若精神愉悦,心情舒畅,气血调达则有利于健康长寿。正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所提:“恬谈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可见,通过调养精神情志,提高自我控制力,可以增强正气抗邪能力。老年人要真正做到“少思、少念、少笑、少笑、少言、少喜、少怒、少乐、少愁、少好、少恶、少事、少机”,方可“保和全真”,预防疾病。结语人口老龄化的出现,使老年病发病率不断提高,失能老年人口迅速增长,失能风险日趋增加。“治未病”理论是中医学先进和超前的学术思想,在理论认知和实践经验中巨大优势,使其成为老年人养生保健的主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治未病”理论应用的逐渐深入,中医“治未病”理论在延缓衰老、防治老年病方面必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1 / 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